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笔记
一位教师的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就这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得快在记忆中保持得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得就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得不久而且不牢固.[学生智力的不同并不能用聪明或者不聪明这样简单粗暴的词语加以评判.除了类型不同之外还有一个智力上的早发育和迟发育的问题还有一个速度与质量的问题一句话"笨蛋"即使有也是少之又少更多的是一些尚未被开发的聪明的孩子也许他们的聪明不在你教的这一门学科上也许他的聪明要在十五周岁以后才会被身体发掘出来.XX/7/30]……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常常做的是为了使一个通过他自身的努力能够得到三分的学生达到我们期望的四分或者五分的目标而结果把它留在了两分上.我们的期望往往扼杀了孩子心中的唯一的一点自尊.XX/7/30]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许多时候我们学生的不满意仅仅只是因为:他的成绩不够使我们满意没有达到我们想要他达到的合格或者优秀——虽然他确实也曾努力过或者至少尝试过.XX/7/13]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有些是接近然后达到有些是达到然后超越有些是用很快的时间就能达到有些则需要你的再三的期待与忍耐:对不同的儿童来说这是不相同的.XX/7/13]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干:也就是说不仅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不相同的他们的方法途径评价尺度都不应该是完全相同的.这将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许多麻烦的地方这正是它不能盛行的原因之一.]
……在这种做法下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的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些.儿童完成作业而得到评分时从评分中看见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快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与相互信任相结合.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对教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夹带.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这并不难啊可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 ——因为我们无视一个人的尊严我们还认为尊严和学业上的进步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就是说应该允许学生不完成某些作业但不应该让学生用抄袭的方法来"完成"这些任务.XX/7/13][合作学习法中提高分的计算法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达到鼓舞学生信心这一点.XX/7/30]
在学习上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特卡琴柯:"我周密地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将做些什么.我给所有的学生都挑选出这样的作业使他能在作业中取得成就.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这句话太重要也太可怕了因为在我的课堂上有多少时候是在进行着集体性的无效劳动有多少学生自始至终地在那里进行着无效劳动又有多少学生终于厌倦了这种无效劳动而不再"劳动"只是木然地存在在那里!XX/7/13]
对这一部分学生[尖子生]来说除了教学大纲规定的题目外教师还要挑选一些超过大纲要求的习题;应当给这些学生的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并不轻松的要求紧张地动脑的工作.
教师要为他们[学困生]专门另选一些题目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因为这一点点进步至少让他不会堕落不会无所事事不会去干些无聊的事.XX/7/13]
学生并不是停滞不动凝固不变的凡是给人以成功的乐趣的脑力劳动总是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结果的.[学生是发展着的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要相信学生会成长起来并且正在成长着.XX/7/13]
只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那么这种课就不会把教师弄得心情焦躁筋疲力尽.……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
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取得进步.
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
[干:没有"大纲学生"每一个学生应该符合他个人的大纲或课程标准.也就是说在一个为基准的课程标准下应该为每一个学生建立起他的课程标准.XX/7/13][我看到了百分之百的"以生为本"看来不是口号和理论而是行动是实践.XX/7/30]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是的没有时间啊!——这是教师劳动中的一把利剑它不仅伤害学校的工作而且损及教师的家庭生活.
怎样解决这个时间问题呢 这个问题也像学生的智力发展问题一样是涉及整个学校生活的综合性问题之一它是完全取决于学校的全部活动是怎么安排的.[干:这里又涉及到了管理上的事.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这就是我的管理理念经营理念.]
……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 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来越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例如教师在讲三角函数但是他的思路主要不是放在函数上而是放在学生身上:他在观察每一个学生怎样工作某些学生在感知思维识记方面遇到了哪些障碍.他不仅在教书而且在教书过程中给学生以智力上的训练.
[关于读书我想补充的是:最远的路可能离目标最近也就是说不能只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书甚至不能只读与教学教育有关的书教育者应该把视野放得异常开阔我以为教育者有必要把哲学美学宗教心理学文学最新科技理论著作纳入自己的必读书目中.XX/7/13]
3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如果仔细考察一下中学第二阶段(四至八年级)和第三阶段(九十年级)的教学过程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这里为了无休止地然而却又完全徒劳地把那些"尾巴学生拉上来"这件事无情地吞噬了教师的许多时间.教师刚刚开始讲解新教材就发现一部分学生无力掌握它与其说是考虑怎样沿着认识的崎岖小路前进倒不如说是首先得考虑如何克服一部分学生跟不上的状况(有时候这个"一部分"相当大弄得教师不得不几乎是给全班学生进行补课).这就侵占了教师的许多时间——包括在校的时间和回家后的时间.[对集体来说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是在小学初段但对我们而言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事实:至少在今天我们的学生还是这样甚至完全是这样!但抱怨与批判都不能改变或者改良这一事实于是我们(初中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如何将这些实际存在的尾巴学生拉上来.这是一个既无意义又有很大意义的事.XX/7/13]
这里想给小学教师提出几点建议.
亲爱的同事请你记住:所有中年级和高年级教师的时间预算表都取决于你你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是创造精神的缔造者.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而其中占据首位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你主要操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在儿童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分量跟实际技能和技巧之间确定一个正确的相互关系.
请你记住: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学业上落伍这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不会掌握知识的结果.…………学生如果没有学会迅速地有理解地有表情地阅读和感知所读的东西没有学会流利而正确无误地书写那么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谈不上顺利地学习也就是说教师就不得不没完没了地给学业落后的学生做"拔高"的工作.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我坚定不移地相信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进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他在读过以后能够清晰地领会对象的整体和组成部分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
实践证明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当然是啊如果学生喜欢阅读而且学会了阅读那么就什么也不缺少了.XX/7/30]这样教师就有可能跟某些儿童进行个别谈话但这种谈话不是长时间的讲解而是加以指点和提些建议告诉他们怎样独立地掌握知识预防不及格和学业落后.
我建议小学教师提出这样一个努力目标:到了四年级结束时一定要使儿童掌握迅速地半自动化地书写的能力——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
[那么读与写是目标的还是手段 它们是教学的目标是学习的手段.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对读和写应该有着并不完全一致的看法:教师努力让学生能读会写而学生借读与写来完成其他的目标.
根据这一章节中小学的九年一校制应该更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优势因为他们可以根据这一要求来考查小学低段和中段的学生是否达到了流畅读写的水平.XX/7/13]
4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在学校工作的30年使我发现了在我看来是一项重要的秘密——也可以说是一条特殊的教育学规律: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终生牢记的程度.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下之中: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
首先要注意基本读写能力.在语言里有两千到2500个写法正确的字它们是知识读写能力的"骨架".经验证明:如果儿童在小学里牢牢地记住这些字他就成了一个有读写能力的人.
我在教小学儿童的时候始终注意自己面前的一张"最重要词汇表".这张表好像是一份特殊的"基本读写能力教学大纲".我把2500个词分配如下:每个学习日平均学3个词孩子们把它们抄在本子里并且记住.
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
【伧人延伸:语文最基本的最应该首先教给学生的东西是什么 苏氏称"知识的地基"有人称精神的底色有人称"阅读的垫底工作"我倾向于"精神的底色""灵魂的奠基"这种称谓我以为这不应该是"知识"而应是"灵魂""文化"这些附着于名著上的东西.
这里又出现一个新的大纲:最基本的知识能力大纲.XX/7/13】
☆5"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把实际技能作为掌握知识的基础这还只是这个问题的开端.知识的识记和把知识保持在记忆里——是这个问题的继续.我建议每一位教师:请你分析一下知识的内容把其中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
在有经验的教师那里学生都备有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
必须识记在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换句话说学生要能牢固地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及其他概括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如果通过阅读能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它们又是应当保持在记忆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础那么这种阅读就有助于识记.这种阅读就可以称之为给学习和识记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学生从对材料本身的兴趣出发从求知思考和理解的愿望出发而阅读的东西越多他再去识记那些必须记熟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就越容易.[苏氏在后面写道这二者的数量之比大约为3:1.XX/7/30]
考虑到这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性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在某一时期所学的概念越复杂我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书籍就应当越有趣越有吸引力.
我使学生们的思维积极性高涨起来了.他们向我提的问题简直多极了:是什么 怎么样 为什么 在他们所提的全部问题中约有80%的问题是用"为什么"这个词开头的.他们有许多不懂的东西.他们对周围世界中不懂的东西越多他们求知的愿望就越鲜明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孩子们对我所讲的一切东西简直是"一听就明白".当我们第一次讲到电流是自由电子的流动这一科学概念时发现学生们正是对一这复杂的物理现象有许多问题.可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和以前所获得的知识的基础上好像脑子里已经构成了一幅世界地图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好像只要用小块的积木放在图上空白的地方就行了.
我的学生们提出的疑问越多他们获得的知识就越深刻.
我想建议所有的教师们:尽力为你们的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吧.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
[这一章节对自然科学尤为有效对语文而言肯定既有可借鉴之处而有不同于自然之处.我想这个"同"应该是"问题"这个"异"应该是语文的课外知识与某一具体的文章的联系性肯定不如自然科学的课内外具有更大的联系.所以语文如何课内外结合这是一个新的话题.语文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不应该是针对语文知识(即语法和文章学)的我想它们应该针对的是语文所包含的内容——生活(个人的生活和社会的生活).语文应该在对生活的感受思考建设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XX/7/13]
★6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
30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深信对于这类儿童[指"后进生"]正是前面说过的"第二套教学大纲"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是的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我在三至四年级和五至八年级教过书我总是注意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应当让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问我——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
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
我从来没有一次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这一章针对的是"学困生"而不是指那些思想上的"后进生".这里要求一个班级的每个任课教师都有他所任教的学科的"第二套教学大纲".也许一轮实验之后我们就可以有一套相当完备的"第二套教学大纲"了当然它仍然是开放的成长着的.*一个综合性的课题:为学困生建立"第二套教学大纲".XX/7/14]
7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我千真万确地深信: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首先是用来获取新的知识).[让旧知识进行工厂而不是进入货仓.XX/7/30]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在许多教师看来"知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会回答提出的问题.这种观点就促使教师对学生的脑力劳动和能力做出片面的评价:谁能把知识储藏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来"那么他就被认为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学生.这在实践中会造成什么结果呢 其结果就是: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地摆脱它.
必须首先改变对"知识"这一概念的实质的看法.知识——这就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它们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而只有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只有在知识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样的规律性: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学生就越容易.遗憾的是在实践中常常是适得其反:每向前一年学生就感到学习越来越困难.
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我想到了《富爸爸和穷爸爸》中的理论钱也就是这里的学生的脑力它们有的获取了一些商品有的成为投资前者一般不能换来新的资产而后者它将继续生出新的资金.XX/7/30]
在低年级从教学的最初步起知识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词确切地说就是在词里面所反映的现实的周围世界;词在儿童面前展现出新的在他入学以前完全陌生的那许多个方面.儿童在知识的梯子上攀登时使他迈出最初的在我看来也是宽阔的步伐的就是通过词来认识世界的.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啊.如果你想使知识不致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那就请你把词变成进行创造的最主要工具之一.[注:这几句话几乎可以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典训对初中语文教学也不无助益!]
在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教学和教育的这一方向性体现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
我领着孩子们来到秋天的果园里.……我给孩子们讲述金色的秋天讲解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怎样准备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当我深信孩子们已经体会和感觉到词和词组的意思和丰富的感情色彩时我就建议他们谈谈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孩子们没有重复我的话他们说的都是自己的话.思想在活动在丰富儿童正在养成思考能力于是他们体验到一种无法比拟的思考的乐趣和认识的享受.他们感到自己变成了思想家.
你们是否观察到儿童有时候对教师的话抱着一种爱听不听的无动于衷的态度 譬如您给儿童讲述一件很有趣的事可是他目光黯淡木然地坐着您的话并没有触动他的心.您完全有根据为此而感到不安:对于词的冷淡和不易接受性是学习上的一大缺点如果这个缺点扎根很深一个人就会对学习越来越疏远.
这种缺点是从何产生的它的根源何在呢
如果词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词语教学的问题词语教学在初中阶段一直要么被忽视要么被错误地实施这里有一种新的有效的做法:用词语来描述自然生活来表达感情思想.XX/7/14]
8关于获取知识
学生把读过的东西或者教师讲述的东西背得烂熟回答得很流畅——这也是一种积极性然而这种积极性未必能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教师应当努力达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发展.
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我在听课和分析课的时候正是根据学生脑力劳动的这一特征来给教师的教育技巧下结论的.
怎样才能做到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从而有利于获取知识呢
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那么简单.在备课的时候你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也许对语文而言不是新旧之间的交接而是生活(个人的和社会的)与教材的交接点才是能激发兴趣点燃思想的地方.XX/7/14]
譬如我面前摆着"光合作用"这一课的教材.应当给学生讲清楚植物的绿叶里所发生的变化.这一切都可以讲得合乎科学的可靠性理论的彻底性和教学论的循序性但是却有一项任务没有完成:没有引起学生的一定的智力积极性.我深入地思考教材:那因果联系挂钩的交接点究竟在哪里呢 啊就在这儿最主要的交接点就在于:无机质怎样变成了有机质.这是一幅令人惊异的神秘莫测的图画:植物从土壤和空气里吸取无机质而在自己的复杂的机体里把它们变成了有机质.这个制成有机质的过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在植物机体这个复杂得难以捉摸的"实验室"里在阳光照射下把矿物肥料这种无生命的东西变成了西红柿的甘美的肉汁变成了玫瑰的芬芳的花朵这一切都是怎样进行的
我在讲述的时候尽量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个疑问使他们感到激动:"这一切就在我的眼前发生可我却怎么没有认真思考过它呢 "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在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方案.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的实际知识.同样的教材在这个班里在这一点上不要讲完而在另一班里却要在另一点上有所保留.
现在譬如说学生的思想里产生了疑问.
于是我就进一步努力做到从学生以前的生物课上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以及在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的全部储备里把解决面临的疑问所需要的那些知识都抽取出来.[对语文而言也许是从学生所有的生活储备(包括歌曲影视等)中抽取与教材密切相联系的东西以补充教材理解教材感受教材解释教材提升教材审视教材驳诘教材.或者从社会生活中抽取一些新的思想新的事例来与教材相映照.XX/7/14]这种抽取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获取知识.在这里不一定要把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喊起来回答问题听他们说些什么然后从他们零散的回答里凑成一个总的答案.这样的做法只能造成表面上的积极性而不一定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思维积极性;有些学生在回想和回答问题而另一些只是在旁听.而我需要的是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进行思考进行紧张的脑力活动.因此我常常用这样的做法:一旦引起学生的疑问之后我就自己来讲解教材而不喊学生起来回答一些个别的零碎的小问题.[对语文而言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之一所以能让学生讲的应该尽可能让他们自己来完成.XX/7/14]
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面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可能一个学生记住了所学的东西而另一个学生却有所遗忘.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得充当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使每一个学生在听我的讲解时都能按照他自己的路子从意识的仓库里把所储存的东西抽取出来;而如果在意识的仓库里的某个地方正好是个空白如果有些人的思路在某处断了线那我就得补充讲解填补这个空白克服思路脱节的现象.但这一点也是需要有高度的技巧和艺术的.我努力寻找重复讲解已经学过的教材的最恰当的形式以便使学得最好的学生也能从中发现某些新东西.凡是学生的知识并没有什么空白和脱节的地方我就只加以简短的讲解.这里没有那种表面上的积极性学生们虽然没有开口没有回答问题没有相互补充但这是真正的获取知识.我想这种获取知识的形式可以称之为学生对自己思想的"回顾"对自己的知识仓库的"清点".[这些适用于复习课和理科.XX/7/14]
9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
你们一定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很好地地记住(背会)了规则定理公式结论但是却不会实际运用自己的知识有时候还简直并不理解他背会的东西的实质是什么.这种有害的现象特别明显地表现在语法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等科的学习中因此这些学科的内容都是一些有体系的概括而这些学科的知识则首先表现为要能够把这些概括在实际作业中加以运用.
……为什么学生会死背呢 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死记硬背这种有害的现象呢
识记(记熟)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你应当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认识)弄懂大量的事实事物和现象以后再进行识记.不要让学生去记诵那些还不理解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由弄懂事实事物和现象到深刻理解抽象真理(规则公式定理结论)的道路一定要经过实际作业而完成实际作业就正是掌握知识.
有经验的教师在对儿童进行教学时能使识记在思考(即思想深入到事实事物现象中去)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先让学生分析大量的事实……实质上这就是用越来越多的新事实让学生多次地思考这一规则.学生们逐渐地意识到他们接触到一种有概括性的真理.这一真理能运用到许多词上这就是规则.这一规则之能够熟记正因为它经过了多次思考.
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并不让学生花专门的功夫去记诵规则和结论:对事实的思考同时也就是对概括的逐步的识记.思考和熟记的统一表现得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越强.
这是教育过程的一条十分重要的规律性.多年的经验使我得到一个结论:如果学生在小学里就能在思考事实现象的过程中掌握真理他就获得了脑力劳动的一种重要品质——他能够用思维把握住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事物事实情况现象和事件.……那些没有思考过足够数量的事实而单纯背诵抽象概括的学生就不会思考应用题不能用思维把握住各个数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相反地如果学生在脑力劳动中对抽象真理的识记是以深入思考事实为基础的如果他不是死背式地识记那么他在算术应用题里所看到的就不是一大堆数字而是各个数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学生把应用题的条件读一遍先撇开数字不管而对它进行思考先不进行具体的算术运算而是先设想一个总的解答步骤.
人们关于学科间的联系谈论得很多.每一个教师都很清楚应当在自己所教的学科里找出与其他学科教材相互交织的那些点.但是学科间的联系不仅在此.我深信最深刻的联系与其说是在于实际教材内容上的联系不如说在于脑力劳动性质上的联系.如果学生的脑力劳动建立在科学大原理的基础上那么数字也会有助于儿童掌握历史历史也会促进数学才能的发展.
大家知道许多小学教师和中学的语言文字教师遇到的一大障碍就是要为学生自觉地掌握语法规则而斗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写错别字是学校的一大苦恼.我知道这样一件事实:一个学生在初学俄语教材时没有牢固地掌握前缀……的正写规则.他在这条规则上犯了许多错误.教师力求消除这种落后状态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运用有关规则的练习.他教给学生:先把规则好好复习一下然后再完成练习.这种作业似乎应当带来良好的效果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个学生在十年级的作文考试里还是这样的错字……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种奇怪的现象的原因何在呢 多年的经验使我得出结论:在学习语法时会不会运用知识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对于事实的思考之间的依存性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这里对抽象真理概括(如语法规则)的第一次认识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10第一次学习新教材
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
对知识的每一次运用同时也就是知识的发展和深入.而第一次学习新教材这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理解事实现象性质特征的实质而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
这也是一条重要的规律性:在学生的意识中不明确的模糊的肤浅的表象越少压在他肩上的学习落后的负担就越轻他的思想对于以后再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准备就越充分他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就越好.
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课应当有些特点——这就是说这里需要特别的明确性学生的独立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在这里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你要尽量设法做到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你就能看出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极其重要的是要看出"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独立工作如何因为这些学生思考和领悟比较缓慢为了使他们理解教材的实质必须给以较多的事实和较长的时间(有时候提供他们思考的事实也要跟给一般学生的事实有所不同).
有经验的教师们在第一次教新教材的课上总是力求看到:学生是怎样独立地完成作业的.在这种课上一定要有学生的独立工作使学生在独立工作过程中思考事实得出概括性的结论(这里指自然学科和语法课).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思考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这里也应当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工作.应当走到这些学生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一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他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即当堂能否正常地有系统地工作;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促使他(要做得耐心机智)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我在教语法的时候总要设法做到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课上和直接在课后就不许在自己的书面练习中有错误.可能这话听起来有些荒谬但这是真理:只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犯任何一个错误他才能够成为读写无误的人.如果能够做到在课堂上没有错误才能做到在家庭作业中没有错误(或少犯错误).语文教师工作困难的基本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书面作业里就有错误.而教师的缺点正在于他并没有提出这个目标:一定要使课堂上没有错误.[纠正课堂上的语言错误会不会影响课堂的流畅思维的流畅 毕竟语言课不是语法课.另外对汉语的语法课而言不必过于重视因为这一套系统对于语言是几乎没有好处的即知道了主谓宾定补状根本不能提高一个人的语言水平.XX/7/15]
然而实际上怎样达到使学生书写无错误从而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呢 这一点取决于许多因素.也许首先取决于学生的阅读是否流利.[也许应该着力的地方恰恰在于阅读我以为给学生一个新的语言材料让学生看一遍然后读出来这样就可以检验学生阅读的流利性检验他对语言材料的整体把握能力.XX/7/15]要做到正确无误地书写学生先要学会流利地阅读.也有其他方面的条件——即还取决于课的结构课堂上的工作方法和方式等.
我向你建议: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规律性做出肤浅的理解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在语法上犯错误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数学规律时就解错例题和应用题等等.
11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
[我觉得本文的大意应该是:如何利用新教材来巩固旧教材.而在文章末尾作者又把这种复习性的学习或者应用性的复习视为为下一轮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前提.XX/7/17]
大概每一位教师都遇到过这种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这些困难呀.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XX-09-02 00:05
懂得还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
思考的意思是什么呢 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对学习最"差"的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对新教材的这个专门思考的阶段尤其需要.有经验的教师都特别重视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集中注意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上就是因果联系即知识的基础.多年的经验证明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知识不够巩固其根源就在于他们没有看出没有理解各种事实现象真理规律性之间相互交接的那些"点"正是在这些"点"上产生了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及其他的联系的.
不管课堂上所学的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材料总还是有可能提出一些实际作业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它.在历史课和文学课上对新教材的思考多半是让学生寻找刚刚讲过的教材中的因果联系和意义联系.……这些问题写在一大张纸上讲完新课后立即挂在黑板上.我深信课的一个紧张最有兴趣的阶段从这时开始了.学生们回想以前学过的各章节的材料在教科书里"翻阅"资料(顺便指出在人文学科的课上教科书首先是为了思考新教材而使用的).在我看来这时候进行的是学习过程中最必要的最有益的事——不用通读全文而复习以前学过的教材.这种复习是最有效的因为就实质而言这种复习就是思考.
这么说来请你毫不犹豫地在第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思考知识时的脑力劳动越有效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所需的时间就越少下一节课上检查功课所花的时间不越少因而可用来讲解新教材的时间就越多.如果你弄懂了这种依存关系的实质你就能解开那个"连环套":学习新教材的时间不够用是因为时间花在检查家庭功课上了而检查家庭功课占用很多时间又是因为教材没有充分学透.
12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
检查家庭课业的那种很不顺利的状况使我苦恼了不止一年:在这一部分工作上经常是把时间白白浪费了.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很熟悉这种情景:当被提问到的学生刚刚开始回答问题的时候所有其余学生就各干各的事情了;对回答进行思考时顶多也不过是少数几个有可能被提问的学生.一个疑问使我长期得不到安宁:怎样才能在检查功课的时候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便使教师对全班的工作都能检查到呢
使用草稿本是一个挽救的办法.……在这里草稿本代替了黑板教师并不喊任何人到黑板上来做题.[用小组检查法也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即每个学生把自己的答案(如造句)读给小组内的人听大家一致加以评判或者还可以把最好的进行全班赏析.这样做比较费时但一个好处是能使更多的学生得到检查锻炼的机会.为省时间全班的赏析不应该一组组地检查而应该让谁有谁站起来直接说或者是某一组说出答案其他组进行检查评判.XX/7/16][用黑板草稿同时进行的办法也有好处:它有了检查讨论讲解时的材料.XX/7/17][劳动(学习)应该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进行着的如果大家只是听某个学生回答或者看某几个学生板演这样做的效益是非常之低的.XX/7/17]教师注意地观察着每一个学生的工作情况.如果他想了解某一个学生对求出的公式是否深刻理解就让学生解释一下他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等等.这时候没有必要把学生叫起来回答.每一个学生都在工作就像他被叫到黑板跟前做题一样.教师随时(在完成作业的某一个阶段上)可以让全班或一部分学生停止作业.[如果有实物投影仪那么就能够把某个典型作业放大到屏幕上让全班进行评判或者赏析这是很难用语言描述来代替的.XX/7/16]
这种工作形式的优点首先在于检查知识时用不着把学生都懂得的知识高声地重复一遍.教师有可能好像以简便的形式取得关于学生知识情况的信息.同时每一个学生都做到完全独立地工作.这里有两个重要因素:第一把检查知识变成了知识的积极运用;第二教师有可能密切注视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工作情况考虑到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特点.[可是这并不是检查作业这明明是当堂巩固啊.如果有足够的当堂巩固的时候那么这无疑可以完全地代替作业检查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学生课后完成的作业"对那一大堆不知错对的东西我们仍然没有足够有效的办法来处理于是教师们仍然只能在办公室里一本本地一道道地摸下去打上对号或错号发给未必会认真去看一看的学生.XX/7/16]
如果用新的事实对各种概括进行新的思考借这个办法来检查学生的知识(规则公式定理结论)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检查知识时的脑力劳动的效果.[但对语文来说需要掌握的是"语言能力"这一比较含糊的混沌状态的东西它不能够在下一堂课上对上一堂课的语言训练成果进行有效的检验{这不是一个新的"不可能"即新的课题吗 它的题目叫《如何在下一堂课上对上一堂课的语言训练进行有效的检验》.XX/7/17}而那些所谓的知识点(包括语法知识和模式化的文章学知识其实是一些根本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它们基本上不能对提高语言能力产生有益的作用.所以这里又有了一个难题:就语言而言如何用的新的材料对原有的语言训练进行复习巩固.*哦也许串联是一种可行的办法用材料中的交叉引用观点渗透来进行无限串联.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唐诗《金缕衣》——周恩来传……但是新的难题出来了官方提供的教材往往不能够让你可以左右逢源地发挥.XX/7/16]
13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
不应当把知识的评定作为某种孤立的东西从教育过程中分离出来.只有当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刺激物.榀以说评分是教育上最精细的工具之一.[在许多时候作文甚至还是不要打分得好打了分又能怎样 让学生失望绝望讨厌害怕而已.不打分并不意味着学生从此不会在乎要让学生在乎作文的途径很多也许打分是最愚蠢的一种.XX/7/17]
第一评分宁可少一些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在我漫长的教育生涯中我教过中学教学计划里几乎所有的学科(制图除外)可是我从严没有凭学生在一节课上的回答(甚至所提的问题达23个甚至更多)就给学生打分数.我给的评分总要包括学生在某一时期内的劳动(也可能是好几次回答)对同学的回答的补充书面作业课外阅读以及实际作业等.……也许有些人会感到要把有关学生脑力劳动的一切情况都记住有困难但是我总觉得记住这些是一件最重要的事.难道把值得注意的事也忘记了还能够对学生在教育中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进行教育吗
第二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而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我是从来不打不及格分数的.如果学生感到没有努力的方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这对他的精神是最大的压抑.心情苦闷和精神抑郁这种情绪会对学生的全部脑力劳动打下烙印使他的大脑好像变得麻木起来.只有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才是滋养着思想的大河的生机蓬勃的溪流.郁郁不乐情绪苦闷所造成的后果就是使掌管情绪冲动和思维的情绪色彩的皮层下中心停止工作不再激发智慧去从事劳动而且还会束缚智慧的活动.我总是尽一切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如果学生愿意学习而不会学习就应当帮助他哪怕前进很小的一步而这一步将会成为他的思维的情绪刺激(认识的欢乐)的源泉.
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第三如果你看出学生的知识还比较模糊在他们关于所学的事物和现象的表象中还有些不明确的地方那你就根本不要给予任何评分.在我所教的第一个班里都有一个学生我对他的精神生活进行过精细的研究我从他的眼光里就能看出他对于我所提问的东西是否理解.如果这个学生的眼光表明他还没有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那么我就不评定他的知识——应当首先设法让学生学会知识.[是不是要告诉我们:先拯救然后再评判.先不要告诉他你患了什么病先治疗他治愈之后再根据情况来选择是否告诉他刚才生了什么病.XX/7/17]
第四应当避免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学生准确无误地重复教师所讲的东西或者从书本里背诵的东西.
14不要把学习之母变成后娘
民间教育学常说:复习是学习之母.可是善良的母亲常常变成凶狠的后娘.……大量的事实结论一下子压到学生肩上在他的头脑时里把一切都搅和在一起了.……正常的脑力劳动无法进行学生的力量被使用得过了头.
教师特别注意:学生要想完成一道实际作业他就得熟悉两条或更多的原理.在完成这种性质的作业时就在进行着一种对智力发展来说非常重要的知识迁移过程——即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对概括性的真理进行重新思考的过程.
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如果一条理论概括能跟另一条理论概括相接触相联系"挂起钩来"那么就好像在知识的迁移上发生了飞跃:两条真理都被深刻地理解了学生在这些理论概括中看出了他以前没有看到的东西似乎明白了其中的一条也使另一条变得更加明白了.
就代数几何物理这一类学科来说我建议采用我校优秀教师们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一种所谓综合复习.
历史文学等人文学科的复习具有另一种性质.要把78节课所讲的教材复习一遍那就等于要读40到50页书.在这里当然不能用讲解新教材过程中所用的办法来进行复习.要复习分量很大的教材就必须好像站远一点来看它以便使主要东西看得更清楚而将要的东西则不那么显眼.如果学生在复习的时候把所有的东西从头至尾地反复地读那不仅会出现负担过重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材料的中心思想会被学生忽略过去从而削弱了它们的教育作用.
应当教给儿童从教材中解脱出来——即放过细节抓住要点.你可以花几节课的时间来复习历史文学的某些章节具体地做给学生看怎样不用从头到尾地读材料而进行复习.学生的知识面越广其中能跟课堂上(以及课外)所要复习的材料"挂上钩"的知识越多对于教材的领会就越深刻.
你要教给自己的学生(特别是高年级)能从次要的东西中抽象出来而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东西上.这种技能是形成世界观的基本功之一.
还有一种复习方式.我在教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的时候始终遵循一种在我看来是很重要的要求:让学生在每门学科的听课笔记里画一条竖线在页边留下一条空白地方把那些必须永远牢记的东西用红铅笔写下来.学生应当在翻阅听课笔记的时候着重复习这些规则公式定理及其结论.
15怎样检查练习本
"检查练习本吞没了我所有的空闲时间."这是一位女教师在来信里所说的话.在这封信的下面大概有成千上万的教师都会签名同意的.只要把那一叠一叠的待批改的练习本看上一眼没有一个教师不为之寒心的.这倒不单是因为要付出好多个小时的劳动而令人烦恼的是这种劳动是那么单调乏味没有创造性.[是不是可以这样做:作业由小组长交到课代表那里已检查完成情况(不会做的可以不做但必须问!)教师从每四人小组中抽取任一人进行精批对不明白的要作当面解释对集体不明白的进行集体解释然后由被批阅的学生批阅组内其他成员的作业签上姓名日期.而语言材料的作业(大小作文)则由小组以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共批.XX/7/18]
首先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一个说错或者写错的词不仅教师而且学生听起来都会感到它不谐调就像一个具有高度音乐听觉的人听到一个错误的音符时感到那么不入耳一样.应当向小学各年级的教师提个建议: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形象地说学生应当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你可以把孩子们带领到大自然中去把各种花朵声音动作的极其细微的色调指给他们看把人们的劳动作为一种创造活动展示在他们面前并且让这一切都通过词通过色彩细腻的言语反映出来.
我们上一些专门的课来教这些词如朝霞傍晚草原田野河流潺潺闪烁隆隆……我们就每一个词跟儿童一起编写作文.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他学习用词来表达最微妙的感情用词来反映从周围世界得来的印象.这是学校里很不容易的甚至可以说是最复杂的一门科学.
你要把自己的学生从书本和思考引导到活动再由活动引导到思维和词.活动应当转变为学生自己的思想而自己的思想则应当通过词表达出来.这在实践上可以归结为如下的做法:尽可能经常地把学生自己的活动变成他思考和判断的对象.应当让你的学生讲故事发表议论汇报他亲手做过的事情讲述他观察到的事物.往往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所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应当布置这样一些作业这些作业要求学生一定要讲述汇报和报告要求他把现有的知识"投入周转"也就是说使词成为进行创作的手段.
在绝大多数的学科(特别是像语法文学阅读数学这类学科)的学习中学生的能力落后于知识.当能力"软弱无力"不能为知识"提供服务"的时候知识就变成了一种沉重的不能胜任的负担.[我想到一个新的比喻:知识是柴能力是以柴燃烧获取动力的机器而这机器的任务是取得更多的柴.XX/7/18]
经验证明最合理的一种方法是定期抽查:教师每隔一段时间收几个学生的练习本进行检查.只有测验作业才需要全部检查.
16学科教学中的学生积极活动的内容
在经验的教师在开始教学工作之前就把本门学科整个教学阶段中让学生从事的积极活动的内容做好安排.
怎样组织学生的积极活动才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促进他的思维和言语发展提高他的读写水平呢
积极活动好比是一座把言语和思维连接起来的桥梁.我们在准备小学的教学工作时就预先规划好全体学生所要参加的积极活动这些活动要能鲜明的反映出并且让学生深刻地思考各种事实事物现象劳动过程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换句话说我要达到的目标是要求在劳动中产生思想而不仅是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在学习一门学科时学生从事的活动不仅应当是对知识的说明(这一点也是必要的)而且应当是新的真理发现和规律性的源泉.例如每个学生在几年学习期间栽培一棵果树.在这个栽培过程中他不断地做出新的"发现"一些新的思想激动着他他把这些思想说出来;词成为他自己在劳动中发觉的各种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思想表达出来的手段和工具词进入他的积极词汇的储备使他的情感和思维得到磨练.
我通过几百个事例而深信凡是着迷于一件有趣的劳动在劳动中不断地揭示出各种关系和相互联系的学生他的思想就不可能是混乱的言语也不可能是迟钝的因为学生不仅在劳动而且在思考在推断各种因果关系在规划未来的工作.每过一年我都更加坚定地深信有着鲜明的思想表现的积极活动能够发展学生的言语提高学生的一般素养.应当指出劳动只有从学生入手(学 )后的最初几天就开始并且经过周密思考的组织它才能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我们学校的中年级和高年级的每一位教师在准备一门学科的教学时都把学生应当参加的积极活动加以规划并使这种活动能给学生以智力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概念和规律性.我毫不动摇地深信:没有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人的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犹如没有旋律就没有音乐没有词就没有言语没有书就没有科学一样.在像生物学物理化学数学这些学科的教学体系中劳动与思考的统一活动与词的统一——这是学校作为思想的策源地而建筑于其上的基石之一.有经验的教师们在准备这些学科的教学时都要周密地考虑:以什么方式通过何种劳动才能揭示出本门学科中学生的思维建筑在上面的那些关系和相互联系.……这种劳动不单纯是为了说明知识而且可以说是知识的活用.
我向教师们建议:如果你们想使自己的学生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想使严整的明确的合乎逻辑的顺序的思维通过清楚的说明和解释表达出来那么你就应当吸引他们参加富有思想内容的劳动把知识体系的关系和相互联系在劳动中体现出来.请你记住:劳动不仅是一些实际技能和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智力发展是一种思维和言语的素养.
17教给学生观察
应当指出在一些学校里并没有把观察看做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看做是发展智力的途径而且是把它看做解释某些课题和章节的一种手段.
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一个有观察力的学生绝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学生.教师如果善于帮助学生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识来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新的观察他就能使学生的"旧"知识变得愈加牢固.
在低年级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儿童需要理解和识记的东西越多他在周围自然界和劳动中看到的各种关系和相互联系就应当越多.
我在教小学生的时候就教给他们从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来教给他们探寻和发现因果联系经常要他们回答"为什么 "的问题.
请你教给学生观察和看见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吧.当自然界里发生转折的时期请你把儿童带领到大自然中去因为这时候正发生着迅猛地急剧的变化:生命的觉醒生物的内在的生命力正在更新正在为生命中的强有力的飞跃积蓄精力.
学龄初期的观察训练——这正是智力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我的问题是: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观察些什么才是最适宜和最有效的 它不能让学生觉得太幼稚也不能让学生觉得太艰深停留于自然界可能未必会使中学生满意或者有意义然而又如何把更广阔的社会环境成为学生的观察对象呢 早上的集市 街头的艺人 XX/7/19]
18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
在学龄中期和学龄后期阅读科普读物和科学著作跟在学龄初期进行观察一样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对一个善于观察的学生来说也比较容易培养起对科学书籍的感受性.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
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中学教学大纲里去.因此在现代的学校里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你要学会激发学生对阅读科学书刊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你在讲解大纲规定的新教材时就应当用大纲以外的知识的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有经验的生物物理化学数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学生看见了越出必修大纲教材的可能性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游泳的前景激励着他——青少年一心想要读那些书这也就是激发阅读的兴趣.
在学校图书馆或者个人藏书里教师应当有一批书籍用来扩充学生在大纲教材方面的知识.已经出版和正在出版的这类图书很多.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阅读现代前沿科学问题方面的科学著作和科普读物.
学生还没有学过量子理论的基本概念还有许多不懂的东西可是已经在读有关这一问题的书这一点倒是没有任何可怕的.学生头脑中产生的疑问越多他对课堂上和学习新教材过程中所讲的知识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讲解新教材以前就让学生积累问题——这倒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文科不能把科学拒之于门外语文不应该排斥一切思想知识事物.但是语文还是应该有自己的课外书而且我认为这些书不应该仅仅指名著因为名著有许多是已经半死亡状态的东西学生阅读未必就能激发起求知的欲望.倒是一些时文和畅销书不妨有选择地纳入学习的系统中.如这两年的《相约星期二》《哈利·波特》《富爸爸穷爸爸》《谁动了我的奶酪》等.XX/7/19]
19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有些教师相信要减轻这些学生的学习只有把他们的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有时候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你只要读教科书就行了不要去读其他的什么东西以免分心.)这种意见是完全错误的.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照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就越活跃.
经过周密考虑地有预见性地有组织地让学习较差的学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这是教师要关心的一件大事.实质上在学校生活实践中称之为"对后进生个别施教"的工作其要点正在于此.
[这和第五条建议"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是相一致的可结合起来思考.
但是问题难在于就初中的六门学科来说如何形成这第二套的大纲与教材.就目前中国的图书现状来说似乎语文历史地理社会自然相对容易一些而数学似乎是最难的学科.
形成第二套大纲值得一试.XX/7/19]
20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
所谓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失调表现为学生还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的那些能力可是教师已经把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硬塞给他:快点掌握别偷懒!这样的学生就好比没有牙齿的人:他被迫地把没有咀嚼的整块食物囫囵吞咽下去开始时感到胃里不舒服以后就生起病来以至无论什么也不能吃了……
流利地和有理解地阅读(包括有表情地朗读和默读)的技能这不单单是个基本的文化基础问题这是学生在课堂上和在独立读书时进行完善的逻辑思维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所谓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这就是一下子能用眼睛和思想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个的较短的句子然后使眼光离开书本念出所记住的东西并且同时进行思考——不仅思考眼前所读的东西而且思考到与所读材料有联系的某些画面形象表象事实和现象.
眼睛一刻都离不开书本的阅读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阅读.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能感知任何东西那么他实质上就是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正因为如此这种阅读才不能称为有理解的阅读.
没有这种同时听写和思考的技能知识的扩充就是不可能的.
为了使学生学会自觉地把概括的东西运用于生活实践必须让他们独立地搜集大量的事实思考这些事实并对它们进行系统整理对比和分析.对事实的搜集和加工这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的状态即能动的状态——从课堂上获得的知识体系中自觉地挑选出必要的规律性特性和定义的状态.而使知识进入这种状态是多么重要啊!多年的教育劳动的经验告诉我搜集和加工事实是一种特殊的技能有了这种技能就能使知识经常地处于发展之中而这种发展又是具有深刻的特性的:学生不仅在分析他周围的事实而且也在分析自己的思维.通过搜集和加工事实学生就走上了自我进行智育的道路.[对语文而言尤其是在一些语法课上如四种造字法词性的判别和短语的类型等利于搜集和加工材料并从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XX/7/19]
某一门学科体系中的事实具有什么特点——在我看来这是教学法的极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一个一般教育学的问题.形象地说事实是支持思想展翅翱翔的空气因此请你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下教学大纲.请你考虑一下选用哪一部分事实放在课堂上讲而把哪一部分事实留给学生自己去搜集和加工.还要请对搜集事实的过程本身给学生提出一些方法上的指示并且教给学生如何对事实进行思考.
对语法而言它的事实就是语言;对语言而言它的事实就是完整的作品和生活.那么我们要学生掌握的应该是语法还是语言呢 所以我们关注的应该是作品和生活.XX/7/19
21兴趣的秘密何在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这个源泉像潺潺的小溪就在我们的眼前你只要走近去看在你面前就会场展示一幅令人惊异的大自然的秘密的图画;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兴趣的源泉则藏在深处你得去攀登挖掘才能发现它;而很常见的情况是这个"攀登""挖掘"自然万物的实质及其因果联系的过程本身这是兴趣的重要源泉.
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真理的知识在学生意识中的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接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连起来的那些线索.我在备课的时候总是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接合点和线索因为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在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揭示出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详见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但是如果不给它提供食物(与事实和现象进行生动的接触体验到认识的欢乐)这种需要就会萎谢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我认为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这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借助一些专门的工作方法来实现他的愿望.我在课堂上激发了儿童对土壤中发生的然而无法直接观察到的隐秘的过程的兴趣于是在下课后我们就到田里去以便特地去看一看禾本植物的长达两米多的根.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真正的发现.但是从实质上说他们只是刚刚踏上了发现和探索的道路.我把草地上和荒地上的几种植物的根指给孩子们看.我们把一些草根(去掉他们的茎)种下去其中许多草根初看起来已经完全干枯和死掉了可是它们竟成活了长出了嫩芽变成了绿草.还有一棵葡萄的根也成活了发了芽.
这件事鼓舞了孩子们他们的思想变得非常好奇和活跃.他们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人类自豪感:我们是事实和现象的驾驭者在我们的手里知识变成了力量.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可见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这一点何等重要!当然如果学生去亲自研究和发现了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此外还有一种纯粹思考(运用智慧进行概括系统化的活动)带给学生的欢乐.
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是帮助他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所必不可少的.
[这一章太重要的可惜这对自然科学尤为明显.XX/7/19]
22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哪个学校里有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数学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的学科就会在许多学生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才能.如果学校里新来一位有天才的生物教师那么你等着瞧两年之后就会出现10个禀赋高强的少年生物学家他们爱上了植物在学校园地上入迷地进行试验和研究.
哪个学校里的各科教师的教学好像汇合成了一种各自都在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善意的竞赛那么这个学校的智力生活就会显得生机蓬勃.这种竞赛是全体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整整一个领域.这种竞赛表现为:每一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可以设想如果一个刚进四年级的儿童遇到这样一个教师集体那里所有的教师都是很有天才的至少也是热爱自己学科的人他们都善于点燃起学生对自己的(各自都认为是最有趣的)学科的热爱的火花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定会使每一个儿童的天赋素质得到发展使他们的爱好才能志向禀赋确立起来.
我坚定地相信学习的教育性方面首先表现为:用一种形象的说法来表达就是在科学基础课程这个整齐的乐队里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喜爱的乐器和自己喜爱的旋律.如果一个学生没有爱上一门具体的学科一个具体的科学知识的领域那就没有个性的智力充满性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
让学生们把你所教和学科看做是最有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你在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所应当引以为荣的事.我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譬如说你在八至十年级给200个学生教物理他们都是你的学生.但是你还应当有另外一个概念:" 我的学生".你应当有10个或者更多的"自己的学生"(有时候可能人数少只有56个这倒丝毫没有什么可计较的地方).这是一些全心全意献身于物理学的青年他们下定决心把自己的一生同技术科技思想领域里的劳动结成一体.此外也许你还有另外的诚实的少年他们对物理学和兴趣还只是刚刚"露头"其中有些人将来会爱上你的学科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在别的什么知识领域里找到自己的"出路"——是啊在生活理想的发展中再没有比志趣的形成更复杂的事了.你现在教着200个学生要使他们所有的人都在学校的基础物理课程方面掌握牢固的知识这是你的工作的一个方面.但是请你不要忘记在你的良心上还有教师的创造性工作的另一方面这就是还有一部分青年决心把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来攻读而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只是科学的入门知识你就应当使他们对物理学的志向确定起来.在学校里你还应当有一个"自己的学校"——少年物理学家学校.
有一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对这种学习和知识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任何感兴趣的事情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越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就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的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态度.
请你努力去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淡的学生们的意识吧.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靠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对于那些对知识和脑力劳动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把自己所有的"智力工具"拿出来试验一番.这里谈的已经不是竞赛而是把一些人从智力的惰性里挽救出来的问题了.我们学校里有这样一条规矩:对于每一个对知识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学生我们都要在心理学研究会的会议上进行讨论.我们在思考怎样才能找到人与自然界人与知识相互作用的那个领域以便在这个领域里用认识来鼓舞起他的精神.这里最主要的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真理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感融合起来.通向这样一种精神状态的途径就是知识要有现实性和积极性.我们认为要唤醒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就是要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背诵它们象基督徒背诵《圣经》一样!XX/7/19]
我在五至七年级教过几年数学.我有两个课外数学小组:一个小组是为那些最有能力天赋最高的学生而设的另一个小组里则是那些对知识漠不关心态度冷淡的学生.
当一个人尚未体验到自己是个"思想家"以前他还不可能具有那种他作为一个人的真正的自豪感.
一个人体验到他能驾驭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这是一般智力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刺激之一.如果学生有一门喜爱的学科那么你不必为他没有在所有各科上取得"五分"而不安.应当使人更为担心的倒是门门成绩优秀但却没有一门喜爱的学科的学生.多年的经验使我确信这种学生是不懂得脑力劳动的欢乐的平庸之辈.
23怎样把思想同自尊融为一体
怎样才能使学生为了自己好好学习而感到自豪呢 怎样才能使学生从自己取得进步和学到知识中体验到自尊感呢
我坚定地相信:通往这一目标的途径就在于要使知识智力的丰富性成为学生个性的自我表现.……我在教低年级学生的时候力求实施这样一条原则:每一个学生都要对集体的智力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学生应当感到自己的知识思想技能是一种荣誉和尊严.如果学生集体只知道某某同学功课学得怎样只听到他怎样回答问题那么单靠这一点是绝不会达到上述目标的.
……
所有这些工作形式其用意都在于: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智力生活是他的一种道德尊严.教师要这样来教育学生:造成一种风气使他们感到不学无术对书籍冷眼相看是不道德的.
[是集体的智力生活而不仅仅是集体的文娱生活或道德生活.也就是说大家在一起应该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形式灵活的有趣味的学习.XX/7/20]
24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
这是一个和学校的全部工作都有联系的问题.如果教师只考虑怎样迫使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坐在那里抠教科书怎样把他们的注意力从别的一切活动中都吸引过来那么负担过重的现象就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学生除了上课教科书家庭作业和分数以外对别的任何事情都不考虑这种人的命运是不值得羡慕的.请你千万别让这种学究气把你的学生卷进去.除了平常的学校活动观察和兴趣范围以外学生还应当有一种丰富的多方面的智力生活.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特别是少年期.
如果你被指定担任五年级的班主任那你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你要列出一张你的学生在中学时期应当阅读的书目并且要设法使本班的小图书馆里有这些书.
如果少年男女青年没有自己心爱的书和喜爱的作家那么他的完满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不可设想的.我要培养一个人设计他的个性我就始终努力使我的每一个学生早在小学起建立自己的小藏书箱.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装的藏书量已经相当可观——大约有100到150本书.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的身上产生了一种可以称之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反映出来.……学生从他的话里感觉到他的思想是停滞的僵化的.教师不尊重"思想"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然而更加危险的是学生也像教师一样地不愿意思考.
不应当把学生的智力生活理解成个人的狭窄的小天地.一个人既在丰富集体的智力生活同时又在享受集体的精神财富.在我们的学校里我们力求建立许多过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集体.这首先是指成立了各种科学——学科小组.……对于这些课外小组无论如何不应把它们看成是学科附属物或者作为提高及格率的手段.它们是智力生活的策源地.小组里洋溢着钻研好学的精神.在科学——学科小组的活动中学生们照例要讲述他们所阅读的书籍(作报告作综合报导)但是这里有一个特点就是给思想增添了真正的创造性:当青少年给同学们讲述那些真理和规律性的时候他们抱着珍视的态度把它们看做是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得来的财富而同这些财富联系在一起的就是他们产生了对于劳动创造和未来的思考.
学习困难的男女孩子也可以参加科学——学科小组的活动和晚会.对这些学生来说负担过重是一严重的威胁.在小组里那种丰富的智力兴趣的气氛激发他们去阅读而对他们来说阅读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
[一张全息书单:应该已读过整个初中甚至高中应该读的每一年级应该读的书单包括了人文自然科学数学经典与畅销书等在内的书单.XX/7/20]
25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这年提法初看起来有些荒谬: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有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但是这并不荒谬而是教育过程的逻辑.学生的学习日被各种学校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的供他思考与学习直接有关的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
自由时间的问题不仅是涉及教学而且是涉及智育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正像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其所以必不可少乃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学习不让他经常地感到有学业落后的威胁(大家知道常有这样的事:一个学生只要生几天病他就会落后一大截).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我们要使学生的生活中不单单只有学习还要使学习富有成效那就需要给学生自由的时间.
学生的自由时间来自课堂:明智的善于思考的教师能给学生赢得自由时间.学生本身也是赢得自由时间的重要助手.知识处于何种状态——是处于能动的积极的状态还是处于僵化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此外还有一个条件决定着有没有自由时间这就是作息制度.
首先根据多年的经验我想指出在脑力劳动的制度中必须加以防止的做法.绝不允许在刚刚上完几节课以后就让学生接连几小时地坐在那里读教科书和做练习.而在高年级学生经常在下半天还是34个甚至56个小时地从事着和课堂上同样紧张的脑力劳动.每天10至12小时坐在那里读书听讲思考记忆回想再现以便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它归根结底将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使得一个人只有学习却没有智力生活.
经验证明可以这样来安排学生的脑力劳动让他的下半天自由支配而不必坐在那里读书和做练习.下半天应当是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在这些时间里学生可以读课外书参加科学——学科小组在野外劳动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和人们的劳动.
换句话说下半天的脑力活动应当是知识的扩充和转化.请注意这并不是让学生无所事事而是让他扩充知识.我们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日的下半天所做的那些事正是对他的完满发展和顺利学习所需要的.这种意图是否成功则取决于整个教育过程是否文明.特别重要的是在下半天要让学生阅读——出于爱好出于求知愿望的阅读而不是出于背诵和记忆的要求的阅读.
应当让学生早睡早起把家庭作业放在早晨上学以前的时间里完成——这是我们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作息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学生在起床以后到上学的两个到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准备功课这是我们的作息时间的核心.但是这个作息制度只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多年的经验使我们全体教师坚信只要具备下面的条件高年级学生完成全部家庭作业的时间并不需要超过两个到两个半小时.这个条件就是:学习要在一种多方面的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广阔背景下进行.在这种情况下知识是在多种多样的智力活动中不断扩充的.掌握知识的过程(形象地说)是靠在整套"工具"(即技能)来加以保证的而每个学生个人的力量禀赋才能都能在喜爱的科学里得到发挥——这一切又都是相互联系的.缺乏这个条件那就根本无法借用我在这里所介绍的经验.如果不具备上述的条件而要尝试照搬这种做法迫使学生早些起床在上学以前就把家庭作业完成那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学校生活中的许多事实告诉我)即使是最宝贵的经验也往往无法搬用因为它被"移栽"到一种不利于生长的环境中去了.例如孩子们还没有学会像样地阅读教师却不顾这一点就教他们写作文结果是毫无收获.
早晨进行两个到两个半小时的脑力劳动其效果大大超过放学后一连坐在那里花45个小时抠教科书和做练习.但是问题还不仅在于效果.应当考虑到儿童的健康考虑到保持一昼夜脑力劳动制度的"平衡"要使一昼夜的部分时间充满紧张的脑力劳动就必须使一昼夜的一部分时间充满紧张的脑力劳动.
[这也许可能是苏氏成功的真正秘诀却又是最不可学无法学的一点.XX/7/20]
26要教会儿童利用支配的时间
对儿童来说时间是怎么度过的这和成年人的情况完全不同——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谁不考虑童年的这一特点他就很难理解儿童的心情经常会碰壁.在树林里度过一个充满阳光的夏季的日子对儿童来说就像过了整整一年而在少先队夏令营里度一个月那就好像过了一辈子.不要用硬性规定的计划来束缚儿童让他们去仔细地看看各种事并且看个够.也许你还可以把儿童放掉整整一个小时让他们各自去干自己要干的事.这是儿童的天性使然不如此就不可能有儿童的感知和思维.
请你记住在每一步路上儿童的面前都可能展现出某种新的未知的东西这东西使他入了迷占据了他的全身心他不仅顾不得想别的事就连时间的流逝也感觉不到了.就这样儿童浸沉在童年的这种平稳的缓慢的但又不可阻挡的河流里他会忘记(是的完全忘记)了他今天的家庭作业还没有做而这一点又是毫不足奇的事.请你不必惊奇我亲爱的同事当你问到儿童的作业时他常常会直截了当地回答你:"我把作业的事忘记了."他说到这一点时好像自己并没有错而忘了作业倒好像是件奇怪的不可理解的使他惊奇的事.你不必惊奇:在课堂上儿童盯住了树影投在教室墙壁上的跳跃的光点看得入了迷所以对你所讲的东西一点也没有听进去.是的他没有听你讲课这是真实的情况因为他浸沉在童年的河流里他对时间感知跟成年人完全不一样.你不要大声斥责他不要把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搞成不注意听讲坐不安稳的坏典型——你要做的完全不是这样的事.我劝你轻轻地走到他跟前握住他的双手把他从他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同学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而更为重要的是:你不妨有时候去乘一乘儿童的船跟他们在一起待些时间用儿童的眼光来看看世界.请你相信如果你学会了这么做那么在学校生活中就会避免许多由于互不谅解而产生的那些冲突:教师不理解儿童做些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做而儿童也不理解教师到底要求他怎么做.
我作为一个成年人也会被某种有趣的东西所迷住我也很难摆脱那件使我入迷和使我得到满足的事.可是在我的下意识的深处却有一种思想使我不得安宁:我还有工作谁也不会替我把它做掉的.这种来自下意识的信号会帮助我们控制时间的利用.而儿童缺乏这种控制力所以他会忘记时间.
不要这样做.不要违背儿童的天性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尽量做到让有趣的使儿童感到惊奇的东西同时成为儿童的智慧情感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换句话说应当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致破坏童年的情趣.[譬如说在儿童浸沉在蚂蚁的世界的时候让他们了解昆虫的知识让他们了解蚂蚁家族的生活让他们了解地面地下的复杂的庞大的世界然后让他们创作童话把自己的想象与观察结合在一起.在这里写观察日记就显得很不合孩子的天性了.XX/7/21]给儿童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是让他们有可能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放任自流会养成无所事事懒散疲塌的不良习气.
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是靠口头解释(年龄小的孩子还不懂这些解释)而是要靠组织活动靠示范靠集体劳动.
[我隐隐地看到如何地把童年生活和知识结合起来的路子我隐隐地看到了希望因为我从我自己的童年里看到了我成长——非常偶然的成长的路子.XX/7/21]
27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
请认真考虑一下你的每一个学生是怎样以及在哪里利用(不是"度过"而是"利用")他的自由支配的时间的.而且要利用得合理.
这里我又要提到书籍了.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可能你是在很边远偏僻的地方工作的可能你那个村庄和文化中心要相距数千公里学校里也许会有许多欠缺——但是如果你那里有一个书籍的王国你就有可能把工作提高到这样的教育学素养的水平并且取得这样的成果使之不次于在文化中心地区的工作.你也不要担心由于学生迷住了看书而使他们学不到知识.
在一至三年级一定要在每个班级里单独建立一个"书籍之角"在这里陈列一些内容较好的并且使儿童感兴趣的书籍.让每一个学生都来利用他生平遇到的这个小图书馆吧.我倒不主张让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到学校的图书馆去借书:因为只有教师最了解自己的学生应该读什么书.可能在某一时候某一个学生最需要读的只有惟一的适合他的具体情况的那本书.
请你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我想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不管你教的是哪一门学科你都应当使书籍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
书籍也是一种学校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旅游.正因为如此我才建议先建立本班的小图书馆然后再逐步教给学生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对这件事绝不可听其自流.
第二个应当引导每一个学生去接近的爱好的发源地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只有具备这个条件才可能特别喜欢一门学科才可能发挥智力的积极性.学校的全体教师应当加以深刻思考怎样才能使学校里在下半天"点燃起许许多多的火堆"吸引学生去深入钻研各个科学领域.这不仅是指前面说过的成立各种科学——学科小组.这里还包括让学生从事一些积极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设法使理论知识成为学生进行创造解决各种智力任务和劳动任务的主要刺激.在我们学校里设有两个"难题室"一个是物理和技术方面的另一个生物和农学技术方面的它们就成了学生智力爱好的发源地.
在生物学方面提出的课题是:在两年时间内把一块不毛之地变成肥沃的土壤在上面栽培庄稼并取得收成为有益的微生物存活创造条件.
学生怎样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你一定要使自己的学生形成合理的爱好.
让班上同学的第一爱好毫无例外的都应该是读书一是灵魂的书籍二是与自己钟爱的学科相关的书籍.灵魂的书籍主要是一些小说这里有比较的选择难度.XX/7/21
28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
在学校工作的十几年经验使我相信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这一教育信念是从观察中产生的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我指的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首先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里要有思想有巧妙的技能和技艺.一年年积累的事实更有力地证明这进而有一种直接的联系.手所掌握的和正在学习的技艺越高超儿童少年和青年就越聪明他对事实现象因果联系规律性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就表现得越鲜明.[我想如果让一些问题学生试着制作收音机遥控车音响设备那么他们的"问题"就变成了"学问上的问题"了.难道我们不可以成立"黑客小组"吗 难道我们不可以拥有一个温室吗 当劳动兴趣小组就是学习本身时我们的学习将会变得何等快乐 !XX/7/21]
我竭力想弄懂这种依存性的科学根据我读了不少学者的著作同时又在研究教学和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和表现.我们想实际地利用劳动来达到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儿童和少年进行智育的目的于是吸引他们参加一些需要掌握复杂的实际技能和技巧的作业.这种劳动的典型特点就是经的各个步骤和操作之间都有依存性而且它要求高度的注意力精神专注和动脑筋思考.在手的动作和思维之间进行着不断的传导:思维在检查纠正改善着劳动过程而手似乎把各种细节和详情报告给思维于是劳动就发展了智慧教给学生合乎逻辑地思考深入到那些不能够直接观察到的某些事实和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中去.
吸引那些思维缓慢而混乱的学生参加复杂的动脑筋的劳动以及对他们的劳动活动的长期观察这一切都帮助我更清楚地认识了思维形成的途径.我懂得了:如果一个人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那么产生这些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不能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也就是说他离开"事实"就不能进行思考.而最容易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机会则是它们以直观的形态(在劳动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地方.
经验证明为了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应当选择下列劳动形式:
(1)设计和装配各种装置机械和仪器的活动模型.……这项劳动的促进和发展智慧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构思在不停地发展变化.未来的机床的构思好像总在这些青少年的眼前晃动.为了检验构思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组员们不断尝试着在各个不同的设计方案里各种部件和零件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将会出现什么情况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对这些问题和类似问题的思考促使学生们瞻前顾后反复分析和对比.
这种对劳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的思考在我看来是一种无可比拟的发展思维和良好手段它可以促使思维中与因果联系机能联系和时间联系有关的那个极其重要的领域得到发展.对相互作用的反复思考的极其可贵之处就在于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运动之中和探索之中在人的思维的目光前面总是看见与一个概括性的思想相联系的好几种直观现象.这里发生着由具体到概括的过渡没有这种过渡就谈为上思维而学习较差的学生所缺乏的正是这一点.
(2)选择能量和运动的传递变换方式.这里指的是在模型机械装置仪器机器设备的设计和装配中譬如说把电能转变为机械能或热能把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或者相反等.在这里思维似乎在一瞬间就由抽象的概括的东西转移到具体的东西(表象形象图景)上去.怎样把一个概括性的思想体现到现实的具体的行动中去呢 ——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能够激发思维力量促使学生在许多已知的东西中去探索设计上的解决方案.
要使手起到发展智慧的作用还有必要进行经常的阅读:书籍不仅能造就聪明的头脑而且能培养出灵巧的双手.
29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控制注意力的问题是教师工作最精细的而且研究得还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要能控制注意力就必须懂得儿童的心理了解他的年龄特点.多年的学校工作经验告诉我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
我们动用智育的一整套手段来创造这种状态.要创造前面的所说的情绪高涨的状态单单依靠上课时采取某些特殊的方式譬如说选用恰当的直观手段那是不能达到目的的.这种状态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取决于思维的素养和情感取决于学生的见闻的广度等.
掌握注意力——这是教师对儿童的思维施加的一种非常精细而微妙的作用.例如我知道学生要学一年生物学其中有许多初看起来毫无趣味的教材——蠕虫的机体构造生机活动等.在教这部分教材时如果在儿童的意识里事先没有一些能跟教材"挂起钩来"的思想那么你就无论如何也无法控制住他的注意力.在这里学生的注意力取决于他事先知道的一系列常识有了这些常识他就会把毫无趣味的教材看成很有趣的教材.例如学习关于蠕虫的教材学生应当知道这样一些常识:有益的蠕虫(如蚯蚓)对土壤构造的作用和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普遍平衡一些现象对于另一些现象的隐蔽的依存性等.
我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关于蠕虫的教材我就得培养我所需要的学生的情绪状态我就推荐他们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土壤的生活的有趣的书.当我讲解那部分初看起来毫无趣味的教材时我的话针对着学生的思想我好像在触动他们的思想于是我所讲解的东西就在学生的意识里引起兴趣.这种兴趣首先是靠内部的刺激和诱因而引起的;学生过去在阅读时头脑里留下的思想这时候好像又苏醒了更新了它竭力向我(教师)的思想靠拢——学生不单是在听讲感知新教材而且是在自己的意识的深处搜索某些事实和现象对它们进行思考.[这就是第二套大纲(第二套教材)的作用了在这里课内外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水乳交融的境地是的这才是结合而不仅仅是相加.XX/7/22]
不随意注意应当和随意注意相结合.当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的时候才能出现这种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使学生意识里有一点"思维的引火线"也就是说在所讲的学科中应当使学生有某些已知的东西在感知教材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越积极他学起来就越轻松.通过阅读而做好准备的注意力是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主要条件之一.只要在课堂上能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结合起来他们就不会感到疲惫不堪.[必须让学生为以后将学的教材准备一些什么我想我本人利益于那些残破不全的《十万个为什么》和半部《水浒传》那么今天的孩子应该可以得到更多.必须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尝到甜头否则学生和家长都会怀疑课外阅读的作用.XX/7/22]
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努力去理解和识记教材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而且他越是努力反而越难控制自己的思想.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众所周知直观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加强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直观性作为一条教学原则来说则具有广泛的含义.如果把直观教具仅仅看做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那么这不仅对教学而且特别是对智育都是很有害的.
30谈谈直观性问题
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只有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也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但是运用直观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整节课地抓住学生的注意不放.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倒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去.在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出乎预料的情况就是直观教具以其某一个细节而束缚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了他们去思考教师本来想引导儿童去思考的抽象真理.[一个非常重要的二律背反:直观是为了理解抽象.XX/7/22]
使用直观手段这件事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科学和教育学修养懂得儿童心理学懂得掌握知识的过程.
首先应当记住直观性——这是年龄较小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唐·季·乌申斯基曾写道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这一年龄规律性要求应当使年龄较小的儿童的思维在大自然中得到发展使他能够同时看到听到感到和思考.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种情绪色彩.由于视觉听觉感受和思维是同时进行的在儿童的意识里就形成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记忆的东西.与在儿童的记忆里留下的每一个表象和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有思想而且有情感和内心感受.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绪记忆就谈不上童年时期的完满的智力发展.我向小学教师们建议:你们要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到自然界和劳动中去教给儿童思维.要让词在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带着鲜明的情绪色彩.直观性原则不仅应当贯穿在课堂上而且应当贯穿在教学和教学过程的其他方面贯穿在整个认识中.
第二要运用直观性时必须考虑到怎样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直观手段在课的哪一个阶段上将是不再是需要的那时学生已经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直观手段上.这是智育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
第三应当逐步地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然后再向提供事物和现象的符合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早在一二年级就应当逐步地训练儿童能离开实物的直观手段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摆脱它.有经验的教师在所有各学年(从一年级到十年级)都在运用直观性原则但是他们在逐年地以越来越复杂的工作方法和方式来体现这一原则.即使在十年级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还是带领自己的学生在树林里去到河岸上去到春花怒放的花园里去——在这里可以说是对词的情绪色彩进行更精细的加工加深和发展学生的情绪记忆.
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运用绘画的直观手段时应当逐步地向越来越复杂的概括过渡.特别重要的是要教会儿童理解符合式的绘画——草图示意图等这些手段对发展抽象思维]起着很大的作用.结合这一点我想就如何使用黑板的方法提几点希望.
教室里设有黑板不仅是为了在上面写字而且是为了教师在讲述说明演讲的过程中可以在上面画些草图示意图和详图等.我在讲授历史植物动物物理地理数学时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我都要使用黑板和彩色粉笔.在我看来不这样做就不可能设想会有一个发展抽象思维的过程.我认为绘画的直观性不仅是把表象和概念以具体化的手段而且是从形象直观世界里解脱出来而进入抽象思维世界的手段.[这是一座架于形象事物和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其实有两座离形象近一点的是绘画离抽象近一点是语言和文字.XX/7/22]
第四要引导学生由绘画的直观性逐步过渡到词的形象的直观性.词的形象——这是由"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而走向用概念进行思维的前进的一步.有经验的小学教师们不仅用词来创造那些不可能直接看见的东西(例如北极地带的冰群火山爆发等等)的形象而且用词来创造那些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和人的劳动中可以看见的东西的形象.这些词的形象对于形成情绪记忆丰富心理学上所说的内容言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里还有必要谈谈对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的工作.经验表明这类学生的智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形象思维到概念思维的过渡究竟需要多长时间和经历怎样的步骤.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一直停留在毫无希望的境地教师不知道该把他们怎么办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经过一番长期的"形象思维"的训练然而教师却在催促他们快点转到抽象思维而学生对抽象思维却是丝毫没有准备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常常不能自己举出的实例同费了很大力气才背会的规则联系起来这种情况就是形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相脱节的后果之一是教师操之过急的结果.
第五直观手段应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让我们再说一遍运用直观性原则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心情的.
31给准备教一年级的教师的建议
我们还有一部分儿童他们在入学以前的教育者只是父亲和母亲.正是这个时期——入学12年学前儿童受到怎样的教育这件事是关系极大的.你应当很好地了解自己的每一个未来的学生.
怎样才算了解儿童呢
首先得了解他的健康状况.
不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教育.我在学校工作30年的经验使我坚信:要根据儿童的健康状况不仅对每一个学生要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而且要采取一系列不同的保护爱惜和增强健康的措施.
儿童的神经系统和心脏的健康状况与家庭情况的关系特别密切.那些在叫骂训斥无情对待互不信任受到侮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是特别难教育的.这种儿童的神经系统经常处于焦躁的不安状态很容易疲劳.对这些有神经官能症的儿童要给以特别的关心和随时随地的注意.无论在对他们进行教学或教育的时候都要运用医疗教育学的特殊方法防止有害的激动防止突然从一种情绪状态转到另一种情绪状态.
家庭的智力气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儿童的一般发展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里的智力兴趣如何成年人读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给儿童的思想留下了哪些影响.请你这样告诉学生的家长:"你们的孩子的智慧取决于你们的智力兴趣取决于书籍在家庭精神生活中占着怎样的地位."
我深信至少必须对每个儿童的思维进行一年的研究.只有在这个条件下才能对一年级的教学工作有充分的准备.
32怎样在学龄前期研究儿童的思维
人的思维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逻辑——分析思维或称数学逻辑一种是艺术思维或称形象思维.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所做的这种分类对于解决儿童的智育问题培养个人的才能和爱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请你把自己的未来的一年级学生集合起来选一个晴朗的九月的日子把他们带到秋天的树林里去你马上就会发现具有这两种鲜明地表现出来的思维类型的孩子.树林特别是早秋的树林总是吸引儿童的注意的儿童在这种场合不可能无动于衷.凡是有激动赞叹惊奇的地方就有对周围世界的逻辑的认识和情绪的认识也就是说有靠理智的认识和靠情感的认识.蔚蓝的深远的天空披着各色盛装的树木林间空地上和密林深处的早秋的鲜艳色彩——这一切都吸引着儿童的注意.但是儿童对周围世界的看法是各不相同的.请你仔细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两种感知的类型——这是两种思维类型的标志.有引起孩子迷恋于大自然的全部的和谐的美.他们惊奇赞叹把各种事物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来感知.他们既看到日出也看到秋季树木的各种盛装的惊人美丽的色彩又看到神秘莫测的密林.但是对这一切的感知都正如许多种乐器的复杂音响构成的和声一样——儿童没有去倾听个别的声音他们没有从周围世界中去区分个别的细节.可是当他们的注意力被某一个事物或某种现象吸引住的时候那么对他们来说全部的和谐就都集中到这一个事物和现象上来了.例如儿童注意到了一丛结满琥珀色浆果的带着银白色露珠的野蔷薇于是除了这一丛野蔷薇以处他就什么也看不到了对他来说整个世界就只存在于这一种自然界的造物之中了.
这是对周围世界的艺术感知或称形象感知的最突出的特征.具有这种感知的儿童能够兴致勃勃地讲述他们所见到的情景.在他们的讲述里有鲜明的形象.他们是用画面形象(色彩声音动作)来思维的.他们对于周围自然界的音乐以及一般地对于自然界的美是非常敏感的.在他们的感知里似乎是以情绪因素占优势即靠情感的认识多于靠理智的认识.请你注意这一点是会对儿童的学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打下烙印的.具有明显表现的艺术思维的儿童对学习文学很感兴趣喜欢读书醉心于诗歌创作.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往往遇到很大的困难甚至有时在这门学科方面跟不上进度.
而对另一些儿童来说好像并不存在美的和谐.你不妨想像一下在暖和的秋天的日子里在松林的林间空地上看到的日落的景致:通红的晚霞坚固得宛如铜铸的老树干以及各种色彩在静静的湖面上变幻无穷的闪光等.但是在一群学龄前儿童中常会发现这样的儿童好像这一切的美都没有触动他.他一直在问:为什么太阳在将落的时候会变成红色的 太阳在夜里躲藏到什么地方去了 ……在这种儿童眼前首先展示的并不是世界的形象的一面而是其逻辑的因果关系的一面.这就是逻辑——分析思维或数学思维.具有这种思维的儿童很容易发现事物的因果联系和依存性用思维把握住被某一联系串连在一起的一组事物和现象.他们进行抽象比较容易对学习数学和其他精密科学感兴趣.对他们来说对抽象的东西进行逻辑分析极为有趣就像鲜明的形象对于具有艺术思维的儿童一样.
这两种思维类型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当了解在每一个儿童身上哪一种类型占优势.这一点对于从教育学上正确地指导脑力劳动极其重要.要教给学生思考发展他的思维——这就意味着要在每一个儿童身上发展两种思维领域即形象思维领域和逻辑——分析思维领域既不要以片面发展同时又要善于把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引导到最适宜他的先天素质的轨道上去.
儿童的思维在运算进度上(亦可以称为思考速度)上也是有区别.
一些儿童的思维非常活跃.……另一些儿童的思维则完全不同我想把它称为稳定集中性的思维.如果儿童的思维集中在一件什么事物上他就很难转移到别的东西上去.当他深入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就会忘记别的事情.他在思考每公斤苹果的价格就会忘记每篮苹果有几公斤以及共有几篮苹果.教师有时候会弄错误认为这种思维特点是智力发展的不正常状态.其实无论是具有形象思维的儿童还是具有明显表现的逻辑——分析思维的儿童都常会出现智力过程迟缓的现象.教师由于没有弄清这是怎么回事常常做出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完全错误的过早的结论.对一些思维过程显然迟缓的儿童所发生的误会是特别令人痛心的.这常常是一些很聪明很机敏的儿童但是他们的思维的迟缓性引起了教师的不满.于是使得儿童的精神不安他的思想好像也麻木了终于弄得什么也接受不进.
对于这一切应当在开学前就看得清楚和了解清楚.当儿童还没有开始学习的时候研究儿童的思维特点是最容易的.我向将要教一年级的教师建议:在儿童入学前的一年时间里带领儿童到思维的源泉即自然界里去旅行1213次.你把孩子们带到这样的环境里去那里朋鲜明的形象也有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让儿童去欣赏在美的事物面前体验到惊奇的感觉并同时进行思考和分析.
现在我知道了我就是属于那种思维深入持久但是速度并不快的思维类型的人.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对童年的我而言既有不利之处却也不能完全说是不幸.也许在一个苛刻紧张的教育氛围里我的天性说不定会被无情地扼杀.XX/7/23
两个都不行第三个:
★33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
我还记得我在学校工作的那头十年时间过得多么缓慢.到了后来时间就过得更快了而现在觉得好像一个学期刚开始一眨眼就结束了.我把这种个人感受说出来是为了向新参加工作的教师提醒一条非常重要的真理:无论年轻时候充满了多么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但是在这个时期里总还是能够找到时间来逐渐地一步一步地积累我们的精神财富——教育的智慧的.请你记住你的教龄的20周年会不知不觉地到来你就要进入自己生活的50年代那时候你会感到时间不够用了你也许会忧伤地说:"唉如果早知今日那么年轻的时候就该用一番功以便老年将至的时候工作能够更容易些.要知道我还有20年的时间要工作哩!"
在年纪尚轻的时候应当先做些什么才不至于在老之将至的时候而悔恨呢
要做的事很多但首先必须点滴地积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智慧.你面前的道路还很长.在这条道路上你将看到各种人的最预想不到的命运.青年的爱思考的智慧和眼光将求教于你探寻诸如"怎样生活 ""什么是幸福 ""真理在哪里 "这些问题的答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你就应当懂得一个人追求真理向往人民的理想取得的过程的辩证法你就应当理解并用全身心体验过人类为最美好的未来——共产主义的理想及为其实现而斗争的特点.
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就必须在整个一生中努力掌握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的精神教育自己.请你记住要学会用一个共产主义者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和看待人是需要长年累月地学习地.在你的个人藏书里应当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革命和关于教育的主要著作.要形成自己的共产主义世界观这并不意味着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词句而是首先学习用共产主义者的观点来看待世界和看待人.
我的年轻的朋友我想跟你谈谈我自己过去和现在是怎样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中寻求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最复杂的问题的答案的.每一个人(他的一生的命运就在我的面前发展着)——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人的世界.我看到自己的最重要的教育任务就是要使共产主义的理想在这个世界里体现出来——通过多种多样的具有深刻个性的特征体现出来.每一次当我看到某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的命运中发生的极其精细的转变时我就感到需要和必要一次又一次深思: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曾经为之生活和斗争过的那种共产主义新人的标准和理想的形象是怎样的.形象地说如果我不一次又一次地努力游向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英明思想的海洋里去探索我就无法深刻理解某一个人的具体的命运.……不管你到公共图书馆去借任何一本书是多么方便我还是劝你建立起自己的藏书.我就有一套个人的藏书——这些书是我的老师我每天都去向它们请教:真理在哪里 怎样去认识真理 怎样才能把人类积累获取的道德财富从年长一代的心灵和智慧中传授到年轻一代的心灵和智慧中去 这些书也是我的生活的老师我每天都带着这样一些问题去求教它们:怎样生活 怎样才能成为自己的学生的楷模 怎样才能使理想的光辉照进他们的心田
年轻的朋友我建议你每个月买三本书:(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3)关于人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希望你的个人藏书有以上这三类书籍.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应当变得更丰富.希望你到了参加教育工作满十年的时候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显得像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的.只有每天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科学知识你才有可能在讲课的过程中看到学生们的脑力劳动:占据你的注意中心的将不是关心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于你的学生的思维情况的关心.这是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技巧的高峰你应当努力向它攀登.
请你像寻找宝石一样寻找那些关于杰出人物的生平和斗争的书籍.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你要买些心理学的书籍来充实自己的藏书.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当我听到或者读到对人的个别对待的态度这些词的时候它们在我的意识里总是跟另一个概念——思考——联系在一起的.教育——这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哪怕是很小的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请你记住在心理现象的众多规律性中每一条规律性都是通过千万个人的命运表现出来的.我坚定地相信刚从师范院校毕业出来的教师只有在自己整个的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心理学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他才能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你将在自己整个的教育生涯中当一名教育者而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你会演奏某一种乐器那么你作为一个教育者就占有许多优势:如果你身上还有一点哪怕是很小的音乐天才的火花那么你在教育上就是国王就是主宰者因为音乐能使师生的心灵亲近起来能使学生心灵中最隐秘的角落都展现在教育者的面前.如果你不会任何乐器那么在你的手上和心里就应当有另一种对人的心灵施加影响的有力的手段——这个手段就是文艺.根据你所教的儿童的年龄情况你每年买上几十本文艺书它能帮助你找到通往你的学生心灵的道路.不要忘记你的学生所读过的文艺作品是用他的求知的智慧和敏感的心灵来感知的这一点往往能起到教师力不能及的作用好比只要给道德的天秤盘里加一个小砝码就能使它向着你所需要的方向倾斜过去.在你选择自己的藏书时需要记住的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你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书籍要能教给他们怎样生活.书里的英雄人物的形象要能够吸引和鼓舞你的学生在他的心里树立起一种信念:人是伟大而有力的共产主义思想是真理和正义的最高理想.每当我在书店里为自己的藏书挑选教育性的书籍时我总是竭力思考每一本书给我的哪一个学生阅读最为合适.
请你记住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
教育者还必须具备一种对美的精细的感觉.你必须热爱美创造美和维护美(包括自然界的美和你的学生的内心美).要知道如果你自己喜爱栽种和培植果树如果你自己喜爱在亲手栽培的繁花盛开的果树间来到蜂房跟前倾听那蜜蜂的嗡嗡的鸣声那么你就找到了一条通往人的心灵的捷径——这就是在创造美的劳动中跟人的精神上的交往.
你在学校工作的每一年里都应当使你的教育劳动的"工艺实验室"不断充实起来.教师必须积累供全班学生和个别学生使用的大量习题和例题.这一切都需要年复一年地进行积累并且按教学大纲的章节加以编排.我认识一些有经验的数学教师他们在15年的工作时间里积累了相当可观的成套的代数和几何习题并且能巧妙地在对学生进行个别作业时使用这些习题集.
34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
怎样发展学生的智慧加深他的智力——在我看来这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最尖锐而又尚未加以充分研究的问题之一.传授知识这只是智育的一个方面我们不能离开智育的另一个方面(形成和发展智力)来考察它.所谓发展思维和智力就是指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分析"思维影响思维过程的活动性克服思维的缓慢性.
从一年级开学起思维课就成为智育的一部分.所谓思维课这就是生动地直接地感知周围世界中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并进行逻辑分析获取新知识进行思维练习找因果关系.
如果你想教你的"头脑迟钝"的学生学会思考那就请你把他们领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那里会展示现象的链条一事物的结果成为另一事物的原因.思维缓慢的学生当他努力用思维来把握这根链条在记忆中保持住几样事实事物和关系的时候他就是在受到一种无可取代的思维训练.问题在于在各种现象的链条中要一个接一个地进行发现好比在儿童面前点燃起思考的火花它们会刺激思维过程活跃起来.只要点燃这种火花儿童就想知道得更多就想更深入地思考新的现象.这种意愿愿望就是加速思维过程的活动性和推动力.
35怎样培养记忆力
培养记忆力——这也是学校实践中的尖锐问题之一.大概我们每一个人遇到那种记忆"有漏洞"的儿童都会束手无策的:他今天记得明天就忘了.
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
在开始识记以前应当像我已经说过的那样让儿童经过一番思维训练.摆在记忆面前的任务越复杂越困难对思维思考和智力才能的训练就应当越细致耐心.如果一个学生只能看见事物现象的表面的有目共睹的一面而他自己并没有深入到事物和现象的深处和实质里去没有作出任何"发现"没有体验过发现现象之间的出乎意料的相互联系的那种惊奇的情感那么这种儿童进行识记是会感到困难的.
我坚定地相信:当儿童还没有达到需要在课堂上和家庭里记忆和背诵的那个时间时就应当特别关心他的记忆力的培养.学前期和小学学习期中为牢固的记忆力打下基础的最佳时期.应当注意的是那些关于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的重要原理不要让儿童通过专门的背诵和识记去掌握而应当让他们在直接观察的过程中去掌握.
大概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样奇怪的现象面前感到过茫然失措:儿童在小学里学得很好可是在小学毕业后就开始学得不好了.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原因之一就在于:在小学里缺乏一种以发展思维培养智力打好记忆力基础为目的的专门工作.在小学里应当打下记忆力的牢固基础;而让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在直接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去探求获取和掌握知识就是记忆力的牢固基础.
☆36要爱惜和发展青少年的记忆力
死记硬背一贯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期和青年期则尤其不可容忍.在这些年龄期死记硬背会造成一种幼稚病——它会使成年人停留在幼稚阶段使他们智力迟钝阻碍才能和爱好的形成.死记硬背的产儿它的最不吉祥的产物之一就是书呆子气.就其实质来说这就是把教小孩子时特用的那些方法和方式搬用到少年和青年的身上来.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青少年的智慧尚处在幼稚阶段却又企图让他们掌握严肃的知觉知识.
他们把教科书里的教材一块一块地背诵下来为的是以后把自己的知识一块一块地"倒出来"给教师看得到一个分数.这种随意识记的"肥大症"简直是要把人变成傻瓜.
把这种书呆子气从学校驱逐出去是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可是现在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大部分教材偏偏是要求你只能使用随意识记的:"好好坐下来给我背吧不然你什么也不会知道这里没有什么特别的窍门."
可以采取的只有一条唯一的途径:确定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之间的合理比例.假如我们把八年级学生需要记住的教材数量用x来表示.那么学生就应当同时思考和理解多出好几倍的教材:3x.同时在有意识地背诵和识记的材料只需要加以思考而不必专门识记的材料之间应当保持一定的联系——不一定是直接的联系但是最好是与问题相关的联系.……学生在阅读这些书籍时并没有抱定要识记的宗旨但是其中有许多东西会被记住这完全是另一种识记——i不随意识记它在本质上区别于对教科书材料的有意识记和背诵——在这里认识的情绪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不随意识记(阅读有趣的书籍)有助于使人的思想活跃起来.人的思想活动越积极他的随意记忆就越发达他保持和再现大量材料的能力就越强.如果一个人思考过的材料比教科书里要记熟的材料多好几倍那么再照教科书去识记就不会是死记硬背了.这时的识记就成为有理解的阅读成为一种思维分析的过程.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如果有意地随意的识记是建立在不随意识记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的那么少年们在学习教科书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许多疑问.他知道得越多他不理解的地方也就越多;而不理解的地方越多他学习教科书的正课就越容易.
要建立不随意识记和随意识记之间的合理比例这件事首先取决于教师.作为科学基础学科的教师你不应当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你还应当是青年的思想 的主宰者.通过你的讲述和对新教材的说明就应当用火花去点燃青少年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渴望知识的火药.少年听完你的讲课时应当怀着强烈的愿望想去读一读你顺便提到的某一本书.他应当念念不忘这本书无论如何都要找到它.
由此可见少年和青年的记忆力发展取决于中年级和高年级的教学和教育过程的一般智力文明的水平.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XX-09-02 00:06
37培养儿童对图画的爱好
我坚定地相信儿童的图画是通往逻辑认识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阶梯至于图画有助于发展对世界的审美观点那就更是不言而喻了.
早在一年级创造性就在儿童的绘画里占有重要的地位.孩子们在图画里编故事画童话.图画成了施展创造性想像力的源泉.我深信在教学过程中发展的想像活动与儿童的言语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可以毫不夸张说图画能"打开话匣子"它能让平时沉默寡言非常腼腆的儿童都开口说话.
在二三四年级儿童开始把图画用到创造性书面作业(例如根据对自然现象和劳动进行观察所得的材料写的作文)里去.我发现当儿童找不出确切的恰如其分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时他就求助于图画.
我力求使绘画在儿童的精神生活中占有应得的地位.当我们乘船沿着德聂伯河到基辅去的时候男女孩子们对沿岸的草地山岭树林物草原深处的山岗的美非常赞赏他们就竭力把这所有的美景用线条和色彩描绘下来.
我觉得离开了绘画地理课历史课文学课自然课就很难上.……在历史课上我一边讲述一边用粉笔在黑板上勾画古代人的服饰劳动工具武器等.经验告诉我在历史课上在讲述过程中随时画些情节画起着很大的作用.……这种在讲课过程中随手画下来的图画比起现成的甚至比起彩色的图画来都有很大的优点.在低年级的数学课上有时候还有必要把应用题画出来.
38怎样训练儿童流利地书写
阅读和书写是学生的两种最必要的学习工具同时也是通往周围世界的两个窗口.学生如果没有流利地快速地有理解地阅读和流利地快速地半自动化地书写的技能他就像半盲目的人一样.我认为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早在三年级最迟在四年级就要使学生能够笔不离纸地精辟出较长的词能够眼睛不看练习薄地写出词甚至短句来.书写的半自动化是提高读写水平以及全面地自觉掌握知识的极为重要的条件.学生应当不再思索这个或那个字母怎么写法以及各个字母怎样连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他才有可能去思考怎样运用语法规则和他所写的东西包含什么意思.这种流利书写的技能还能逐步训练出运用语法规则的半自动化技能:儿童已经不必去思考某一个词应当怎样写因为他已经多次地写过这个词了.
所有这一切——快速地书写字母和词以及在正字法方面逐步获得半自动化的技能;在书写的同时进行思考——都应当齐头并进.培养快速书写的技能首先要求对手的小肌肉进行一定数量的操练性练习.多年的经验证明这种练习应当比写字先行一步.我的意思是说先让手(包括右手和左手)做一些精细的劳动动作.如入学前的一年时间里就应当让儿童做这样一些作业如用小刀和剪刀雕刻和裁剪纸板和纸张雕刻木料编结设计和制作小型的木质模型等.精细的劳动动作能训练手指动作的协调和节奏形成手指的灵巧性和对小图案(实质上字母也相当于这种小图案)的敏感性.
39教给儿童用左右手都会工作
人的发展的历史过程造成这样的结果:那些与思维相联系的在手指尖上体现出思维的"聪明"的劳动操作都是由右手来完成的.左手在完成创造性劳动过程时只起着辅助性作用.
人单靠右手就上升到了他已经达到的智力素养的高峰.但是如果所有的人单靠右手掌握的那些极精细的劳动动作能够同时也是左手的功劳那么某些人的劳动技巧劳动艺术和智力发展就能改善得更加迅速.……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借助双手的创造性劳动活动而领会和理解了的相互作用会给思维的活动带来一种新的质:人能够用思维的"眼光"一下子把握住许多相互联系的现象的链条把它们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我在七年的时间里教给孩子们(7-14岁)用双手工作.他们学会了两手各拿一把刀具学会了用右手和左手装配复杂模型的部件学会了用左手和右手在木料车床上工作.我看到在这些孩子的活动中创造性的因素逐年地有所发展.这些孩子的创造性的典型特点就是不断产生新的构思和具有发明创造精神.会用双手从事劳动的能工巧匠们似乎在同样的一个现象中能够比只会用右手工作的人看到更多的东西就是劳动动作极其精细柔和可塑性大.他们都爱上了自己从事的"聪明的"创造性劳动.
40动手和智慧
令人莫解的事直到最近当谈到应当吸引学生参加劳动的问题时人们所依据的理由总是说这是为了克服学校过分追求发展智力的偏向.这是多么荒谬的逻辑:好像双手不做事就有发生智力肥大症的危险!
实际上这种情况是没有也不可能发生.双手无所事事也像不假思索地随便找点体力负担给学生让他有事可干一样这样这两种做法对于少年的智力发展是同样有害的.我在10年的时间里观察过140名(由8岁到16岁的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我看到的情况是学生们年复一年地每年都有几个月在从事单调的令人疲劳的体力劳动而不需要任何技巧.他们的双手只不过是一种发出体力能量的器官而远非一种创造的工具.在解剖生理过程迅猛进行的这个时期少年们被迫去完成那些特别使人疲劳的单调的而且长期的体力活动.有一所学校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脑力活动也非常局限和单调没有培养他们的智力兴趣和需要;而且更加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处于童年和少年期的学生没有用自己的双手去从事过任何复杂的精密的要求细心和动脑筋的作业.这种做法给这所学校的许多学生的智力发展打下了烙印:16岁到18岁的男女青年当需要他们用最基本的机械进行操作时竟显得束手无策心慌害怕.这所学校没有一个毕业生通过高校入学考试.这就是在总的智力贫乏性的背景上暴露出低劣的劳动素养而造成的可悲后果.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的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如果没有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起来那么它们就永远不会觉醒了.
谁学会了使用雕刻刀能写出漂亮的字他就会对稍有一点点偏差的地方都很敏感不能容忍马虎了事的作业.这种敏感的感觉会迁移到思维上去.手能教给思维以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
41.智育的真谛
智育包括:获得知识和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脑力劳动文明养成一个人在整个一生中对丰富自己的智慧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要.
智育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但是不能简单地把智育归结为积累知识.……智育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包括世界观的形成智慧的思想方向性和创造方向性的形成与个性的劳动社会积极性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个性的社会积极性又把学校内的教学教育工作跟社会生活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着智育的主要目的——发展智力.
愚蠢的人对社会来说是危险的不管他受过哪一级的教育.愚蠢的人本身不可能成为幸福的人而且会给别人带来危害.……应当再三重申:智力训练程度并不等于所获得的知识分量;问题的全部实质就在于:在人的复杂的多方面的活动中知识的生命是怎样进行的.
在教学过程中对个性的智育只有当教师把自觉而牢固地掌握知识看做是发展认识力创造力的思维(灵活的生动的好钻研的探求的永远不以已知为满足的)的手段时它才得以实现.在这种教师那里知识就是工具学生借助这一工具而在认识周围世界和创造性的劳动中迈出自己的新步伐.因此智育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就是:生产劳动研究实验独立研究生活现象和文献资料文学创作尝试等.
智育对于人之必不可少不仅是为了劳动而且是为了精神生活的充实.无论是未来的数学家还是未来的拖拉机手都应当学会创造性地思考都应当成为聪明的人.智慧应当给人以享受文化财富和审美财富的幸福.真正的智育指引人去认识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和丰富性.如果智慧(育 )只是被训练去从事狭窄的职业劳动那么生活就会变得贫乏沉闷远离共产主义理想.
智力训练的核心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的信念的世界观方向性.……智力训练(+方向 )性的意思就是人对世界的观点不仅表现为能够解释世界而且表现为他具有一种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证明确立和捍卫某种东西的志向.
42.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
在一个有几十名教师组成的集体里要比在小型学校里更容易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但是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一点了:学习——包括阅读——是一种真正的创造也只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真正获得智慧的精髓.XX/8/4]
但是学习别人的经验要注意节约时间.如果你一个挨一个地去听所有教师的课那是很难得到教育技巧的要领的.
我建议你先看看所有低年级教师的学生的练习本.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儿童练习本里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这就是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里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学生的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练习本里包含着全部教育过程的成果.[可是我是如何地轻视这一点啊我知道这是我的错误可是如何能够科学地节约地解决这一难题呢 XX/8/4]
如果不深刻理解教师所做的全部工作不了解他对儿童所施的影响如何那就对他的教育经验的任何一个方面都理解不透.……要把别人的经验学到手——这首先意味着:要理解一件事取决于哪些条件.否则既不可能理解也不可能学到别人的经验.要知道学习优秀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你把一切都跟自己上的课加以对比.你完全照着他的办法教但是结果却远不一样.那就请你探索顽强地探索:到底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什么.良好的阅读是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学生家庭的智力生活如何儿童在小时候听过哪些故事学生有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教师是否注意知识和实际能力的相互关系等等.……在教育工作中没有一种结果是单靠某一项措施就能取得的——只要如此这般去做就一定会得到这样或那样的结果.每一种结果的取得往往都是由于上十种上百种乍看起来跟所研究观察探索的对象相距很远的没有直接联系的因素决定的.
提高教育技巧——这首先是要自己进修付出个人的努力来提高劳动的素养首先是提高思想的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
你对年长的同事们的经验研究和观察得越多你就越加需要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自我观察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你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举例来说你研究现在所做的工作跟将要取得的结果之间的联系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今天把种子播种到修整得极好的土壤里去却远不是明天就会长出幼芽的.今天所做的工作在许多情况下要经过若干年才能对它作出评价.这是教育工作的非常重要的规律性之一.它要求我们始终以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
44.给复式教学的学校教师的建议
在那最偏僻的远离城镇的边远角落里是可以点燃起文化思想和创造精神的火花的——不过这一切都只能取决于你.所以你的一切努力正是应朝这个方向前进:使这种火花越燃越旺.
在边远的居民点里没有像样的图书馆而正是这些地方需要书籍(最新的书籍)就像需要空气一样.
凡是列入世界儿童文学宝库的名著即使在每一个最小的最边远的学校里都应当设法购齐.只要你热爱儿童多方努力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很难的.我深信正是在远离文化中心的偏僻地方的学校里可以创造条件使读书成为学生的精神文明的发源地.
暑假里你也不要尽呆在学校里——你到大城市去旅行吧!
你能讲述的事情越多你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方法和手段的宝库就越丰富.
45.教师应当写哪些计划
这个问题是经常遇到的一个尖锐问题:有时候教师被一些没有必要的文牍压得透不过气来.但是也有另一种情形就是在批评"官僚主义的文牍作风"的热潮中某些教师得出结论说:任何计划都没有必要去写.
对小学各年级的教师来说制订一份管用好几年的远景计划是很重要有.这份计划里包括哪些内容呢
(1) 儿童在小学阶段应当阅读的文艺作品的书目.
(2) 儿童在学校里应当欣赏的音乐作品.
(3) 要跟学生进行谈话时使用的绘画作品.
(4) 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和文艺作品的片断.
(5) 最低词汇量.
(6) 为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而需要阅读的科学普及书籍和小册子的书目.对于指定给学习困难的儿童(思维过程的能动性降低的儿童)阅读的那些书籍和小册子特别是单独开列出来.
(7) 思维课的主题.
(8) 儿童在整个小学阶段各年级要写的作文的题目.
(9) 教师和儿童将要制作的直观教具的大致的目录.
(10)小学期间将要组织哪些参观.
远景计划是一个重要的努力目标教师可以每年翻阅和思考这个纲领来检查自己的工作:什么已经做到什么还有待去做.
每一个教师还应当写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课题计划是根据教学大纲分配给本课题的时数包括好几节课的一种计划.课题计划只适用于不大的课题.
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按照他自己认为最适宜的方式去做.最主要的是要以远景计划为目标不要忘记最终目的经常考虑到教学大纲及其说明书把它们跟远景计划加以对比.
48.要思考不要死记!
为什么孩子们要记住学过的教材是这么困难呢 每听过一节课我思想上就进一步明朗起来:对于没有充分思考过的规则进行死背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表面的知识是很难在记忆中保持的.不懂的东西像雪球一样一节课接着一节课越滚越大.
由于积累了大量事实的结果在我们面前揭示了一条很有意义的规律性:学生应当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的抽象的真理越难越是需要像使用钥匙一样用它来解释各种事实和现象这条真理概括的事实的范围越广那么要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这条真理就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究竟独立地分析和思考过多少事实.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即学生在思考事实的过程中揭示和理解了抽象真理的实质在他思考事实的时候在内心使用这条抽象真理去理解这些事实但并没有提出要记住这条真理本身的目的时这条抽象真理才能被很好地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
儿童的思想越是深入地集中在事实上来解释刚才讲过的规则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越是不注意追求识记的目的以及经过他们的意识思考过的事实越多那么这条规则的识记和在记忆中的保持就越牢固.
在上语法课以前我们就拟定了一些语言事实和现象的范围以便使儿童在思想上深入思考它们的同时来解释语法规则的实质.已经透彻理解的规则这时就不是死背硬记而是多次地被用来从思想上说明事实了.儿童在思想上多次地想到这条规则于是规则对他来说就好像成了一把他学着使用的钥匙.虽然这时候并没有提出记住这条规则的目的但是在多次地作为钥匙来使用以后规则也就记住了.记住了而且几乎没有任何人再忘记.记住了而且并没有经过专门的背诵.特别重要的是通过这条途径而记住的规则当遇到其中有什么被忘记的时候儿童经过一些努力就能回想起来.可能是儿童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是在回想曾经从他意识里经过的许多活的语言事实而借助于这些事实在他的记忆里留下的痕迹他回想出了规则本身.[这是上语法课的不二法门!XX/9/11]
★79.教育和自我教育
教育学无论就教育的理论或者教育的实践来说都还没有对人的个性——对他的创造性力量和能力的培养对理想兴趣和爱好的形成给予足够的重视.
少年期和青年早期是个性在智力方面道德方面和社会思想方面自我形成的年龄期.在这个年龄期学生的正常的精神发展取决于他在活动的各个领域和在集体的关系中在智力生活和劳动中在道德信念的形成中其自我形成的过程进行得究竟是否深刻.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里说的就是学生在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自我教育.
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学校里对少年所进行的教育工作吧.它跟年幼儿童的教育有哪些区别呢 常常是毫无区别.少年也像年幼儿童一样往往只是被教育的对象.教育者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地用在怎样把更多的关于周围世界的知识更多的科学真理和道德准则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去.少年认识了许多事物和了解了许多知识但是他并不认识和了解自己.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经常听到教师提醒少年说:"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你要好好考虑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前途."可是要一个人考虑自己的前途就应当让他在自我教育方面实际地做一点事情让他通过某一件事情去考验和尝试自己的力量去锻炼自己.但是我们的少年在精神生活中的这种自我检验和自我锻炼究竟有多少呢 [我想到了我们让学生写出或说出自己的理想却没有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指导学生去磨励自己的理想.比如一个学生的理想是成为百万富翁那么我们就可以先来分析一下未来的百万富翁应该具备哪些而这些东西中有哪些是应该在今天就开始锻炼起来的——如交际利用他人的力量互利的原则抵制诱惑等等.XX/7/30]
譬如教育家们都认为劳动是最有力的教育手段.不能说少年们劳动得少.但是这种劳动是否成了一种自我教育自我形成的因素呢 他们只不过把劳动看成一种义务而已.
学校教给少年关于人的和人类历史发展道路的广泛知识但是这个掌握知识的过程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自我教育呢 常常看到教师在讲授教材的时候面对的是学生抽象的思想而并没有针对坐在他面前的学生的具体特点.于是学生在"掌握"这些关于人的知识时是毫无热情和无动于衷的.关于植物的叶子在阳光照射下合成有机物质也罢关于托马斯·康帕内拉为了坚持自己的信念宁愿骄傲地拒绝获得自由和福利的引诱而坐了三十年监狱也罢这些在学生来说都是带着同样冷漠的态度来"掌握"的.
班主任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动了不少脑筋让少年们去做一些对人们有益的事.但是对某些学生来说这种活动又变成了什么呢 往往是变成了布置下来的任务.如果少年们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并没有教育自己没有感到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贡献给别人就会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那么这种关系就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不能说他们不愿意去做这些事但是这种劳动经常收不到使人变得高尚起来的效果.一个人直到1718岁还只是感到自己是个受教育者只是有人在教育他而他并不教育任何人也不教育自己因为他并没有在与别人的多重关系中造就自己.我坚定地相信让少年去当低年级同学的教育者是道德教育中最复杂最不容易而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严格地说自我教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让一个人去关心另一个人力求看到自己身上的好的东西在另一个人的身上表现出来.[不必是教育低年级的同学因为这样的操作比较困难往往是不现实的比较可行而且有效的是小组间的互相教育即合作学习法的运用.因为即使是优生与差生之间也是相互教育而不是单方面的教育的.XX/7/30]
许多教育家认为应当尽量用各种各样的措施来"占住"少年们的心尽量吸引他们参加文化教育机构运动团体的活动.……要紧紧地抓住少年的手不要放开生怕他一旦居于独处的环境时就经不起坏榜样的引诱和腐蚀.
然而能不能认为这就是教育呢 大家知道一个人在生活里经常是要留下独自一人只有跟自己的良心在一起的.少年不仅应当有能力提防坏东西的沾染而且应当有能力跟坏事做积极的斗争.难道总是担心害怕唯恐生活把一个人置于单独地面对困难的境地就能教会他生活吗 我们总是想把学生的生活组织得安全可靠的意图有时竟达到荒唐可笑的地步.共青团组织要求甚至在节假日学校里也要组织少年们集体休息教师甚至在星期天也要给他们找一些娱乐注视着不要让他们落入坏的同伙里去.所有这些对于青少年道德行为的虚假的关心不禁使人忧虑地想到:我们究竟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对一个人直到成年都搀着他走路用过多的玩乐和满足去喂养他这样做只能在他的精神里播种空虚和无聊.他不知道该怎样打发时间.至于家庭父母兄弟姐妹祖父祖母和家庭义务这一切在他看来都是日常小事毫无意思不值得关心的.
如果我们的教师共青团组织总是在疼爱少年想方设法让他有事可干每到星期天就替他安排娱乐活动那么我们对于学生实际上是完全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因为我们没有教给他独立地有益地利用空闲时间.
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给学生自我教育要比安排他怎样度过星期天困难得多要比抓住他的手不放直到他走出校门一下子被摆脱了各种校规和限制的自由空气陶醉得不知所措那要困难得多和复杂得多.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能解决上述这些困难的问题.
从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开始自我教育呢 有一句古老的格言说:"战胜自己是最不容易的胜利."一个人正应当从这里开始认识自己开始自我教育.应当在童年时期和少年早期即从7岁到1011岁就教给一个人自己安排自己的事并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强制自己".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那么以后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再教育的问题.[传统教育和心理咨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说:"战胜自己."而心理医生则似乎应该说:"与自己讲和."请记住是讲和是谈判而不是毫无原则绝不商量地妥协或者拒绝.其实这是相辅相成的两种力量"战胜自己"是白日的太阳而"与自己讲和"则是晚上宁和的月光两者不能弃其一而不顾只是他们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考虑问题前者更多地要求你改变自我以适应这个社会而后者则提醒你自己的欲望与需求也是应该关注的."刚不可久柔不可守"刚柔并济才能使人生成功而且和谐.XX/7/30]
在童年时期和少年早期学生对年长者的劝告比较容易接受他能很感兴趣地去做一些有益的必要的事他开始进行自我观察区别和评价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渐渐地孩子们开始认识到战胜自己的弱点(懒惰散漫等)是一种锻炼意志的光荣的事于是他们热心地做那些开始时带有游戏成分的事.在我们的校园里每一个学生都种几棵树这些树归他照料.夏季要给这些树浇几次水.班主任并不指定时间让学生给树浇水.每一个学生都在他认为应当浇水的时候来学校浇水.学生怀着强烈的兴趣从事这项独立的劳动.
身体锻炼在自我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劳动纪律作息时间锻炼身体增强健康——所有这些都是精神生活的领域随着一个人接近青年早期的年龄它们越来越深入地成为自我教育的因素.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克服自己弱点的满足那么他就会以批判的态度看待自己.正是从这一点上开始一个人的自我认识;没有自我认识就既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也不可能有自我纪律.一个年纪幼小的人不论他把"懒惰是不好的"这句话记得多么牢理解得多么清楚但是如果这种情感没有迫使他在实际行动中管住自己那么他就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在78岁的年纪每一个学生在校园里种一棵树用来纪念他最亲爱的一个人所以每个学生都是个人完成这件劳动的.初看起来会觉得好像这里忽视了集体劳动的作用及其教育力量.然而事实上这是一种真正的集体劳动.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事安排好这不仅是因为他对懒惰感到厌恶而且是因为他不愿意让别人认为他是一个没有意志力的人照料这棵树要持续56年之久.……这就形成了一个集体的树林因此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参加劳动.学生集体中的相互关系的全部方式都在灌输这样的思想:谁也不强迫你劳动每个人凭自己的良心工作.没有人向哪一个少年提醒说他的劳动时刻都是同学们能够看见的因为他本人也能够感觉到这一点.[对我们此地而言植树不是一种持续性的劳动因为栽种之后良好的自然环境会让树自己健康地生长所以植树可以升华为祈祷的形式——因为树是一种生命它可以是一个人的成长的象征在树的心里隐藏着开花和结果的愿望.XX/7/30]
如果有人在某一段时间里偷懒不干同学们应会当面喊他是懒汉和游手好闲的人.他们谴责和嘲笑的不仅是懒惰本身而且是意志薄弱不想克服自己的弱点不能管住自己的现象.少年对于别人给予自己人格的这种道德评价是非常敏感的:他好像能用别人的眼光来看自己了.在这一点上也正包含着对于人的自我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的自我认识的实质.如果在集体里没有对少年的道德面貌劳动和行为提出严格的要求和进行公众的评价那就谈不上让每一个少年认识自己.
脑力劳动学习能够为自我教育提供非常丰富的可能性.早在四五年级我们就促使学生进行重大的意志努力.教师对他们说:"你们尝试一下强迫自己在早晨6点到8点之间把所有的家庭作业都做完.你们以后会感到这将会减轻你们的脑力劳动使你们有更多的空闲时间."
但是问题的意义不仅如此.学生的一天从劳动开始强制自己完成任务并在自己的良心面前做自我汇报这件事在道德教育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珍惜时间利用空闲时刻.只有在少年时代就懂得了劳动的欢乐体验过由于能够强制自己按预定计划进行工作的自豪感和满足感的人才会珍惜和善于利用空闲的时间.不是单纯的劳动而是在劳动中的自我教育才是治疗无理智地消磨时间的良方.
有一个问题已经不止一年地使我感到忧虑不安:为什么少年们不喜欢读那些有价值的科学书籍和文艺书籍为什么他们只阅读一些轻浮的冒险小说和像蜉蝣一样短命的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的低劣作品 后来我才明白少年们往往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阅读不善于深入思考所读的东西的含义没有开动智慧的力量不会欣赏作品的艺术价值.青少年精神空虚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真正的阅读.这种阅读应当占据人的整个理智和心灵引他去深入思考周围世界和自己本身迫使他仔细观察和了解人的灵魂的复杂性迫使他去考虑自己的命运和前途.怎样才能使好书成为自我教育的手段呢 怎样才能不仅用磁带录音机和收音电唱两用机跳舞场和电影院来吸引青少年而且也让他们迷恋于富有智慧的美好的书籍呢 这就必须教给少年们读书.我们开辟了一个"思考之室"(阅览室)在那里收集了几百种最富有智慧的最美好的书.在这个"思考之室"里我们有一个书橱里放的是名人传记.这一类书是青年进行自我教育的百科全书.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他的个性就没有了核心而理想的东西是最鲜明地反映和记录在书籍里的.所谓自我教育就是用一定的尺度来衡量自己.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用英雄人物的生活作为测量自己的尺度.[可是我们今天的英雄并不是那些为了某个党的信仰而战死沙场或者死于党派或者党内迫害的战斗英雄这个时代心目中的英雄就是拥有金钱和地位的人——尤其是金钱.从邱少云黄继光到孔繁森徐虎都不足以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英雄这样我们的教育就显得非常困难了.怎么办 我想历史是漫长的而空间也可以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广阔我不妨列举这些姓名也许他们可以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真正的英雄:林肯甘地邱吉尔诸葛亮康熙孙中山邓小平周恩来贝多芬达芬奇苏轼海伦·凯勒张海迪克利斯多夫牛顿阿基米德比尔·盖茨贝利李宁……英雄不应该是一个政治上的概念他应该是一个人格上的概念那些战胜了人类的某一弱点的人都应该被视之为"英雄".我不妨这样去搜寻:10位政治家10位思想家10位艺术家10位科学家10位体育家10 位实位家10位作品中的人物10位特殊的人(如战胜残疾的人如在某一事件中突然闪出生命光彩的人)……XX/7/30][我又想到即使是政治上的英雄也有建设性与攻击性之分起义者都是攻击性的甚至可以说是破坏性的如果我们让学生把陈胜吴广李自成洪秀全视为人生的榜样那么结果将是非常危险的.即使是孙中山我看重的也并不是他推翻了清王朝——其实在这方面他并不是个强者而是他的政治远见和个人人格——一种自我牺牲的人格在这方面做到极至而把破坏攻击变成建设性的人物是甘地和林肯前者推翻了一个统治而他的伟大恰恰是拒绝暴力后者发起了一场战争而他的伟大正是把自己当成了民主的祭品.XX/7/30]
教师给学生讲述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和托马斯·康帕内拉的生平同时把有关的书介绍给他们看告诉他们从这些书里可以知道许多有关这些人物生平的事.这个目的达到了少年们入迷地阅读这些书籍.阅览室渐渐地成了一个丰富的精神生活的策源地学生预备了专门的笔记本和摘录本他们在写笔记的过程中跟自己进行着内心的交谈.这是自我教育的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只有那从英雄人物的道德财富中为自己找到了榜样强烈地希望从人类经过艰难困苦而获得的精神财富中为自己吸取养料的人才能上升到这个阶段.
在学生的周围有一个上千万本书籍汇成的书籍的海洋.其中有些书是毫无意义的它们既不能丰富学生的智慧也无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而另一些书简直是有害的.据估计一个最勤奋的读者毕其一生所能读完的书也不会超过XX本.因此必须严格地挑选书籍善于指导青少年怎样去读这些书.我们应当跟每一个青少年进行个别谈话以便替他找到一本合适的书使他读这本书就好像在生活中出现了一个转折点经历了人生的一大段路程.这是一项很不容易的工作.有时候还得在教师当中克服漠不关心的态度和习惯势力.我们不能消极地等待青少年去"碰上"正好适合于他读的那本书我们应当努力去揭示书籍的真正的美只有这样才便于学生找到他喜欢的书.
主要的是要让读书逐渐成为学生的智力需要激发他们的求知的欢乐感.我们认为如果学生还没有入迷地开始阅读科学书籍那就说明我们还没有找到通往学生心灵的蹊径.
人们通常把劳动称为"伟大的教育者".但是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人在劳动中确立了自己的信心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才能和天赋时劳动才能成为强大的教育力量.只有一个人热爱劳动时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因此在少年期使每个学生从许多劳动中找到他能够获得幸福的那条道路是非常重要的.自尊感和荣誉感好比是个性的精神核心它是要人在自己的劳动成果中发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的技能和创造性以后才能获得的.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少年都在劳动中"发现自己".
重要的是要使每一个少年每天都有几小时空闲时间使他能够按照自己的选择和爱好用来进行心爱的劳动的探索.为什么我们的青年在中学毕业和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感到枯燥不知道怎样打发空闲的时间呢 这是因为他们在上学的年代里就没有过空闲的时间他们不懂得也没有体会到时间是能给人以精神财富的巨大福利.……懒惰和空谈是青年时代最可怕的敌人.
在指导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我想劝告青年教师和学校领导者们防止一种最主要的困难那就是故意地人为地做出教育别人的样子.我们不得不花费巨大的努力使青少年不致感到他是被别人有目的地引到什么地方去.
少年从劳动的成就中得到欢乐这就使他们成为自觉的独立的劳动者使他们摆脱那种无能为力和依赖别人的情绪.培育学生的心灵这就意味着使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精力智慧意志发明创造精神投入到劳动的物质成果中去从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所创造的东西中"看到自己".如果一个学生到了1314岁还没有体验过这种自己从事劳动的满足感我们就为他的命运感到坐立不安.自己从事劳动的满足感是一个人的自尊感的根源同时也是一个人严格要求自己的源泉.只有那体验到取得成功的欢乐的人他才有希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我想再指出一个能鲜明地表现出学生的自我教育的精神生活的领域.这就是让少年去关心别人要他在某件事情中把自己的劳动智慧意志和技巧的一部分贡献给别人.……他们希望自己付出一定心血培养的小同学变得更好.这种愿望就是自我教育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我深信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使每一个少年把这种愿望当成自己的精神需要.只有当一个少年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精神美的一部分的时候他才是真正地开始了自我教育.
和年幼的同学交朋友这是培养道德自觉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力求把这种友谊建立在个人爱好的基础上使少年把自己对书籍和创造性劳动的爱好传授给别的同学.……这里既有相互平等的友谊也有年长同学对年幼同学的关心少年希望在游戏和劳动中不断地向年幼同学揭示出某些新的和引人入胜的东西这也就同时促使他们不断地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这两段的理论完全可以用到合作学习中去年龄的长幼不是关键关键是从帮助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获得成就感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自我的认同.XX/7/30]
☆80.要保持"水源的清洁"
可怕的精神空虚不懂得生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这就是这件罪行的后面所隐藏的东西了.
他们吁求别人对犯罪分子的同情心和人道精神.然而他们的遭遇只能在这样的程度上得到人们的宽容就像看到一个把自己喝水的井填没而又遭受干渴的痛苦的人一样去看待他.然而人的明智就在于我们既然从这个水源里取水喝那就要永远保持这个水源的清洁.
经验——并不总是成功的经验有时是痛苦的经验教会了我:早在一个人的童年时代就能够断定:这个人在将来也许在15年或者20年以后会有一种滑入邪路的危险来威胁他.只要有一点点哪怕是出于设想的征兆觉得一个人有可能成为违法分子或者犯罪分子那就必须在童年及早地预防这种危险注射强有力的抗毒剂.
你们看到儿童和少年具有一种天然的社会直率性那就应当明白地毫不拐弯地告诉他们: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白什么是黑.你要马上拿出公正的表态来丝毫含糊不得!我们不仅不能有一时一刻忘记这一点而且要使这种第一次的社会经验在儿童和少年的生活中保留一辈子.……千万注意不要让儿童的思想和心灵接触到不正义的事情时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要么爱它而且为它祝福要么憎恨它诅咒它不要对学生明明知道了的社会事件装作不知道而拒绝谈它对共产党对政治腐败对司法腐败对距离自己如此之近的腐败与罪恶我们只能直视而不能粉饰与欺瞒.幸亏我能够对之坦然!XX/7/31]
我们应当让儿童在童年时代成百上千次地体验这种正义的思想取得胜利的心情感到自己是这种胜利的参与者.只有儿童才善于对不良行为表示愤慨如果到了少年时期你再想激起他们对类似行为的愤慨那就不会收到任何效果因为已经错过了那个年龄期.
我们跟学生的家长们一起思考认为我们的工作要为以后的许多年着想我们要使孩子们理解和感觉到:世界上还有些卑劣的丑恶的东西.
最重要的是要让年龄尚小的人不只是晓得"这种事是卑劣的丑恶的"就够了还要让他因为卑劣的丑恶的事就在近旁可是由于自己无能为力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而感到担忧难受和痛苦.对于卑劣的丑恶的东西的这种愤慨和厌恶会渐渐地迁移用来检查自己——这是一种极其微妙的转变一个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于丑恶事物的深恶痛绝的品质在决定性的意义上取决于这种转变.
羞耻心是对于卑劣的丑恶的东西的强有力的抗毒剂;形象地说它是能浮载荣誉感良心和自尊感的大船的深水.
如果一个年轻的公民没有早在他的童年时代就体验到对卑劣行为的蔑视和为别人的痛苦而分担忧愁那就难以设想他会有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
要造成一种对卑劣行为采取积极的不肯妥协的态度的气氛首先要从反对懒惰无所事事涣散松懈无谓地消磨时间开始做起.正如民间的谚语教导我们的:懒惰是一切罪过之母.……在学校里教育技巧上的最主要的最难捉摸和最细致的一件事就是做到使学生为自己的无所事事而感到羞愧使他对懒惰和闲散抱着蔑视和憎恶的态度.[但是与如同时千万不能忘记的是必须要让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取得成果没有这一点也就永远达不到让学生为自己无所事事而羞愧这一点.XX/7/31]……我认为自己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在我所教育的学生的头脑里哪怕有一点点在困难面前退却的想法都是令人鄙视的:不做事情不动脑筋是可耻的!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算达到了就是对每一个(名副其实地每一个)少年青年来说书籍思想成为"一种不撕裂自己的心就不能从其中挣脱出来的枷锁".一个人要成为具有劳动者斗争者未来的战士未来的丈夫和父亲的意识的真正的人他在1415岁的年纪就应当在自己灵魂的深处有一份丰富的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这些书对他来说就是精神的启示.
如果一个人不想求知那就是最可怕的不幸——也是家庭的不幸学校的不幸社会的不幸!一个人不想求知他就好比用一道无形的铁栅把自己跟广阔的天地隔离开来然而谁知后来这道无形的铁栅栏也许会变成真的牢狱呢!
我认为青少年的教育者的使命就在于他要跟每一个少年和青年一起构筑起他的精神生活的大厦.
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培养对劳动的爱好……然而如果教师没有把自己的学生(正在认识复杂的世界的少年)领进自己的私人藏书室如果没有使他在你的精神财富的源泉面前惊异地停住脚步的话那么用任何手段都是培养不出这种爱好的.如果教师没有跟自己的难以教育的执拗任性的有时候是复杂得不可理解的学生单独地在一起谈心用你的思想完全使他折服的话那么对劳动的爱好也是不可企及的.
那么在学校里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应当是主要的东西也就是以一个人的心灵去精细地接触另一个人的心灵的工作是否在经常地进行呢
那些走上邪路的人实际上是一些非常孤独的人.
我坚定地相信学校这首先是一个人与人相接触的世界.问题根本不在于指定谁去教育谁——用不着这样谈问题这都是些无稽之谈.问题在于就拿我来说命运把我跟这些最生气蓬勃的最复杂的而我看来也是最有意思的少年们永远地结合在一起了他们进入了我的生活成了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如果不是他们那么我所知道的所会的所做的一切也就都不存在了.
很难找出这样的词语和形象来向儿童解释清楚:什么是生与死什么是自由与失去自由——不仅要解释而且要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培养出对这些概念的有深刻个性的态度.我认为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就在于要使儿童深刻地懂得:生命既是一种强大有力不可战胜的财富同时也是一种脆弱的往往是无助的极易受到损伤的珍品.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一些情况只消一句冷酷无情的话一个漠不关心的眼光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之线.
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就是儿童有了一种深刻的观念:"有人非常非常需要我他们无限地珍爱我感到有了我他们活着才有意义.但是我也非常非常地珍爱他们没有他们我就不能生活他们对于我也是无限宝贵的."——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正常的道德发展才可能有爱幸福和劳动的和谐而一个人的道德健康正是取决于这种和谐的.
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一个人对亲近的人对于他的关心采取根本漠不关心的态度.
只有一个人懂得了明智地限制自己的自由和愿望的时候他才会珍惜生命和自由.(罗曼绑住手的例子)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和少年时代没有体验过这样一种高尚而英勇的心理状态就是有时候应当和有必要放弃给自己预示着许多满足的那种愿望那么就很难把他造就成人.
明智地约束自己的愿望——这是一根有力的指挥棒在它的指挥下可以创造出人的美的和谐.教师应该把这根指挥棒运用起来.
在学校里不应当搞空洞词句和空洞思想.我想劝告教育工作者:要珍惜词句!当你要求儿童说出自己的思想的时候要保持审慎而细心的态度.不要让那些儿童还不懂它们的意思的词句从儿童的口里说出来!不要让那些高尚而神圣的词句特别是关于热爱祖国的话变成磨光了的旧分币!真正的爱是不必声张的.应当教会儿童去爱而不是教他们去谈论爱.应当教会儿童体验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们寻找词句去诉说并不存在的感情.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