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上会盟公桥乡
漫步在阜南原鹿故城遗址之地,目光随便停留在一处老民居宅院的墙壁上,总能看到带有各种不同形状、大小、花纹图案的砖头,而且不同花纹图案的砖头竟达到70种之多。这是我几年来奔波阜阳各遗址地所见到的最罕见的情景。2600多年前,这里曾是春秋战国时期宋国之城邑,先民曾在这片土地生息劳作,随着宋国消亡,到了南北朝时,历史突然失去了方向,竟然将这座城完全忘记。
今年的气候也许有点反常,虽然已是草木黄落、蛰虫冬眠的霜降时节,即将迎来立冬,但天气却异常暧和,穿着一身单薄的衣服丝毫没有感到一丝凉意。10月31日,在阜南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袁小平、县文联副主席冷治武的陪同下,我们一行驱车前往原鹿故城寻踪。
原鹿故城,也称阮城,位于阜南县西南5公里(直线距离)。今天的原鹿故城仍然保留着古时候的称呼,属于公桥乡阮城行政村。行政村又分城里、城东、城西、前楼、后楼等村子。在村子里行走,偶然遇到稀稀落落的几个村民,多是看家的妇女和老人,偌大的一个村子却很难看到几名青壮劳力。她们忙碌于自己的家务,对自己脚下2600多年的风霜丝毫没有感到奇怪。然而,我却无法抑制激动,被这座城市的历史深深打动。2600多年的风雨沧桑,距离如此之近,触手可摸,如何不让我欣喜万分。
宋国的重要城市鹿上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古城宛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祖国壮丽的河山之间,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芒。古城有生命,她的生命历程与社会同步,每一座古城都曾有过自己灿烂辉煌的昨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小的原鹿故城也因此成了阜阳的文化象征之一,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城址的起源在古史传说时代已有文献记载,古史城址多选择于河流交汇的“汭”(河流汇合或弯曲的地方)位的说法。《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居妫汭,舜耕历山,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世本》也说:“舜居妫汭”。由此可知,早在我国文明起源的远古时代,城址出现以后,其选址就继承了环濠聚落偏好汭位的传统,重视河流与水源,重视生存环境的便利与自我防御,其规划布局渐趋严密细致,并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
阜南县位于黄淮平原南缘,淮河中游北岸,安徽省西北隅,阜阳市南部,北依阜阳,东邻颍上,西接临泉,南临淮河、洪河,由东南至西南依次与安徽霍邱、河南省固始、淮滨县以河为界。淮河沿县南境至东南境,流长65公里;洪河沿县西南境,流长45公里,于洪河口注入淮河。还有谷河、润河、洪河分洪道、淮河分洪道等河流大都由西北向东南,县境内总流长393公里。在历史上,阜南因如此特殊的地理优势、位置便具备了建城址的条件。因此,宋国便选择了在这处河流发达、水草丰美的地方建了一座鹿上城址,同时,因了这座城址也给阜南的历史注入了无限光彩。
公桥乡阮城行政村书记戴学华说,佐证这座古城悠久的历史,是村子里大量出土的文物。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下暴雨,每家不出门就能在自己院子里捡到从地下跑出来的鬼脸钱类的出土物。至于在这村子里出土的金、银、铜器、瓷器等也是层出不穷。尤其是现在遗存在村子里大量带花纹图案的砖瓦、石头,还有几吨重的大石条大多完好无缺。不仅如此,在村子里还保留着一些古代的水井。
袁小平说,在整个阜南县城,看到遗物最多的只有阮城村。一进村子便看到了标有“阮城遗址”四个大字的石座,立于1999年3月18日,上面醒目地写着全县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在这块石标不远处的南面有一条干水沟,戴学华说,这沟子下面埋有一口井,砖头为八块,就像今天我们所用的套碟一样,每块砖都呈弧圆形,且都是环环紧扣着成为一个圆井口。因为埋在土里,约有一米深,便没有挖出来看。我发现这条干水沟与岸上距离约一米深,而埋在沟里的水井约一米深,那就可以猜测古代阮城的遗址当在地下两米深左右。但因为无法确切地勘测这座古城的重要建筑,而没有付诸实施。
在干水沟岸上有两块大石条,两块长石条都完好无缺。一条短石条、一条长石条。短石条约有3米、宽约四五十厘米。长石条约有4米长,宽度与短石条一样。对于其重量,戴学华说,放在村子里好多年,一直没有称过,抬起来得八九个壮劳力才行。但大家猜测有一吨多重。在后楼村居住、77岁的曾广伟老人说,这石条以前是排在桥上供人行走的,总共有三条。后来建新桥用不上了,就被大伙拉回来了,但有一条被村民摔断成三截,索性被村民拉回家里使用去了。
那天用了几个小时对阮城进行了初步了解,如果不是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我很难相信这里蕴藏着如此丰富的古迹文物,而且现存的古代砖瓦俯拾皆是。在这个村子里随便找个地方挖土,说不定就能挖掘出一块黄金、一个铜印章或一个玉印章,即使你挖掘不出以上这些东西,但你依然会有收获,可以挖掘出几枚铜钱来,这绝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就发生在这座阮城村子。这里每一户村民都曾或多或少地挖掘出一些地下的文物。那么,在这个村子的地下为何大量地蕴藏着如此之多的文物呢?历史上属于哪个国家?有关史料又是如何记载的呢?我们不妨了解一下。
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胜辞典?安徽分册》载:原鹿故城,俗名阮城。在安徽阜南县西南公桥集东2。5公里,紧靠谷河南岸。城址呈方形,面积约844亩。春秋时,此处属宋地,称鹿上,为宋襄公与齐、楚会盟的地方,东汉时为原鹿侯国,晋属汝阴郡,南北朝时废。《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9年)春,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即此。距今虽2600余年,城基、城河仍可辨,城内古井多口,居民依然用以浇灌园地。
《阜南县文物志》载:阜南县城之西南五公里许,紧靠谷河岸,有处长方形的古城遗址,东西1500米,南北1000米,夯土城垣突出地面,城河亦清晰可辨。此处几座村落仍沿用古时地名,城东、城里、城角、魏园、前楼、后楼。城内有古井16眼,泉水除供居民饮用外,常用之灌溉田园。古代遗存的断砖碎瓦,俯拾皆是。解放后,在此曾陆续出土一批文物,其中有战国时期的铜器戈、铜镞、弩戟、陶制品鼎、罐、炉、壶等;有楚国蚁鼻钱、秦半两、汉铢、新莽货泉、大泉五十以及汉铜镜、铜印、铜带钩等,足见其渊源久远。
多少年来,此遗址皆呼为阮城。究竟古属何地?经考证,此城在春秋时期名鹿上,先属宋。杜预注:“鹿上,宋地,汝阴有原鹿县”。宋楚泓水之战后,宋为楚所败,遂为楚所占。前汉置县名原鹿,属汝南郡,后汉为原鹿侯国。晋属汝阴。《后汉书?地理志》载:“汝南郡有原鹿国”。《水经注》载:“淮水东过原鹿县南,汝水(今洪河)从西来注,现即春秋鹿上。淮水又东,谷水来注,城在谷水之南。《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更清楚:“汝阴即今之阜阳、原鹿在谷河之滨,阜南县城西南”。
古原鹿城为何改呼远城、阮城?据推证,“原”、“远”、“阮”字音相近,谐音转注,由“原”变“远”、由“远”变“阮”。百姓习而不察,只求音似不辨字义,故此讹传,而至于今,统呼阮城,反而不知昔为鹿上和原鹿矣!
鹿上会盟导致宋襄公之死
宋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9年)春季,宋国和齐国人、楚国人在鹿上举行了会盟,便向楚国要求当时归附楚国的中原诸侯奉自己为盟主,楚国国君假意答应了。公子目夷说:“小国争当盟主,这是灾祸。宋国或许会被灭亡吧!失败得晚一点,就算运气了。”
秋季,楚成王、陈穆公、蔡庄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在盂地会见宋襄公。子鱼说:“祸根子就在这里吧!国君的欲望太过分,那怎能忍受得了”?在会上楚成王借机囚禁了宋襄公。
冬季,诸侯在薄地会盟,释放了宋襄公。子鱼说:“祸殃还没有完,这点够不上惩罚国君。”
[6] [7]
二十二年夏季,宋襄公进攻郑国。子鱼说:“所说的祸乱就在这里了。”楚人进攻宋国以救援郑国。宋襄公准备应战,大司马固劝阻说:“上天丢弃我们商朝后代已经很久了,你想复兴它,这是违背上天而不能赦免的。”宋襄公不听。
冬季,十一月初一日,宋襄公与楚国人在泓水边作战。宋军已经排成队列,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河。司马说:“他们兵多,我们兵少,趁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请君王下命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渡过河以后还没有摆开阵势,司马又把刚才的情况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等楚军摆开阵势然后才攻击,结果宋军被打得大败,宋襄公股部位受箭伤,跟随宋襄公的卿大夫子弟任护卫的被歼灭。
战争失败了,宋国人都埋怨宋襄公。但宋襄公说:“君子不两次伤害敌人,不擒捉头发花白的敌人。古代的作战,不靠关塞险阻取胜。寡人虽然是殷商亡国的后裔,但依然要讲究君子风范,君子不能在别人有困难时再去难为他,不能在别人还没有列成阵势时就击鼓开战。”
对于襄公的这一套说教,襄公的大臣子鱼说:“国君不懂战争,用兵打仗以取得胜利为目的,哪能还有那么多的讲究?强大的敌人,由于地形狭隘而没有摆开阵势,这是上天在帮助我,把他们拦截而攻击,不也是可以的吗?可是还害怕不能取胜。现在强大的国家,都是我们的敌人,虽然是老头子,捉了也不能放,目的就是为了多杀敌人。如果爱惜敌人伤员而不再打击,就应该一开始就不伤害他,爱惜那些头发花白的敌人,就不如向他们投降。军队,由于有利才加以使用,战鼓雷鸣,是用声音来激励士气。有利而使用,在狭路攻击是可以的,鼓声大作鼓舞了士气,攻击没有摆开阵势的敌人也是可以的。如果战争还要讲什么仁义怜悯,那就没有什么战争,根本不需要打仗了?”
十一月初八日早晨,郑文公与夫人姜氏在柯泽慰劳楚成王。楚成王派师缙把俘虏和被杀死的宋军兵士的左耳摆上来,嘲笑地说:“这是宋襄公打仗爱惜我的士兵而导致他的士兵伤亡了。”
僖公二十三年春季,齐孝公发兵进攻宋国,包围缗地,讨伐宋国不到齐国参加会盟。夏季,五月,宋襄公死,这是由于在泓地战役中受伤的缘故。
《左传》用短短几百字记述了宋僖公这次鹿上之盟而导致的祸害。僖公二十一年春,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幸而后败。”秋,诸侯会宋公于盂。子鱼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冬,会于薄以释之。子鱼曰:“祸犹未也,未足以惩君。”僖公二十二年夏,宋公伐郑。子鱼曰:“所谓祸在此矣。”楚人伐宋以救郑。大司马固谏曰:“天子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丙子晨,郑文公夫人姜氏劳楚子于柯泽。楚子使师缙示之俘虏。
与此同时,《史记》也记载了这次宋襄公鹿上之盟。《史记?宋微子世家》载:宋襄公十二年春,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不听。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
从《左传》与《史记》记载来看,主要是因为宋襄公好大喜功、不自量力地约诸国在鹿上会盟称霸,结果不但盟主没做成,反而做了楚国阶下囚。被楚国释放后不思悔改,依然我行我素,骄傲狂妄、刚愎自用,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有两次千载难逢的进攻机会,愚蠢的宋襄公不仅不去利用,反而认为这是不道义的战争。结果错过了这两次大好战争,而导致失败,宋襄公自己大腿上也被射了一箭,因为箭伤而过早地死去了。但是宋襄公没有料到鹿上会盟,让他沾沾自喜以盟主自居而落得阶下囚的事情,这件看来纯然可笑的事情实际上竟促使他为阜南的历史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历史在这座城市把鹿上会盟及他的名字刻下了。确切地说,鹿上会盟成了宋襄公人生的一大杰作。
11月10日,阜南县文联副主席冷治武为我联系上了当地史学专家杜选凌。现为县文史委主任的杜选凌对鹿上遗址研究已有多年。于是,我有幸与他们一行再次来到阜南公桥乡。
我们首先来到后楼村的西护城河考察。随后,公桥乡人大主席刘志发及阮城村书记戴学华也赶到。那天我们前前后后把阮城古遗址走了个遍,方位也基本搞清了。阮城行政村,包括5个自然村,分别为城东、城里、城角、前楼、后楼5个村。南北6里,东西6里,呈方形。
今天的后楼村西护城河宽不过20米,河长则是沿着5个自然村贯通的。这条护城河水很浅,且发出腐臭味,原来当地村民都在水里泡有红麻,泡久了红麻杆脱落便成麻,可以用来搓绳子,也是当地挣钱的一条致富门路。在现场,我就看到几位村民在河水里打捞红麻,对这种散发出来的红麻臭味,他们早已见怪不怪了。
杜选凌告诉我,在这条西护城河北面,也就是后楼村西北一里许有一谷河。这条谷河因为历代黄水泛滥,河床现在已变窄了,但在古代很宽,可以行驶大船。古时宋襄公鹿上会盟就是顺着这条谷河而下前来的,当时鹿上属宋国所有。他还大胆猜测,鹿上在春秋时期曾是宋国的首都,但是时间不长,约三年左右。他说,这个观点不仅是他自己,还有省内几位考古工作者也这样认为。杜选凌这番话,很是让我吃惊,因为他说的鹿上作为首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史料记载鹿上是宋国的首都。那么,在没有获得有力的史料前,我们还是先了解一下春秋争霸时期的鹿上古城。
春秋争霸时期的鹿上
谈春秋时期的鹿上古城,自然离不开一部宋国的发展史及春秋时期阜阳的地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宋国则是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个春秋霸主。春秋时期,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宋国则一蹶不振,无力东山再起。同时,因三家分晋,则出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的争霸局面。
宋国的祖先,是殷商的后裔。殷朝灭亡后,周武王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以续殷祀。成王时,武庚因叛乱被诛,周公姬旦改命纣王的庶兄微子开代替武庚作为殷朝的后代,建立了宋国。自微子开世传到桓公,桓公死后,太子兹甫继位,即宋襄公。襄公死后,他的儿子王臣继位,即宋成公。经过多次传递,最后传到了宋君偃。
宋君偃原是宋辟公的小儿子,是在赶走他的哥哥剔成后而自立为国君的,并在即位十一年时自立为王(康王),东败齐军,南败楚军,西败魏军,把齐、魏等邻国都得罪了。他用皮袋子盛着血,高高挂起用箭去射,叫做“射天”。他既酗酒,又好女色,杀害忠良,诸侯们都把他称作“桀宋”。齐赧王联合魏国和楚国,一齐攻打宋国,杀掉了王偃后,把宋国的领土三家平分了,宋国至此灭亡,时在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
《阜南文史资料》载:“历史上的阜南,夏代属豫州,无名称;在春秋战国时代称鹿上,一开始属宋国,后宋为楚所灭属楚国。”
春秋前期,即西周时期,为加强在阜阳一带的统治,曾趁淮夷势力渡淮南下,在这里设立了部分封国和采邑。影响较大的有胡子国(位于今阜阳城西北农校所在地)、焦国(位于今亳州市)、沈子国(今临泉县城西)。其他则有夷、稽、梅等采邑性质的分封。公元前5世纪,楚国势力北上东扩,阜阳一带逐渐并入其版图。在确立对这一地区统治的基础上,在阜阳境内设立了一批城邑。较有影响的为焦邑、夷邑、梅邑(以上三邑均位于今亳州市境内)、胡邑、沈邑、慎邑(位于今颍上县江口镇)、鹿上邑(位于今阜南县东2。5公里处)、稽邑(位于今蒙城县境内)等。
[6] [7]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各国交战频繁,兴灭无常。自公元前770年,即周平王放弃丰、镐迁都洛邑起,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这段时期被称为东周时期。其间公元前476年以前的一段史界称之为春秋时代,其后称之为战国时代。这个时期总的特征是周王室衰微,各国争霸,列国争雄,变法图强、合纵连横、兼并统一等,是中国社会历史上发生的巨大变革时期。
可以说,自春秋以来,齐、晋、秦、楚、吴、越等国相继兴起,它们各自吞并或附庸了许多小国,阜阳境内及其周围的部族方国也没有摆脱在夹缝中的命运。春秋时期,在今阜阳境内及其周围地区,存着许多小方国。今安徽淮北地区自徐州以西,包括萧、宿、濉溪、砀山等地为宋国境域。今阜阳城、亳州城父集以西,包括今天的亳州、临泉、界首,属陈国所有。今亳州境内还有焦国,阜阳城附近有胡国,西面河南平舆境内有沈国(一度在临泉境内),南面河南淮滨县东南有蒋国,西南河南固始县东北有蓼国(也有说在安徽霍邱),东和东南有州来国(今安徽凤台县),南靠蔡国,东北有徐国(今安徽泗县)。战国时期,阜阳一带先后为楚国、魏国、宋国的争夺地区。至战国后期,阜阳成为楚国的核心地带。
了解了阜阳的区域,我们就好判断鹿上的正确地理方位。但遗憾的是历史上鹿上一直没有明确具体属于宋国还是陈国,但可以确定的是,鹿上一定处于陈国或宋国的疆域。
齐国为何参与鹿上会盟
《左传》、《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载:公元前639年,宋、齐、楚盟于鹿上。我们阅读至此,不禁诧异,齐、楚作为春秋时期的两大霸主,为何又要屈服于宋国呢?我们已知道楚国是假意允许,而是作好武力准备。那么,齐国是春秋第一霸主,他为何也要前来呢?
原来早在鹿上会盟之前,即公元前643年,冬季,十月初七日,齐桓公死,齐国大乱,诸公子争立。齐桓公六个儿子,分别是武孟、惠公、孝公、昭公、懿公、公子雍。在此以前,齐桓公和管仲曾把孝公托付给宋襄公,以他为太子。
齐桓公刚死,易牙和竖刁依靠那些内宠的权贵而杀死一批官吏,立公子无亏做国君。孝公逃亡到宋国。第二年三月,宋襄公亲合卫、曹、邾三国之师,奉世子孝伐齐,屯兵于郊外与齐国军队相持。当夜,齐国发生内乱,齐国人杀了竖刁、易牙、公子无亏。齐国军队将领高虎迎接世子孝,与宋国等四国请和,四国退兵,准备立孝公为国君。
然而,齐桓公的一位儿子公子商人说,“我等在国奔丧,孝却借宋国兵威,以少凌多,强夺齐国,于理不顺。现诸侯之兵已退,我等不如率家将,打着为公子无亏报仇的旗号,将子孝杀了。我们三人中,凭大臣公议一人为国君,也免得受宋国箝制,也不至于灭了先公盟主的志气。”于是,四位公子的一班家将,拒住临淄城各门。国内大臣闻之都将府门紧闭,不敢出头了。高虎对世子孝说,“无亏、竖刁虽死,余党尚存,况有三公子为主,闭门不纳,若欲求入,必须交战,倘战而不胜,前功尽弃,不如仍走宋国求救为上。”于是,高虎带着孝公只好再次逃到宋国寻求庇护。
宋襄公才班师到境地,见世子孝来到,大惊,问其来意。方知班师太早之故。于是宋襄公亲率四百乘战车攻打齐国,四公子一伙就和宋军作战。五月,宋国军队打败了齐国,帮助孝公做了国君,宋国军队方回。
由此我们明白了齐孝公前来鹿上会盟,是因为他报答宋国当初对自己的恩情,而来为宋襄公捧场的。鹿上会盟,史书仅记载宋、齐、楚三个大国参加会盟,但我猜测绝不仅仅这三个国家,还应该有不少诸侯小国参加了,但史料没有明确记载而已。
鹿上会盟的历史背景
宋国国都位于今河南商丘,与阜南公桥直线距离390里左右。宋襄公在春秋时期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作为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国,楚国为何拘禁宋襄公?宋襄公召集诸侯会盟,其不外乎是学齐桓公九合诸侯成霸业。然而,他第一次在鹿上会盟就注定了他的失败,这是什么原因呢?当时鹿上会盟的历史背景又是什么?2600多年的历史风雨,这些都一一淹没在历史尘烟里。再现回溯当时的历史情景,我们不妨看一下东周列国志所说的故事,这篇故事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那段历史。
《东周列国志》大意是说,自从宋襄公打败了齐军,纳世子昭为君,自以为有功,便想号召诸侯,代齐桓公为盟主。担心大国不听话,先约滕、曹、邾、曾阝小国,为盟于曹国之南。曾阝君惧宋之威,赶来赴会,但因晚来两天,宋襄公认为曾阝君不重视他,便将曾阝君杀死祭了濉水之神。曹共公一见杀曾阝君,便不辞而别,结果当盟主愿望化为泡影。宋襄公一怒之下,发兵攻打曹国,三个月未分胜负。此时,郑文公首先朝楚,约鲁、齐、陈、蔡四国之君,与楚成王盟于齐境。宋襄公闻之大惊,害怕多国联盟于自己不利,便撤兵。面对小国诸侯,纷纷不服,而自己又想当盟主,心中愤急,与公子荡商议。公子荡说,“当今大国,不过是齐国楚国,齐虽盟主之后,然而纷争方稳定,国势不足以与宋抗衡。楚国乃诸侯所害怕的国家,君不如找人带着金银财宝说些好话让楚国来约诸侯,楚国必会答应。借楚国力量以聚诸侯,然后再借诸侯力量来压制楚国。”公子目夷闻之说:“楚自己也想当盟主,岂肯服我们宋国,恐怕宋国此后没有太平日子了。”宋襄公不以为然。于是命公子荡以厚赂至楚,求见楚成王。成王问其来意,许以明年之春,相会于鹿上之地。公子荡归报襄公,襄公说:“鹿上齐地,不可不通知齐君。”又派公子荡至齐修聘,述楚王期会之事,齐孝公也答应了。
次年春正月,宋襄公先至鹿上,筑盟坛以待齐楚之君。齐国先到,月余楚国国君方到,三个国君相见以爵为序,楚虽撍王号,实是子爵。宋襄公为首,齐侯次之,楚王排第三。这是宋襄公定的位次。到了那一天,三个人共登盟坛,宋襄公以盟主自居,先执牛耳(古代诸侯歃血为盟,割牛耳取血,盛牛耳于珠盘,由主盟者执盘,因称主盟者为执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并不谦让,楚成王心中不悦,勉强接受。襄公对他二人说:“我准备继续齐桓公未竟的事业,联合诸侯于本国盂地会盟,恐诸侯不愿意来,诚蒙两位君主不弃,望各率诸侯,一齐来参加会盟。齐楚两君勉强客套一番,并约定秋天八月在盂地会盟。
楚成王回国后气得不得了,说宋君太狂。大臣复劝楚王,八月就不必去了。楚成王说,我欲征服中原,正愁没机会在诸侯面前露脸呢?今借宋国出面张罗多好啊!大夫成得臣说:“宋公为人,好名而无实,轻信而寡谋,若伏兵以劫,其人可捉也。”楚王笑说我也是这么想的。于是选一千名勇士,定下劫盟之计。
宋襄公自鹿上归来很高兴,对公子目夷说,楚国已答应让诸侯前来会盟了。目夷说:“楚,蛮夷也,其心不测。虽然说得好,但恐怕是欺骗人的。”襄公却说目夷多心了。到了秋七月,宋襄公命乘车赴会。目夷又劝说:“楚强而无义,请带兵将前往。”襄公却认为带兵车显得不诚心,会失信于诸侯。于是不听目夷所说。目夷再劝,说君王你先行,我带兵车百乘伏于三里之外,以备救急。襄公说:“你用兵车与我用兵车又有何区别呢?不能失信诸侯的。目夷再劝,遂不再听。
盂地会盟仪式开始,宋襄公想马上自己就是盟主了,心里正暗自欣喜。没料到,楚成王却站起来说,自己是盟主。见楚成王不守信义翻脸,襄公眼看自己盟主之位就要到手了,谁知却被楚成王夺走如何不恼。责问楚成王,当初鹿上会盟之事不是说得明白吗?楚王大臣成得臣大声责备宋襄公:“今天前来约会的诸侯,问问他们,是奉宋国的命令还是楚国的命令来的?”许多诸侯小国,平素害怕楚国,都齐声说:“我等都奉楚王之命前来会盟,不敢不来”。宋襄公这时发现情形不对,便想脱身,但却因没带兵将相护,正在犹豫之际。只见成得臣脱去礼服,露出铠甲,手一挥,楚王人众,纷纷脱去礼服,手执兵器飞奔上坛。各国诸侯,俱吓得魂不附体,襄公只得乖乖受擒。
[6] [7]
一部东周列国志使我们知道了宋襄公不仅没有实力来称霸,而且还愚忠。正如楚国大臣认为的那样,“宋公为人,好名而无实,轻信而寡谋”。不仅如此,他还刚愎自用、滥杀无辜,小国诸侯王因路上耽搁晚了两天,便将其杀死作为祭祀品用,以此恐吓别的诸侯。并不听忠臣公子目夷(子鱼)劝说,仅凭自己好恶,随意发动战争,这种没有任何道理、没有正义的战争,注定要以失败告终。
宋襄公与诸侯会盟为何选择在鹿上,古时的鹿上真的是宋国的首都吗?如果不是,又是哪个诸侯国的城邑?《东周列国志》里说“鹿上齐地”。历史上鹿上之地真的属于齐国的国土吗?鹿上又为何呼称阮城、远城、原鹿城遗址?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走近原鹿故城
原鹿故城先后去了两次,每次去听到的都是某某村民挖出什么宝贝来,让你听得心里痒痒的。在今天工资低得可怜的情况下,恨不得也在阮城住下来,扒出个什么宝贝来卖个好价钱总比上班强。呵呵,这一切当然都是说笑。开玩笑归开玩笑,但绝不可当真。若真能发财,阮城村的老少爷们也绝不会背井离乡出外打工去了。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雄浑浩荡、桀骜不驯的淮河愣是在淮北平原割开深深的九曲十八弯,奔流东去。一切都显得那样神秘,神秘得让人敬畏;一切都那么静谧,虽然是白天,俗世的尘音也都被过滤了,过滤得无影无踪。
更让我敬畏的是,身后,便是那个2000多年前暗藏刀光剑影、血腥杀戮的鹿上会盟之地——阮城村。那个载入中国史册的鹿上会盟故事,春秋第二霸主宋襄公邀请各路诸侯在此会盟,早已化为云烟随风远去,而今天的阮城村则成为宋国那段历史的一个缩影。
11月10日,我第二次去时,阮城村书记戴学华说,前天,城里村一个村民在地里挖出一个铜箭头。他还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地村民刘文清建房子时,曾挖掘出几个带颜色的罐子,但因为当时不懂是文物,都叫他扔掉了。还有一位姓刘的村民家地里被盗墓贼光顾了,地里的庄稼被挖毁一大片,早晨到地里一看,大吃一惊,地下面挖掘出一个大洞,下到里面一看阴气森森,没有棺木,仅有白骨残渣。后来,全村不少村民都下到洞里看了。当时这个村民看到自己庄稼地被糟蹋成这样,气得不得了。过了几天,他将土翻到洞里时,却意外地捡到一块挖断了的腰牌,灰不溜秋的,后来请人鉴定方知,是一块纯金做的腰牌。现在这户村民出外打工去了,也不知道这块腰牌还在不。
一位姓陈的村民在家里取土,一下子挖出20个铜印章,全部是四方形的,上面还有一个角,像狮子头,大小都在三四公分左右。村民大都看过,后来,也不知是被这家村民卖了,还是收藏起来了。
戴学华还告诉我,大约在2001年,在后楼村西南的一块高岗地(当地俗称炮台子),一位姓戴的村民在地里挖土,无意中挖出一把铁宝剑,刚挖出来就碎裂几块,便扔掉了。然后,又挖出一块玉珌,就是宝剑把上的,卖给了收文物的人,卖了3600元。同时还挖出一圈圈金丝,后来才知道是金箔线,约有斤把重,现在还在家里放着呢。戴学华说完后,我们央求他能否拿来给我们看看,拍张照片。戴学华很是犹豫,连说下次来一定给看看。
随后,我们一行来到了当地村民所说的炮台子。从阮城小学退休的刘文聚老师说,1958年下大雨,在城里村家家户户院子里都涌现出大量的蚁鼻钱,还有一户村民在院子里捡到了金耳坠子。他所知道的炮台子地里出土的鬼脸钱、铲刀币、五铢钱,可以用两辆加一节车厢的东风大汽车装。他说,就是最近几年,每逢下大雨,还能捡到这些小钱币。他自己家里以前非常多,都叫他送人了,还留一个做纪念品在家里保存着。
戴学华说,阮城村这处炮台子大约占地200亩,在这200亩的地方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他说,从这处地方出土的坛坛罐罐之类的他都送给朋友领导几十个,凡是有人要他都会送给对方,因为他对这个也不懂。
10多年前,一位姓陈的村民在自己庄稼地里干活,正逢下大雨,从土里冒出来一个铜护心镜,他拾回家卖了25元钱。其实,戴学华说捡到文物的村民都是有名有姓的,但因为有些文物已经不在了,有些还涉及到一些安全方面的考虑,我们只需知道有这件事就行了,至于将来历史考古专家需要以及征集文物时,到了村里自然能找到哪个村民的。因此,尊重戴学华的意见,我也就将这些村民的姓名一概省略。
我发现,当地村民称做炮台子的这块地带很高,呈坡形,我怀疑是古代的墓葬区。因为从这几年我经常跑遗址经验来看,当是墓葬地无疑。但因为没有经过考古专家用洛阳铲来勘探,不能正式确定。我来到高坡地带,蹲下身看到,数不清的带有花纹残渣的砖瓦碎片,俯拾皆是。刘文聚老师说,凡是嫁到阮城来的媳妇,都扒不好地,因为地里的砖瓦碎片太多,扒不好,就把锄头类的工具弄钝了。
其实,阮城出土的文物也有史料记载,我查到一件“专室之玺”出土介绍。《阜阳地区文化志》载:“专室之玺,战国铜官印。圆形,鼻钮,印座直径1。9厘米,座厚0。2厘米,通高0。8厘米,印面阴刻篆书‘专室之玺’四字。《古玺汇编》辑有两方战国官印‘专室之玺’印,其形制和文字结构特征均与此印同,似为同范印。1965年在阜南县阮城征集。经调查考证,阮城即春秋之鹿上,汉时为原鹿。故此印对于考证阮城发展的历史有一定价值。1981年经罗福颐鉴定为一级藏品,现藏阜阳地区博物馆。”
那天我们临走的时候,戴学华从兜里拿出一个鼻烟壶,让大家看。因我对玉不懂,县文史委主任杜选凌接过来端详了一会,说是普通的玉石料,属于近代史上的东西。一会他又拿出一个玉烟嘴,像翠玉,鲜艳的绿色,经杜主任鉴定也是近代史产物。戴学华笑着说,这两件东西都是以前在地里出土的。不过,他还收藏着一把七星青铜宝剑。本来说好的把宝剑拿给我们看看,结果还是没有拿出来。后来,我坐车快回到阜阳了,他打电话给我,说我下次到阮城来,一定把村民收藏的一些文物给我看。从所了解情况来看,鹿上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对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应该有较大的影响,其遗址希望能引起有关专家研究的兴趣。
鹿上是否在阜南
鹿上在春秋时期是属于哪个诸侯国呢?鹿上是否就是今天的阜南公桥乡呢?阜南历史资料明确记载先属宋后属楚,那么,到底是不是先属宋后属楚呢?
原市地方志办副主任刘奕云说,“宋、齐、楚盟于鹿上”这句话仅在《春秋》经上有过记载,后来史料都无出其右。鹿上遗址到底在哪里,今天在历史上还存在着争议。
目前,中国史学界对鹿上遗址有四种观点并存,一是为今天的阜南公桥乡,缘于《水经注》、《后汉书》;二是为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缘于离宋国国都商丘较近,约110公里左右;三是为山东省乘氏至济阳间(今山东菏泽市),缘于境地为齐国说,宋国会盟在齐国国土进行的;四是为今天的阜阳市太和县,缘于史料一段话:“一说在太和”,但太和之说是最站不住脚的。至于鹿上在春秋时期属于哪个诸侯国,因缺乏相关的史料,目前史学界多倾向于史料较多的阜南县,另三处还未找到能够令人信服的史料。刘奕云认为,鹿上会盟如果在阜南站住脚,自然是先属宋后属楚。
阜南县文史委主任杜选凌说:“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文化部考古专家及美国考古专家曾前来鹿上遗址考察,并对鹿上遗址在阜南并无疑义。”因此,他认为鹿上遗址在阜南没有任何疑义。
确定鹿上遗址的正确地理方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当时春秋时代宋国的疆域,如此方有助于我们来分析鹿上在何处会盟的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时代的国土疆域是最不好界定的。因为春秋无义战,战争很频繁,往往今天这块土地被另一个战胜国占领了,明天也许又易给另一个战胜国。因此,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春秋时代每个诸侯国都没有标注疆域。而在战国时代,则相对来说稳定些,也就有了国土疆域图,同时也为我们后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6] [7]
春秋时代,宋国还是春秋五霸之一,宋国疆域面积虽然不是太大,但人口资源及物质丰富,为国家的强壮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因此宋国能够快速地崛起。《阜阳通史》载:“今淮北地区自徐州以西,包括萧、宿、濉溪、砀山等地为宋国疆域。”
我在查阅《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郑宋卫》看到,宋国当时的国都在河南商丘,西部到达睢地(今河南睢县),东达砀山、萧(今萧县)、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东南达淮北市、铚(今涡阳)、宿州市、蒙城;南至太和、阜南。北部几乎无疆域可言,全部属鲁国之境地。虽上面没有列举蒙城、太和、阜南三县归属,但我查阅各县志发现都记载属宋所有。如《太和县志》载:“太和古为豫州之域。春秋属宋,为鹿上。公元前639年,宋与齐、楚为鹿上之盟。”《蒙城县志》载:“夏朝,境西北为有虞氏,东南为涂山氏,商朝建嵇方国。东周襄王五十四年(公元前638年)这里发生过楚宋泓水之战。战国时属楚,先后建有瑕城(今乌集)、漆园。”《涡阳县志》载:“古代素称‘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置郡县,涡阳故地分属铚和城父(今亳州市)两县,皆属泗水郡。”
《太和县志》记载的鹿上也就是今天的阜南,虽然鹿上之地记载在太和有误,但却点明了春秋属宋无异。蒙城与涡阳两地虽然没有明确点明春秋属宋国,但我们可以分析出一定在宋国疆域或边境地。从当前中国史学界争论的鹿上会盟有四处地点,我们不妨逐一分析。河南鹿邑之说来源于宋国与楚国的泓水战争,也就是著名的子鱼论战,说在今天的河南柘城地方。但从《蒙城县志》记楚宋泓水之战来看,历史上的蒙城与阜南离得很近,河南鹿邑说自然不攻自破。因为那时候宋国刚称霸没有几年,不可能国土就被楚国大量侵占。何况当时楚国还是楚成王时代,他在位46年,他死后又传给楚穆王。而楚国的巅峰问鼎中原则是楚庄王时代,即公元前606年左右,在这段时间宋国才开始走下坡路。泓水之战发生时,当时的宋国还是强壮的,即使后来泓水之战宋国战败后,对宋国的国势影响还没有多大。楚国还没到楚庄王时代,宋国还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的国土又怎么会如此之小呢?如果泓水之战在河南柘城之说成立,柘城离宋国商丘不足百里,仅46公里路程,加上鹿邑至商丘距离不过60公里左右。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国土还不至于是那么小的一个弹丸小国吧!难道还不如他的近邻郑国、卫国、鲁国的国土吗?由此可知,泓水之战当时发生的时间与宋国当时强壮的国力及蒙城、鹿上地理位置都比较符合。因此,泓水之战只会在宋国的边境蒙城发生。
鹿上会盟在齐国说,我发现则缘于《东周列国志》一句话“鹿上之地是齐地”,但毕竟东周列国志是一部历史小说,不是正史,何况他的权威性与《中国历史地图集》、《后汉书》相比则要逊色得多,因此也就不足为据。而太和说则是最站不住脚的,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证明,仅存一说作考证,更是不足为信。因此,我认为鹿上会盟在今天的阜南公桥乡是正确的。
战国时代的宋国疆域就很容易看出来了,我们打开《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诸侯称雄形式图(公元前350年)》便可以看到:宋国国都依然在商丘,西至开封市以东,东至彭城(今徐州市),北至单父(今单县)、定陶,西南至睢阳(今睢县),南至涡河以北。以前的太和、蒙城、阜南及属陈国的胡国(今阜阳市)、临泉、界首等地全部归楚国所有。
缘何选择在鹿上会盟
鹿上在春秋时代是否属于一个小城呢?鹿上是先有人居住得名还是后来鹿上在此会盟得名?宋襄公又为何要选择在鹿上会盟呢?刘奕云分析认为,鹿上未会盟前,鹿上有可能没有百姓居住,而是一个土岗子或是一块边境之地。他说,古时候诸侯会盟都是选择在离自己国都偏远的地方进行,比如齐桓公九合诸侯全部是在离自己国都稍远的地方会盟,并且还是一块偏僻的地方,请人筑个高土台。而鹿上因属于宋国的边境之地,在边境会盟符合古时候诸侯国会盟的习惯。
杜选凌认为,鹿上是先有百姓居住的。他说,鹿上之地最早还不叫鹿上,而是叫(艹鹿),生有一种蹄草,中药方面的辞典都有记载。是专门记载在阜南鹿上生长的。对于为何选择在鹿上会盟,杜选凌分析认为,古时在此地会盟,陆路与水路交通都相对发达。在今天的后楼村西北一里许有一谷河,古时候这条河流很大,与淮水相连,可以载舟。宋国在此会盟主要是两国交通方便,当时的鹿上有可能是一座城市或商埠。在当时楚国无论是坐马车还是坐船相对来说都较方便。
有意思的是我在《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楚吴越》图中看到,竟标有鹿邑(今河南苦县)、鹿上(今阜南)的记载。宋襄公为何选择在鹿上会盟?我个人猜测分析认为,鹿上会盟主要是宋襄公贿赂楚国让其出面请诸侯会盟,鹿上在地图上显示属于宋国南面边境,自然离楚国北扩之地较近,同时也便于让楚国参加。否则,如果在国都附近鹿邑会盟,若是敌对国家率兵前来,便可乘虚而入直捣首都,同时自己的国土各险塞也会被敌对将领全部了解,相当于国家山川地形机密图被敌人窃取一样,在古代这对国家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我们不妨假设宋国如果选择在国都附近的鹿邑会盟,他又怎么会被人扣留呢?在自己的国都君主被劫,手下的将领又岂能善罢甘休。在宋国首都附近劫持宋襄公,200里的距离,宋军将领骑马不过一个时辰便能追上,楚成王还能活命吗?因此,宋襄公选择在鹿上会盟是在自己的边境地。主要是为了方便楚国,同时也是不让楚国进入自己国土罢了。
历史悠久的鹿上会盟之地,其经过春秋战国后,他的历代文化层又是如何分布,其间城市又是如何变化?并且在每个朝代的不同转折点上是否涌现出耀眼的人物呢?
在上期做的鹿上是否在阜南选题时,我曾查阅史料,经过考证大胆地一一推翻了关于鹿邑说、齐地说、太和说。而这三说在史学界声音最强的则是鹿邑说。有趣的事,这个星期我无意中查阅史料发现,考证的鹿上在阜南公桥乡又有了新的史料,这就为阜南公桥乡又增加了一个砝码。可以说,鹿上在鹿邑之说则更站不住脚了。我们不妨看一下中国史学界著名的地理史学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唐朝李吉甫著的《元和郡县图志》,是唐朝地理名著,为我国现存最早又较完整的地方总志。《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七》载:“鹿邑县,东至州一百一十七里。本汉县地,春秋时鸣鹿邑,属陈国,左传‘晋智武子以诸侯之师侵陈,至于鸣鹿’,是也。晋属陈郡,后魏属陈留郡。隋开皇三年改属亳州为鹿邑县。”
清代著名史学家顾祖禹著的《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一》载:“原鹿城,在县西,本宋邑,春秋时谓之鹿上,僖二十一年‘宋人、齐人、楚人盟鹿上’是也。后汉始置原鹿县,属汝南郡,光武封阴识为侯邑。晋属汝阴郡,后废。《水经注》载:‘汝水至原鹿县入淮’,尽在颍州西界也。”
由中国历史学家顾德融、朱顺龙著的《春秋史?宋襄公图霸失败》载:“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在鹿上(今安徽阜阳南)邀请齐、楚会盟,向楚乞求让诸侯尊他为霸主。楚王假意允许,这年秋诸侯在盂(今河南睢县)与宋会盟,楚将宋襄公拘捕,并起兵伐宋,后在薄(即亳,今河南商丘北)诸侯会盟,将宋襄公释放。”
由此可知,鹿上历史上归鹿邑说也就站不住脚了。因为历史上原鹿是宋国的疆域,而鹿邑县历史上称鸣鹿,属陈国所有。而在中国断代史工具书《春秋史》的史料中,这部书也肯定了鹿上即为今天的阜南县位置。
我查阅《中国历史地图集?楚吴越》发现,在今天的鹿邑西部附近确实标有鸣鹿,在今天的阜南则标有鹿上记载。可见证明一件事,还是要凭史料说话更有说服力。我相信读者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历史上争论的鹿上之说所迷惑了。
[6] [7]
争论不休的平舆城
鹿上历代称呼不同,不仅在西汉时称过原鹿城,而且还相继称过远城、阮城。中间还一度称过平舆县城,但对于平舆城究竟建于何时?南北朝时到底属于哪朝一直争论不休?这到底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究竟是谁设计了这一切?他们的名字已经被永远地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我查阅《读史方舆纪要》、《元丰九域志》、《元和郡县图志》却没有发现阮城、远城的记录。确实如阜南历史学家所考证的那样,“原”、“远”、“阮”字音相近,谐音转注,以讹传讹,直到现在还称阮城,今天的村子不仅叫阮城行政村,而且村子里竖的县文保单位石碑标的也是“阮城遗址”四个字,可见讹传的力量是如何强大。因属于讹传的名称,远城、阮城便不再去说。
在公桥乡历史上,有人物记载的仅有一位,他就是东汉时代的原鹿侯阴识。公元39年被分封为原鹿侯,至于他到没到此上任,则无史料记载。《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载:“阴识字次伯,南阳新野人也,光烈皇后之前母兄也……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定封原鹿侯。及显宗立为皇太子,以阴识守执金吾,辅导东宫。帝每巡郡国,阴识常留镇守京师,委以禁兵……永平二年,卒,赠以本官印绶,谥曰贞侯。子躬嗣,躬卒,子璜嗣。永初七年,为奴所杀,无子,国绝。”
《阜南县志》载:“原鹿故城,春秋时名鹿上,属宋,后为楚所占,西汉置原鹿县,属汝南郡。东汉为原鹿侯国,晋属汝阴。南朝梁置平舆县,齐周时废。”
《阜南文史资料》载:阜南在西汉时代属豫州汝南郡设富陂县和原鹿侯国;东汉属豫州汝南郡原鹿县和富陂侯国;三国属魏,为豫州汝南郡富陂和原鹿两县所领;晋代属豫州汝阴郡颍州管辖;南北朝时先后属南朝宋、北朝魏、南朝梁、北朝齐或周。隋朝为河南诸郡汝阴郡颍州管辖。直至唐朝属于河南道颍州府永安县。五代至宋元明清就没有在鹿上设置县城。另据明《正德颍州志》载:“(阮城)即平舆废城”。今阮城寨东门外路北水井沿上存一断碑,刻有“古平舆重修白莲寺碑”字样。由此可知古原鹿城曾一度作为古平舆县城。但由于战乱的频繁,历史的变迁,古平舆县曾几兴几废,县城也多次搬迁,究竟古原鹿城何时成为古平舆县城的呢?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关于平舆县的记载:“故沈国,战国时为楚邑,《秦始皇纪》二十三年,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据考证,废城在今临泉县城西南原沈丘集,濒临流鞍河畔,故址尚在)是也;汉置平舆县、北齐废,隋复置,故城在今河南省汝南县城东南六十里处(今阜南)。南朝梁置,齐周时废,故城在今安徽阜南,俗呼远城”。南齐置,今阙,当在湖北旧汉阳府境。”据此足以说明南北朝时的南朝梁,在今之阜南地设置平舆县,县治所设在古原鹿城,今之阮城一带,即是古鹿上和古原鹿城的遗址,也是南北朝时古平舆县城的遗址,在南朝时的确建过平舆县。
查《辞海?中国历史纪年表》南朝梁建于公元503年,亡于557年,为南陈所代。和南朝梁相对的北朝,先是东魏和西魏同时并存,公元551年,东魏为北齐所代,公元557年,西魏为北周所代,这时北朝是北齐和北周同时并存。由此可推,南朝梁所置平舆县的兴废时间似应与南朝梁兴废时间大致相同或稍后,即公元503年左右。但南陈代南梁之后,并未领属平舆县、为北朝的北齐或北周所领。而北齐于公元551年代东魏,如平舆为北齐所领,其兴废时间是公元503至551年,存48年;北周于557年代西魏,如平舆为北周所领,其兴废时间应是公元503年至557年、存在54年。同时也说明,春秋战国时的鹿上城,两汉、三国和西晋时的原鹿城,南北朝时的平舆县城的毁废时间应是公元551年或557年,即毁于北齐和南梁或北周和南梁的战争中。查看《中国历史地图集》,此城之名正在此期间从地图上消失。
5个村相连的阮城
2600多年前,由于特殊的地域,宋襄公选择这个地方作为诸侯会盟之地,于是宋国上演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与沉落。那么,阜南原鹿故城又是如何发现的?县文史委主任杜选凌说,鹿上遗址不是建国后发现的,而是在中华民国时期发现的。具体是谁发现的,没有记载。确切地说,但也可以说是史料传承,自始至终,只不过国民党官员按图索骥寻找的。1958年,阜南县成立文化馆,时任文化馆长蒋家骐曾对此地进行勘探过,但仅限于搜寻一些文物。也是那一年,挖谷河时,挖出一巨型石碑,长约一丈五尺,宽一公尺,上面用篆字雕刻着“古平舆重修白莲寺碑”字样。但没过几天,这块石碑便被挖河工的农民砸烂了。
11月10日,我们从后楼向南来到前楼,再向东北来到城里、城东,再向西北到城角,这5个村子都是相连的,根本不分村庄,如果不问村民这是什么村庄,一定会迷惑的。这与我们在乡下见到的村庄是有区别的,我想这该是此地曾做过县城的缘故吧。
在后楼村居住、今年60岁的马远培说,在后楼村以前还有楼茬子,三间屋子,两层楼,全部是青青砖,1968年扒掉时,里面跑出来好多红花蛇。听老辈人说,站在炮台子处都可以看到以前的老城墙,城楼、城垛子都隐约可见,但须早晨时间才能看到。村里不少老人都亲眼见过。对于他这个说法,我猜测可能是海市蜃楼。杜选凌对马培远所说早晨能看到老城墙,给予了肯定。他说,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解放战争时期,大约1948年,徐向前攻打太原城时,因为城高不易攻,改用地道攻,结果早晨挖土,在哪挖土,国民党的炮就打到哪,象长了眼睛一样。后来才了解到是阎锡山请的日本专家捣的鬼,原来日本投降时阎锡山留下了几个日本专家,他们早晨站在城楼上一望,就能从空中隐约看到解放军在干什么,可能是大气层折射的原因。后来,徐向前也用这个方法望城里,也能望到城里的动静。
在这5个相连的村子中间,最能看到古迹的便是斑驳的老房子。戴学华说,越是最穷的人家墙上古砖越多。戴学华带我们来到一户五保户的院子里,说院子已经破得不成样子了,墙头全部是用半截砖头垒的,而三间房屋西面已倒塌一间。戴学华说这已经没有人居住了。让我惊讶的是,这两间房屋全部是用带花纹的砖头垒的,不重样的花纹达几十种。其中还有一些完好的整砖。戴学华告诉我,在阮城村,他曾经数过,不重样的花纹及造型砖头大约有70种之多。
戴学华还说,在后楼村水沟里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刻有字,但因为都是奇形怪状的字,大家都不认得。我们很想看看,但因为不知道具体在哪里,只得作罢。我们建议将来打捞上来保存起来,在村里建个展览室,或者待将来搞个中原基地电影城什么的可就派上用场了。我们在城里村的一处干水沟底,发现两块很奇特的石头,图案是仙鹤,呈扇形,盖大厅用的,里面还都有凹槽,供石头接在一块的,已经风化得很厉害。在城东村的村口处,还发现有几块中间带孔的长石条,与我们在后楼发现的长条石是不一样的。杜先凌说,这可能是城门楼长条石,里面全部有洼槽,是专门作为城门楼而使用的,其中还有一块所谓的城楼下的柱石。
第一次去的时候,曾碰到一位村民刚刚在地里挖出一块断裂的空心砖,上面有两个很大的篆字及花纹,宽约三四十厘米,长约四五十厘米,这块断了的空心砖仅有正常的空心砖四分之一。这块半截砖头,村民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我们看后,都一致猜测可能就是镇墓砖墓志铭类的。这位村民闻听是镇墓东西,感觉不吉利,认为留着也没有什么用,便打算将其扔在院外面置之不理。始终对阮城喜欢研究的袁小平怕被村民扔掉摔毁,便将这块残破的半截砖头带回来收藏研究。
虽然在公桥乡阮城村出土的大量文物已无影无踪,但县文馆所也保存记录了几件文物。《阜南县文物志》载:“阜南县馆藏文物一览表:1981年公桥乡阮城出土有陶俑。”同时我还在阜南县未征集流散文物一览表看到,两件汉代陶罐、陶坊,还有一件不知何代出土的铜带钩,这三件文物都系公桥乡阮城出土。但书中没有标明文物去向,我不知道这三件文物已流至何处,如果能够找到对研究公桥乡的历史还是大有益处的。
[7]
历史的烟尘吹散了许多往事,但2600年前的鹿上会盟以及1000多年前设置的平舆县城,却被人们用文字代代保存并一直流传下来。
不过,岁月残酷的轮回让很多记忆遗落无踪,即使仍然生活在祖先的王国,但阮城村也完全找不出祖先生活的遗迹。那些被历史无情销蚀的寺庙、楼台和城墙早已无影无踪,仅留下残砖碎瓦、石雕及地下的一口口古井。当今天我们有机会来到阮城村鹿上遗址之地,遥想当年宋襄公在此会盟诸侯,风云际会,当时叱咤风云的宋襄公手执牛耳是何等的自鸣得意,欲做霸主的神态又何等的牛气;可惜的是,国力不强,他人不服,最终导致了泓水之战,伤股而亡,春秋五霸之一的宋国也自此走向下坡路。
历史太过久远,我们已无法洞穿时间和空间构筑的深远隧道,抵达2000多年前的彼岸。2600多年,时间太长又太重,我们根本无法触摸时空隧道里细如发丝的神经元。所以我们无法想像细节,鹿上会盟,宋襄公当时又是怎样的一种心情?鹿上会盟,不仅没有奠定其霸业,反而成为迅速衰退之路。可以说,鹿上会盟既是宋襄公走向辉煌的顶点,也是其迅速衰退的标志。看到今天残存在村子里的残砖碎瓦,我的脑海中禁不住想起一句古诗:舞榭亭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6]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