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老师见面是第二次。第一次是在机关大院,他是我们领导的小学老师,当时我只是礼貌的打了招呼,也不知道王老师找他的得意门生到底有什么事。这次,我和同事决定专程去一趟他家。
汽车沿着新农村建设新修的黝黑的公路前行,窗外掠过成片的果园,六月的田间满目苍绿,置身于这个七十万亩生态果园、三十万亩皇家陵园的农业县区,你会看到结构调整给农村生态带来的巨大变化,体会到绿色果业给农民带来的希望和欣喜,也会看到简陋的民房,坑洼不平的街道,衣衫不整的人群和掩藏在这绿色背后农村的干渴。此行是想和王老师沟通一下,领导已经按老师的想法给他儿子找了一份临时的工作,可试用了没几天,用人单位认为这个孩子有智障问题,不适合干那份工作,也担心因孩子自己原因发生其它意外事情,单位承担不起。谁没有一点牵挂之情,怜悯之心,有点为难的话题。
这是一所村办小学。几个班的学生正在操场上考试,凳子按行列整齐排开,学生坐着小凳子,趴在高一点的方凳子上,摊开考卷,光线仍然有些剌目,可以用脑袋和支起的胳膊遮一点阳光。王老师不在操场,正在教室里给学生讲解复习,天气闷热,我们找了块荫凉的地方等王老师。一会儿,王老师下课了,额头全是汗滴,白衬衫衣扣整齐,一米八的个头,硬朗高大。我们的到来显然让他十分高兴,甚至有点局促和紧张。热情地和我们握手后,邀我们去他家里坐。
家离学校不远,几分钟的路程。宽阔的院落干干净净,三间瓦房是多年前建的,一间厨房,两间卧房。卧室很简单,在搬来几个小凳子让我们围着小方桌坐下后,老师爱人和孩子急着倒开水。说是孩子,其实已经20岁了,身体挺结实,只是少言寡语,目光有些呆滞。老师一儿一女,姑娘已经上完大专参加工作,这个儿子上完小学就自己读不明白辍学回家了。“教师养了个笨孩子,医生守着个病婆娘”,王老师有点辛酸的感慨。他一再对我们到来表示感谢,让孩子去村里的小卖部买些水果,我们拦都拦不住。聊起他的学生,他能如数家珍的讲起很多,从教30多年,他说眼睛现在不是很好,不知道能不能坚持到60岁退休,现在农村的孩子转到县城读书的多,留下的学生也应该享受良好的教育,他下午上课时上衣都湿透了,但从来没有穿过背心或短衣讲课,要给学生起到表率作用,村里果园今年又遇大旱,可能没有多少收成了,不过现在也不错,国家给涨了工资,他很满足。当我试图说孩子工作的事时,他打断了我的话题。显然,他了解我们的来意,他说他一辈子都不想做让别人为难的事,当初的想法也只是想找个事锻炼一下孩子,增长一点社会知识,他已经决定让孩子不去了。其实,临行前我内心也没有把握,和用人单位商量好准备给这孩子按月发一段时间的工资,来不来工作都无所谓。我拿出孩子上个月的工资,让王老师收下,王老师忽然有些哽噎,情绪显然有些激动,饱经岁月的脸上挂着泪光。我知道这是无奈的苦泪,这是苍桑的心泪,这是刚健之中的辛酸。再三推让下,他只答应按上月实际工作天数收一点,他一再感谢我们的关照和对他家里的关心,坚持要留我们几个人吃饭,我推说还有其它重要事情要办,和王老师握手告别。
这不是一件工作中难处理的事情,却在我心头留下很深的印迹,也许只有经过岁月的磨砺,才会让我们辨别和感知生活的真义。夕阳的余辉透过远山,透过漫山遍野的果园,斑斑点点。
(作者:诗文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