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范文参考 -> 演讲稿 -> 发言稿 -> 正文

后勤人员在教师大会上的发言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12 16:54:37阅读:
字号:|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

在领导们的关心和支持下,今天我有幸站在这里给大家作演讲,关于我在师德师风教育中的体会和感想。这么多年来,在校党支部核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我进步很大,并积极参加校学习培训。今天,我就结合胡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会上的讲话精神,围绕学院近期大力推动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中,如何让自己成为一名学规范、塑师德、展风采的好员工,在工作岗位中怎样体现师德师风教育的精神。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么多年来,在后勤管理岗位上,我经历了学院的大发展,也经历了个人角色的大转型,更体会到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真谛——育人先做人,正人先正己。

作为教师,应当树立“育人先做人,正人先正己;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作表率”的意识,以教书育人为本职,作学生,教师的表率;作为后勤管理人员,我们同样也应当树立“三服务、两育人”的意识,从“做人、正己”开始,以管理和服务来育人。

后勤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第二课堂”和重要阵地,是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基本条件,是学校健康发展和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高职院校后勤工作的主要任务——搞好“三服务”(为科研、教学、师生服务),做好“两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并在“三服务”和“两育人”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后勤改革的新思路、不断总结新经验。

后勤工作要求我们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地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热爱学生。

首先是后勤职工工作观念的专变,我们克服等、靠、要的思想,鼓励开拓创新,勤奋工作,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牢固树立为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思想。以“单项改革,逐步推进”的思路为指导,着力于打破“铁饭碗”,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不干一样的旧体制,为以后适应“竞争上岗,择优录用,今日不努力,明日就下岗”的新形势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坚持区别对待,鼓励后勤职工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可以说经过这几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院的整个后勤体系的工作作风有了一个相当显著的变化,尤其是在服务意识上,由以前的“被动服务”转变为了今天的“主动服务”。

比如在宿舍水电管理上,我们后勤部门联合管理,总务处进行常规检查,保卫科组织不定期的突击检查,一定程度上的避免了安全隐患,保障了学生的生命安全;在教学楼、实验室的设施检查上,我们总务处采取定期检查、维护的方式,发现故障及时处理,以保障正常教学活动开展,计财处为方便师生办理有关业务,放弃了正常的全民健身活动时间等等。

其次是后勤管理人员逐步树立了效率观念,成本意识,努力降低投入和产出成本,为学院后勤当好家,理好财,实现管理了高效益。服务是后勤的本色,但一定要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要懂管理、善经营,会服务。

如在今年暑假,我们学院食堂要装修,我进行了认真负责!从设计、招标现场管理、食堂公开托管招标等. 我始终本着:“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要懂管理、善经营,会服务。”的原则,广泛征求同事们意见,针对市面上各种材料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并组织学院有关专业人士进行了数据核算与论证,最终以最佳的方式为学院解决了食堂问题,获得了相当大的成效。这件事,培养了后勤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成本意识,经营意识。

又比如每年,因为后勤需要,我们学院每天都需要大量的生活必需品等:如食物、物品的采购,学生矿泉水管理,还有整个后勤工作的主持等,这些也都是非常繁琐而需要非常细心的工作,但由于我们心中有了学院,有着广大的师生,再加上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我们的工作做的非常顺利和愉快,感谢大家,因为这和大家的努力、体谅、理解、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再者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后勤工作人员要多向学习、多交流,不断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近年来,我们后勤部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后勤员工多开眼界,充分了解后勤工作形势,学习兄弟学校的后勤管理经验,因校制宜的创建具有学院特色的后勤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服务好”,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一个小差错、一点小欠缺就会导致人们对我们后勤工作留下不良印象。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要端正服务态度,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为目标,真正达到学院领导,师生和后勤工作人员“三满意”。

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把有利于广大师生员工的安居乐业,无私奉献,勤学苦练,专心敬业作为后勤工作的动力,从后勤管理和服务中铸就师德。

我相信自己在这后勤的岗位上会越来越出色的!

上一篇: 同学聚会祝酒词   下一篇: 告别会上的讲话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