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草动荡满天
风声凄厉伴鹤泪
心即使浪漫似烟
风沙掩面愿躺下睡
不必亲近在这天
不想今后独溅泪
心即使欲望挂牵
不敢将烈焰再拨起燃烧身躯
独舞疲倦倦看苍生也倦
惧怕中葬身无情深渊
独舞凌乱乱叫吼心更乱
惧怕中这地静听天怨
风吹草动荡满天
风声凄厉伴鹤泪
心即使浪漫似烟
风沙将万念也变灰萦绕不退
独舞疲倦倦看苍生也倦
惧怕中葬身无情深渊
独舞凌乱乱叫吼心更乱
在哪天这地悠然共对
自困疲倦倦看苍生也倦
惧怕中葬身无情深渊
自困凌乱
乱叫吼心更乱
惧怕中这地梦已失去
一只小小的破音箱传出了很多年前的声音。在这个格外安静的冬日午后,居然让人心生刹那恍惚。黄耀明和刘以达。当妖冶遇到浑厚,会是这样一种让人感动的苍凉共和。独舞疲倦,倦看苍生也倦。很久以前被自己很矫情地引用的一句话。现在依然留有余温。
窗外有明亮阳光和城市的嘈杂。眼睛和脸上皮肤感觉严重缺水干燥。手指寂寞。
昨晚上本来极有兴致地看“同一首歌”,谁知听不过四五首却已酣睡。看着那些在台上电光十足流光溢彩的艺人们和台下那些疯狂的年轻歌迷们,一同演化着那些所谓的音乐,只感嚼蜡。真的很怀念那些真正歌唱的人。也许是自己真的老了,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所谓的时尚,注定今后与己无缘。
而在很多年前,其实也不过十几年,自己也曾那样地感受着流行,感受着音乐。
最早应该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算起了吧。那时家里一只中型的双卡收录机,读初中的哥哥会买来一些磁带。在那个乡村小院里,会响起毛阿敏、韦唯等人的声音。一直记得中午放学后,母亲在灶前忙碌,通常是煮面条。我站在台阶上,听着那首《亚洲雄风》。正午的阳光正好游移到石阶上,映着热腾腾刚出锅的面条热气。总是记得这个场景。
还有从堂姐那里听到的邓丽君。那次跟她一起去走亲戚,一路上她一直教我唱《小城故事》。遥远的路程因此充满了美感。记得路过一个池塘,还有一片空旷的墓地。那是一个冬日,路上有积雪和薄冰。堂姐的声音婉转而嘹亮。
几乎是同一时段吧,是杭天琪的《信天游》、《黄土高坡》等之类。还有流行于乡镇的迟志强。《大海啊故乡》、《军港之夜》、《妈妈的吻》等等。
上了初中,大哥在镇上读高中,带回来一些稍稍前沿的流行音乐。邰正宵《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周华健《花心》、李春波《小芳》、张育恒《梅花三弄》、《再回首》、孟庭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风中有朵雨作的云》、苏芮《牵手》、毛宁、杨钰莹等。记得那时候每每放假在家,白日里随父母去地里干活,晚上回来急急地洗漱完毕,便钻进自己的房间,扭亮灯,打开随身听,随意翻一本闲书。那是一天下来最好的慰藉和期盼。
后来,离开了家去了省城。接触到不同的朋友。同时也接触了不同的音乐。渐渐对民乐起了兴趣。还有宝丽金旗下的歌手们。朱桦、林忆莲、陈百强、蔡国权、徐小凤、蔡琴、罗大佑、达明一派等等,这是真正八十年代流行音乐的巅峰时期。还有国内的王菲。那首《棋子》,从豆那里学会,从此便深刻。
还有周艳泓的一张专辑。记得里面很多她本人填词演唱的歌曲。一个真正的才女。《吉娅想家》、《出塞曲》等。
再后来,知道了许美静、黄磊、莫文蔚等,听电台的音乐频道,关注各个音乐排行榜,接触流行资讯。还有一些昙花一现的歌者。
工作后,因为起初的艰难,几乎没有什么心情去听音乐了。那段日子唯一印象深刻的是那首《你的样子》。林志炫版本的。同样是一个寒冷的冬日。一个人在小小租住房的平台上,看着楼下街道中肮脏而深积的雪,呵气成霜捉襟见肘。然后就听到这首歌。顿时无法自抑。那段岁月。那些人。憔悴难对满面羞,不堪回首忆旧游。
然后远赴异地。经历人生的一个转折,最初的生涩中,自然来不及关照音乐。等到有了时间,有了心情,听得最多的是王菲。
后来做了电台,迫不及待地翻出从前所有喜欢的音乐。有一段时间迷上大提琴,那个浑厚沉稳的声音一次又一次慰藉着异乡的午夜时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偶然的一个机会,接触到了发烧碟。第一张是范媛媛《靡靡之音》。之后是古璇、梁玉嵘、伽菲伽尔、赵鹏、沈丹、苏云等。那些似完美无缺的声音和录音,着着实实让人听出耳油。还为此花了不菲的代价购置了一套音响。与此同时还有爵士。真正适合夜晚的音乐。低迷回转,情深意厚。配合它们的还有那一段又一段美丽的文字。
然后是地下音乐。阴郁的黑色。缠绵的破碎。但同时亦是动人的。一直到现在。
现已不再做电台。对音乐的关注亦大不如从前。忙碌的时日,散乱的思绪。想起和听到的依然是那些陈旧的歌。此时听的是苏芮的《花若离枝》。光标拉回从头,一段音乐时光就此凝结。
起身倒一杯水。先温暖一下冰凉的手指吧。日光已渐次西斜,一天就要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