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迟暮亦如词
看巩俐演的后,感觉她缺少作为王室人员的一种内在的华贵气质。这无关于是否先入为主看多了她饰演的一系列村女形象。第一次看到《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巨幅海报,就被某种神似所吸引,让我想到山口百惠。这么多年过去,她一直被电影的光环幸福的宠罩,戴着诸多的桂冠。她是华人女星的典范,成就目前为止无人超越。她的王者气质或许属于她所从事的电影本身。电影里,她披着满身的黄金闪亮,高高在上,尊贵无比。可是,总感觉少了什么。那“什么”可能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根植在身体里,隐含于眉目间。
想到海伦·米伦。她坐在那里不说话,不穿戏服,但合乎你潜意识里的某种感觉,里面有她饰演的女王的影子,与海伦完美地叠印在一起。年轻时,海伦用自己的姿色,演过一些污七八糟的角色。以至长时间以来,人们都无法忘记她浪荡形象。即便如今海伦已经老去,她也是现代的、时尚的。
第一次演白发苍苍的英国女王时,她看到古板的鞋子,斜纹软呢裙和毛绒衫。当她知道她要穿上这些东西饰演女王时,感觉不可思议。可是,她是如此热爱这个角色。
巩俐无疑不是贵族,但她诸多的银幕形象中,也饰演过类似情人、轻佻女之类,似乎都没有超越“肮脏下流,甚至卑鄙无耻”的海伦·米伦式的放浪。即便是在《迈阿密的风云》里,她和男主角的激情戏也远没有人想像的那么大胆出位,甚至比一些国产片还要来得保守,有些欲盖弥彰。不知是出于个人的意愿还是人家太底估了国人的欣赏底线。在关键的时候,“浪”的很是含蓄。或许这是剧情需要,还是巩俐根本就不会让自己像沙朗·斯通那样本能起来?于是也就浪费了巩俐能够“放浪”的表演潜质?听说黄金甲纯是张艺谋为巩俐的量身定做。演技在影后的身上足可被忽略,就像皇帝立谁为皇后那样的合乎礼纲顺应民意。张艺谋就像是一国之君,御点了发哥和巩姐为他撑起另一个电影王国。发哥的气象确有一国之风范。遗憾作为影界女王的巩俐缺少一种内在的慑服力。一举手一投足,这是天生的,与饰演的人物本身从骨子里的相似,再好的演技去也无法弥补。
后报复王,出于一已私怨,张艺谋让巩俐演后,也只是一已私情吧,他不是导演汤姆?胡伯尔,巩俐也不是海伦·米伦。
无独有偶,英国女王这个角色据说也是为海伦·米伦量身定做。无疑海伦·米伦有与生俱来的贵族血统,还有她与角色人物内心世界里的暗流汹涌。有些人的一生本不是为自己而活,特别是像女皇这样的公众人物,在人前保持尊严是多么重要。谈到英国女王,米伦说:“她(伊丽莎白二世)的性格,她的才智,她凝视窗外目不斜视的样子,都带着让人难以置信的自信和威严。那是某种深奥奇妙的学问——如何做一个君主。我反复看一段关于她的录像,那时她大概12岁,她从巨大的黑色轿车中走出来,她起戴上手套,旁边也没人教她,她下车后抬起手——所有的动作都合乎规范——高贵、严肃、谨慎——那时她并不知自己将成为女王。我从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巩俐从谁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是繁漪么?繁漪不是后。这个角色的参照是谁给她的?历史,剧本,还是导演?她是把自己当成了后,反过来又把后演成了她自己?退去满身的金黄和乳房,巩俐的后是否只剩下苍白?后和伊丽莎白二世同为女王,不过国别差异。看性格分析,伊丽莎白这个角色有些情绪化,一时会突然爆发,一时又显得非常软弱而容易受伤害。与爱恨,伊丽莎白一世也只是一个寻常女子,但同时她又着惊人的才智。她的爱伴随着伟大的激情和伟大的奉献,她的恨同样如此。米伦说,她从没想过要把女王演成一个冷淡的、控制欲的、有点心胸狭隘的人。米伦以她的诠释把观众推到伊丽莎白里面去,而不是让观众坐在那里,看一场豪华奢侈的盛宴。
巩俐饰演的后,也是很情绪化时而爆发时而受伤。但报复是她存在的全部意义。如真是繁漪,出于这样的为自己的私欲报复情有可原。然贵为女王,就注定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悲剧。王后没有繁漪的懦弱、乖戾和神经质。她兼具了男人的冷静坚韧决绝,和女人的狭窄敏感和疯狂。不太明白,张导拍这部电影的真正目的。一部电影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思考,应该是一种良性的宣传。除了满城了金甲乳房,有多少人真正看懂了这部电影?它所要呈现的王道、家道、和天道,早已脱离于这个时代所宣扬的和谐。如此巨资电影,看过之后却是一片恍惚。即便是连武则天这样的女人也要娇滴滴的伤天害理,有过,也有功。巩俐的后,感觉不值得以大片如此炫耀,不过是一场华丽的盛会。遗憾巩俐的村姑和王后形象,不能和谐地重叠为巩俐的面孔。我们能怀旧的,不是皇冠底下的那张脸,而是穿着土布衣服的“我奶奶”。如果一味地投入这些大片的表演,或许一个演员的真正才华会被商业作品所埋没。回归田园式经典的本源才是她最为适合的路线。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有点评: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已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神秀”乃达到艺术之最高境界。美人迟暮亦如词,气质如兰,要说王者唯海伦·米伦。比如,眼睛眉梢都是戏的那份淋漓尽致。
本文作者:瞳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