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肩的神妙,在于它不过是一块简单的布料,并没有过多的设计和裁剪。轻轻拢上肩,立即便衍生出了华贵、雍容、优雅、闲适等名词。它具有一种不符合这个快节奏社会的从容,一种旧式闺秀的温婉。它能让女人瞬间生出风情和感性。
披肩在中国历史悠久。《中国服装史》里可以看到,隋唐时期,披帔和披帛是女子普遍的装饰。帔比较宽,更接近今天的披肩,是已婚女性用的;披帛窄,更接近飘带,用于未嫁女子。那时的披肩材质多为轻盈的绸棉,也比较长,行走时才能更好体现“衣带当风”的神韵。方便起见,今天的披肩已经变短。且在冬季也多以羊绒、皮草等材质为主,自然也厚重起来。
听披肩在说:香肩多么美丽,需要呵护和包容。美丽的披肩是冬日里双肩上的一道风景线,流苏在风里舞动荡涤,不论是花团锦簇还是素色寒朴,那一抹流动的色彩,都能让女人在冬日里如同熠熠生辉的花朵。
披肩是挑人的。不是所有人将披肩裹上,便能演绎出那份唐诗宋词般的余韵幽深。大步流星的女子,清醇如水的少女,都很难和披肩静静散发的风味融合。它是性灵的物件,只有和它心灵相通的人才能充分诠释出它的语言。《宋氏三姐妹》里宋庆龄那条深色的披肩,和夜幕下暗涌的海,是到了一种境界的高贵。摩梭族女子杨二车娜姆那些披肩的桃红柳绿,每一种色彩都是收放自如的张扬和洒脱,也并不适合平庸拘谨的等闲女子。
我记得,《滚滚红尘》中的经典场面,便是林青霞和秦汉在露台上跳舞的那一节。那个有淡淡光影的露台上,林缓缓地将披肩裹住贴近的两个人,他们在披肩的保护下,自由热烈地亲吻。
他们说,那条披肩来源于三毛的私人收藏。他们说,这段故事来源于张爱玲。来源于一段“尘埃里开出花来”的传说。我着迷于这段令人心醉神伤的故事,也对那一袭披肩印象深刻。“束身旗袍,流苏披肩,阴暗的花纹里透着阴霾”。于其说这是张爱玲笔下的上海女人,不如说这就是张爱玲自己。
张爱玲会为了参加一个聚会,会随手拿起沙发罩布做披肩。也只有她能淡定自如地将沙发布演绎为风情万种,成为他人眼里的华丽转身。据说,1969年加州大学的张爱玲留给世人这样一种印象:永远穿一件旗袍,或灰色,或紫色,或淡青,秋风乍起的日子就在外面披一条宽而厚的披肩;高傲的身段在廊道里匆匆走过,从不主动和人打招呼,即使遇到同事,要么目不斜视,要么目光射向墙壁和天花板,要么看着自己高跟鞋的足尖——张爱玲说过:“八岁要梳爱司头,十岁要穿高跟鞋”。凡是见到她惊鸿一瞥的人都会闻到淡淡的中国脂粉香,若有若无的在廊道里存在很久。
仔细想来,若不是深爱这纯经纬的物什,她的人物里又怎会有个“白流苏”?怎会有个“披肩上是二寸来阔的银丝堆花镶滚”的萨黑夷妮?能将最简单的一块布料披搭出繁华变幻,自然也能笔如金针,将开辟鸿蒙以来的最原始的爱情描龙绣凤,写得荡气回肠,入木三分。
热爱披肩的人都是属于没有安全感的人。有本杂志的扉页上,有人这么说过。是的,由于那种致命的孤独和寒冷。你也许终于能想到,张爱玲为什么那么热爱披肩,那柔软贴心的包裹,像是一个温暖的承诺,像是一双修长的手臂的抱揽。她曾说过:“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而每一场爱情都是千疮百孔。她终其一生都不曾找到呵护和幸福。
寂寞红尘,她却只有最爱的披肩方能与自己心心相印。
风起的寒冬,世界一片荒凉。如张爱玲文字的底色。假设你不曾寻觅到一双更温暖的手臂,不如拢上宽而厚的披肩,装点肩膀,演绎属于自己的绝代倾城。生命在寒风里自顾自地前行,而披肩如旗帜。
(作者:武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