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的旋律
一直以为,青春于我,注定是一个空洞而盛大的主题。每次看到那些优美的文字述说着青春的驿动和其美妙的旋律时,都会心生出羡慕和嫉妒。我的青春,如同散落在空气中的一粒粒轻尘,随风远去,剩下的只是一地碎片……
十三岁的那年暑假,老爸带我去了他工作单位的《交通史》编写部门帮忙做一些抄写的工作。彼时鲜有电脑,办公室的电脑是搁置的摆饰,大部分工作还是靠人工抄写完成。老爸是为了让我开阔一下视野,也寄希望我能更好地练出一手漂亮字。我的目的则是通过这份工作挣到一笔数目不菲可以自己支配的零花钱。殊途同归,整个暑假期间与他相安无事。办公室里呆了些时日,熟悉了工作中的叔叔阿姨。十三岁的我,在父亲的眼皮底下是个内敛安静的女孩,不多事不讨嫌,因而他们都对我挺好,常会拧着我的脸,逗我玩。
暑假过后开学不久,老爸花了很多精力托了人帮我办了转学手续,去了乡下一所升学率奇高的中学读初中。我自然是不能理解升学率高的学校对学生意味着什么,和老爸大吵一架,指责他根本就不爱我,因为别人的父母都是想方设法让孩子到条件好的城市学校里读书,而他却要把我送到穷乡僻壤的地方寄宿。老爸没有给我太多的解释,一如既往的用他的威严压迫我就范,翅膀未硬,又没独立自立的能力,万般地不愿却还是要带着不满和委屈到了乡下。
第一次离开家独自生活,老爸亲自出马帮我办好就读手续后送我到了教室,姐姐则拿着行礼到寝室去铺床。走进教室的时候正值上课时间,爸爸与班主任寒暄了几句之后,我被安排到了后排的空位。往座位上挪动时,我感觉到一阵骚动,似乎是同学在窃窃私语,隐隐约约听到他们是在说我从城里来。有一丝莫名的紧张与恐慌在心里扩散,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好在老爸走了之后老师很快把我们的注意力带进了书本。乡下的孩子到城市学校读书,多少是会受些歧视,我没想从城市到乡下读书也需要同样的适应过程。或许那些同学并没有歧视我的意思,但处于敏感而叛逆年龄的我踏进学校的第一天莫名地感觉到有被孤立的意味。内心里虽然渴望与她们打成一片,外表的表现却是很冷漠,我从不主动与任何同学说话,每天就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和学习。有同学认为我清高自大,却不知我的不言不语实际上是内心的不安和莫名其妙的。彼时的我显得与大众格格不入。
学校临近湘河渡口不远,站在河堤上可以望见一道脊背上襄着青筋的白龙样的院墙将整个学校裹入怀中。院墙的两边分别种植了一排我至今见了知道却始终无法叫出名字的小树。整个校园区看不到楼房,一眼便可以望穿全部的校貌。走进朝北的大门,校区的东北边和中央分别排列着几栋同样青瓦白墙的平房,每排有四间可以容纳七八十个学生的教室,教室前面有一条通透的长廊,屋檐倾斜着倚靠在长廊里几根大圆木柱上。所有的教室建筑结构相同,西边的房子分给住校的老师们做宿舍和小卖部。所谓的小卖部仅仅销售蜡烛、火柴、作业本、钢笔以及少得可怜的一些基本生活必需品。其收藏可能不如今天某些家庭平日生活用品的备用多。正南边是长长一排女生寝室,每个寝室大约住十六个学生,高低铺,从进门地方分成两排直入。我还记得寝室前有一个大约三十平方的池塘,停水的时候我们便到池塘里洗衣和打水洗嗽,那泛着土腥味的暗绿色令人闻之作呕,但是学校还有比这更加恐怖的东西,现在想起来都会令人汗毛倒立,浑身鸡皮。那些肆意横行的老鼠找不到东西吃便咬我们木质的行李箱,然后进到里面无恶不作,最让人恶心的是在衣服和被子上撒上一泡又腥又臭的尿,那股子味道许久都不能消散。更让人恐慌的是每天晚上,它们都会邃邃作响,或是在黑暗中会从你被子上或者头上“蹭”一下掠过,无处不在,任意猖狂,给了我两年噩梦。
生活是极有规律,早晨6:00起床,6:30去食堂吃早餐,7:00上早自习。每天晚上的晚自习要延续到十点,教室熄灯之后,依然会有很多同学点着蜡烛读书或者做习题,晚上是晚睡的,早上还是坚持早起。我们的班主任姓徐,民办教师,一边种田一边教我们的语文。我对他有很深刻的印象是因为每次开班会的时候,他都会说同样一句话:“你们都是农村的孩子,如果不愿意过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就只有读书一条路。”。他这句话并不包含我,对我的要求也没有像对其他同学那么严格,大概是怕我吃不了苦。在学校里我属于天马行空的那种学生,除去课堂的时间,很少留在教室,快下晚自习的时候,就收拾好书本,第一时间到寝室。宁愿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琼瑶看金庸看梁羽生,也不会在教室里多呆一分钟。这种状况持续到初三上学期结束。
每到吃饭铃声响,学校的学生拿着碗和勺子王食堂飞奔的情景很是壮观,因为去得晚了就只能买白饭吃咸菜。食堂是间简陋的房子,两面搭的灶台,多年的油烟将四壁都染成漆黑看不清本来的面目,临近窗口摆了一张长长的桌子,用来盛放饭菜。学生都是站在露天排队等待开饭,遇到下雨,脚下是泥泞的乡间土路,各自撑着雨伞,远远看去像一片盛开的夏花海,却没有那么绚烂的色彩,更像乱了套的集市。为了节约,很多同学带米到学校。食堂有一种铝制的容器,约有一张单人课桌面那么大,分为八格。各人将米洗好之后放到铝盒里,然后插上一张“火票”,每八个人为一组,轮班负责送取和洗刷铝盒。火票和饭票一样,薄薄的塑料片上面印刷着某某学校食堂专用票,中间则是两个相对较大的“火票”字体,三分钱一张,是食堂收的加工费。另外还有饭票、菜票和水票,性质大致一样,作用有所不同。
男生寝室就在离饭堂不到五百米的地方,比起女生寝室显得更加的邋遢和不堪。两年过后,我能记得的班上男同学只有一二,那是因为班上的男生和女生一般情况下是不交谈的。敏感期的学生们担心背上“早恋”的罪名,因噎废食地杜绝了任何交谈往来。
初三的时候,老师们每天都要给我们布置许许多多作业,基本是每三天小考一次,每周大考一次。最疯狂的要属数学老师,说什么学数学就要多做题目,见的题型多了应对考试的能力自然就上去了。没完没了的作业让所有的同学没有半点玩的心思,下课过后除了上厕所喝水,没有人会轻易离开座位。每次面对着数学老师的考试试卷,那没有止境的题海让我做得想哭,让我对学习有深恶痛绝的感受。我以为自己是在被逼学习,受刑一般。
就在我开始明白学校的升学率为什么会那么高的时候,老师说我偏科太厉害,无法判断高中应该读文还是读理。我的优势是化学和数学,前者比较稳定基本能保持全年级前三名,后者有些飘忽不定时高时低。老实说,对于数学,我认定自己多半都是做懵了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瞎胡做,特别是几何证明题之类的,很多时候根本就不明白连接某条线之后对整个题目解答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可老师却认为我相当不错,经常鼓励,让我这朵被赞扬的玫瑰不得不努力地试图开放得更加鲜艳。要命的是英语和物理,这两科分别占据文理的主要组成部分,看到那些它认识我我却不认识的单词以及什么重力、匀速之类的东西,我便感觉了头疼。不知道是不是老爸私底下和老师交流过,初三全年我成了老师的重点“培养”对象,上课的时候再不能偷偷看小说,不能睡觉,随时随地要提防老师点我站起来回答问题。休息的时候,班主任也会找到我问是否还有不懂的问题,我受宠若惊,又颇觉厌烦。那年的六月参加中考之后,在老爸的带领下,我又去参加了七月与高考同期进行的中专考试,并且取得了连自己都没想到的成绩,用老爸的话来说是为他“挣足了面子”。
回想起来,若不是这两年的经历,我所走的路可能与现在完全不同。尽管吃了些苦,在内心里留下了孤僻的阴影,回忆起来,亦觉得组成生命的每一个片断都是那么美好,那是用温暖组成的如歌旋律,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没有留下任何同学的联系方式,能记住名字的,只有班主任徐祥兴老师。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