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古驿道
见到那条古驿道是在白溪去草场的途中。
4月14日下午,我随杉洋文学笔会的队伍一行21人去往白溪草场,三部车鱼贯盘山缓缓而上。在途中还偶尔有几线阳光出现,到得山顶,太阳仿佛怕见生人一般羞涩地躲藏到浓稠的云团里去了。这时,一条石块铺成的弯曲的小路,就静静地铺展在我的眼前,有人告诉我说,这就是古田到宁德的古驿道。
古驿道,这是文明与蛮荒、庙堂与江湖交接融汇的通道。一条窄窄的过往路线,在崇山峻岭间盘旋,在溪流峡谷上穿越,在时间的隧道上奔腾。其实,它更是一条震撼人心的路途。
没想到它就近在眼前,它是曾经唯一的官道,承载了太多先人的脚力故事,也湮没了无数古往今来的人间轶闻。这路面石块的细腻光滑,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那是在漫长的时光里经过先辈的足印纷繁的踩踏所形成。这里有着一双看不见的时光之手,在顽强地打磨着石块的坚硬。那路旁的青草似乎被几千年来先人日复一日的汗水浇灌,它才葱绿得格外油光发亮。漫漫石径,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着远方,既连着今天,也连着已逝的久远,缥缈着蜿蜒而出,如藤似蔓地在起伏的山峦间缠绕,幽幽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沉重。
我的父亲就在这条古驿道上走出了一条坚韧而又隐忍的路途。这时,我仿佛看到父亲当年健步如飞的身影,看到他与日月星辰同辉的目光。他的壮年几乎与这条古驿道紧紧相连,他用挑夫的躯体印证了生命的顽强坚韧,在我童年的眼中,父亲“担回头”的风来雨去,不仅仅是我们家庭的生活来源,更是最具魅力的男人事业,叫人无限神往。
儿时常听父亲说起他“担回头”的经历。从古田挑一担100多斤粮食到宁德,换一担鱼干或食盐回家,走上这条古驿道,一百多里崎岖的山路,三天就走了个来回。一个担子横在肩上,一头挂着草鞋,一头挂着草包饭,走在路上吃在路上。饿了,放下担子吃冰凉的草包饭;渴了,趴在山泉边喝几口凉水。手执铁头跺杖,行到空旷无人的深山野岭路段时,常常有野兽出没,惊鸟飞起,感觉寂寞惊恐,就用手上的跺杖在石路上跺出叮当声给自己壮胆。几声沉重的吆喝,把一身疲惫全部抖落在流云与丹霞共栖的古驿道上。长年风雨无阻,不停地如此奔波。那时我总盼望着父亲“担回头”早点归来,因为他每次都能带回来一串我儿时的美食——光饼。这是父亲“担回头”给我带来的直接恩惠。而我却不知道这种生涯的艰辛。如今,那艰辛已经永远地留在这条古驿道上。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的进步,几十年后的今天,古驿道已经被荒弃不用,曾经“担回头”挑夫掠起的一路喧嚣,在时光的不断演进中,早已如烟云寂灭,取代它的是宽敞的柏油马路,甚至高速公路的蓝图也即将变成现实。我曾经梦想着追随父亲的脚步,做一名“担回头”的挑夫,但这个想法终究被现代文明所冲淡,与古驿道也就失去了交往的机缘。
在这高山上,古驿道旁的季节似乎比山下要晚,虽然春风才刚刚抵达,但毕竟不曾被春天遗忘。地表上绿色的青草,抖擞着伸出青翠的身子,接受春风的百般爱抚。从鼎沸的红尘中走来,我惊异于大自然的慷慨和无私。缥缈的云雾,灿烂的杜鹃花,清新的空气,平时难得在市井中见到,这里一一向我们展现,好像是古驿道向我们展示全新的容颜,有着令人忘俗的空灵。
山风吹拂着我的衣袂,连绵的群山在眼前逶迤,纯净的小河流水,静静地穿过若断若续的古驿道,天空被浓雾遮蔽,但我依然像读一本刚刚打开的书籍,研读父亲当年“担回头”的辛酸史。站在父亲曾经走过的古驿道上,遥想他一生的艰辛,不禁百感交集。他一生勤勉持家,养活我们8兄弟5姊妹,庞大的家庭,几乎没有闹过饥荒,这是他创造的奇迹,这个奇迹缘于他的吃苦耐劳,他的坚韧不拔,他的超常的隐忍精神,这种精神昭示着一种与命运顽强抗争的强大的力量,像血液在我们儿辈的血管里流淌,在我家族的精神领地里传承。他是一个纯粹的农民,一辈子深怀苦楚,谦卑着无言地侍弄农活。在古驿道上“担回头”的经历是他最津津乐道的骄傲,他几乎具备绵羊品格,从不与人结怨,默默承受人间凌辱,终生没有树敌,在农村老家口碑极好。可他已经在去年秋天走完他第97个冬寒夏暑的人生之路,完满地划上了句号。他的一生没有辉煌的事业,没有遗留家财给我们继承,也不曾留下只言片字,但他的精神却是我内心世界的一笔宝贵财富。在我成年时,他已经老迈,有的只是一头稀疏的白发和一双孱弱的枯手,那巍巍苍老有着一种时间的威权,叫人顿生敬畏。他把“担回头”的坚韧全部贯穿在他生存的方方面面,艰难地养育了我们儿辈的长大,为此付出了百般的艰辛,在他漫长的风雨人生中写满了含辛茹苦。此时,我的内心涌起无限的感恩,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我已经没有报答的机会了。
遥望白溪草场山顶云雾缭绕,苍松如黛,眼前的古驿道寂静无声,不绝如缕的山风吹动我的思绪飘向远方。
本文作者: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