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对我来说是个非常神秘的地方,美丽的风光,怡人的气息,独特的人文环境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从小就梦想着能到云南走一趟,不要说去美丽的西双版纳看孔雀,就是随便踏上云南的土地都是我的奢望。而当我有机会走进云南的时候,让我感动的不是美丽的孔雀,不是云南的山水,而是一所学校,一所只有六个人的学校。
二00七年二月,我从东北来到云南玉溪一个叫候家菁的小山寨,这是一个只有二三十户人家的山寨,四面环山,山很高,早上快十点了太阳才从山头上露出脸来,山民们都住在山坡上,一条高速公路从村前的山间穿过。山间的小路弯弯曲曲,珍贵的田地几乎是挂在山川上,从远处看那是美丽的画,而走近看则是山民们的艰辛。我不敢想象,如果没有这条高速公路山民们将怎么走出这个近乎封闭的山寨。感叹之余我佩服人类的生存能力,同时对衣着褴褛、面色黝黑的山民多了几分敬意。
候家菁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只是藏在深山里。四面山上大都是原始的森林,四季长青,郁郁葱葱。流水潺潺,绕山而转,山间更有不知名的野花、翠竹四季芬芳,真可以说是鸟语花香,诗情画意,难怪人说云南到处都蕴藏着文化。而我则是在那所只有六个人的学校触摸到了这个山寨文化的脉搏。
第一次看到那所房子我不敢相信那是一所学校,那是这个山寨唯一有窗户的房子,红砖黑瓦的人字房写满沧桑,一面窗户上的六块玻璃只剩下了三块,一扇铁门把屋子里的六张桌子、六只长条木凳、一块黑板和外界隔离开来。站在窗子外,看着屋子里的世界,有人告诉我这是一所学校,我有些惊呆了。
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啊?我在心里打捞着记忆,乡村的小学,简陋的中学,可那最少也要分个年级啊,每一个年级最少也有二十几个人吧。而这学校却只有五个学生,一名教师,这也算是一所学校吗?学校的概念怎么也和眼前的这间屋子联系不起来,破旧的房子,只有几块红砖垒起的墙透着几分现代的原素,门外满地牛粪遗留着原始与古老,害怕踩在牛粪上的人是不会往屋子里看上一眼的,然而这确实是所学校。我不敢用贫穷和落后来描述这所学校,害怕沾污了思想里古老的文化。或许这所学校正是山民们企盼走出深山的一座桥梁,它是现代人与闭塞、与落后、与愚昧的一种抗争。我很想看到这所学校的老师或学生,以此平息一下这所学校带给我的震撼。然而学校正在放寒假,没能见到他们,这所特殊的学校给人带来的气息一直在我心中涌动着。
云南是文化的发祥地,元谋人的遗址上跳动着历史与现代撞击的音符,不论是高亢,还是缠绵都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内含。候家菁,一个远离城镇的小山寨,山民们至今还住着古老的房子。土坯打的墙,从外边看不到一扇窗户,一走进房门,里边竟别有洞天。土坯围墙的里边,几乎都是带有天井的阁楼,天井里假山、流水、兰草、鲜花和山民独特的大大小小的泡菜坛子相映成趣,装点着这个与时代有些不相称的建筑。站在天井里看着外面的蓝天白云,再低下头来看着山民那铜钱色的脸膛,不禁又让人想到了那所学校,那所只有六个人的学校,是那所学校陶冶了山民们如此浪漫的生活情趣吗。他们不动声色地把美丽建在没有窗户的围墙里面,就如山民们把他们的纯朴、善良、美好都深深地藏在了心里,谁能说他们的内心没有一个丰富多彩的美好境界呢。
春节过后,我终于看到了那所学校的老师。老师姓罗,五十多岁,个子不高,瘦弱中有一种说不出的精干,看不出他和山民们有什么两样,只是黝黑脸上那双深遂的眼睛透露着智慧。我不敢相信这位老师在这所学校里一呆竟然是二十七年。二十七年,他没有走出这大山的机会吗?看着这位平凡的教师,我心中的敬意不禁油然而生。面对我的敬意,罗老师是那样的平淡,他的平淡冲击得我心中那份敬意竞想找个地方藏起来。老师说,在云南这样的学校不只是一所,他只是这些老师当中教得时间长一点罢了。
我崇敬的不仅仅是罗老师这样的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与这山寨一样有着美丽、纯厚、深沉而不张扬个性。罗老师也是这个山寨中的一个学生。原来这里没有教舍,却有着学校,学校就在山民的家中。谁家的屋子里有地方,就到谁家去上课,有时候竟然是轮流着到山民家里上课。罗老师就是在这样的学校中考入师范学校,然后分配回到山寨,回到只有一位老师、几个年级同在一个教室里上课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一干就是二十七年。二十七年里这位园丁默默用心血来浇灌着不同的花朵,传授着他的知识。他自己也说不清教了多少个学生,他的学生如今有的在省城教育界,有的在市里的政府部门,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了。而让罗老师最欣慰的是这个远离城镇的山寨几乎没有文盲,四十岁以下的成年人差不多都读到初中毕业,并且都是他的学生。他的的儿子——也是他的学生已经在省城工作,并且为他买好了楼房,可他却舍不得离开浸满他心血的学校。
有一句话说得好,“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候家菁这个山寨做到了。候家菁并不富裕,山民几乎还在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听说现在的这所教室是十几年前上级教委投资一万多元钱盖起来的,那时还没有村前的这条高速公路,这里离镇上最近的的学校也要有四十多公里,都是崎岖的山路,让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到镇上去读书,对谁来说都不是个轻松的话题,因而山里的学校一直这样办着。我看到过学校里的那五个学生,他(她)们大都七、八岁,有的光着脚穿着一双凉鞋,就是女孩子大概也不注意洗手吧,但他们灿烂的笑脸是那样的动人,他们都喜欢美,女孩子们头上戴着好看的发卡,有的女孩子穿着裙子。他们没有吃过肯德基,没有游过海底世界,但是他们渴望知识、认真学习的态度是让人感动的,我真的从心眼里喜欢他们。上课的时候他们师生都是那样严肃,那样虔诚。“老师好”!“同学们好!”这样的相互问候给这所六个人的学校平添了几分神圣,几分不可动摇的信念。为了这山,为了这水,为了子孙后代,罗教师把他的青春都溶入到了教育之中,在教书育人之中,他的淡泊得以升华,在我的眼中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光环,演释着七彩的人生。山民们对这所学校的信任和厚爱则筑造了一个新的天地。这六个人的学校在我的心中不再是破旧的房屋,而是一个摇篮,一个装满知识和梦想的摇篮,更像一潭春水,碧波荡漾,映照着云南的山,云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