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范文参考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正文

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强化八种意识 发扬八种作风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12 16:50:04阅读:
字号:|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当前加强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任务,深刻阐述了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会上,总书记号召各级领导干部: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 “努力实现领导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随着党的历史地位的变化,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一些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也滋生和存在着一些有损党的形象的不良风气。问题虽然出现在少数领导干部身上,但其危害却十分严重。不仅妨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而且背离了党的宗旨,扭曲了领导干部的形象,影响了党的威信,疏远了人民群众。 
     重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过去我们依靠它,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必须保持这种政治优势,切实采取措施,转变领导干部作风,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影响力、战斗力。  
    
第一,强化学习意识,发扬勤奋好学的作风。一要提升学习能力。能力只能在学习中获得,水平只能在实践中提高。要对自己负责的工作深研细究,反复琢磨,把情况吃得很透,把问题找得很准,把政策了解得很深,把措施研究得很细,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二要养成学习习惯。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把学习当作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一种乐趣,当作从政执政的基础来抓,培养起一种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争做一名学习型干部。
 
第二,强化服务意识,发扬心系群众的作风。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员干部从思想上思民、感情上爱民、行动上为民,自觉做到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利益、意愿为第一信号、需要为首要任务。
  
第三,强化实干意识,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实干就是要埋头苦干,实干就是要紧张快干,实干就是要创造性地干好,真正做到以实为本,以实为荣,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创实绩。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把精力用到发展上,把心思用到求实效上,把劲头用到抓工作上,做到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要有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敢于正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不怕吃苦,不怕风险,千方百计攻坚破难。
 
第四,强化节约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要牢记“两个务必”,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各项工作中都要贯彻勤俭节约原则,真正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切实增强节约意识,以实际行动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
      
第五,强化执行意识,发扬令行禁止的作风。要坚持“执行没有接口”的工作理念。
      
第六,强化民主意识,发扬团结共事的作风。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规定,自觉接受党组织、党员和群众的监督,共同推动形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民主决策,经常广开言路,广泛听取意见,对不同意见,要正确对待、认真分析、深入论证,发挥集体力量来找出最适当的方案;坚持民主管理,从管理制度的制定、到具体执行、再到最终结果,各个环节都要实行“阳光”操作,扩大民主。

第七,强化自律意识,发扬廉洁从政的作风。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加强自身修养,慎小事,拘小节,防微杜渐,两袖清风,筑牢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
    
第八,强化自重意识,发扬生活正派的作风。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和生活情趣,不仅关系着领导干部个人的品行和形象,而且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因而,决不是小事。毛泽东同志讲过: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每个党员干部都应以此为标准,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讲操守,重品行,注意防微杜渐,坚决抵制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要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保持严肃的生活态度,树立良好的生活作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明辨是非,克己慎行,正确选择个人爱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摆脱低级趣味,决不能沉溺于灯红酒绿、留恋于声色犬马,在生活小节中经得住各种诱惑的考验。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