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马致远有首词叫做《天净沙》,写的是“小桥流水人家”,写出了有诗意的,但又很悲凉的黄昏景色。我们寡妇寨也有“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风景,只是这些风景被人为地糟蹋,也同样显得悲凉。
寨党支部书记薛立冬的家,就住在一条绕村的小河畔,他家门前种有几棵高大的菠萝树,树下是小菜园,周边围着红杜鹃花,不远处是一道小桥,流水潺潺,此处的风光如入画中,如果是诗人见了,肯定可以写出一首好诗!
这里有诗意,但失了民意!
这道小桥,是村民反映的热点。因为长年失修,人不能走了,要过河,一是涉水,二是绕道到上游,往水利道槽过。如果是大人那不要紧,小孩子要涉水过河,就容易发生危险!
瓜富寨小学是完全小学,除了本村学生,附近村寨的小朋友,也来到这里上学。因为有一水之隔,小孩子过河曾出过几次险,家长、老师一日几趟,要到这条小河边接送孩子。经几条村的干部协商,要共建这道小桥。经费本村负责一半,外村负责一半。
由于干部的口碑和威信差,集资款迟迟不到位,外村建起的半道水泥桥已伸到河道中间,本村迟迟没有动工去接上。眼看春水一起,就无法施工了,寨里的干部只好将筹集来的钱买来木头,建了另一半。这样,建一道不足三十米长的小桥,一半用水泥,一半使木料,村民戏称是“一桥两制”!
小桥是接龙了,次年来了一场龙舟水,“哗啦”一声,用木头建的这一半被水冲塌了。住在河畔的薛立冬,身为党支部书记,伴着断桥流水,水涨水落,三年过去,还是“涛声依旧”。有的群众曾向他提出重新集资把桥修好,他摇头说:“我得到工作队下乡扶贫的消息了,咱等工作队来了,就好办了!”这样依赖着和等靠着,挨过三个年头,果然有工作队下乡了!
这期间,也有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每当干水期,人们就会发现有个上年纪的人带几个年轻人在肩扛膀挑,修修补补,那是老党员薛雄带着养女薛兰妹、邻居薛立夏等人义务修桥。然而,尽管有热心人关注,可小桥只是修修补补,没法永久使用。
我们工作队和村委会干部,来到小河边现场办公,决定作为首批为民办实事的工程,将水毁的小桥重新修建好,让孩子们放心过桥上学!
建桥的经费,不能向百姓摊派。工作队员回城,向原单位领导汇报,争取给予经费支持。这些宣传文化单位的经费也是很有限的,且又是全年包干的,但三万多块扶助资金,还是在不久就到位了。
有了这笔钱,加上动员干群出人出力,就地取材,我们除了能建好小桥之外,还可以省点钱用来修整进村的那条崎岖山路,建筑下寨的蓄水陂……
半个月后,几项工程都完工了,工作队真诚为老乡办实事,声誉不断提高。尤其是学生家长和小学老师,再不用忧虑孩子上学过河难了!
这一天,多年带头义务修桥补路的老党员薛雄,拿出了自家酿造的蜂蜜酒,还杀了一头饲养的小山羊,要和工作队同志好好饮一杯!
见“老团长”这么热情,我想起了李清菊主任曾为他牵线相亲的事,就说:“好!快把妇女主任两母子叫来,也把你家小兰妹叫过来,让我们高兴地聚一聚!”
“老团长”咧嘴笑着,没有表示拒绝。
(作者:老丫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