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人际交往必须遵循的准则,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宁。“文、行、忠、信”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忠诚和守信就是其中的两项,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如果不守信,不知道他会怎样,这好像在说,一个人如果连信用也不要,那么他还有什么事不能做呢。这意思很明白,孔子把诚信作为做人的基本原则。有一条公益广告,就是诚信两字,不过把它拆成了“言成、人言”,这条广告仿佛在告诉你,诚信和成人是融为一体而不可分割的,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做到了诚信,就符合了成人的标准,这条广告虽然只有两个字,但它别具匠心的创意已获得了公认。自古以来,中国人诚信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常州的延陵季子就是诚信的典范。
明大将军袁崇焕尽人皆知,他含怨蒙难后,一个姓佘的义士埋葬了他,并留下遗言,要他的子孙后代永远为袁崇焕守墓,他的后人为了信守承诺,苦守陵园370年,佘氏历代守幕人的的艰辛现在已无法考证,就连佘义士的真实姓名也无从得知,然而为袁崇焕守墓的遗言却代代相传。佘幼芝是佘家第十七代守墓人,1955年,北京崇文区征用了她家的住宅,她本来可以按政策规定,搬进政府为她安排的楼房,可她为了信守守墓的承诺,她放弃了政府的安排,住进了袁墓旁的一间羊圈,并于1964年和一个姓焦的男人在不足20平米,经过改装的羊圈里结了婚,她要她的儿子也姓佘,为的是好把上代的承诺继续传承下去。没有任何约束,没有任何报酬,仅仅是一句诺言,他们默默无闻的信守了370年。正是这种默默无闻的平凡,缔造了华夏民族的精神脊梁——诚信。
一家医院的特护病房里,住这一男一女两个小孩,他们的病现代医学尚无法解决,他们知道时日无多,彼此相约,出院后以通信的方式相互鼓励,走好这生命的最后一段路程,他们都信守了自己的承诺,每星期给对方一封信。每当病痛折磨得他们难以承受时,就拿出对方的信,并鼓励自己一定要挺住,然而病魔并不因为他们的坚强而放慢死亡威胁的脚步,小女孩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前她拿出一叠尚未发出的信,嘱咐妈妈一定要按时把这些信寄出,妈妈含着泪答应了她,她带着笑容进了天堂。妈妈非常想了解,一直在书信中鼓励自己女儿坚强活下去的那个小男孩现在怎样了,她去了他家,发现客厅中放着一张蒙着黑纱的照片,小男孩的妈妈告诉她,她的儿子已经在一个月前就去世了,灵前还放着一叠没有发出的信。两位老人相对而泣,问世界信为和物,直道是生死相许,他们以生命书写了诚信。
五一期间,胡锦涛总书记考察河南时,在与农民交谈中问到农民的希望时,这位老农告诉他:“惠农政策不要变”,总书记的回答是:“不但不会变,而且会越来越好”。这其实是一个牵涉到政府的诚信问题,政策的朝令夕改,会使人民无所适从,八十年代初,有一则民谣:“共产党像太阳,党的政策像月亮,初一月半不一样”,这实质上反映了人民期盼政府诚信的呼吁。失去了诚信也就失去了别人的信任,可见诚信不仅是一种公德,也上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以诚实守信为荣”,这不仅是华夏美德的时代传承,也是创建和谐的时代需要。
『作者:南山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