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散文 -> 经典散文 -> 正文

黄鹤楼联想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9 11:52:36阅读:
字号:|

黄鹤楼历尽世事沧桑,古往今来屡遭毁坏,又屡次重建,最后一次拆除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为建造现在的《武汉长江大桥》,黄鹤楼作为古代名楼,也只是一个名份而已,只是国人的一种恋旧情结。不过黄鹤楼千百年来无论是传说故事,还是人们为其留下的大量脍炙人口的诗句,与其在历史上的显赫名声就相符一致了。
《中国历代名楼》邮票,第一枚就是“黄鹤楼”,这时距重修黄鹤楼不过几年时间。据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东吴黄武二年,即公元223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如此算来黄鹤楼可真算是“历史悠久”。
据记载,黄鹤楼最初的传说:武昌有位辛姓寡妇,为了生计,开了家酒店,但生意清淡。可这辛寡妇却是个乐善好施之人,某日,一位衣衫褴褛的道士来到酒店住下,每日大吃大喝,却从不付钱,这辛寡妇也不计较。两个月后,道士要去云游四海,便在酒店的墙上画了一只黄鹤,然后就用随身铁笛向酒店后面的一口水井一指,口中念念有词,随后便飘然而去。第二天,那口水井便流出香甜的酒,黄鹤也从墙上走了下来,并可为人驼运货物。此事传开,酒店生意兴隆,辛寡妇因此成了有钱人,从此也变得看不起人了。道士云游归来,见此情景,用铁笛招来仙鹤,驾鹤而去。从此井里再无甜酒,黄鹤飞走的墙上留下了“行善为图报,贪心比天高”字样,酒店生意从此一落千丈。这时辛寡妇也嶓然醒悟,羞愧不已,为了还愿,倾其所有,在长江岸边建起一座高楼,以纪念那位仙道和那只黄鹤,并将楼取名为辛氏楼。辛寡妇死后,人们便将辛氏楼改名为黄鹤楼。这是关于黄鹤楼起源的传说,传说的真伪已无关紧要,关键是中国民间有个传统,凡是历史上有名望的事物,都会附着一些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来对其加以宣染,以增加该事物的神秘性,和对人们的警示作用。筑楼、建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可能是源于此。
历史上的黄鹤楼,今天的人们也只能凭空想象,或是从诗人的诗词中去感觉了。今日重修的黄鹤楼的确气宇轩昂,幽雅壮观。这次重修的楼巍然立于蛇山之巅,高约52米。据说比历史上的任何一次重修的黄鹤楼都要高大。
黄鹤楼,作为家乡的一处名胜,且又上了邮票,便因各种原因多次登临。每次登临黄鹤楼,我总会被那些美妙的传说故事和那些赞美黄鹤楼的优美的千古名诗激动得不能自制。
比如,我在儿时就会背诵的李白给好友孟浩然的那首送别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那些镌刻于黄鹤楼各处,而又朗朗上口的诗词与黄鹤楼一样,大器、空灵,还有几分悲壮而被人们千古传诵。
整个黄鹤楼景区,是一座以黄鹤楼为主体的公园。园内有多处历代根据有关黄鹤楼的传说故事修建的亭阁与雕塑。进得公园大门,就有一巨大浮雕,一个老人正微闭双目,得意地呤颂着那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年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个老者是崔颢无疑了,崔颢与李白为同时代人,且年龄相仿。从他们两人留下的诗作,若论才气两人不相上下,若论名气,这崔老先生可就远不如李老先生了。
黄鹤楼公园内还有座“搁笔亭”,与那崔颢的雕塑也有些联系。传说李白从长安到得武汉,云游黄鹤楼,诗兴大发,正欲捉笔题诗,忽见崔颢留有诗作,于是,李白就不敢再写黄鹤楼的诗了。并自嘲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我想李白是因为自己太有名望了,而有崔颢题写的黄鹤楼诗,便不敢冒然动笔。这当然是有保名心理,终于搁笔。这让李白当年一筹莫展的地方,今日成了名胜,是否有点对李大诗人不敬的地方。传说是否属实已无妨,倒是搁笔亭上有位清朝的无名氏题写的诗句让我好生联想:“辛氏有楼谁贳酒,谪仙搁笔我题诗”。这诗真是写得潇洒快活,不惧名人,无拘无束。我想不知是这两句诗成就了这座亭,还是有亭再有诗。由此,我也联想到集邮,想到做邮集,不也是一样吗,别人做过的,为什么不能再做,为什么不能超越前人,关键是有顾虑,有包袱。
今日的黄鹤楼确实雄伟、壮美,它与长江大桥、龟山电视塔构成了从远古到如今,从文化到技术,从历史到辉煌立体的名胜景观。登楼环顾,万里长江,烟波浩淼,眼前之景有如一幅诗意盎然的油画。这情、这景也让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其《黄鹤楼》诗词中以豪迈的气慨,酣畅的文笔,精巧的构思,严谨的格律抒发了自己的豪情:“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中华民族历来有在特殊地点和时期建楼、建塔的传统。一座楼,一座塔,既是一处名胜,也是一段历史,还会成就许多诗人学者。惟此,我们得感谢古代的仁人志仕,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也留下了精深的千古名篇,并陶冶着世代中华儿女。这一切应是我们民族的自豪与骄傲。这就难怪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楼虽屡遭自然灾害、历史战争的毁坏,却不绝于此。后人宁可捐资募款,也要重雕修饰。可见名楼的精神所在,可见人们对名楼在精神与文化上的依赖。
至此,我不由得不想起黄鹤楼原址。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长江大桥时,桥址正好选在黄鹤楼上。于是,为了建长江大桥,却毁了黄鹤楼。想来当时国人的忍痛割爱是何等悲壮与痛苦,联想现在,无论修路建屋还是城市改造,遇有古迹甚至古树都要加以保护,甚至不惜多付亿万金钱。真是应了那句中国民间古语:“不是自己的孩子,不知道痛”。
行文至此,一种极复杂的怀古之情油然涌上心头。黄鹤名楼之美,美在楼中精英,美在楼的风骨。但觉得这似乎又不是名楼真正的美,而真正的美是造楼的先贤们,为永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而赋予名楼博大的胸襟和深邃的文化底蕴。让人看后可以纵贯古今,洗心革面。从中悟出许多做人应恪守的准则与追求。
任何名楼绝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文化,它承载的是民族的历史,闪烁的是民族文化的光芒,黄鹤楼亦然。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