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居一个与文化艺术密切相关的局,由于一些工作上的需要,常常要去少年宫,也就会接触一些王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参加一些大大小小的孩子的艺术比赛。对于这种活动,我常常抱着旁观者的态度去参加,因为我还没有孩子,不能够有家长的那种深切的体会,但是每一次活动之后我都会为现在的孩子的出色表现而惊讶,常常情不自禁的惊叹于一个个十多岁的孩子就能够把各种乐器演练的这样地娴熟,把画画得这样惟妙惟肖,真让我们这些成人也自叹弗如。
那天参加一个区里举行的一个少儿钢琴比赛。经过几轮的复赛与决赛,一位十二岁的小女孩获得了第一名,当我走近她才了解到:她是一所私立学校的学生,家里用的钢琴是德国进口的海德曼钢琴,应该十多万一架吧!指导老师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一位知名教授,女孩来自一个单亲家庭,没有母亲,她的父亲从头至尾都一直陪着女儿,非常关注着女儿的一切。
看着那个女孩,我突然有一种感觉,那是一个有着沉重内心的女孩,虽然才十多岁,可是心里一定有故事,有着与她的年龄不相符合的心情。因为我惊叹于一个十多的女孩不仅能够娴熟地弹出曲子,还能够如此透彻地理解曲子所表现的内涵。
因为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比赛的时候她弹得是一首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那个女孩在弹那首曲子的时候竟然泪流满面,她优美的琴声感染了在座的评委与家长。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传说来源一个失去母亲的盲姑娘。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哀婉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贝多芬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借着少女哀婉的序曲和洒在钢琴琴键上的月光,写下了这首飘逸空灵又饱含忧伤的传世之作。
一个十多岁的女孩怎么会这样深入的理解乐曲所体现的感情而那样出神入化地演奏呢?受好奇心的驱使我走近了这个女孩与她交谈起来。
“你获奖之后的心情怎么样?”
“很激动,可是要是妈妈在我就会快乐许多。”
原来女孩的妈妈因为忍受不了爸爸的“浪漫”,在三年前跳楼自杀了,于是她的爸爸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对孩子付出了无尽的爱。可是女孩脸上的笑容却越来越少了。
了解了这个女孩背后的故事,我也更好的了解了这个小女孩,可是也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加深一层的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那么的尽心尽力。从卡耐基的教育理论,到约翰?洛克的家庭教育实例,到我国古代到孟母三迁,只要为了孩子,家长都认为值得去做,去学。
可是我觉得在所有的教子经典范例中,存在着一个不变的道理:爱孩子最主要的是要爱孩子的爸爸或者妈妈,只有一个快乐和谐的家庭,孩子才是快乐的,这样的孩子的心里才是最健康的。
(作者:在水一方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