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潜口民宅博物馆的明园
我和夫人等一行随着姨外甥女的引导,来到古徽州潜口民宅博物馆参观。姨外甥女杨永艳,在这里工作已近二十来年,是这里的古建筑保护专家,对这里的一切都胸有成竹。她一面携着她的大姨妈,一面在向我们作引经据典讲解。
在我们进入山门之前,她首先介绍潜口民宅概况。
潜口民宅博物馆座落在黄山第一峰的潜口紫霞山麓,依山傍水,自然和谐,环境十分优雅。在一九八八年元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黄山市首批国保单位),是一座徽州明清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分为明园和清园两部分。内有明、清两代最典型的各式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亭、古桥等古建筑群及距今五百多年的古树、古井、古匾,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研究中国古建筑史和建筑学的珍贵实例,被誉为“我国明代民间艺术的活专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和谐统一的典范”,著名古建筑专家、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先生曾叹之曰:“观皇宫去北京,看民宅到潜口”。下面,我们先来参观第一部分明园。
当我们推开古老厚重的山门,一个保存完好的明代徽州山庄展现在我们面前。一座座青瓦白墙的徽派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是多么的清丽、秀雅。永艳指着村头这座灵毓秀美的拱桥叫“荫秀桥”说,这座桥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公元一五五四年),由尼姑出资所建,当年桥这边是出家念佛的尼姑庵,桥那边是鸡犬相间的村庄。“荫秀桥”三个字一半是阴刻一半是阳刻,桥中央成了佛界与人世的分界线,因此又叫阴阳桥。十分有趣的是当年尼姑出资建桥,桥两边的护栏砌筑的却是罗汉板。岁月悠悠,小桥依在,如今“师太不知何处去,罗汉依旧笑春风”。
当我们走过石桥往左,迂回而上迎面望去是一座“方氏宗祠坊”耸立在我们眼前。此牌坊建于明嘉靖丁亥年(公元一五二七年)。徽州历史上做官的多,牌坊树立的也较多,如今黄山市仍然完好地保存着一百多座牌坊。永艳提醒我们说,这座牌楼与众不同的是,别的牌坊上题书大多是“圣旨”、“恩荣”、“御敕”一类,唯独这座牌坊“龙凤榜”处没有题字,只雕刻着一个龇牙咧嘴的鬼,手里拿着一支生花妙笔,脚上托着一只方形大斗,“斗”用来衡量人的才华,“笔”用来点状元,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鬼、斗合起来是“魁”字。牌坊反面雕刻着“月宫桂树图”。正间额袱为双狮戏球,上枋为双大鹏展翅飞翔,体现了立牌坊者希望家族子孙中多出文魁星,去蟾宫折桂,入仕做官、光宗耀祖,其用心可谓良苦。那精妙绝伦的石刻也令人叹服。
这是我第一次领略到当年建设者的独具匠心,将一个魁字与石雕艺术结合得如此巧妙。拾阶而上,“善化亭”映入眼帘。善化亭建于明嘉靖辛亥年(公元一五五一年),“善化亭”顾名思义,意在劝人行善积德。古徽州民风淳朴,修桥补路、建亭留名、助人为乐、蔚然成风。这是明代一位善士为方便行人歇脚而建造的一座雨亭。“阳春有脚九重天上行来,阴德无根方寸地中种出”。当年的墨书题记中的含义等待您去慢慢琢磨;另一联“走不完的前程停一停从容步出,急不来的心事想一想暂且丢开”。其中的人生哲理等待您去细细探索。
在永艳的引导下,继续前行,我们所见到的气势宏伟的建筑物是象征族权的祠堂。宗祠、支祠、家祠,表现出徽州人聚族而居形成的一种凝聚力。
眼前这幢房子为乐善堂又称“耄耋厅”,是当年专供汪氏家族德高望重的老人娱乐和商议大事的场所,大概相当于现在的老年人活动中心。正面横排开三道门,中门的门槛比较高。在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下,宗族内的等级区别很明显,门槛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门槛越高,地位越高。进门也分等级,身份低的,只能从两边门进;身份高的,主人大开中门,并且把门槛拿下。
气宇轩昂的曹门厅,一看就是历史上名门辈出的声势显赫的大家族。高高的门槛、气派的仪门、抱鼓石、门廊前依次排开的八根粗大的廊柱,宛若八大金刚。明朝朝廷严格限定民间建筑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准用斗拱,饰彩色,然而,曹门厅通面九开间,比山东孔庙还多出两开间布局。结构简直能与宫廷建筑相媲美,真是上有上的规定,下有下的对策。大概这里远离朝廷,山高皇帝远,鞭长莫及,想管也管不了,朝廷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永艳扶着她的姨妈沿着台阶而下,我们来到普通农民的住宅,方观田宅。一进三间楼房,中间是厅堂,两边是卧室。这小小的住宅,它的构造也很合理,特别是屋柱与柱础之间加一个木质,具有防潮、防腐、防震功能。柱间空档及墙壁都用芦苇墙隔断。这种墙的做法是:用芦苇编成篱笆,再在表面涂上黄泥、石灰,四五百年过去了,它们仍然结合得如胶似漆,真是令人难以想象。在这里,您还能观赏到全国罕见的明式家具。
永艳说,接下来我们看到的司谏第是一座家祠,建于明弘治八年(公元一四九五年),是江南现存明代遗构中最早的建筑之一,保留了浓厚的宋、元建筑风格,系明永乐初进士,吏科给事中汪善的五位孙子为祭祖所建。这幢房子最早登入《中国名胜大词典》和《中国旅游大词典》。进门后天井两边有蓄水池,此为放生池,用来养鱼养龟,另外可蓄水防火。后进寝室上供着先祖汪善的牌位。汪善为人正直清廉,不畏权贵,深得明成祖的赞许。祠堂上高悬着永乐四年(公元一四零六年)明成祖御赐的匾额,仿佛仍在颂扬着汪善的高风亮节。也许你会问,经历了五百多年,这些建筑为何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奥秘主要是它们自身坚固的构造上,两头稍细中间鼓粗的是明代建筑上的梭柱,下面的柱础形状像是底部朝上的盆子,所以叫覆盆础,名字富有诗意的月梁因形似冬瓜,民间又叫冬瓜梁。还有这个造型别致的构件名叫枫拱。枫拱的使用早在唐代建筑中一直延用到宋、元都素无雕碾,而司谏第枫拱宛如流云飞卷,显示出明代营造风尚,成了极其珍贵的文物。浑实的梭柱如侍卫林立,庄严肃穆;硕大的月梁,纵横交错形同穿梭;丁头拱、平盘斗、驼峰、叉手,有的形同莲花、有的状似飘带、有的风格粗犷、有的手法细腻,一个个构件,个个恰到好处地起到建筑力学中的作用,又都是赏心悦目的工艺精品。
参观完司谏第,永艳带我们去走访一座座宁静的古民居。吴建华宅是汪善后代的住宅。方文泰宅是比较富有的商人住宅。口字形四合院,三间二进楼房。在这里你可以亲身体会一下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滋味。徽派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四周外墙不开窗户,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或几个高高狭长的天井。这叫“五岳朝天,四水归堂”。造设天井不仅解决了通风采光的需要,而且古时徽州人认为水源即财源,聚水如聚财,还图个“肥水不外流”的吉利,表明徽商的聚财思想。另外,天井还有另一层内涵意思,就是把人与天衔接起来,是徽州人“天人合一“的反映。在正厅中央挂有一幅祖宗容像,从这容像上我们可大致了解到明代的一些礼制、风俗。从补服上可简单区别明代官员的官衔品级:文官补服绣禽,武官补服绣兽,即“文禽武兽”。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武官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子,三、四品绣虎豹。抬头看,楼层临天井四周的弧形栏杆雕花缀朵,玲珑剔透,整个栏板犹如一只巨大的花篮,喻示着“万事如意”。栏杆后面有飞来椅,还有个幽雅的名字叫“美人靠”,是古代未出阁小姐的主要活动场所,供写字、画画、做针线。徽州明代还保留着喜欢住阁楼的习俗,因此楼上更比楼下宽敞。楼梯口处还设有盖门,关上以后,回廊走道连成一体,日常起居十分方便,这叫“楼上厅”,飞来椅边上的房间是小姐的闺房,临窗设立的是梳妆台,外人进家了,小姐要关上遮羞窗回避。
苏雪痕宅是明代中叶一个中等家庭的住宅。该宅前后各开一天井,俗称“一脊翻两堂”,室内通风采光非常好。
胡永基宅是明代中期砖木结构楼房。据传,该主人原为浙江桐庐的知县。根据当时的等级限制,他只能建一幢三开间住宅,该宅的楼下做的是三开间。但是当时的主人想在家乡建房子以显示自己的地位,因此在楼上做了五开间,设置了楼上厅,以接待贵宾。大门外东侧有边门,门内有一条狭长的通道,直通后天井,后进装修的是四个卧房。该宅最精美的地方是围拥前天井的三面楼行上,装修了雕花栏杆板,上下五行采用壶门装修,满雕了花、鸟、虫、鱼和动物图案,有透雕、镂空雕和高浮雕,充分体现了徽州明代的工艺水平。
我们见到的这幢房子为国内罕见的明代三层楼房罗小明宅。原为明隆庆进士、万历佥都御使诰赠嘉议大夫罗应鹤的住宅。底层面阔五间,是民间住宅的最大开间,楼上楼下柱网不对齐。底层的丁字拱改变了常规做法,雕琢成一只倒挂的鲤鱼吐水,卷起浪花,极富装饰韵味。
永艳自始至终热情饱满地,用富于文学色彩的语言将十分专业性的古建筑讲得精彩纷呈,让人体味到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实在是一场难得的明园教学。我和她姨妈为有这位外甥女,感到十分光彩。
我想把参观潜口民宅博物馆的明园部份整理出来,以嚮各位,但牵涉到许多专业知识,一时未曾消化得了,后来还是求助于外甥女永艳和她的在中学当老师的丈夫吴光明,请他们俩审定。这篇文字应归功于他俩。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