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范文参考 -> 讲话稿 -> 科教文卫 -> 正文

在治理教育乱收费会议上的讲话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12 17:00:09阅读:
字号:|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会议,主要内容是:认真贯彻国家和我市关于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区实际,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肃纪律,坚决贯彻“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的方针,使治理工作取得新的成效,为我区教育改革和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治理教育乱收费是切实减轻群众负担的一项重大措施,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全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各级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今年2月,中央纪委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吴官正同志在部署纠风工作时,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问题,要求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把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作为2003年深化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着力解决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严重损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一项重点工作,采取切实措施,务求抓出实效。为贯彻落实中纪委二次全会精神,教育部、国务院纠风办等7个部委于3月和6月先后两次联合召开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加大工作力度,从严治教,狠抓政策落实,并决定今年下半年在全国对治理教育乱收费进行拉网式检查。4月18日,我市召开了规范中小学收费会议,就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纠风建设提出了要求。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区政府常务会专门听取汇报并对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进行了研究。刚才,全区中小学同教育主管部门签订了《加强教育纠风规范中小学收费责任书》,就教育系统坚决治理乱收费,努力塑造新形象”进行了部署,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再强调四点意见:一、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重要性教育乱收费行为,根源在思想认识上。因此,纠正中小学乱收费不正之风,解决教育乱收费问题,首先要排除思想上的障碍,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上来。分析教育乱收费的思想根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错误的认识:一是有的同志认为学校多收几个钱,虽然增加了一些家长的负担,但个人没有上腰包,目的是为了改善办学条件,为了学校的发展,没有多大问题;二是有的同志以为,政府应投入的资金没有到位,导致学校经费不足而多收费,是替人受过;三是有的同志认为,乱收费不仅仅是教育系统,其他部门也有,没有必要抓得这么紧,管得这么死;甚至有个别同志认为,上级部门对乱收费问题处理过严过重,是小题大做,根本没有必要等等。对此,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维护全区社会稳定,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认识规范教育收费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切实抓好教育收费工作,确保不发生教育乱收费问题。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是要时刻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教育工作涉及千家万户,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都为之关注的热点。区委、区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教育工作。一方面,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在财政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过去5年对教育的总投入达到7亿元,加大对教育布局调整的力度,改善校际间的差距,同比翻了一番,今明两年还将投入近1亿元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在此基础上,2002年拨出800万元财政专款,出台了《关于发放中小学骨干教师津贴的意见》,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在全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可以说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是充足的,有保障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经费不足而产生的乱收费问题。另一方面,把治理教育乱收费作为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来抓,在全区形成了教育、纠风、物价、财政、审计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教育系统针对中小学乱收费等重点问题,大力实施专项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市教委的充分肯定。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个别学校教育乱收费问题依然存在,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成为影响行风、校风、师风、学风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同时也损害了教育工作的社会形象,人民群众反映强烈。这一问题不解决,不但加重群众负担,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必须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学校收费管理的各项规定,正确处理好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治理学校乱收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二、明确重点,严密措施,切实解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在整体推进的同时,必须坚持综合治理,集中突破,在一段时间内抓出成效。当前结合我区的实际,要突出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把治理教育乱收费的重点放在执行公办高中落实“三限”政策,落实收费公示制以及狠刹招生工作中的不正之风上,明确责任,抓出实效。二是要严格执行区教育局、纠风办、物价局、财政局、审计局五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收费管理的意见》,公办小学和初中的收费要做到“三个不准”:即不准超范围;不准超项目;不准超标准。普通高中要杜绝高收费滥招借读生,要规范招生行为和收费标准,严格把住择校生的招生比例。 三是要认真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学校收费情况进行一次深入彻底的清理和治理。特别是对存在的自立收费、擅自提高标准收费、服务性收费、搭车收费、集资收费、择校收费等问题要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加以纠正和整治。坚决破除“谁收费、谁所有、谁使用”的错误观念,彻底杜绝坐收坐支收费资金和随意减免财政收费资金现象的发生。三、综合整治,形成合力,确保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落到实处治理教育乱收费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许多部门,必须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才能确保从根本上治理乱收费。这次教育系统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不单是教育一个部门的事情,而且也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今天会议的有纠风办、物价、财政、审计等部门参加,就是要求各部门要协调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合力。这里明确一下各有关部门的任务:我区的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由区教育局和区纠风办牵头负责,做好组织协调、部署检查工作;财政、物价部门负责规范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既要保证教育行政事业性收费能够基本补充教育事业发展的不足,又要坚决制止不符合规定的乱收费行为;审计部门要负责对学校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和监督;财政部门要采取积极措施,保证对教育经费的投入,确保学校办学的正常运行,区纠风办要协助教育部门和学校,重点解决社会有关部门向学校和通过学校向学生乱摊派和搭车收费的问题。  四、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建立有效的治理教育乱收费监督机制区政府在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上的决心是大的,态度是坚决的,一定要一抓到底,务求取得明显成效。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治理工作落到实处。一是要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和收费公示制度、家长联系卡制度。通过各种形式,将学校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投诉电话等向社会公示,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要探索建立收费听证制度。今年我们在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收费标准方面征得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既加强了与社会的沟通,又增强了学校收费的透明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样的方式今后要长期坚持下去。二是要建立学校收费管理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学校收费管理责任制落到实处。这次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能否取得应有成效,关键在领导,关键在教育部门和各中小学校的一把手。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党政一把手,要对本单位的治理乱收费工作负全责、负总责,班子成员要分工负责、部门要各负其责,层层落实责任制。一方面,各单位的一把手要做出表率,做到带头查摆,带头进行整改,为自己所带的班子和下级做出表率。另一方面,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联系实际,制定方案,落实领导责任。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治理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真正把工作成果与单位的评先选优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奖惩、使用结合起来。三是要加强监督检查,加大处罚力度。要建立学校收费的巡查制度,加强督导检查,设立学校收费举报电话,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要坚决把住春秋两季开学关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不听招呼、顶风违纪的乱收费案件一定要从严查处,绝不姑息。在具体推进中,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要广泛深入征求群众意见,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能改的要立即整改;对在本部门学校职权范围内能够解决的,要及时予以解决;解决不了的,要及时向上级报告。真正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对治理工作领导不力、甚至因不抓不管而导致不正之风长期得不到解决、屡屡出现问题的部门或学校要追究党政主要领导的责任,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电视电话会议上严肃指出:“哪个学校出现了乱收费问题,要撤销校长的职务!”。要通过抓实的、动真的,不断把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引向深入。四是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使学校招生收费政策家喻户晓,使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了解国家关于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公办与民办学校招生收费的政策、规定和具体收费标准,澄清社会上一些人对教育收费的模糊认识。同志们,教育收费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希望在座的教育系统负责同志,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坚决刹住学校乱收费这股不正之风,努力使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区委、区政府对全区的教育事业十分关心,对教育系统寄予厚望,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通过大力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把思想进一步统一起来,把精神进一步振奋起来,把步调进一步一致起来,团结奋斗,同心同德、克服困难,扎实工作,为我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