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叶村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9 11:55:32阅读:
字号:小|大
黄叶村就在今天的四季青乡正白旗村,位于卧佛寺东南一公里的群山怀抱之中。一座古香古色、十分拙美的原木小桥,横跨在水雾弥散的潭涧上。一条小路弯到了小桥边,对岸的村落便是曹雪芹当年鞒书的黄叶村。1971年4月4日,正白旗39号房主在西屋的西壁外墙皮内发现了曹雪芹的题壁诗文墨迹,一时轰动,1983年4月22日旧居遂被辟为曹雪芹纪念馆。
香山卧佛寺这一带,自古以来就是北京人十分喜爱的风景名胜之地。“深山藏古寺,旷野起梵音”,“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那幽静是夏日的一份悠闲;春天时,“门外山川供绘画,堂前花鸟入吟讴”,“碧水青山曲径遐,薜萝门巷足烟霞”让人感受着山明水秀,鸟语花香。而到了秋季,“晴空严霜早,枫栌落叶迟”,夹路的银杏、元宝枫用灿灿的金色抒写着秋色,此起彼伏的飒飒黄叶漫山遍野,既气势,又壮观,斑剥的斜阳映照着俗中有雅,土中有情的山村野趣。郑板桥把香山的卧佛寺称作黄叶寺,而曹雪芹的挚友敦诚则用诗赞叹卧佛寺下的这个小山村:“遥山千叠白云径,清磬一声黄叶村”。
风景从来只属于有钱有闲的人。当曹雪芹潦倒到移居荒郊僻野时分,贫不择居的窘迫不但无法摒弃“寂寞西山人到罕”的冷落,连住处也简陋到“土屋四间……筑石为壁,断枝为椽;垣堵不齐,户牖不全”。旧居的大门是一框木栅栏,上面搁着茅檐,门前三株树瘤凸怪、枝叶苍阴的古槐算是唯一的装点,“门前古槐歪脖树,小桥流水野芹麻”,抒写出万般无奈。竹篱门楼后面是一溜的矮房子,四间坐北朝南的灰瓦平房,东边三间为两明一暗,西头为一个l单间,木椽木窗,极富南方特色,窗棂也镂着花。发现题壁诗手迹的是书房“抗风轩”,按照曹雪芹的自述,见到的应当是“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也许人们不忍心让主人寒酸得过于尴尬,自说自话地添上了一点日用家具:两张古旧的木桌──一张书桌、一张方桌,方桌上是一套青花瓷茶具,两把带扶手的圈椅分置两旁。书桌上摆放着纸墨笔砚,书桌后堆着数摞线装书。即便如此,也掩饰不了主人饥肠辘辘、妻啼子号的窘迫和凄怆。倒是墙上的一副对联,引用了《红楼梦》中太虚幻境联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让人时时猜测旧居陈设的真真假假。如今,人造的“大观园”遍地都是,“宁国府”、曹雪芹的故居据说也不少,但那些不过是曹雪芹笔下的过眼烟云。“天下没有来散的筵席”,待到“食尽飞鸟各投林,留下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时分,催人猛省的不正是这形色怆凉的黄叶村?《红楼梦》因为黄叶村的孤凄冷清而催生,默默无闻的黄叶村却因为曹雪芹而终究没有被岁月湮没在荒草丛中。
曹雪芹(1724—1764),名霑,字芹圃,号雪芹、、芹溪、梦阮。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生于江苏南京江宁织造府。他的祖上原居辽宁一带。清初开国时,曹氏归属正白旗,为内务府包衣(意即皇室之家奴),渐与皇家建立特殊亲近的关系。曾祖曹玺之妻孙氏,当过康熙保母,后被康熙封为一品太夫人;祖父曹寅文学修养很高,是康熙的亲信;父辈曹颐、曹頫相继任袭父职,三代四人前后共做了58年的江宁(今南京市)织造。江宁织造名为管理进贡丝绸,但在康熙的时代,却是笼络汉人的“统战”机构。官位不高,但地位不低;权不大,却钱多势大,深得皇家恩宠。康熙七下江南,五次皆以江宁织造府为行宫。曹家为接驾南巡,在织造府西面大兴土木,增筑楼台亭轩,集江南园林之胜,成为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的金陵名园。南派“红学”专家据此多指江宁织造府和两江总督府为《红楼梦》中的荣、宁二府的原型,两府之间的街巷即是车水马龙的荣宁街。曹雪芹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正赶上曹家“如火烹油”的“盛世”的末期,过着“天恩祖德”、“锦衣纨裤”、“饫甘餍肥”的绛阙蜃楼生活。雍正即位后,曹家即遭冷落,曹頫时受斥责。雍正六年(1728)初,因“织造差员勒索驿站”及亏空公款,被撤职抄家并递解回北京,年仅十二三岁的曹雪芹也随行北上。进京后曹家生计无着,靠皇帝发还的崇文门外蒜市口少量房屋度日。曹家的先人是清室皇族的奴仆包衣,被抄家后,甚受官僚士大夫的歧视。曹雪芹进京初时仍受官学教育,但至青年时期,曹家又遭重劫,生活就陷入极度贫困。曹雪芹工诗善画,博学多才,但他却厌恶科举仕途。他教过书,也曾 “悲歌燕市、卖画为生”。约在乾隆廿一年(西元一七五六年),在其好友敦诚“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的劝导下,落魄“移居京西山村”。经历了如此的人生剧变,曹雪芹真正地从天上落到了地下,过的是“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日子,经历的是中年丧妻,晚年夭子的人生磨难。他从曹家败落的风风雨雨中,看到了统治阶级盛衰轮替无可挽回的命运,勃发了“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磈礧时”的宏大意愿。在最起码的生活条件也难于维持的情况下,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写下了震惊世界的文学巨著《红楼梦》。
二百多年的沧桑,多少华屋高阁灰飞尘尽,那些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又能在风雨飘摇中支撑几个春秋?居舍倾塌了,器物不在了,诗文散失了,字画泯灭了,曹雪芹留在世上的大多数痕迹几乎全被岁月和风雨冲刷尽了,但他留下的《红楼梦》却如日中天,光照日月。“红楼似梦元非梦”,“青史有情却无情”。虽然作者自称“满纸荒唐言”,但在人们的心中却思忖着这“一把辛酸泪”。二百多年来,读过《红楼梦》的人何止成千上万,不同的人对《红楼梦》有不同的读法,但没有人不为他的痴心、痴情、痴志、痴愿所感动,《红楼梦》的故事更是不迳而走,家喩户晓。毛主席多次赞扬“《红楼梦》是本好书”,四大家族的兴衰演绎出人世的沧桑;毛主席还多次说过“《红楼梦》学问大着呢”,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曹雪芹处处表现出学者和哲人的惊人智慧和熠熠才华。至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超越《红楼梦》。中国千年来,也只出了这么一位“卓立千古”、“俯瞰万方”的曹雪芹。他的遭遇令人扼腕,他的襟怀却使人神往。
香山卧佛寺这一带,自古以来就是北京人十分喜爱的风景名胜之地。“深山藏古寺,旷野起梵音”,“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那幽静是夏日的一份悠闲;春天时,“门外山川供绘画,堂前花鸟入吟讴”,“碧水青山曲径遐,薜萝门巷足烟霞”让人感受着山明水秀,鸟语花香。而到了秋季,“晴空严霜早,枫栌落叶迟”,夹路的银杏、元宝枫用灿灿的金色抒写着秋色,此起彼伏的飒飒黄叶漫山遍野,既气势,又壮观,斑剥的斜阳映照着俗中有雅,土中有情的山村野趣。郑板桥把香山的卧佛寺称作黄叶寺,而曹雪芹的挚友敦诚则用诗赞叹卧佛寺下的这个小山村:“遥山千叠白云径,清磬一声黄叶村”。
风景从来只属于有钱有闲的人。当曹雪芹潦倒到移居荒郊僻野时分,贫不择居的窘迫不但无法摒弃“寂寞西山人到罕”的冷落,连住处也简陋到“土屋四间……筑石为壁,断枝为椽;垣堵不齐,户牖不全”。旧居的大门是一框木栅栏,上面搁着茅檐,门前三株树瘤凸怪、枝叶苍阴的古槐算是唯一的装点,“门前古槐歪脖树,小桥流水野芹麻”,抒写出万般无奈。竹篱门楼后面是一溜的矮房子,四间坐北朝南的灰瓦平房,东边三间为两明一暗,西头为一个l单间,木椽木窗,极富南方特色,窗棂也镂着花。发现题壁诗手迹的是书房“抗风轩”,按照曹雪芹的自述,见到的应当是“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也许人们不忍心让主人寒酸得过于尴尬,自说自话地添上了一点日用家具:两张古旧的木桌──一张书桌、一张方桌,方桌上是一套青花瓷茶具,两把带扶手的圈椅分置两旁。书桌上摆放着纸墨笔砚,书桌后堆着数摞线装书。即便如此,也掩饰不了主人饥肠辘辘、妻啼子号的窘迫和凄怆。倒是墙上的一副对联,引用了《红楼梦》中太虚幻境联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让人时时猜测旧居陈设的真真假假。如今,人造的“大观园”遍地都是,“宁国府”、曹雪芹的故居据说也不少,但那些不过是曹雪芹笔下的过眼烟云。“天下没有来散的筵席”,待到“食尽飞鸟各投林,留下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时分,催人猛省的不正是这形色怆凉的黄叶村?《红楼梦》因为黄叶村的孤凄冷清而催生,默默无闻的黄叶村却因为曹雪芹而终究没有被岁月湮没在荒草丛中。
曹雪芹(1724—1764),名霑,字芹圃,号雪芹、、芹溪、梦阮。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生于江苏南京江宁织造府。他的祖上原居辽宁一带。清初开国时,曹氏归属正白旗,为内务府包衣(意即皇室之家奴),渐与皇家建立特殊亲近的关系。曾祖曹玺之妻孙氏,当过康熙保母,后被康熙封为一品太夫人;祖父曹寅文学修养很高,是康熙的亲信;父辈曹颐、曹頫相继任袭父职,三代四人前后共做了58年的江宁(今南京市)织造。江宁织造名为管理进贡丝绸,但在康熙的时代,却是笼络汉人的“统战”机构。官位不高,但地位不低;权不大,却钱多势大,深得皇家恩宠。康熙七下江南,五次皆以江宁织造府为行宫。曹家为接驾南巡,在织造府西面大兴土木,增筑楼台亭轩,集江南园林之胜,成为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的金陵名园。南派“红学”专家据此多指江宁织造府和两江总督府为《红楼梦》中的荣、宁二府的原型,两府之间的街巷即是车水马龙的荣宁街。曹雪芹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正赶上曹家“如火烹油”的“盛世”的末期,过着“天恩祖德”、“锦衣纨裤”、“饫甘餍肥”的绛阙蜃楼生活。雍正即位后,曹家即遭冷落,曹頫时受斥责。雍正六年(1728)初,因“织造差员勒索驿站”及亏空公款,被撤职抄家并递解回北京,年仅十二三岁的曹雪芹也随行北上。进京后曹家生计无着,靠皇帝发还的崇文门外蒜市口少量房屋度日。曹家的先人是清室皇族的奴仆包衣,被抄家后,甚受官僚士大夫的歧视。曹雪芹进京初时仍受官学教育,但至青年时期,曹家又遭重劫,生活就陷入极度贫困。曹雪芹工诗善画,博学多才,但他却厌恶科举仕途。他教过书,也曾 “悲歌燕市、卖画为生”。约在乾隆廿一年(西元一七五六年),在其好友敦诚“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的劝导下,落魄“移居京西山村”。经历了如此的人生剧变,曹雪芹真正地从天上落到了地下,过的是“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日子,经历的是中年丧妻,晚年夭子的人生磨难。他从曹家败落的风风雨雨中,看到了统治阶级盛衰轮替无可挽回的命运,勃发了“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磈礧时”的宏大意愿。在最起码的生活条件也难于维持的情况下,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写下了震惊世界的文学巨著《红楼梦》。
二百多年的沧桑,多少华屋高阁灰飞尘尽,那些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又能在风雨飘摇中支撑几个春秋?居舍倾塌了,器物不在了,诗文散失了,字画泯灭了,曹雪芹留在世上的大多数痕迹几乎全被岁月和风雨冲刷尽了,但他留下的《红楼梦》却如日中天,光照日月。“红楼似梦元非梦”,“青史有情却无情”。虽然作者自称“满纸荒唐言”,但在人们的心中却思忖着这“一把辛酸泪”。二百多年来,读过《红楼梦》的人何止成千上万,不同的人对《红楼梦》有不同的读法,但没有人不为他的痴心、痴情、痴志、痴愿所感动,《红楼梦》的故事更是不迳而走,家喩户晓。毛主席多次赞扬“《红楼梦》是本好书”,四大家族的兴衰演绎出人世的沧桑;毛主席还多次说过“《红楼梦》学问大着呢”,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曹雪芹处处表现出学者和哲人的惊人智慧和熠熠才华。至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超越《红楼梦》。中国千年来,也只出了这么一位“卓立千古”、“俯瞰万方”的曹雪芹。他的遭遇令人扼腕,他的襟怀却使人神往。
西山之行,感莫甚于斯焉。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