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秦淮河 千年夫子庙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9 11:55:23阅读:
字号:小|大
美丽的杭州确令人流连忘返,离开杭州却也是出自旅游的日程安排。结束杭州之旅后,(8月19日)12:46分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杭州,经过4个多小时的旅途,下午4:43分到达南京。我们在一个临时停车场下了车,在导游王爱娥小姐的带领下,经过乌衣巷,穿过文德桥,来到秦淮河畔。
秦淮河,一个多么富有诗意和古典韵味的名字啊!它位于南京老城区城南。据导游介绍,秦淮河古名“淮水”,又叫“龙藏浦”。相传秦始皇东巡会稽,途经南京,为使于船只行驶,下令开凿的一条人工运河,因而得名“秦淮河”。其实秦淮河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天然河流。早在远古时代就是长江的一条支流,也是南京地区的第一大河。它由句容市宝华山南麓的句容河和溧水县东庐山的溧水河合流于江宁县方山埭西北村,流至通济门外九龙桥,遂分成内、外两条支流。其正流即内秦淮河长10里,故称“十里秦淮”。十里秦淮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唐朝大诗人李白、刘禹锡、杜牧等都曾写下美丽动人的诗篇,孔尚任的《桃花扇》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对“十里秦淮”都有过生动的描写。
秦淮河是南京历史的见证。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己有人类繁衍生息。迄今为止,沿河两岸发现的原始村落遗址多达五六十处。著名的有湖熟文化遗址和窨子山遗址。秦淮河河身宽阔,水源充沛,六朝和明初封建朝廷一直都把它作为都城御敌、防洪的天然屏障以及对外交流的天然通道。从六朝时起,夫子庙一带的秦淮河畔己是商业居住之地。东晋以后便成为达官贵人的天堂,乌衣巷、朱雀街、桃叶渡等处,都是当时高门大族所居。此时秦淮河畔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秦淮河两岸,歌楼酒肆林立,河房水阁争奇斗艳,歌舞升平,河中舟船穿梭,游船画舫灯火通明,有十里珠帘之称,成为江南佳丽之地。明清时代,秦淮河人烟稠密,金粉楼台,艳帜高举,笙歌人家,画舫凌波,桨声灯影构成一幅幅如梦如幻的畸形繁华,诠释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悲哀,清代戏剧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描写“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十分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秦淮河上的畸形繁华景象。然而,“六朝旧事如流水”,秦淮河清幽的河水穿越时空,流淌着一个个朝代的兴衰,抚过历史的沧桑,今天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消逝的是岁月,正如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乌衣巷》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秦淮河经过历史的沉淀,经过人民的疏浚改造,注入现代文明的内涵,成为传统与现代、高雅与通俗相融合的典范,散发着健康文明的缕缕馨香,展现了清澈美丽迷人的风姿,吸引着无数游人景仰。
“一带秦淮河洗尽前朝污泥浊水,千年夫子庙辉兼历代古貌新姿”。秦淮河是以夫子庙为中心具有清明风格、庙市街景合一的集文化、旅游、商业、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展示古城风貌和民族风情的游览区,为天下绝景。
站在达夫子庙前广场上,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静静地弥漫着金粉楼台,画舫鳞波,街巷中人流如涌,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在如朝的人流之中,寻找着没有被遮闭的视角,扫视着如此风姿、颇有吸引力的秦淮河,舟船上悬挂着大红彩球和大红灯笼,似甜睡的婴儿静静地停泊在河的两岸,偶尔有几只舟船荡游在河中心。小船好像就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七板子”,长方形的幕布四边呈弧度而下,较为低矮地遮着小船,四边用疏疏的红色木栏干支着,居然也透着一丝古色古香的气息,使人瞬时浮想联翩,这莫不是当年朱元津微服巡视京城为博得皇帝好感而连夜赶造的舟船么?又使人仿佛见到中秋隹节万家灯火,人人走桥看灯的景象。随着视线的转移,有三座石桥浮现眼中,桥下流淌的秦淮河水波光潋滟。相传自宋代以后建成夫子庙,秦淮河成了夫子庙的泮池,又叫月牙他。古时候皇帝讲学的学宫叫辟雍,诸侯讲学成学宫叫泮宫,夫子庙的学宫相当于诸侯讲学的地方,所以秦淮河称之“泮池”。河上一般建有三座石桥,按等级而论,县官、学官走中间一座,秀才走两边的一座。河对岸有一排长达百多米的全国最大的红墙照壁,为夫子的照壁,建于明万历三年(万泽年),三串大红灯笼高高地悬挂着,映衬着高墙。岸上有一排雕缕石栏倚护。石栏东边是三层立面、飞檐翘角的奎光阁,为科举时贡院考生以茶会友之处。西南有一座亭子,叫聚星亭。北侧是四柱三门的文枢坊,上方正中刻有“天下文枢”四个金字。广场北侧,大成门前是孔庙的第一道大门棂星门,六柱三门石砌结构,古朴典雅,其间镶饰牡丹浮雕图案。棂星是古代天文学中的“文星”,意为人才荟萃之意。可见当时的南京是一个人才聚集之地。大成门是孔庙的正门,翘角龙脊,门前雄狮踞卫。门内西侧有《孔子问礼图碑》、《集庆孔庙碑》、《封四氏碑》和《封至圣夫碑》四块石碑,分别记载了春秋末年孔子出于对周王朝礼乐制度的崇拜和信仰,抱着兴国安邦、济世访贤的愿望,从家乡曲阜去周王城洛阳考察典章制度,寻求巩固鲁国奴隶主政权办法的经历以及元至顺二年文宗皇帝颁旨加封颜回、曾参(孔子的两个弟子),孔极(孔子的孙子),孟柯(孔子的再传弟子)为四亚圣和孔子之妻为至圣夫人之事。大成殿为孔庙的主殿,气势巍峨,重檐庑殿顶,屋脊中央有双龙戏珠立雕建筑。大成殿前的丹墀是祭孔时举行乐舞的地方,正中竖立着孔子的青铜塑像,甬道两旁分班侍立着孔子弟子的汉白玉塑像。殿内正中悬挂一幅全国最大的孔子画像。再往前走就是学宫。学宫是科举时代南京的最高学府。门外柏木牌坊题有清末状元秦大士题写的“东南第一学”门匾。主要建筑有明德堂、梨香阁、尊经阁、青云楼、崇圣祠等。向东穿过贡院西街数10米,是有名的江南贡院。贡院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是县府考试的场所,明代为乡试、会试场所,清代正名为贡院,与北京顺天贡院并称为“南闱”和“北闱”。明清两代名人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翁同和、张骞、陈独秀均出自于江南贡院。贡院中心有一座三层木质建筑楼宇,呈四方形,名曰明远楼,取“慎终追远,明德归原”之意。楼内有清康熙年间著名词人李笠翁所题对联一副:“矩令若霜严,多看士俯伏低徊,群器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写出当年士人应试时之恐惶,以及考中后之欣喜若狂。
秦淮河,一个多么富有诗意和古典韵味的名字啊!它位于南京老城区城南。据导游介绍,秦淮河古名“淮水”,又叫“龙藏浦”。相传秦始皇东巡会稽,途经南京,为使于船只行驶,下令开凿的一条人工运河,因而得名“秦淮河”。其实秦淮河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天然河流。早在远古时代就是长江的一条支流,也是南京地区的第一大河。它由句容市宝华山南麓的句容河和溧水县东庐山的溧水河合流于江宁县方山埭西北村,流至通济门外九龙桥,遂分成内、外两条支流。其正流即内秦淮河长10里,故称“十里秦淮”。十里秦淮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唐朝大诗人李白、刘禹锡、杜牧等都曾写下美丽动人的诗篇,孔尚任的《桃花扇》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对“十里秦淮”都有过生动的描写。
秦淮河是南京历史的见证。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己有人类繁衍生息。迄今为止,沿河两岸发现的原始村落遗址多达五六十处。著名的有湖熟文化遗址和窨子山遗址。秦淮河河身宽阔,水源充沛,六朝和明初封建朝廷一直都把它作为都城御敌、防洪的天然屏障以及对外交流的天然通道。从六朝时起,夫子庙一带的秦淮河畔己是商业居住之地。东晋以后便成为达官贵人的天堂,乌衣巷、朱雀街、桃叶渡等处,都是当时高门大族所居。此时秦淮河畔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秦淮河两岸,歌楼酒肆林立,河房水阁争奇斗艳,歌舞升平,河中舟船穿梭,游船画舫灯火通明,有十里珠帘之称,成为江南佳丽之地。明清时代,秦淮河人烟稠密,金粉楼台,艳帜高举,笙歌人家,画舫凌波,桨声灯影构成一幅幅如梦如幻的畸形繁华,诠释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悲哀,清代戏剧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描写“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十分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秦淮河上的畸形繁华景象。然而,“六朝旧事如流水”,秦淮河清幽的河水穿越时空,流淌着一个个朝代的兴衰,抚过历史的沧桑,今天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消逝的是岁月,正如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乌衣巷》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秦淮河经过历史的沉淀,经过人民的疏浚改造,注入现代文明的内涵,成为传统与现代、高雅与通俗相融合的典范,散发着健康文明的缕缕馨香,展现了清澈美丽迷人的风姿,吸引着无数游人景仰。
“一带秦淮河洗尽前朝污泥浊水,千年夫子庙辉兼历代古貌新姿”。秦淮河是以夫子庙为中心具有清明风格、庙市街景合一的集文化、旅游、商业、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展示古城风貌和民族风情的游览区,为天下绝景。
站在达夫子庙前广场上,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静静地弥漫着金粉楼台,画舫鳞波,街巷中人流如涌,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在如朝的人流之中,寻找着没有被遮闭的视角,扫视着如此风姿、颇有吸引力的秦淮河,舟船上悬挂着大红彩球和大红灯笼,似甜睡的婴儿静静地停泊在河的两岸,偶尔有几只舟船荡游在河中心。小船好像就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七板子”,长方形的幕布四边呈弧度而下,较为低矮地遮着小船,四边用疏疏的红色木栏干支着,居然也透着一丝古色古香的气息,使人瞬时浮想联翩,这莫不是当年朱元津微服巡视京城为博得皇帝好感而连夜赶造的舟船么?又使人仿佛见到中秋隹节万家灯火,人人走桥看灯的景象。随着视线的转移,有三座石桥浮现眼中,桥下流淌的秦淮河水波光潋滟。相传自宋代以后建成夫子庙,秦淮河成了夫子庙的泮池,又叫月牙他。古时候皇帝讲学的学宫叫辟雍,诸侯讲学成学宫叫泮宫,夫子庙的学宫相当于诸侯讲学的地方,所以秦淮河称之“泮池”。河上一般建有三座石桥,按等级而论,县官、学官走中间一座,秀才走两边的一座。河对岸有一排长达百多米的全国最大的红墙照壁,为夫子的照壁,建于明万历三年(万泽年),三串大红灯笼高高地悬挂着,映衬着高墙。岸上有一排雕缕石栏倚护。石栏东边是三层立面、飞檐翘角的奎光阁,为科举时贡院考生以茶会友之处。西南有一座亭子,叫聚星亭。北侧是四柱三门的文枢坊,上方正中刻有“天下文枢”四个金字。广场北侧,大成门前是孔庙的第一道大门棂星门,六柱三门石砌结构,古朴典雅,其间镶饰牡丹浮雕图案。棂星是古代天文学中的“文星”,意为人才荟萃之意。可见当时的南京是一个人才聚集之地。大成门是孔庙的正门,翘角龙脊,门前雄狮踞卫。门内西侧有《孔子问礼图碑》、《集庆孔庙碑》、《封四氏碑》和《封至圣夫碑》四块石碑,分别记载了春秋末年孔子出于对周王朝礼乐制度的崇拜和信仰,抱着兴国安邦、济世访贤的愿望,从家乡曲阜去周王城洛阳考察典章制度,寻求巩固鲁国奴隶主政权办法的经历以及元至顺二年文宗皇帝颁旨加封颜回、曾参(孔子的两个弟子),孔极(孔子的孙子),孟柯(孔子的再传弟子)为四亚圣和孔子之妻为至圣夫人之事。大成殿为孔庙的主殿,气势巍峨,重檐庑殿顶,屋脊中央有双龙戏珠立雕建筑。大成殿前的丹墀是祭孔时举行乐舞的地方,正中竖立着孔子的青铜塑像,甬道两旁分班侍立着孔子弟子的汉白玉塑像。殿内正中悬挂一幅全国最大的孔子画像。再往前走就是学宫。学宫是科举时代南京的最高学府。门外柏木牌坊题有清末状元秦大士题写的“东南第一学”门匾。主要建筑有明德堂、梨香阁、尊经阁、青云楼、崇圣祠等。向东穿过贡院西街数10米,是有名的江南贡院。贡院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是县府考试的场所,明代为乡试、会试场所,清代正名为贡院,与北京顺天贡院并称为“南闱”和“北闱”。明清两代名人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翁同和、张骞、陈独秀均出自于江南贡院。贡院中心有一座三层木质建筑楼宇,呈四方形,名曰明远楼,取“慎终追远,明德归原”之意。楼内有清康熙年间著名词人李笠翁所题对联一副:“矩令若霜严,多看士俯伏低徊,群器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写出当年士人应试时之恐惶,以及考中后之欣喜若狂。
登明远楼四眺,秦淮风月,历历在目,引人遐思。读书需要清静和幽静,缘何把孔庙和学宫修建在喧嚣的秦淮河畔,旖旎的风月场中?也许秦淮河畔古来多繁华,学宫选址只是方便豪门望族;或许是秦淮河畔原本就是文人墨客的集散之地,无数文人的招花引蝶衍生了那些烟花柳巷、歌舞楼台,世风日下的感慨就无非危言耸听了。清代戏剧家孔尚任的《桃花扇》,透过秦淮河上红灯酒绿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南明朝风流文士,血肉狼籍,征歌逐妓,结党营私,醉生梦死以及断送大好河山的老爷们。
岁月悠悠,六朝脂粉的余韵萦萦,弥漫在秦淮河边。千古年来,夫子庙仿佛秦淮河边的皇冠,点烁着迷人的光彩。离开夫子庙、秦淮河,夜幕己降临,华灯初上。然而我魂似梦牵,思绪久久不能平静,仿佛又置身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写于2006年10月22日)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