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范文参考 -> 演讲稿 -> 竞聘演讲稿 -> 正文

校长竞职演讲稿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12 16:57:30阅读:
字号:|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

  非常荣幸有这样机会与各位交流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与主张,通过参与****,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信念与梦想,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经历是一种历练、经历是一种财富,经历也常常让人看到风雨之后彩虹的壮丽。****年,我毕业于*****,获学士学位后,分配到**中任教,从普通教师到教学副校长,回想自己**多年的教师生涯和**年多的学校管理实践,实际上就是一条孜孜不倦的学习之路,在教育一线的所学、所思、所为、所获,使自己愈加成熟。特别是从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执政新理念和从业新激情。这一切,对于今天竞聘校长的我赋予了更多的底气和信心。

  想必在座的各位和我都有同感,那就是,学校中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管理问题。“学校无小事,处处都育人”。学校中,三驾马车共存:教、德、保,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德育是根本;行政、后勤管理是保障,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辩证统一。要创建一流学校,就必须树立以文化立校为理念,以教学为中心,以管理为突破,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执业豪情,走科学发展之路。要实现上述目标,校长尤为重要。我以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应是理念引领,其次才是行政管理。校长不应手拿一个鞭子,而是要高举一面旗帜。

  因此,我将本着“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的办学策略开展工作,努力构建一个鼓舞人、发展人、幸福人的和谐校园,使学校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活力与魅力。

  下面我从四个层面来阐述我的文化立校理念和施政方略。

  第一、发展班子,打造求真务实、以人为本的领导和管理文化。

  文化立校,理念引领,谋划全局,关键在班子,班子建设关键在班长。校长要首当其冲,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基础上统班子、带队伍,按照班子成员各自特点,合理分工,使人尽其才,各尽所能。班子成员之间坦诚相待,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建立完善科学决策机制,严格执行班子议事规则,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各项制度,严格校务公开,规范财务管理,落实安全责任,力求学校管理精品化、教育教学管理精致化、后勤行政管理精细化,不断提高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

  第二、成功教师,营造敬业精业、协作高效的教师与教学文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一要打造一个团队。发展学习型组织,鼓励教师多学习,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通过胜任型、骨干型和名师型三个不同的培养层次,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要搭建一个平台。注重常规管理,创新激励机制,挖掘教师的内在潜力。开展“说课”、“赛课”、“评课”系列展示活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行“点课制”,研究“家常课”,探索新课改背景下的“好课”标准。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

  三要创设一种氛围。加大教科研力度,邀约更多的专家到学校讲学,通过一系列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形成良好教研氛围。同时,加强校际间交流,“走出去,请进来”。把持久的培训作为教师最大的福利!真正变“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为“教师善教,学生乐学”。

  第三、幸福学生,形成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共生的学生与班级文化。

  树立“低进高出,高进优出”——“让普通的学生变得优秀,让优秀的学生成为精英”的培养理念。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构建富有特色的德育管理体系。加强班主任管理,重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将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一系列德育活动具体到每个月、每一周、每一天,从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实践中来培养学生的高雅文化。

  举办一年一度的科技节、英语节、读书节、艺术节;组织好演讲会、联欢会、音乐会、辩论会;注重学生多元智能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为不同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评选各种形式的“校园之星”,让每一个学生在愉快、自信中幸福成长。

  第四、联通家长,构建心手同牵、家校共育的家校融生文化。

  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德育网络,不断拓宽家校合作渠道,组建“家长·教师联合会”,实施“家长代言人”制,做大做强“家长学校”,设立学校开放日,邀请家长、社区、社会懂教育、爱学校的有识之士参与学校管理,共谋发展大业。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仁,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激情、热情,需要我们以理想、信念去支撑,需要我们以扎实、果敢的行动付诸实践!给我一个平台,还您一个惊喜。请相信我很快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您,您今天对我的选择没有错!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