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农村座谈会上的发言
一、意义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深层次上有两个重大意义: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农村的小康和农业现代化,这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步骤。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着眼点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中国之所以提高出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就是为了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XX~XX年连续三个涉农的“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也让我们体会到中央对“三农”工作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①XX年的《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文件最重要的政策内容是:“两减免”、“三补贴”,其目的是利用公共财政工具“少取多予”来减轻农民负担、促农增收。②XX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文件中的重要政策都围绕着巩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文件着眼长远,希望以促进农业增效的方式来带动农民切实增收。③XX年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直指去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件提出农村综合改革和体制改革的长期规划】。从中可以看出,XX、XX年两个文件都旨在以促农增收为途径来让农民满意,区别是前者突出了短期效果、直接效果,后者更着眼于长期打算。XX年的文件与前两年不同,不再抓着农民增收一点不放【因一方面农村人口基数过于庞大,无论农民是从事农业生产还是外出务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获得收入增长的空间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单纯靠中央财政来增加支农投入,难度也很大】,而是从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等长期规划入手。
而对于我们海峡西岸经济经济区来说,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有着特殊意义。因为目前海西东部沿海与西北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差距是较大的,而且呈越拉越大的趋势。①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在从人均gdp上比: XX年全省人均gdp为16415元,而山区仅为 9247元,也就是说,XX年山区的人均gdp已落后全省平均七年,与沿海比的话就落后更多了。②城镇化水平上的差距。沿海基本都达到46%以上,而山区在20%左右。③农民收入上的差距大。XX年沿海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大概是5000多元,而山区大概是3000多元。所以,具体分析我省状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西北部山区应是海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重点。而从海西建设的整体规划布局来看,“两冀”(闽西南一冀和闽东北一冀)也是海西建设必须突破的难点。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势必强调各级公共财政加大对山区欠发达地方的支持力度。新农村建设资金的分配、建设项目安排都将向这些地方倾斜,这样必然激发西北部山区的快速发展,也就是海西的两冀的发展,从而有力地推进“海西”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二、问题
从海西目前的实际来看,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突出的问题是“钱、人、地”
①钱从那里来。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大量的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目前,山区县市收入普遍很低,依靠上级转移支付运转,有的甚至负债运转,基本无力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比如我县,今年建设试点村42个,县财就需补助经费1500万左右。而目前,资金运作有三个方面突出问题,不利于农村发展:其一,金融资金向工业集中。据我县金融部门统计,5月底贷款余额15.45亿元,而用于农业贷款的只有5.6 亿元,仅占1/3。而农业贷款大都是农村信用社放贷,商业银行的农业贷款只有300多万元。其二是政府公共产品投入向城市集中。城市的道路、路灯、公共娱乐设施全部由政府负责,而农村建设则需农民共同承担。这几年,虽然政府加大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比如,省出台扶持农村公路硬化改造政策,但由于山区公路成本高,实施起来,农民还是要承担一定的负担。事实上,财政对农村的投入远远不及城市,甚至只占城市的“零头”。三是投资主体乏力。目前,乡镇、村收入普遍很低。如我县,大部分乡镇经济十分薄弱,只能靠转移支付或靠争取上级补助维持正常运转,而大部分的行政村是经济“空壳村”,也基本上依靠上级转移支付运转,有的甚至负债运转,基本无力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从农民这个角度看,务工收入较高且较稳定的农民,不少已在城镇购房,仍居住在农村、从事务农的这一部分农民收入偏低,只有3000元左右,在温饱线边沿,无力投入新农村建设。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m338.com网。
②人往那里去。山区由于人多地少,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需要寻找出路。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跳出“三农”抓“三农”。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减少农民。出路在哪里?必须向非农产业转移。继续只念“粮烟猪”老三篇,“提篮小卖”,只能解决温饱;要想富裕奔小康,除了个别种养能手外,必须走出农田,从事二三产业。比如我县,从收入情况看, 县内务工收入一般在800--1300元之间,平均1000元计算, 年收入可达1XX元,所以,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也是我们必须突破的一个难题。
③地从哪里来。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而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用地问题。山区县市,大都是丘陵山地。比如我们**,山地263万亩,耕地33万亩,属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别是由于“两大工程”建设,使我县农保区过密,要找一块象样的项目用地较困难。过去招商引资,主要是客商选地,我们被动地到处征地,不仅土地利用率较低,浪费了土地,也增加了在项目基础设施上的投入,这二三年,我县每年投入用于征地及“五通一平”前期经费都达到近亿元。这样也就无法有效地优化组合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没有形成很好的引资平台,严重制约今后的发展。
三、做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觉得关键要树立一个理念:即城乡一体化;讲究二种方法:即政府启动,市场动作;注重二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农村经济发展;把握好四个重点:即新村建设、户籍制度改革、土地管理使用和公共财产分配;但最关键的是要针对存在问题,推进“三个集中”。
1、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工业项目集中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土地、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形成产业聚集优势,提高工业发展水平,从而增加税源、壮大财政。在具体工作中,要严格按照“增量入区集中发展,存量逐步调整到位”的指导思想,把握好“三个关”:①源头关。新上工业项目原则上必须到集中区落户,严格限制单独选址的工业项目用地,在用地报批和供地时,严格控制单独选址的工业项目用地,能进入工业区的项目一律不再单独安排用地。②集中关。采取先易后难、分类有序推进的办法,通过土地置换等措施,将有一定规模、可结合技术改造和扩能的现有企业分期分批逐步向集中区集中,同时鼓励企业易地技改。③集聚关。要把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与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相结合,把符合特色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优先安排进入园区,形成特色集中区。
2、促进土地向规模集中。土地集中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水平,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农民数量。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必然促进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当前“想种的人没有地,有地的人不想种”的现象在一些农村普遍存在,解决这一问题,要按照“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土地向种植能手集中,而土地集约化经营有利于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安心转移,促进规模农业迅速发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3、促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是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要采取“鼓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办法,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①抓素质提升。充分利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扩大培训阵地和培训规模,把主要从事季节性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转化为有技能长期从事工业生产的产业工人。同时,也通过培训,更新就业观念,提高工作技能,使农民既“洗脚穿鞋”,又“脱胎换脑”,真正实现从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从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②深化各项制度的改革。比如通过对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抓好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和城乡社保工作,出台卫生医疗、子女就学等方面的政策,以此缓解农民进入城镇的“瓶颈”制约。对建设工业集中区而失地农民, 要改变单一的货币补偿的方法, 采取土地入股分红、优先安排工作和养老保险等形式,建立保障失地农民稳定收入的长效机制。目前我县正在尝试土地入股分红的办法,就是把农民征地补偿款用于参股项目建设,主要采取逐年递增回报补偿方式,土地收储中心与村居委会、被征农户签订合同,由县财政局担保、县政府鉴证,23年付清。按每亩补偿金以2XX元计算,23年可获88100元的回报,年回报率达0.174%(一分七厘多),比参股电站等分红的回报还高。这样,不仅有利用于解决项目建设融资难的问题,也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