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一个偏僻的山区小镇。然后,再驱车到一个小山村里慰问一位77岁高龄,曾于55年前在战场上扛过枪杀过敌的老革命军人。
在当地民政部门负责人的带领下,我们开着吉普车,带上在镇上购买的大米、油和月饼,开始向山里进发。
起初,车子还在窄小的山道上行驶,路虽然窄小,但因为是水泥路面,也算平平稳稳地走了一大段路,但弯道里时不时冲出骑车的学生和一些在村边嬉戏的孩童,还不时冒出几头在路边食草的水牛,故此我们的车开得慢一些。
后来,车开到了分叉路口,当带路的人告诉我们的车子要从那条窄窄的、坑坑洼洼的、崎岖陡峭的山路翻过几座山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都提到了胸口上。带路的人告诉我们,那条山路是在山上承包了山地,用来种植桉树等经济林木的人修的,主要用来运输肥料和砍伐的桉树,一般的农用拖拉机都可以行驶。
其实,我们在来的时候都作好了徒步登山的准备,每个人都穿了一双运动鞋,都带了一顶草帽,听说要步行2个小时才能到达那老军人的家,我那位高高大大的同事开玩笑说“梅姐,就你一个女的,如果你走不动了,我来背你!”我笑着说:“你别小看我了,你看我的运动鞋,每天晚上陪着我走3公里的路呢。”
我们下车视察了一下山路的宽度和弯度,以及路面的坑洼程度,司机说不用怕,可以开过去的,于是我们又坐回车上。
车开始在凹凸不平的坭石路上行驶,开始时路面还比较宽,我们一路上有说有笑的。后来,车慢慢上了山腰,路刚好比车身宽一点点,而且路面看上去坭土和砂石较松,右边是高高的悬崖。我隔着车窗向下望去,竟是深深的山谷,顿时双手的掌心冒出了冷汗。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再说话,定定地看着司机打着方向盘,在车子一进一退中,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拉紧了扶手的环。就这样,车子在爬过一个山坡后,又转过一个山谷。在辗转几座山这后,我们的车终于开到了半山里的一个小晒谷场。带路的人指着对面几座小屋指说“这就是革命老军人的家。”
下了车,我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然后走到前面的溪旁,捧起清凉的溪水洗了洗脸和手。走过层层绿色的梯田,我们来到了革命老军人简陋的家,门前小小的平地上晒了一些刚用木棰子棰出来的玉桂枝的皮。
踏进不算宽敞的屋子的大厅,只见大红的福字贴在正堂。一张桔红色的八仙台贴着后墙摆在正中,4张圆扶手的椅子零散地摆放着,一张旧旧的木沙发和几张木椅子摆在厅的两旁,还有一台25寸的旧电视和一把落地风扇,便是看得见的老人家全部的家当。
当老人家一一握着我们的手,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时,老人家看见满屋子的人,心情显得特别激动,光光的头也许是刚刮过头发,脸泛着红光,眼睛虽然深陷却炯炯有神,从他有神的眼睛里可以寻找到当年英雄的影子。
老人家向我们回忆了当年他参加解放战争的一些片段,以及抗美援朝时期扛着枪打到鸭绿江边的英勇事迹,只是他没能跨过鸭绿江就随部队折回了。
在倾听老人家回顾历史的过程中,我们详细了解了老人家的家庭生活和经济收入状况,还了解到老人家因治病经济出现困难等情况。虽然老人家每个月可享受280元的津贴,但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微薄,一家六口人只靠一亩田的稻谷和少量玉桂的收成维持家计,他和年老的妻子都患有心脏病,儿子和媳妇到广州打工去了,留下一对幼小的孙子和孙女要老人家照顾。
与老人家闲谈了一些家常事后,我们向老人家送上了慰问金,并嘱咐他要好好治病,春节的时候我们会再来拜访他老人家的。
下山了,沿原路返回。由于有了先前的经历,而更主要的是车子是往下爬坡,所以一路上走得还比较顺利。
看望完老人家,我们的心情难以平静。生活在大山里的人,路虽然就在他们的脚下,可漫漫长路,他们何时才能走出这深深的山谷,又或者他们早已习惯了与大山为伴,大山才是他们坚实的依靠。
一路上,又遇到了一些不同的人和风景。于是,诗的灵感又悠然涌现:山里的人/看车是一道风景/车轮辗过的是他们日夜劳作不息的岁月/车里的人/看山是一种心情/山里流淌的是他们纷纷割舍不断的忧思。
本文作者:紫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