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熟(三章)
油菜
油菜在我们山区算是种得很广的了。每年阳春三月,正是油菜花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青山绿水点缀着片片金黄色的油菜花,十分耀眼夺目,将大自然装扮得格外明媚艳丽。微风吹来,忽就闻到了一股沁人心肺的芳香,幽长幽长的,经过斜风细雨的过滤,纯净而湿润。家乡的老农这时就会深吸一口气,拿他们来说,这是世间再美不过的芳香了。
油菜生育期长,每年九月份就要开始育苗了。育苗要选上好的菜园地,做成四五尺宽的畦,撒上一些腐熟的猪粪渣子,整平下种。来一场秋雨,油菜种子就会发芽,再经过精心侍弄,整个苗床就只见一天天绿了起来。
转眼间晚稻红薯收上来了,正是栽油菜的好季节。有经验的老农会把苗床浇透水,这样利于拔苗。然后再把移栽油菜的地块整好,开好沟,一锄头下去挖一个坑,放上一棵苗,撮上一把火粪,盖土,浇水,这棵油菜就算栽好。一块地里栽多远一棵,多远一垄,心中有数,锄头一挖一个准,干活的效率是很高的,很快就见着一片青绿了。
秋末冬初,来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雨,人们就忙开了,得赶紧下肥去。于是田野上,山地间,只见打着雨伞,披着蓑衣的都提着一桶肥料,躬着腰正象蜻蜓点水般将肥料点向一棵棵油菜,油菜贪婪地吸收着,正可劲地猛长。以后,隔三差五的去田间转上几转,就能见着它一天一个样。庄稼人这时心里美滋滋的,充满了丰收的希望。
收获的日子来得快,不久前还是金黄一片的油菜花,转眼间就要收割了,收割要掌握好时候,太早有些菜籽还未完全成熟,太迟则收割时会落粒。选一个好天气,把油菜割倒,放在地里晒上几天,然后又翻一次,就可以踩油菜了。人们把彩条布铺在地里,一人拿油菜,一个踩,一阵噼哩叭啦的响声中,一粒粒黑亮的油菜籽滚落下来。手脚快的一天能踩个好几百斤,虽说累点,但只要有个好收成,庄稼人又有啥苦不能吃呢?
菜籽晒好,就要进油榨坊了。装好菜籽,备好油壶,用板车拉着榨油去。还未进油坊,老远就闻着了油香,不由得使劲吸了几下鼻子,仿佛已经吃着自己种出来的油了。晚上榨油回来,炒菜时格外地多放了两勺油。问正在埋头吃饭的孩子:“今天的菜香吗?”“香!”孩子边吃边响亮地回答。
蚕豆
菜园的边角,山中的坡地,都可以用来种蚕豆。蚕豆不需要什么肥料,什么地儿都能生长。待红薯收上来,还未降霜时,得赶紧种蚕豆去。迟了,收成就差些。家乡有句农谚叫“九油十麦”说的就是在农历九月一定要把蚕豆种完。
种豆时,背一小袋子豆种,用一个麦秸瓢盛着,两个人一搭手,一个用锄头挖坑,一个端瓢撮豆种。小时候我经常帮我妈撮豆种。她每挖一个坑,我就丢下几粒豆种,然后再挖第二个坑,挖的土用锄头一带,刚好盖着第一个坑的豆子。这样一垄种完,又调头种第二垄。这种种法非常快,一亩地大半天就能种好。据老人们讲,这样种的豆因在上面踩了脚印,发芽的豆苗要用很大力气才能掀开泥土,长起来有劲准高产,想想也有一定道理。
蚕豆一般出苗后,不需要花什么功夫去管理,肥是不用下的,顶多锄锄草,因是豆科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氮供给自己作肥料,所以都长得很好。蚕豆收上来后大量的茎叶烂在地里,又可当作二茬作物的好肥料。就象家乡朴实的庄稼汉们,只要有田地,就能一代一代生存下去。
开春后,来了几场春雨,蚕豆就会一个劲地猛长,到了春暖花开时节,紫色的蚕豆花便挂满了整个豆杆。走在豆地边上,就可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那一串花就是一荚蚕豆,看着花开的多少就能估摸一下今年的收成了。
立夏还未到,几个心急的淘气鬼就偷偷溜到豆地里,摘下一把表蚕豆来,穿在竹签上,象一串串冰糖葫芦,再放进火炉里,用火灰煨熟,然后刨起来,躲在没人的地方美美地享用。等到了立夏,各家各户都到了地里,摘上一篮子嫩蚕豆,再把平时舍不得吃的腊肉切些放在一起炖熟,就着二两谷烧一下肚,一家人都觉得这日子真是过得美极了。
到了豆嘴转黑了,就该收豆了。收获时一般只收豆荚回来,豆秸留在地里作肥料。收回的豆荚放在晒场上晒一两天,一顿竹板打下去,满场的豆子活蹦乱跳的,边上的孩子也跟着活蹦乱跳的——因为有炒熟的蚕豆吃了。吃上一两回,不过瘾,还要。大人说:到地里寻去!于是一帮淘气鬼涌到地里,寻那些漏摘的豆荚,回家剥开炒熟,装进书包带到学校里,一有空嘴里就嘎嘣嘎嘣的,满嘴豆香,把一些同班同学害得嘴馋了好几天。
小麦
小麦在北方种得很广,但在我们南方却没有油菜种的多,它需要较肥沃的地土,较精细的耕作,才能有着较好的收成。
秋末冬初,红薯钻进洞里过冬,谷子躲进仓中睡熟的时候,小麦就要出种了。想多收个三五斗,你就得真心待它。一般安排种在较好的地块,化肥农家肥一齐上阵,预备作它整个生长期的口粮。播种时最好用条播,便于管理又高产。地土要整得细一点,这样麦苗就长得有劲。
初冬时节,麦苗出土后,来一两场小雨,下一次小肥,麦苗就由一条条的翠绿变成一片油油的深绿了。虽然有霜冻,但麦苗从不怕冷。太阳一出来,霜冻就化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颤颤地立于麦苗尖上,享受着冬日暖暖的阳光。微风吹来,麦苗就象一群顽皮的孩子,纷纷把露珠掀进自己脚下的泥土,它们高兴得不停舞动着自己的身子,仿佛快乐地笑着。
第二年春天出了几天太阳,正是锄麦的好时候。锄麦时其它杂草好认,野麦却是最难辨别的。因为它长得几乎与小麦一个样,这东西最讨厌,长出来的麦粒尖嘴猴腮,象粒小芝麻,可与小麦抢起养分来却厉害的不得了,往往长得比小麦还茂盛。锄麦时得弯下腰来仔细辨认,有时半天下来,累得头昏眼花,错把一些野麦留了下来,日后还得再拔一次,可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了。
“吃麦望小满”这是我家乡的一句农谚。到了小满,赶上麦黄风一吹,麦子几天就见黄了。人们来到地头,抽下一穗来,搓一几粒放在嘴里一咬,估摸着是时候了。在我们家乡,因种得较少,收麦时却是不慌不忙的,把麦割好捆回家,然后用脱粒机或竹杖脱粒,每家在概一两天就可以收完。
每年端午节,是我家乡家家户户蒸馒头的日子。家乡人不怎么包粽子,但馒头却是非蒸着吃不可的。不象北方人,天天与面食打交道,在我们这里因麦子种的少,馒头却是个稀罕物,一年难得尽兴吃上几次的。这天早上,每家每户灶间热气腾腾,蒸茏里一股妙不可言的香气漫延开来,氤氲着整个村庄,把孩子们馋得直流口水,还未熟就嚷着要吃上一个。中午馒头正式上桌,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桌子中间放些蘸馒头的蔗糖、蜂蜜,边上摆上各色菜肴。手里拿着一个大馒头,掰下一块来,蘸一下蜂蜜,往嘴里一塞,那滋味真叫一个美呀。
家乡的人们在十多年前,与天斗,与地斗,就是想斗饱一个肚子。记忆中夏熟时节正是能混个肚儿圆之时,想起那时,我就想起那些辛勤劳作的庄稼汉们,想起那哺育我们长大的庄稼们,没有它们就没了我这整整一代人,它们在我辈的心中永远那么亲切,那么可爱。现在我虽然不再从事稼穑,但我还想用一颗感恩之心重温那些与它们相亲相依的日子,这些日子将会伴随我一辈子,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