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告别的“烟文化”
我,在抽烟45周年以后,陡然悯心发掘,猛格丁的在2007年1月1日元旦这一天,成功地把烟戒掉了。大年过后,朋友串门拜年,彬彬有礼的给我递烟打火。我把手一摆,婉言谢绝,笑道:“戒烟了”。一听,一个个瞠目结舌。有人讪笑道:“戒烟?噢!你老是……改正归邪了!”
哈哈!戒烟不是改邪归正,居然是“改正归邪”?你说怪不怪?不过,这真也不是奇谈怪论,而是生活的常态。一切所谓“常态”生活,都是一种文化。酒有酒文化,茶有茶文化,烟,当然就有烟文化。不过,十分厌恶抽烟的人们,可能不同意使用“烟文化”这个词语,觉得抽烟的恶习,不配加上带有光辉色彩的“文化”一词。但是,烟文化是客观存在,不管你是否承认,它都是很多人非常真实的生活习惯,怎么能不是一种文化呢?尽管这种烟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并不长。
我们读历史,从“夏商周战秦,两汉三国晋,南北隋唐五”,到宋元明朝和清朝前期,都没有古人抽烟的记载。你看,文武周公,诸子百家,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么一大堆历史巨人,没有一个是烟民。就是说前清之前,我们的祖先是从来不抽烟的。抽烟,只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才有的。烟草,是同鸦片一样的舶来品。当年,以英国殖民者为领头狼的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生硬地轰开我们的国门之后,烟草便作为“洋货”强行进入我国,所以可以说,烟草是列强们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耻。
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输入的烟草,并不是欧洲固有的,而是来自于遥远的北美洲。公元1492年,葡萄牙航海家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向西方远航,发现了“新大陆”,他和他的船队认为已经绕地球半圈,这地方可能就是靠近中国的印度,所以管这里的土著民叫“印第安人”。(从此,历史以误传误的把该词语固定下来,至今也没改变“印第安”的称谓。)他发现印第安人把一些烟草扔在火上点燃,用嘴叼着一根长管子的一端,将另一端放在火焰的上方,把烟吸入口中。他感到很奇怪,回到西班牙后就向人们说起此事。在人们的怂恿下,哥伦布再次去新大陆时,就把那里的烟草带回到欧洲来,烟草便在欧洲安家落户。大约在1560年,一个叫让?尼科的法国人住在葡萄牙的里斯本。他对美洲的所有植物都很感兴趣,最感兴趣的是就烟草,他和他的朋友希望用这种烟草作止痛剂,便从中提炼出一种物质。什么物质?“尼古丁”。其实,“尼古丁”,就是用它的名字来命名的。人们逐渐发现,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以用来治疗马的疾病。有时马病得很厉害,连路都走不稳,就将烟草的烟吹入马的鼻腔,马的病似乎就会好一些;英国的雷利爵士在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时期很有名望,他周游各国,试验着抽烟,成为最早吸烟的欧洲人。他每天在自己的房间里偷偷地抽上两袋。有人进来时,就很快地将烟灭死并将烟斗藏起来。但是,有一天他的灭烟动作不够快,一个人忽然进来发现房间里烟雾腾腾,雷利的口里也正冒烟。这个人吓慌了,以为雷利的身上着火了,拿起水桶来就往雷利身上泼水,并且跑出房间,把这件事告诉了大家。经过雷利解释,人们方才明白过来。从此以后,吸烟就不再是秘密了。雷利把这件事告诉了伊丽莎白女王,被女王首肯。于是,抽烟,便在全欧洲的上层社会逐渐流行起来,多年以后,烟草的种植和抽烟的习惯,几乎在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了存在,并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烟卷儿不带过滤嘴,高贵的抽烟者对每支香烟,只是抽去大半,就把长长的剩余烟蒂随意扔在地上以摆阔气、显排场。于是,一个“拾烟巴”的职业应运而生。据说,有一双讨饭的孤儿,兄弟二人就是靠拾烟巴发家的。他们把拾来的烟巴拆开,抖出烟丝,买来卷烟纸,用手工重新卷制“二手烟”。开始时,用赚来的钱糊口,慢慢的扩大生产,淘汰手工,用机器卷烟,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如此火爆的烟草行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改头换面,政府就借机征收高额的税金,商家便推出“有奖抽烟”的种种举措,后来,卷烟,就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一大支柱产业和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与此相适应的是,抽烟,变成了享受上流社会待遇、显示地位高贵、进行社会交际的重要手段,其精彩镜头,被电影界看重。于是,一些老电影里,就有了上流社会的贵人们喷云吐雾、潇洒自如、飘然若仙的抽烟镜头,有的吐出烟雾大圈套小圈,有的则可吐出直直的、神仙棍棒,有的香烟缭绕于榻前椅侧,有的雾霭朦胧于霓虹灯下,不论是男男女女,公子少爷、大家闺秀,青楼娼妓,都成为当时资产阶级中时髦的抽烟贵族或者假贵族。
抽烟,作为跨越阶级阵线、驾驭敌对关系的使者,在阶级斗争最激烈时期也模糊着自己的立场。无产阶级中的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这些“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领袖人物,都曾经是忠实的烟民,加上抽烟斗的绅士,抽旱烟的农民,抽烟成为生活的一种必需。几乎是“全民抽烟”的事实,征服了不抽烟者的反对意识,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烟文化,就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慢慢形成了。
“文革”中,西方的敌对势力对我进行全面封锁,国民经济不景气,我们的计划经济,只靠一个“广交会”断断续续的通向国际市场。有相传故事道:周恩来总理乘坐在卧铺车厢车中,忽然嗅到一股浓烈的“希尔顿”香烟味道,从前面的硬座车厢中瓢了过来。周总理在出国访问时抽过这种烟,并带回几条来送给中央的几个领导尝尝鲜。这一嗅到“希尔顿”,心中纳闷,是哪位首长坐在前面的硬座车上?就打发警卫员到前面去看看,并把那位抽“希尔顿”香烟的“首长”,请到卧铺车厢中来。警卫员找到那位“希尔顿”一看,并不认识,便把此人“请”到了卧铺车厢。周总理和蔼地问:“同志,哪个单位的?哈哈,你抽的这是希尔顿吧?”那人一见到周总理,心情十分紧张与仓惶,只得战战兢兢的如实汇报:总理,这一次,我犯大错误了!我是一个县级厂子的采购员,偶然出差到广交会,看见洋人有卖这种烟的,没见过,就好奇的随便打听打听,可是我不懂英语,一个翻译就从中撮合要让我买一条抽抽试试,那些洋人们小瞧我,对我讽刺挖苦一番,居然说中国人都是穷光蛋,买不起这种烟。他们哄堂大笑起来,弄了我一个大红脸。可是真的,我就算豁上半年的工资,也只能买一条烟啊!不买吧,就会给国家丢人。我一怒之下,从身上取出携带的公款,狠狠心买了一条。那洋人一个个瞠目结舌了。我虽然在洋人面前充当了英雄,可花掉了半年的工资,唉!厂里,是不会给报销的。我挪用的这些公款,尚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还清!刚才在车上,越想越龌龊,心里憋气,就拆开来抽一棵尝尝到底啥味,不想让总理撞上了!呜呜呜!那采购员边说着,便难为的哭起来,还说要听候总理处分。周总理听完了,严肃地说:“有骨气,好样的!只要没给咱中国人丢脸就好。这样吧,我给你写个条子,让厂子里报销了吧!”
当时,这个故事传说的比较多,但它的真实性不敢肯定。这个故事中,不仅仅是“烟文化”,而且还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你说这抽烟问题,在一定条件下,岂不是关乎着国格和人格么!
当然,因为抽烟而引发政治故事,不会天天都有,烟文化在农民那里,更现出一种特殊功用来。过去的农民习惯于抽旱烟。一来呢,旱烟是自己种的,不用花钱买,二来呢,在田间劳作和休息,还有防身的妙用。小时候,我亲眼见过“马蛇子”中了烟毒后翻跟头的样子。一位好事的农民,捉住一条在田间艘艘乱跑的马蛇子,把旱烟袋里的烟油子用草棒捅出一些来,塞进马蛇子的嘴里一小滴。那活蹦乱跳的马蛇子便不再艘艘飞跑,立刻就会疯狂起来,打滚碰头、张跟头、竖直扎,就像玩杂技,那样子挺可笑。再过一会儿,它就会一伸腿、一瞪眼,不再动弹,死去了。既然烟油子的毒性可以药死马蛇子,田间的各种害虫当然都怕烟味,一闻到烟味都会躲着走的。所以,抽烟的农人们,都敢于在田间树荫下,放心大胆的乘凉午休,甚至夜里也敢于睡在田间地头。而不抽烟的农人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在田间休息时,很容易遭受蛇类、蚁类、虫类的袭击。这,大概就是农人们大都喜欢抽旱烟的一个原因。
大概是长期抽烟的人身上,会自然产生出旱烟的“避邪”功效,即使抽纸烟也能“避邪”,所以后来的大部分农民,在生活条件慢慢提高之后,循序渐进的淘汰了旱烟袋,而抽起了纸烟来。开始时,抽纸烟的农民,并非是抽花钱买来的香烟,而是把旧报纸裁成条状,卷进旱烟的碎叶冒充“烟卷儿”。那纸烟卷得一头粗一头细,把细的那一头打个折,让它翘起来,填进嘴里衔住,点燃那头粗的,叭哒叭哒地抽起来,倒也过瘾。于是,便精简掉了烟袋锅、烟带杆、烟袋嘴、投烟油子用的铁丝等很累赘的烟具,显出一副轻装模样。只是,这种自卷的纸烟,登不得大雅之堂,凡遇有红白喜事,还是得购买廉价的香烟才行。这么一来,廉价的香烟也就在乡村流行起来,慢慢取代了旱烟袋。
“文革”中,最廉价的香烟是白皮的,叫“白皮烟”,也叫“大众牌”,“人摞人”一盒烟20支,价格,6分或8分钱。只要买得到,几乎人人抽得起。香烟,不论贵贱,它比起旱烟来有了一个很大的进步,很大的飞跃,因为它可以在包括农民在内的最低层人士之间,作为人际交往的主要工具和敲门砖。你看,老少爷们熟人朋友之间在一块聊天、干活,你给我递一支烟,我再给你递一支,那姿势之优美,动作之娴熟,烟香之过瘾,都是非常惬意的。而且有来有往,可以加强交流,了解人性,巴结别人,加深感情,那数不尽的作用,大着呢!你看,出门办事,遇见那管事的是个陌生人不好说话,那就先递上一支香烟(哪怕是8分的),给人点燃,显出一份殷勤和礼貌,感化出对方的好脸,然后再打听事情、了解情况,或者进一步托他把事办成。有了这支“交际烟”,就会加大办成事情的系数,作用能不大焉!可是,如果你不会抽烟,就拿不出抽烟者的潇洒、优美和娴熟自如的姿势,不会给人递烟。你即使硬着头皮把烟递过去,让人家一个人抽,你傻傻的看着,也不大像话,人家很难接受,办起事情来就难得多了!你说不抽烟的人岂不是一大缺憾?于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抽香烟的普及率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中国的烟文化也走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然而,当人们翘起二郎腿,眯起两只眼,互相敬烟、喷云吐雾,似乎是在享受那种美滋滋、暖融融乐趣的时候,是否想过吸烟将对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呢?有些人想不到,有些人则会列举“长寿烟民”的例子予以驳斥,也有的人似乎把烟文化看得高于生命,于是坚持“不去管它。”
可是,抽烟对人体的危害,慢慢暴露出来,一项项因吸烟导要求戒烟的呼声也此起彼伏。我们国家采取的方法首先就是在烟头上加装过滤嘴,以图滤毒减毒,然后是在烟盒上写上“吸烟有害健康”的字样,提醒人们戒烟。再就是用经济杠杆调解,提高烟草的税收和价格。然而,不但效果微乎其微,而且还从地下冒出来一批一批的假烟。
也有许多人知道吸烟危害健康,很想戒烟,可是在一次一次的戒烟失败后,无可奈何的重新回到烟民行列,不得不继续着“慢性自杀”的抽烟壮举。许许多多的烟民,则很有点大义凛然的“浩然正气”,面对心脑血管病、癌症等重要病症的袭击,居然前仆后继,不怕牺牲,高举旗帜,我行我素,大有把烟文化发扬光大之态势。
世界各国近40年来对烟草危害进行了广泛的研究,5万多份研究报告证实了吸烟对健康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当今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就是烟草,吸烟已经被定为“公害”。但吸烟对身体健康危害程度有多大?这是许多人都不曾想像到的。科学研究证明,烟草的危害主要来源于烟雾中的化学成份。烟草中含有的化学成份高达4700多种,其中主要有一氧化碳、尼古丁、焦油、苯丙比、放射性物质、刺激性化合物及砷、汞、锡、镍等多种重金属元素,它们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和致癌作用。2001年8月,美洲心脏基金会和美洲心脏病学会联合发表的反烟草斗争框架协议的《巴拿马声明》中指出,吸烟将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悉,目前全球每年与吸烟有关疾病死亡约为490万人,到2025年将达到2000万人。新华社曾发过一条专稿,说我国的科学家在开展了一项大规模调查以后得出一个结论,我国每年100万的死亡人群中,有3/4死于烟草所致的疾病,按现有趋势,到2020年,我国将有200万人因吸烟而死亡。
于是,戒烟,一个与烟文化诀别的运动席卷了国内外,震惊了广大烟民。然而,戒烟,却是一件十分困难、几乎大多数烟民都做不到的事情。有些烟民大有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气概”,宁可去死,也戒不掉抽烟。为何如此顽固?因为抽烟是一种文化。
要知道,全民戒烟,就是剔除烟文化。剔除或者叫告别这种多年积淀的烟文化,那是最难最难的,哪怕它是殖民文化、劣质文化、害人文化,都一样难以告别。这一说法不光指中国,也包括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于是,在全世界戒烟,谈何容易?然而,只要不能彻底戒烟,烟文化就会每天每日的蔓延滋生,生生不息,代代传承,永无穷尽,其后果将是极其恶劣的。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20年,全世界的烟民人数将由目前的12亿上升到16亿,因吸烟致死的人数将会由目前的每年400万人上升到1000万人。吸烟将成为人类最大的杀手。
啊!好危险!值得庆幸的是,本人,下了最大的决心,胜利的告别了烟文化,已经从堪称恐怖的烟文化中摆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