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
一天晚上,接到张贤斌从广东打来的电话,说张强死了。
听完零乱的话语,终于明白:当天中午,张强比往常提前个多小时单独去了建筑工地,等人们去工地时,发现他已死在鱼塘中,颈部、胸部、下阴、腿部,都有伤痕。报案后,派出所的人说是游泳淹死的,伤痕是被鱼虾咬的。他们打电话给我的意思是:怀疑。要求我在这边喊公安局的人过去调查。我说:“根据属地管辖原则,这是不可能的。”
放下电话,我想,张强这一天迟早都是要来的。
1987年,张强从老家来县城读高中,在统计局宿舍与我共同吃住了一个学期,后因我筹备结婚,他搬了出去。出去后,可能是我“嘴巴多”,他很少来宿舍,喊他需要草稿纸时来拿,也终归没有来拿过。偶尔在街上碰到他,多在打台球,5角钱一次,输多赢少。劝他一两句好好读书的话,先时他还走开,后来就只是笑笑,无动于衷。久而久之,看到他“无可救药”的样子,我也就熟视无睹了。不过比起他父母骂他、打他,他将磨亮的弯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上,或者对劝他的人回呛两句来,对我他算是够客气的了。到第四个学期,他把报名读书的钱用来打了游戏,或者赌了台球什么的,根本无心上课。他用借骗手段,在亲友处为他父母欠下一笔笔债务后,弃学回家了。
可能是难以忍受日晒雨淋的日子,时兴杀广时,张强去了广东,进了一家养鸡场。他给我来信,说后悔不听我的话,没将高中读毕业。有高中毕业证,进厂每月就要多100块,不过他会骑自行车,比其他初中生又要多100元。每过数月,他都象寨上其他外出打工的人一样,寄三五百元到我这里,让我转给他父母。在乡邮电所取钱很困难,有时三两个月都取不到。他的计划是:打几年工,挣得万把块钱,离开半坡的木房,把砖房修到山脚的马路边,然后结婚,不然一年请人挑煤都够麻烦。我也写信劝他好好干,农村人,反正在哪里都是“磨骨头养肠子”。
张强每年春节都要回家,先前那几年回来,西装革履,春风得意,大有衣锦还乡之感。但有一年回来,满脸阴沉,交谈中得知,他在一个林场砍木材,结帐时,外省的包工头,将他们半年余下的工资全数卷跑了,他气得差点吐血。说完破口大骂:“他妈的,无毒不丈夫!”第二年春节他没有回家,一天,我收到他寄回的1万元钱。正在狐疑,不几日他来取钱,在我的追问下,他道出了真相:原来是花生厂老板信任他,让他带1万元去付进货款,他却将钱汇了回来,人也逃了回来。我说:“最好还人家,不能1万块钱就把那地方卖啦。”他取钱回家后,没有外出,不时拿钱上街赌一把。父母劝他不听,终归去的多来的少,半年下来已所剩无几,无奈之下又去了广东。他家那风来对穿对过的木房,依然在半山飘摇。此时,20来户人家的寨子,在外打过工的,已有10家新建了砖房。至于他的个人问题,不是人家嫌他家穷,就是他嫌人家不漂亮,终因“高不成低不就”,拖到了二十好几。
听寨上打工的人说,张强在外很少做活路了,早出晚归,多是“翻砂”(偷盗)。不时找一个地方做工,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作个掩护而已,寄回来的钱渐渐稀少。前年腊月我回去过春节,在寨子对面山脚,见一位姑娘腆着肚子坐在路边哭,张强站得远远的。我一问,原来是他女朋友,家在四川。张强骗她说,他家在大兴街上,有两层砖房。“那个舅子亲爷,哪晓得,还要上半坡才到他家那破房子!”姑娘越哭越伤心。我喊他劝姑娘一道走,他却说:“要死她就去死!”我说:“死?兄弟,那是两条命!”在我的劝说下,他俩慢慢上了山。刚过春节,他俩都去了广东,后来听说那姑娘引产离开了他。
张强死后,终归没能翻案。张强打工那家老板出资20000元,火化后,由张贤斌等人将骨灰送了回来。下葬那天,我觉得已没有必要回去。看着张强出生的地方,想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情景,不觉潸然泪下。
这一文章里,对人物的刻画有点淡,但对于社会生活的问题,却突现得异常强烈。或者,正是这实实在在的悲哀,终究让读者记住了主角这么一个人。然后,忽然发现,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种群体。(作者自评)
※作者:张贤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