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母亲,我从未在任何文章里提及任何一个家人,特别是老爸。前几日弟媳在电话里说起老爸一再问她关于我的近况,才想起这个一向被我们忽略不计的父亲来。父亲属龙,据他自己说生日是腊月三十,无人考证、亦无人过问……最后一次见他也是三年前的事了。那时母亲还在这边,送他们走后就不再有他的消息。每次打电话回家,若是他接,会很不耐烦催他叫老妈来听电话,不给他一个问询我的机会,电话那头就沉默下去,直到老妈愉快的声音响起。没问过老妈眉飞色舞接受我们问候的时候,他在哪里?是在电话旁边竖着耳朵企图捕捉我们的只言片语,还是折回后院坐在那把老椅子上继续抽烟?
老父一生好赌、喝酒、抽烟、还有女人。小时候看见他的皮夹子里有一张照片,大概是他二十几岁的样子,一袭长长的风衣迎风而舞,容颜俊朗,想必那是他最意气风发的时光吧。听母亲讲,他所在的兵工厂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汉阳造”。文革中工厂频繁武斗,两军对垒,用的枪弹全是自己生产的,整整一夜枪弹如雨,地上的弹壳厚积如雪。当然这场激战的后果就是他为此付出了一生的代价,这是后话,暂不提及。那个年代,父亲的扮相和豪情,无可避免的招惹着红颜,浪子从来都是不会寂寞的。母亲是个中规中矩的师范女生,哪里容得父亲如此这般恣意妄为?一怒之下,抱着出生不足两月的我回了家乡,从此与武汉再无瓜葛。现在想来,即使父亲惯于莺歌燕舞,始终还是爱母亲的,当时就不顾一切追随而去。只是这一去,就永远留在了枝江小镇,再也没有回头。几十年来,母亲总是心怀愤恨,不能释怀。父亲先是自责,后来也渐生委屈。一个男人为了妻儿,除了适应异乡生活,还要忍受母亲家人的苛责与母亲本人的冷落,其中的艰难也许是我们想像不到的。在我的记忆里,父亲阴郁而寡言,少有朗朗大笑的时候。我和弟弟打小随母亲辗转于各个乡村中学,相依为命。很多个周末,母亲背着小弟,牵着我奔走在百里洲的沿江大堤。有时候母亲累了,弟弟又不肯走路,母亲常会叫我背他。弟弟仅小我三岁,小时候又长得肥,我总是背不了多远就支持不住,母亲就指着前方某一根电线杆,告诉我坚持到那根电线杆才可以放弟弟下来。泪眼模糊中,我一遍又一遍的诅咒父亲,小小的心就充满了怨恨。他的疏于责任,他的暴戾,他的沉默都成了我鄙视的理由。他来看我们,我和弟弟就躲得不见踪影,而且每当叔叔伯伯问起我的爸爸,我会恶毒的瞪着大眼睛,迅速扭身走开。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我离开老家,外出读书、工作,始终不曾化解,甚至对男人的戒备、提防、仇恨已经严重影响到我的心理和婚姻。母亲终于看出了端倪,开始为我担忧,日复一日地开导和劝慰,对待父亲的言辞也渐趋温和。
02年回乡小住,父亲早早准备了我爱吃的萝卜干、炸小鲫鱼。母亲告诉我,老头子每天一早拎了钓鱼的家什就出门,天近黑才回。一条一条寸长的小鲫鱼被拾掇干净穿成长串,不厌其烦的拿进拿出晾晒……其实,我不想说的是,他留在我脑海里的还有另外一些片断。比如他用了整月的工资为我和弟弟买火箭头的皮鞋。那是1976年,好多大人都没见过皮鞋长的啥模样咧。我们兴冲冲穿着去供销社买盐,走得热就脱了拎在手上,后来盐是买回来了新皮鞋却丢了,满以为会挨打的,结果他一声未吭,事情不了了之;比如每次他出远门,就算身无分文的回家,总是少不了给我们带很多好吃的,我和弟弟的零食总是当地的孩子闻所未闻的希罕物品;比如寒暑假,总是他扛了我的行李,书箱步履蹒跚地送我返校接我回家;比如他给我买了第一把吉他;比如我远嫁外乡,他总是陪了母亲,带了家乡的腊肉香肠,千里迢迢去看我。无论我在南或在北,无论我的嫁与不嫁,无论我的成与败,他都是静静的守望,不像母亲一般牵肠挂肚,仿佛他知道自己没有资格对我予以管教,哪怕只是一个建议和关心,因为他怕我不领情……
父亲惧我,每次他和母亲絮絮叨叨,我只需恶斥一声:“闭嘴!”他马上噤若寒蝉,再不多话。相比之下,弟弟对他的态度要和善很多,大概弟弟身为男人,更能谅解他的缘故吧?弟媳在电话里再三说起父亲老了,叫我放过他算了,我又何尝不想和他人一样尽心尽孝?只是这块坚冰已垒及于心,想要烟消云散恐非易事!然而他能活多久,还能等我多久,我不知道。每每设想他离开人世,带着终身流放异乡的遗憾,带着女儿冷冷的眼神与母亲告别,我的心还是会很痛很痛……这半生,伤我的人何其多,我都慢慢的原谅了,为什么对他,我始终不肯松口?难道非得等到阴阳相隔才罢休?即使他一错再错,但是做你的父亲不是他的错。他早已不敢奢求至爱,只希望当他是一个至亲?在这个阴沉的午后,我边写边哭不能自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