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
南京的寻常巷陌无异于别处的街衢里弄,张爱玲笔下的上海穿堂住着孤傲冷艳,毫无脂粉气质的忧怨女子,戴望舒的雨巷中是撑着油纸伞结着丁香一样哀愁的女孩。在我的记忆中,童年的小巷也莫过与此。那蜿蜒盘曲的青石板路,石块的罅隙中顽强的生长着青苔和一些不知名蕨类,小巷窄的只能容两人同行,霜露天或绵绵细雨天时,石板上泛着潮,一不小心就会滑倒。抬眼是高耸的粉墙黑瓦,翘立着脊头,不知那家别院的墙头爬满绿色的藤萝和菟丝子而或在这盈盈的墨绿中俏皮地伸出一枝不甘寂寞的石榴花。伫足凝望时,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笛声,勾起你的幽思,有那么一点点怀旧,还有那么一点点伤感,仿佛穿越时光,恍若隔世。这是童年时代外婆家的小巷,她是温暖的,令人眷念的,因为巷子的尽头有一个孩子的归属-家。
外婆家和这样的小巷有着渊源,因为它就在小巷的深处。我们住的院子大门前有一块很大的青石台阶,台阶的一侧生长着一株低矮的向日葵。跨过高高的木门槛,走进院子,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法国梧桐,我记得夏天树上经常掉下毛虫,有时恰好落在我们身上,我们便不顾一切地哇哇大叫,引得大人们拿来湿毛巾又擦眼泪又抹鼻涕,忙不迭地将小虫弹落在地。院子中间有一口井,光滑的井栏上有几道深深的凹痕,应该是井绳经年累月的杰作。井水冬暖夏凉,尤其是夏天,在木盆里倒入几桶刚刚打上来的井水,放进一只碧绿的西瓜泡上个半小时左右,当瓜被打开时,轻啖一口,透心的凉爽。夜晚,洗完澡后,搬来小竹椅围坐在一起纳凉,外婆用大蒲扇为我们驱赶蚊虫和流萤。偶尔,夜风轻轻吹来阵阵金银花淡淡的香气和爽身粉的味道。我喜欢躺在竹床上仰望深蓝色的天空,没有一丝云,满天的繁星象钻石般的璀璨,这是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夜晚的静谧和白天的喧嚣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尤其是在这原本就远离喧哗的悠长的小巷中。那时年幼,还没有读过张爱玲的《金锁记》,《沉香屑-第一炉香》,不知有那样深锁芳心的女子,后来稍大一些读过之后立刻把她们的故事和这样的深巷联系在一起,因为她们的爱恨情仇在小巷这样的背景下演绎的更加销魂蚀骨,更加意味绵长。
(作者:真实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