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范文参考 -> 演讲稿 -> 教师演讲稿 -> 正文

北邮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12 16:56:08阅读:
字号:|
七月的高等教育,关注两件大事:高考与就业。七月北京最开心的中学校长是谁,要等高考以后才能揭晓。要问七月北京最高兴的大学校长是谁,恐怕我应该是其中一个。(掌声)因为,今年大学毕业一次就业率统计数字已有透露,北邮研究生100%,全市第一;(掌声)本科生96%,全市并列第一;(掌声)高等职业技术大专生90%,还是北京市第一。(热烈掌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一部分毕业生离校以后继续寻找自己称心如意的工作是很正常的,据我了解,剑桥大学的一次就业率通常为70%。但这并不是说,一所大学可以不关心毕业生的就业。恰恰相反,北邮一直将毕业生的就业当成是自己办学的灵魂。
  

  大学毕业生,或工作,或攻读更高的学位,都应该算是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此以前,你们是小学-中学-大学,宿舍-教室-食堂简单的学校生活模式,毕业以后你们面临的第一个人生课题是:适应社会。
  

  “社会”是个很复杂、很难定义的概念,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来开展“适应社会”这样的讨论。正如大家学习了十几年数学,不一定说得清“数”的概念。
  
  社会是一个区域,它有自己的地理、气候、食品和自然资源。只有适应社会自然条件的人得以生存。社会是一个人群,分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务或者说不同的阶层,一个没有对社会作出过劳动贡献的人,社会不会接受他,不允许他依靠救济赖以生活。社会是一个系统,有它严格的游戏规划:法律、规制、章程,社会不能原谅甚至要制裁违背系统游戏规则的个人。社会人群间的联络沟通靠语言,不能理解、不能使用社会群体语言的个人实际上与社会处于一种绝缘的状态。社会有一套传统:它的历史、文化、意识形态,不尊重社会传统的个人会显得与社会格格不入。
  

  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必须明白,社会不会再象老师那样,欣赏你的天真清纯。社会将会关心但不会迁就你这样一个年青的新成员,社会要求你遵守规则,社会期望你劳动、贡献。社会与自然一样奉行一条法则:适者生存。
  

  社会的经济在发展,资金的投向一年年在转、学术研究的热点一年年在变,新的学科、新的岗位不断涌现,旧的技术、旧的行业逐惭淡出。所谓适应社会,要求年青的大学毕业生调整自我的专业方向和就业选择,让自己的才华和特长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谐地合上节拍。
  

  如果说,大学填志愿或多或少还有你家长的“强迫”,班主任的“误导”,抑或自己高考分数的“无奈”,那末,到社会,所有的选择都是你自己一个人决策。诚然,朋友可以建议,老师可以指点,但是风险要由你一个人承担。
  

  我至今记得领取国际驾驶执照时受到提醒的一句话,“驾照不证明你的开车技术,它只说明你学会了怎样在马路上安全地学习驾驶”。在今天颁发毕业证的典礼上,我们不妨也采用相同的逻辑来这样说,大学毕业,并不意味着你已经掌握了从业的全部本领,它只证明你具备了要适应社会的观念,掌握了学习的手段,也懂得了在关键时候要作出正确的选择。
  

  前不久,我陪同刘淇市长会见美国客人,其中一位纽约大学石溪分校教授邓越凡,他是在卡斯比计划中由国内几所著名学府的物理系学生中选派赴美攻读物理博士的,毕业后发现在美国并不好找工作,于是立即转向计算机,几经努力,进入计算机学科,再加上刻苦工作,终于在并行计算方面颇有造诣,成就斐然。在北邮,作过第二次选择的教授也不少,电信学院顾婉仪教授本科学习物理、信息学院杨义先教授本科学习数学、雷振明教授本科学习地质,经管学院吕廷杰、阚凯力教授本科分别学习无线电工程和电气工程。理学转工学、理工转管理、学术转行政、学校转企业,这样的例子其实屡见不鲜,其中的实质内涵只有一个:适应社会、适应时代。
  

  James Martin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造出一个词汇叫“知识爆炸”,他说大学毕业生知识的半衰期已经缩短为五年。现在的世界,即使你念到硕士、博士,在大学里攻读了六七年、十来年,也不等于有了一劳永逸的保险。一张大学文凭其?quot;吃"不了多少年。如果要问我高等教育在二十世纪有过什么新的创造发明,我想首推就应当是"继续教育"的理念。只有坚持不断更新知识,充实自己,永远进步的大学毕业生才可能成为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精英人才。


  潮起潮落,终归自然。社会经济发展有快慢,人生职业生涯多艰难。偶有成功,你千万不可得意自满。顺风顺水的船怎么靠岸?没有刹车只有油门的车你们谁敢开?倘若遇到困境,你也不必气馁绝望。有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兰极速",中学生无知的报复惨案,离我们不远,时间、距离都不远,它让我想起另一件校园里的惨案。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一日,美国I大学校园,肇事者L博士,卡斯比计划中国留学生,风华正茂却偏偏碰上经济低谷的年代。美国人自己尚不易就业,何况是学习物理的中国人。L博士本可以接受社会现实,为自己的人生道路重作安排。但是少年得志、平步青云的L拒绝了任何可能的方案,病态地选择了手枪和子弹。他枪杀了另一位中国博士SH,枪杀了导师G教授和另一名S教授,人们后来分析杀人的动机无非是妒忌,是报复导师对SH博士的"偏爱"。照理说,即使是毫无道理的报复,悲剧也应该就此为止。但是L还枪杀了系主任N教授,又到校行政大楼枪杀了一位副校长和一位秘书,最后饮弹自尽。全面综合分析这一骇人听闻、震惊世界的事件,要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各个方面,并非三言两语可以完成。我在这里想告诫大家的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不能适应那个社会,再寻找一个你适应的社会去。假如异国他乡不适应,你就回到故土家园来。一个理智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任何困境中,切不可仇恨社会;在任何情况下,绝不能采取极端手段;更不要让无辜者受到伤害。

  人是社会的人,人在社会中生活要有健康的心理,正常的心态,而这些源自于理性和良知。应该懂得,人的一切,都是社会赠予的。从幼年、少年到青年,衣食住行哪一样不是社会给予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哪一级教育不是社会提供的。你的生命、你的才华属于社会。奉献和服务,应该是每个大学毕业生的义务,应该成为你们真心的追求。
  

  有一个口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已经查不清楚是谁第一个提出,记得马克思引用过,中国领导人也引用过,这是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很好的解释。“我”守法,为了建立法制的社会,法制的社会给“我”以安全。“我”道德,为了建立道德的社会,道德的社会给“我”以尊重。“我”文明,为了建立文明的社会,文明的社会给“我”以享乐。我希望每一个北邮毕业生走向社会的时候,都有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这样一种服务社会的高尚情操。
  

  同学们,从明天开始,你们陆续要离开北邮,走向社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相信你们能够适应社会、适应时代,期待你们无愧于社会、无愧于时代。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以后,母校希望在茫茫人海中能将你们重新辨认出来,那是由于你们对社会的杰出贡献。
  

  再见了,亲爱的北邮2002届毕业生。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