绿蚁新醅酒
晚霞洒下最后一抹温柔,归鸟送来了第一声问候,我已在这高峻的看台上独坐好久了,清凉的晚风和渐渐安静的校园提醒我:夜色渐浓,侬当归去。
但我无法挥动衣袖,此时此刻,这方宁静而神奇的土地有着特别温馨和安顿的魅力,处子般的娇容和气息诱引这着我,在温婉的牵着我的衣袖,我知道,我与她的对话还远没有结束。
其实,这是一所我非常熟悉的校园,每天风晨月夕,我都要从她身旁走过,每次,我都要投以钦敬、钟爱与探问的目光,那一幢幢高楼,那婆娑的柳影和参天的香樟是我目睹着他们从曾经的荒草萋萋中萌蘖而出,拔节生长,以至让你仰视,让你爱怜,有让你心生好奇和惊叹。
就跟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一样,可能天天相遇,颔首致意,但就是从来没有让彼此走得更近。因了许多外在条件或机缘的缺失,使彼此从未真正的走近对方。
今天,我端坐在炳辉中学的怀抱,我第一次近距离的打量她,触摸她的心跳,聆听她的呼吸,感受她轻轻的鼻息和淡淡的体香,我感到振奋而迷醉。
身边是舞动着的垂柳和挺拔的巨树,宛若园林。身后柔和的灯光,在这个欧式风情的校园里弥漫开来,校园平添一份温柔曼妙。主楼前的炳辉将军铜像静静极目远眺,柔和的灯光让一代英豪刚毅的面庞多了一分柔和与慈祥,我不知道长眠于九泉的卫国名将,面对曾经金戈铁马的土地上飘荡着琅琅的书声,曾经的兵燹焦土上满是鲜花绿草,将是怎样的快慰和自足。
炳辉中学的崛起在天长乃至皖东都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推动或引领着教育的发展,她更让人们对众说纷纭的中国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更为实在的把握。
在虽然热闹但颇遭诟病的当今教育中,她一路沉思着走过来,我知道她走得并不欢快。虽然她一路奔跑着,她也是在困惑与怀疑中前行,有着思想者是深邃和躬行者的稳健。
可以这样说,我们的教育并不缺少愤世嫉俗的批判者,也不缺少言之滔滔的理论家,更不缺少各种有型有款的模式与方略,但少有人不张扬的沉潜下来做点实实在在的小事。而炳辉中学正是这样一个不张扬的做点小事的埋头苦干者,“他们是民族的脊梁”。
然而正是这么一点不张扬的小事却构成了当代教育的强大基石,能使基础教育在浮躁喧哗中寻找到思考的自信与沉静的力量,也正是这么一点不张扬的小事改变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人生命运,扶掖他们去追逐远山的风景。
而这恰恰是关乎民生的事,大而言之,也是关乎国计的事。
夏丏尊说过,教育方式是水池,爱心则是水池中的水。多年来,我们一直在研究水池应该是挖成圆的还是方的,却偏偏很少考虑水池里有多少水,水池是方的还是园的并不妨碍它成为水池,但没有了水,任何形状的水池都毫无意义。
现今的状况似乎仍然是在为水池究竟是圆的好还是方的好争论得面红耳赤,鲜有人沉静的关注水的深浅与水质的优劣。
炳辉就一直伫立在这鲜有者之列。十年的光阴,它付出了对学生的大爱。她疼爱的注视着每一个青葱的面庞,虔诚的注视每一个日出日落。学校是什么?学校之爱是什么?我有时想,学校就是一个驿站,学校之爱的最直接的表述就是让每一个行经此地的学生获得前行勇气和力量。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应该有每一个阶段在责任,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应该有每一个阶段的乐趣,这是一个似二而一的问题,那就是在恪尽职责中感受乐趣,在享受乐趣中恪尽职责。
未尝珍惜的青春等于没有拥有过。我有理由相信,每一个炳中学子都可以毫无愧色的说:我拥有了一个无悔的青春。在这里,他们的学养得以提升,他们的品格得以建构,他们的意志得以磨砺。在这片土地上,有他们逐梦的深深屐痕,有他们青春绽放出的眩目光华。
我的身边就是高三专用的“万选楼”,宁静的让人心疼,算算日子,再有一个月的时间就将奔赴考场,秀才人情,我只能在心中、在笔端真诚的为他们祝愿。
我想,这就是炳辉中学的大爱之所在。大爱无言,大爱无形,但无言无形之爱可以化作有形的责任。这种高度的责任感的起点和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拥有一个硕茂的青春,让学生一生为这段光阴自豪而不是追悔,让学生一生葱茏而不是枯萎,让学生的一生充实而不是虚空。正是这种高度的责任感让这所年轻的学校踏出一路风光旖旎,海滩上是一串整齐而坚实的脚印,浩淼烟波之上是千帆竞发。
她似乎给予了教育以某种沉默的注释、以某种准确的暗示。那就是教育本身并不玄妙,也不热闹,是三五素心人的愉快而沉静的耕作。我怀疑那些喧嚣着要打破传统独步高标的人,也许有一天会发现,手里就仅剩传统,正拄着传统的筇杖寻找着美妙虚幻的水晶童鞋。
余生拙矣,余生微矣,但卑微与迂拙并不妨碍我对外物的观察、体悟与思考。
我曾目睹着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校园,厚积的文化不知保护,不知发掘,不知弘扬,校园应有的文化气息被一幢幢高耸的楼房和搔首弄姿的所谓绿化挤压得荡然无存。常常在不经意间露出浅薄和俗陋,造作而矫情。
而在这只有短短十年办学历史的校园中,我却被一股久违了的文化气息所包裹着,十年的酿造,这里已经弥漫着文化的芳香。这里,每一座楼房、每一处绿地、每一块山石都有一个古雅温馨的名字,“织锦楼”“毓秀楼”“哺园”,蕴积富赡。比如此时,我正沿霞蔚廊东行,忽见一高耸碑刻,所录为闵济林校长大作《唐多令•炳辉园》,矢志教育、勇立潮头的豪情喷薄而出,是金鼓筚篥,是黄钟大吕。由我市书法大家夏文蔚先生所书,夏先生的字我是最喜欢的,多年前曾为我题过一匾,至今珍藏。这首《唐多令》行草写就,放旷不羁,有力拔千钧之势,黑底金字,庄重而不失灵动,是绿树群葩间一道慈爱而严峻的目光,把栅栏外的车声人语拒斥到千里之外。不远处闪烁着霓虹,是诱人的媚眼,迷失于夜色中小城仍在分泌着欲望与躁动,一墙之隔,这里却弥漫者楚风汉韵,流溢着词馥诗香。
我喜欢这里的气息,开放、大气、睿智,又不失古典情怀。人若没有开放包容的胸襟、没有前瞻的智慧定然无法面对这变动不居的时代,难有建树;而人若失落了古典的情怀又势必会迷失于浮躁虚空,使他无法走得更远、走得更久。人如此,学校亦如此。
相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十年的历史还是很短暂的,炳辉园还是一坛“绿蚁新醅酒”,芳香馥郁,但毕竟还缺少些时间的功夫,有些事情是要交给岁月的,相信,日子久了,这坛好酒定会越发绵长隽永,开坛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