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散文 -> 抒情散文 -> 正文

扣响梦的门环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9 11:54:10阅读:
字号:|
    去年金秋,东方明珠有一个大型的诗歌朗诵会,朋友在遥远的上海邀请我赴会。因诸多原由,我婉言相辞。走在来往的人流里,心里却放不下“上海”两个字。记忆的光亮闪过,有什么东西要记起来了。漆黑的时光隧道里,“上海延安西路1538号”便流畅地出现在了记忆的名片上里,同时记起的,还有另一个地址,“南京高云岭56号”。

    这是当年风靡中学校园的两本文学杂志的刊名,都叫《少年文艺》,只不过,南京的是16开,上海的是32开。当时他们每期都有固定的作者,孙云晓,肖复兴等等。那时的编辑尚给作者回信。初二时,我寄了篇小说到上海《少年文艺》。两周后,编辑回信,用的是页眉和页脚都有草绿色图案的信笺,说我的小说篇幅过长了,建议我投往另一家叫《巨人》的杂志。署名徐彬。小说没再投,但蓝色墨水的钢笔字和名字却让我记住了。多少年来那纸信笺如一幅淡雅的画,一直印在脑海里。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并不是每所中学都有文学社,并不是每个爱好文学的孩子都有文学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想起那些从不同的班级抽出来,挟着纸和笔集中到某一个教室上作文辅导课的时光,二十年前曾是十三四岁的少男少女,你们谁能会心地一笑?那天到超市去,紧紧盯着一个秀气腼腆的女子看,那眉,那眼,那扭过头温宛的一笑,让我目不转睛。动人的美丽女子不是没见过,只因为我觉得她太像当年的校友,她在(三)班,我在(二)班,我们一起上作文辅导课,一起完成辅导老师布置的习作。没说过话,却记得她姓曾,有一个彩云满天的好听名字。学校油印的刊物上,我们的习作与名字次第赫然醒目。她的出现,让我红尘里不堪沉浮的灵魂意外地拥有了清晰的回忆,这份回忆因单纯而令人快乐。

    初夏,应邀到一个镇上的中学里去讲课,其实是联谊,与我同行的竟有我当年的语文老师,让我颇有感慨。我的老师,那时候年轻,意气飞扬,才华横溢,课讲得好,诗歌写得更好。他在班上激情满怀地朗诵《青春万岁》里的诗:“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文学的梦想被他诗意地播洒在了我们的少年时代,并让这些梦想紫芸英一样铺满无垠的田野。那天,面对着豆蔻年华的的孩子们,我激动难于言表。二十年前,我就是他们里的一员,稚气满脸,心里有一种信念,虔诚又神圣。二十年后一个轮回,我忝以师者的身份坐在了讲台。到我发言了,我起身向孩子们介绍了我的老师,当年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我向老师致谢,感谢他启迪我扣响了梦的门环,在我的灵魂里深植了梦想,二十年来,织梦不辍。孩子们的掌声雷鸣般响起,这是在为梦想鼓掌,在为一代代人薪火传承的努力鼓掌。

    可我也清醒地知道,在纯文学普遍不景气的今天,为了生存,当年全国著名的诗歌刊物《星星》、《诗刊》,也把时尚性感的艳女贴在了封面,以招徕读者。这绝对是诗歌的耻辱,也是文学的悲哀!上海延安西路1538号安在?南京高云岭56安在?

    灯下,蓦然失神笑笑,有些自嘲这杞人忧天的情节。古人也云:诗合为事而发,文合为时而作。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各种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进入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学和诗歌也都必须跟进社会深处,才能深刻地反映这种复杂现状。两千年前的浪漫主义诗篇《离骚》意象瑰丽,感情深沉,半个世纪前的现实主义作品《茶馆》主题严肃,风格幽默,却殊途同归地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从而成为不朽的文学经典。无论是动荡的历史,还是嬗变的文化,只要社会还在发展,文学的梦想就不会熄灭,文学的旗帜就会招展,文学的车轮就会滚滚向前。

    所以,我乐观起来,我所处的仍然是一个可以产生、并即将产生巨著的时代。当我以梦想的名义,用一些散乱的文字来打发穷极无聊的时光的时候,那些隐身在人群之中的卓越之士,尤在奋力前行。

    就让我做一盏隔壁的灯火吧,陪伴英雄的孤独,慰藉勇士的悲凉。

  


本文作者:紫禁狐

上一篇: 打靶   下一篇: 扯花生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