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范文参考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正文

我入党为了什么--心得体会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12 16:49:55阅读:
字号:|
人生在世,总要有追求,追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有两个:一个是物质追求,一个是精神追求,也就是精神信仰或理想信念。也许有人经过自己的努力,可能成为一名百万富翁,物质生活已经无可挑剔,但如果没有精神追求,缺乏信仰,生活将会很空虚。这足以说明,精神追求、精神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就好比是人的灵魂。人不能没有灵魂,因此也不能没有信仰。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人,一个民族,他所信仰的不应该是束缚自己手脚的桎梏,更不应该是绞杀自己的绳索,而应当是一股风,一股催你挺进、催你跋涉、催你奋斗的风”。这“股风”是什么?我认为,这股风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共产主义。古今中外,人们都一直渴望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中国共产党就是以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为最终目标,这既是共产党先进性的灵魂和核心要素,更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理想代表了广大人民特别是有志之士的心声,更是吸引广大热血青年为之不竭奋斗的动力,相信有了这样的精神寄托和理想追求,就有了立身之本,站得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够自觉地、满腔热情地投身到****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去。因此,把党的崇高理想作为人生的追求,深深吸引我向党组织靠拢。
  关于“入党为什么”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说,当初入党时也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认识。正如有些人所说,这绝不是一个在某阶段时间可以一次性作终身解决的问题。认识有个过程,它应该是动态的、不断深入的、没有止境的。为什么要入党?通过多年来的学习、思考和实践,特别是近期主题教育活动和廉政建设月中的集中学习,我开始对“入党为什么”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和认识。我想,对于我来说:
  首先,入党是一种心灵的净化。我认识到,入党的过程实质就是认识党、热爱党、发展党和捍卫党的过程,不能存有任何私心杂念,更不能带有功利欲和虚伪心。同时,对于个人来说,形式上的入党一生只有一次,而思想上的入党则是一辈子的事。
  其次,入党是一种觉悟的提高。作为一名党员,在思想和言行上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通过实际工作和生活,团结、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同志。如果说党员有什么超越常人的地方,我觉得那就是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觉悟。
  第三,入党是一种特殊的奉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宗旨就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论是98年的抗洪救灾,还是XX年的抗击“非典”,事实证明,在每一个重要时期、特殊时刻,党员总是冲锋在前。因此,“先群众之忧而忧,后群众之乐而乐”是每个共产党员的起码品格,不计教个人得失是对一个合格党员的基本要求。入党,就是要勇于奉献、甘于奉献、乐于奉献,在奉献中体现人生价值,在奉献中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入党,意味着比群众多吃亏,也意味着比群众多挑重担,更意味着比群众多做牺牲。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入党为什么”所要着重思考、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共产党员要保持先进性,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在如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下功夫。为此,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作为乡镇领导干部,要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必须树立以下四种观念:
  一是从政甘于清贫。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代表人民群众行使手中的权力,从政不是发财的途径,当官更不是发财的岗位,想发财,就不要从政为官;想做官,就要甘于清贫。纵观古今中外,既想当官又想发财的人,有几个得到了善终呢?
  二是为民不遗余力。“群众利益无小事”。对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一定要竭尽全力对待,千方百计解决。要乐于同群众同甘苦,在群众有危难的时候,敢于挺身而出,为其排忧解难。
  三是工作不存私心。无数事实证明,有了私心就没法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要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是什么就是什么,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不以权谋私,不假公济私。同时,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之间的关系,自觉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
  四是办事不图回报。我觉得,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为民办事是党员的天职,只要合乎条件,群众要做什么,我们就要给予什么方便,没有什么理由好推辞,没有什么价钱好讲,更没有什么好获取的。办事应该只图功效,只图让人民顺心,让群众满意。
  总之,通过对入党动机的冷静思索,深化了我对党组织的认识,深化了自己作为党员的责任感意识。或许这些认识还很肤浅,但我始终坚信当初选择入党的方向是正确的,而且是永远正确的,我将严格按党员的要求,按照党员干部要求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时刻牢记入党为什么,时刻想想入党为什么。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