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散文 -> 抒情散文 -> 正文

知父莫若子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9 11:54:14阅读:
字号:|
    记得在小学四年级的一堂作文课上,老师出了《父亲》的作文题,我写了父亲冒雨保护生产队农具的事迹,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真让我感到莫大欣慰。这是我第一次用文字表达对父亲的理解。

    其实,我对父亲的感情是颇为复杂的,而且随着父子双方年纪的不断增长以及彼此相互沟通而日益深厚。多年以来,我一直想动笔写写父亲,可又因为对父亲的理解把握不定而又屡屡打消了写作念头。古人云“知子莫若父。”如果用反向思维去理解古人的这句话,作为相互理解并且有着心理默契父子之间,又何尝不可以说是“知父莫若子”呢?我窃以为,凡是尚未做父亲(母亲),或者做父亲(母亲)不久的人,对父亲内涵的理解就不可能真正到位。当一个人只扮演儿子的单一角色时对父亲的理解,与身兼儿子与父亲双重角色时对父亲的理解相比,不谛天壤之别。

    我童年时对父亲的理解是什么?那就是一个“怕”字啊!

    父亲极少与我们说话,即使他认为我们做错了什么时,也不过是或轻或重的瞅我们几眼,更不用说与我们亲近啦。自我有记忆始,父亲从未主动亲近过我们,我们与他基本没有身体接触,因此,不知舔犊之情为何物。我见了父亲连大气都不敢喘,更谈不上主动与父亲搭话了,敬而远之而已。我是家中长子,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当我还是个孩子时,当然不如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礼让,我经常与小我两岁的大妹妹发生争执,无论我们俩怎样吵闹,只要听到父亲到家的脚步声,我们的“战争”就会烟消云散,父亲到了家里后,就象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一般情况下,父亲是不轻易打我们的,但在他认为我们犯了不能容忍的错误时,偶尔也会打我们几下。父亲打我时,只要不太疼,我也不敢哭,即使打疼了,也只是掉泪,决不哭出声来。我从小养成了这种习惯,所以比较倔强,觉得男子汉流泪是一种奇耻大辱,更厌恶婆婆妈妈的安抚。当然那时还没有达到刘德华所唱的歌曲“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的境界。

    记得有一天我在街上玩,给本家的一位长我二十多岁的老哥哥起了绰号,还满大街的吆喝。被父亲听见了,我被招回家中,茫然不知所措。父亲伸出他那有力的大手,使劲拧着我的耳朵质问,你刚才在街上干什么了?!我说没干什么啊!又问,那你叫人家二哥什么了?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要整我给人起绰号啊!其实在此之前,我已经给不少的大人小孩起过绰号,而且都脍炙人口,甚至人们后来都忘记了他们的真名,只称其绰号。本家二哥的这个绰号也不例外,一直叫到他去世为止。从这次“绰号事件”以后,我明白了给人起绰号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因此,村里不再有新的绰号产生。我的耳朵被扭的很疼,也觉得父亲有些小题大做,多管闲事。可还是认为父亲管得不无道理。

    但另有一件事情倒使父亲在我的心目中成了“武断”的代名词,他那威严的形象从此大打折扣,我对父亲不再迷信。

    在一个小雨朦胧的春天上午,我在街上一边吃母亲给我的花生米,一边玩耍。东邻家长我两岁名唤“大舒子”笨男孩,向我讨要花生米吃,我本来就讨厌他的无赖,没有给他吃,他便恼羞成怒,满街大声嚷嚷,某某偷吃家家里的花生种子啦!这话被正在家里睡觉的父亲先听到了,他大步跨出门来,在街上顺便拾起一个什么树条就就朝我赶过来,我猜到是怎么回事了,怯生生的小步往村西头避走,父亲三步两步赶到我身后,也不问话,照我背上就抽打,我感到有些疼,但我不求饶,也不做任何解释,强忍泪咬牙挨着。这时母亲听到了风声,赶出来制止父亲,并告诉父亲这是她自己给我的,不是孩子偷吃的。父亲觉得理亏,这才停了手,但大人犯了错是不必向孩子认错的,我觉得不公平。我虽然挨了冤枉打,但却明白了一个很有用的道理,看来父亲也不是什么都对,父亲的神话从此土崩瓦解。从此以后,我对大人们的作为开始敢于持怀疑态度,不再迷信。

    我从一岁多起,我就跟奶奶住在一起,直到我九岁奶奶去世,很少得到父母的直接爱抚。所以,我的少年时代,与父母的感情一直是理性认识多于感性体验,比较淡漠。父亲对于我就好似一位陌生人。然而,对于陌生人我是从来不会害怕的,可是对自己的父亲竟然还要比陌生人更多出了一层惧怕来。

    由于与父亲的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都很遥远,使得仅有的两次与父亲身体接触令我尤其难忘。

    一次是到邻村的校园去看露天电影《追鱼》,由于人太多太挤,父亲第一次把我扛在自己的肩头,尽力让我看得清楚些。我因从未享受过如此礼遇,反而感到不知所措,如茫在背,很不自在。另一次是因为我生病不能走路,父亲背着我走了五里山路去医院打针。这两次最亲密接触至今记忆犹新。这大概也是我童年时代对父亲除了惧怕之外的另一种感受吧。虽然如此,父亲在我童年心灵中的严厉而不可亲近的印象,并未因此而有丝毫改变。

    到了少年时代,我与父亲之间开始有些心灵沟通,父亲严厉而不可亲近的冰山形象开始融化,父子间的隔膜开始被逐步打破。

    “文革”期间,学校乱成了一锅粥,学生基本不上课了,成天以给老师写大字报为业,继而还参与了村里和乡里批斗“走资派”和频繁的游行示威活动。除此之外,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村里参加集体劳动和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上学变得徒有虚名。我从上小学五年级直到高中毕业,这六年的花样年华就在那场旷世未有的动乱中被白白荒废了。

    记得上初中时,我厌倦了这种所谓的“读书”生活,曾小心翼翼的向父亲提出了辍学的请求。我说,我现在这样上学,与不上学也没有什么大区别,倒不如不念书了,回生产队干活,还能帮家里多挣几个工分。父亲没有答应,也没有呵斥我。他对我说,你还小啊,下来也挣不了几个工分。只要国家还让你念书你就念吧,无论念到什么时候,我就是头拱地也要供你。反正念书总比不念书强吧,你就是去玩,也要玩到底!父亲只念过四年书,因爷爷的过早去世,他才十几岁就成了家里唯一的男劳力,半生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他因还识得几个字,算盘打得也好,竟然还当过几年村里的会计呢!直到现在,父亲算帐的速度,我仍然望尘莫及。这就是我对父亲的崇拜之处吧。也许正是因为父亲上过几年学,懂得文化对于人生的价值,所以,尽管那时我们家的日子过得很窘迫,父亲即使病了也从不休息,一年到头象牛一样不知疲倦的劳作。可他从不因贫穷让任何一个子女辍学,所以我们兄弟姊妹四人都念完了高中。我和弟弟又通过高考离开了哪个祖祖辈辈生活了几百年的小村庄。每当父亲听到三里五村的乡亲们说起他的两个儿子的时候,那瘦削粗糙的脸上顿时就会泛起几分得意的笑容。他常对我们说,你们兄弟们现在这样,比我吃什么穿什么都好。我想这大概就是父亲心目中最重要的人生目标吧。因此,进入少年时代,我与父亲在心灵上就有了更多沟通与理解,我们之间的感情也象冷水泡茶一样,一天天由淡到浓。


    我在十六岁的寒假,参加了全公社大规模兴修水利的劳动,与大人一样推着小车往水库大坝上运粘土,一车土足有三四百斤重。父亲已经是多年被抽调在水利工地上劳动的,他看到我后,主动向他的工友们介绍我,我好象听到了工友们对我的夸赞,父亲很得意。回到家后,父亲还当着我的面对母亲讲他的工友们如何夸奖我。这是我第一次得到父亲的间接赞扬,感到自己在父亲心目中的地位正在上升。

    上了高中以后,我个子已经超过了父亲,父亲有时会惊奇的看着我对母亲说,这孩子一年长了耳朵上边的这一大截啊!这两年我一边上学,一边参加生产队劳动,每年还能为家里挣八百工分,家庭经济生活开始有所改善。过去由父亲一人干的许多家务活,也开始由我分担起来,父亲肩上的担子轻了不少,他开始得到了儿子的回报。父亲开始以较为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不再把我当小孩子,而是当“半大人”看待了。

    高中毕业以后,我在村里劳动了二年,被当成后村后备干部来培养,还先后当了村里的赤脚医生,机械手,民办教师。我们家在村里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明显攀升,过去处处想欺负我们的人,也不得不对我们另眼相观。家里的许多大事也慢慢开始以我为主来做决定,甚至有许多事情父亲已经成了被动的执行者。他有时会对我的决定表示不满和反对,但当事情完成之后,他看到的结果证明我并没有错,他以后一般就不再怀疑我的决策能力,倒是乐得清闲。从此以后,父亲有了什么事,开始反过来征询我的意见,我与父亲在家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改变。父子之间在人格上的地位已经完全平等,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已经长大成人。

    父亲现在已经老矣。头发已经灰花,脊背已经驼弯,脸上皱纹也多了,耳朵也背了,须大声说话他才能听得到。看到他一天天老去的摸样,我会有一种莫名的悲壮和敬畏。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把子女抚养成人。他一生只会做一件事,那就是种地。除此之外,他什么也不会,至今连扑克都不会打,更不会做饭洗衣。但他却是村里种庄稼的老把式,村里的庄稼能超过他的并不多。现在,有时我与父亲开玩笑说,爹,我们俩人这辈子干的都是一样的活计,都是耕地。父亲就会认真的问,那怎么能一样呢?我说,是一样的,我与你的差别不过是使用的生产工具不同罢了。他接着又问,那有什么不一样?我说,你是在用犁耕地,我是在用舌头和笔耕地啊!不过我耕得还是不如你呀。父亲听了之后,点头微笑,表示很理解我的意思。

    父亲这辈子就象一部不安装刹车的机车,永不停息的劳作,只知前行,从不后退。

    前几年我劝他说,我足以养活你了,你出了一辈子大力,还没出够?你用不着再继续种地了。他听了很生气的说,庄稼人不种地干什么!从来没听说有干活累死人的!三年前,母亲上山摔折了手骨,不能帮父亲了干活了,整个秋天只剩下他一个人在里外忙活。过年时,我回家趁机游说父亲不再种地。我说人家城里人最晚到六十岁也退休了,早的还有四十多岁就退了的。过去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你现在已经七十多了,还能活多大岁数?又不是没儿没女,吃不上穿不上,我看明年赶快把地缴了算了!这回父亲思考了良久,到底还是动了心。他说今年是觉着不如往年了,腰腿有点不大利便了。那……要不就听你的?不种就不种了吧!?过完了年,父亲很快就到村里退了地。当第二年我回家过年时,见父亲的脸上多出了几分红润和笑容。母亲说,你爹今年比以前可是轻快多了,脸上的笑也多了,话也多了。我心里这才稍微感到有些宽慰,觉得父亲确实是老了,是到了该休息的年纪了。

    现在,凡是大的公共节日传统节日以及父母的生日,如没有特殊事情,我是必定要回家的。只要听到我要回家的消息,父亲总象是迎接什么贵宾似的,老早就跑到停车点,蹲在公路边上等候了。他认真的盯着北来的每辆公共汽车飞驰而过。当见到我们乘座的汽车刚停稳,立即迎上来帮着拿东西,满脸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父亲和我虽都不善饮酒,但只要我一回家,到了饭时,父亲总忘不了把酒拿出来,爷儿俩非要喝上两杯不可。我有时会特意逗他说,爹,你还能再喝一杯不能?他肯定不服输,说你想喝杯,那就再喝杯吧?于是父子俩就再喝上一杯,相互看着对方的眼睛都红了,相对发出会心的微笑。父亲因耳朵失聪,平时晚上也不看电视,就早早睡下了。可是只要我一到家,他就来了精神,总有说不完的话,直到我说睡觉为止。躺下后再啦上一会儿呱,就能听到他微微的鼾声。我看到现在的父亲好象恢复了自己童年时代的天真。他与儿子已经不再是父子,却好似相识已久的老朋友了。这难道就是人生的螺旋轮回吗?

    我现在已为人父二十余年了,懂得了做父亲对儿女的重大责任与无限深情,这些情感有些是不适合用语言和爱抚来表达的,深层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人间挚情,在还不到能对没有同步思维的子女去讲的时候,就只能靠子女们在自己未来的人生阅历中去慢慢体验,也只有当儿女们也站到了父亲(母亲)位置上的时候,才能真正解读内里的意蕴。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正如许多人看不懂《红楼梦》一样,当然也会有许多儿女看不懂父亲,甚至是终生也看不懂。当然我得承认,不是所有的父亲都是合格的父亲,也不是所有父亲的教育方式都无懈可击。但是难道合格的父亲就都能得到子女的理解吗?我还得承认,我也未必就是合格的儿子,但现在我不仅不怪父亲对我童年时的严厉,我完全能够体会到父亲的严厉不仅是处于天性,同时也是扮演父亲角色的某种需要。当然,严厉的教育方式一定要恰如其分,不要过犹不及。过则可能伤害感情,不及则可能失去父亲应有的作用。母爱主要是呵护儿女当前的成长,父爱则是把握子女的未来方向。为了子女的未来,父亲有时不惜暂时得罪儿女,甚至可以用子女对自己的暂时怨恨去换取子女的前程。所以父爱有时会显得不近人情,甚至是残酷无情。比如《红楼梦》里父亲贾政对贾宝玉的严若冰霜的父爱,母亲王夫人对贾宝玉的舔犊之情的母爱,以及祖母贾母对贾宝玉的那种孩子永远无错的溺爱,那是何其截然不同的爱呢?可无论有多少种亲情之爱,目的却都是惊人的一致。前几年,有个父亲在儿子十八岁时,无情的把儿子赶出了家门,不再给以任何资助,儿子在很长时间内根本无法接受父亲这种绝情的教育,但是最后终于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父爱与母爱的最大区别也许就在于此吧。


    我想,虽然父亲并没有为我的人生提出过什么规划设计蓝图,甚至也从未帮助我决定过任何人生大事。但是父亲已经用他一生的不言之教告诉了儿子应当怎样为人处世,难道还有比这种最古老的身教方式更为有效的家庭教育吗?难道我还有什么资格和理由去责备父亲的过错,再对父亲提出过分要求吗?

  

相关文章:

·妈妈的粥2011-10-9
·古门深秋景如画2011-10-9
·雪中情2011-10-9
·情书22011-10-9
·生命的绽放2011-10-9
·金大中的花鸟缘2011-10-9
·打工见闻2011-10-9
·二黄毛2011-10-9
·爱是一种支撑2011-10-9
·办公室的女人们2011-10-9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