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曾氏宗祠
吃过早饭,从石台县出发,车子穿行于苍翠的群山之间,山峰不高,却沟壑纵横,绵延不绝,山路崎岖蜿蜒,九曲十八弯,一点也不为过,如一条游龙缠绕在苍苍茫茫的绿色中,忽左忽右,忽上忽下,转弯之处有的达180度。放眼望去,满目皆绿色,从山脚到山顶,无不被浓密的林木覆盖。那澄清明亮的秋浦河,静静地依偎在山脚下,潺潺流淌,宛若一条缠绵的绿丝带,飘荡在山脚,清灵婉约。
沿途无人,天地间烟雨朦朦,若有若无,远远望去,群山之间烟雾缭绕,云山雾海,犹如仙境。
导游说这是小雨过后的景致,“日照香炉生紫烟”,很美,只是不见日。那一缕缕,一朵朵,一片片,缥缈像薄沙似浓雾的白烟,袅袅从群山间升起,如仙气一般,飘忽不定,忽儿飘至山前,忽儿飘至山后,仿佛在捉迷藏,又似缓缓流动,一口气能吹跑似的。凝望着这景致,我在想,那山顶上是不是住着神仙,那些神仙是不是躲在云层里,躲在烟雾里,偷偷得观望人间,看看尘世间的人类是怎样惊扰了这儿的静谧和他们的梦境?
车子沿着山路盘旋着,不知过了多久,忽然,那青山脚下,绿野之上,几座粉墙黛瓦,飞檐翘脚的皖南民居点缀其间,古朴典雅,古韵悠悠,仿佛是一幅优美写意的画卷,展现眼前,忘了今夕何夕,今年何年,那些经典唯美的建筑,好像在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巨变。
约8点左右,到达曾家古村落,它建于明代,是一处保存比较完好的徽派建筑,据导游介绍,曾家古村落,居住的是宋朝曾布的后裔,明清年间,均出过文武状元和数十名秀才,并有多人出任朝廷重臣。它没有黄山的宏村,西递等古村落保存得那么完好,也没有那么气势恢宏,不过,我们今天要看的是曾氏宗祠。
在先秦时期,祭祀是贵族的特权,老百姓不允许修寺庙。明嘉靖15年(1536),皇帝接受大学士夏言的建议,允许民间广建祠堂。清代,民间以建祠堂为荣,其中,安徽,福建,广东,山东等地更是“宗则有祠”。
宗祠是历史的产物,历史没有对错,只有存在的合理性,当我们面对它时,需心怀虔诚,有所敬畏。
下了车,就远远望见一个马头墙似的高大牌楼,上面篆刻着几个大字“北固亭”,从这儿进去,有一条小径通向村落,路边有两个石制旗竿,数颗千年古银杏树。
沿着曲折小径向里走了几步,看到了一个若大院落,就如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封建家族的大院落一样。典型的徽派建筑,白墙黑瓦,飞檐翘角,又是典型的四合大院,方方正正,规规矩矩。祠堂的大门上方有一块匾,上面写着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曾氏宗祠。两边石柱,门楼上都雕刻着精致的花鸟鱼虫图案,门旁两个大石柱叫耻辱柱,过去,宗族内有违背家规族约的就被捆绑在上,示众或惩罚。
跨进高高的门槛,进入祠堂,映入眼帘的是与大门正对的上前方,悬挂着许多块匾额,那是曾氏历代杰出的名人,两旁的立柱上挂满了许多楹联,字迹已斑驳不堪,无法辨认,四面的墙壁上挂满了曾氏祖先的画像,寥寥数笔,却十分传神,那些梁上,柱上的木雕,精致细腻,栩栩如生,体现了古徽州文化的精髓。
院落的正中央是一个大型天井,地面由青石板铺成,两側各有一游廊向内延伸。两个游廊前后各有两个侧门,前面两个门叫喜庆门,用于结婚生子,从小门进,大门出;后面两个柒黑的门叫生死门,用于丧事,从小门进,大门出。这两种门绝对不能走错,平日是锁起来的。
曾氏宗祠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曾国潘在祁门设立江南行辕时,曾来到曾氏宗祠祭祖,有几处仍保留着太平军破坏的痕迹。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而今,一切繁华已如过眼云烟,消失在苍茫的历史长河中。
整个祠堂古朴静谧,环顾四周,不由的让你放轻脚步。
走出宗祠外,但见烟雨依然,古树碧绿,远山叠翠,眼到之处,美不胜收。
『作者:婉约清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