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范文参考 -> 讲话稿 -> 党建党委 -> 正文

党的先进性的三大基础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12 16:59:59阅读:
字号:|
党的先进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核心问题。党的先进性的确立,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巩固和发展这三大基础,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先进性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理论上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工人阶级政党。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正是因为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我们党才能在复杂环境中正确认识中国社会发展规律,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以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方向,从而制定出正确的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带领人民群众去夺取胜利;才能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江泽民同志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我们党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求党员首先在思想上入党,指导他们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因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同大工业的发展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是工人阶级中最有觉悟、最富战斗力的部分,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我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具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等品格。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我国工人阶级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主动精神,展现了伟大的创造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在发展,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我们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工人阶级的形成是建党的根本条件。党把自己定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这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80多年来,我们党为实现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前赴后继,顽强斗争,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正是因为把中国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我们党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才能在旧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长期斗争和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始终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始终成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先进性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和行动准则。党所进行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虽然也走过一些弯路,但我们党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持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把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统一起来,把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统一起来,充分展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特征。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观点,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各项工作的根本尺度。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这些既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身所要求的,又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要条件。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能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决定着执政党的地位和命运。我们党之所以生机勃勃,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党始终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