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听众情绪,营造演讲气氛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12 16:58:12阅读:
字号:小|大
解海龙是希望工程的发起者之一,有一次他到北京21世纪学校去演讲。这是一所“贵族学校”,学生大都从养尊处优的环境中来。还没等他开讲,台下孩子们便叽叽喳喳地响成一片,像个麻雀窝。解海龙见情形不妙,大声喊了几句,仍然不见孩子们安静下来。于是,他招呼过一个老师,将电闸关掉,礼堂便突然漆黑一片,随之也安静了下来。这时候,解海龙啪地一声打开了幻灯机,银幕上顿时出现了那张有名的“大眼睛”照片。同学们正聚精会神之际,解海龙突然提问道:“同学们,你们家里有没有照相机啊?”下面齐声回答:“有!”解海龙又问:“你们会不会照相?”部分同学又一齐回答:“会!”这时解海龙便指着下面的一位同学问:“请你说说看,照相有什么样的意义?”那同学起身回答说:“留着做个纪念呀。”解海龙说:“好!作为留念———那就请大家看看,老师给这些山里孩子们拍的留念照片吧!”然后,他每放映一张照片,就介绍一个有关失学儿童的故事,这样一来,既抓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又营造出一种与演讲内容相适应的肃然气氛,使同学们很快进入“规定情景”之中,激发了他们对贫困学生的关注和同情心。
解海龙利用讲述照片来历的故事,制造出一种严肃安静的气氛,我们把他的这种技巧称为“营造气氛”。这里讲的“气氛”,就是演讲者运用调动听众情绪的手法,形成讲者与听众间的互动和共振,借此营造出一种演讲所需要的现场气氛来,或者肃穆,或者活泼,或者热烈,或者激昂……要“营造气氛”,演讲者必须从演讲的主题出发,结合现场的具体情景,针对听众此时此刻的心态和情绪,灵活地调动种种语言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与听众形成某种情绪上的互动和共鸣,才有可能营造出合适的现场气氛。
从语言表达手段这个方面来说,列出以下几种,供同学们参考:
用呼告语引发激愤情,营造出热烈呼应的气氛。同学们都知道法国大革命,当时有一个女保皇分子,利用给大革命领导者马拉洗浴治疗皮肤病的机会,潜入到浴室里将马拉杀害了。此事一出,当时在国民公会中,一个名叫希罗的人为此发表了演讲,演讲中他大声疾呼:“大卫,你在哪里?你给我们留下了为祖国献身的列比里契埃的形象,现在,该再画一幅出来!拿起你的画笔吧,为马拉报仇!让敌人看到马拉被刺时的真实情景而发抖!这是人民的要求!”希罗这一呼吁,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当时正在现场的画家大卫,立即大声回应道:“好,我一定再画一幅!”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三个月后,大卫的名作《马拉之死》诞生了。演讲中,希罗使用的就是“呼告”语,他用第二人称发出这种呼吁,给听众一种身临其境、直接交流的感染力,从而牵动听众的神经,引发他们直接参与交流活动,自然就营造出热烈呼应的气氛来。这种呼告语,既可以以不在场者作为呼告的对象,也可以像希罗这样,针对现场的人发出呼告。
用宣誓词激发崇高感,营造出庄重肃穆的气氛。罗斯福在第四任就任总统的“就职演说”中,沉稳地说:“今天我站在这里,在我的同胞面前,在上帝面前,庄严地宣誓就职。我知道,美国的目标就是:永不言败!”这样的宣告,这样的誓言,同当时庄严的场合相吻合,反过来又影响到现场气氛,自然便营造出一种肃穆的氛围来,给听众强烈的心灵震撼,也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崇高的情怀。类似这样的宣誓性演讲,一是要注意当时的环境和场合,只有内容与场合吻合了,才有可能制造出庄严的气氛;二是要注意句式的选择,多用“我在……面前宣誓”、“面对……我宣誓”之类的宣誓性句式,以提示听众,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内心潜在的崇高情怀,达到烘托气氛的目的。
用反诘句引发震撼力,营造出严肃自省的气氛。在一次关于“孝道”的演讲中,一位青年以《我们也有老的时候》为题,在演讲中他对听众大声说:“今天,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请允许我冒昧地反问各位一句:‘你对自己的父母尽到做儿女的责任了吗?你把你的一片孝心奉献给为人父母者了吗?’”这里,由于演讲者抓住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又连续使用了一种反问句式,因此有一种很强的震撼力,极为容易地引起了听众的共鸣,唤起了听众心理上的反省,因而营造出一种促人反躬自省的严肃的反思气氛来。一般说来,反诘句多带有强化感情的因素,所以使用时,注意不要一味用居高临下的口吻去谴责什么,而要像上述演讲者那样,用一种“提醒”人们扪心自问的方式即可。
用现身说法显示真实感,营造出亲切可信的气氛。著名推销员罗伯尼,有一次去美国某大学演讲“成功术”。他以自己的减肥为话题展开,着重论证事在人为,从而为听众鼓劲。他说:“眼前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个人,156磅重,但他曾经不是这样,而是一个重达207磅的‘圆球’!假若有人需要减肥的话,其实是一定办得到的。我———罗伯尼做得到,相信你们也一定能行!”此话一出,人人都在翘首以待听他的“成功真经”。可见,有时候,如果演讲者能把自己的亲历亲闻运用到演讲中去,就会给听众以亲切、真实、可信之感,这样调动起听众的热情,也就自然增强了演讲的感染力。
解海龙利用讲述照片来历的故事,制造出一种严肃安静的气氛,我们把他的这种技巧称为“营造气氛”。这里讲的“气氛”,就是演讲者运用调动听众情绪的手法,形成讲者与听众间的互动和共振,借此营造出一种演讲所需要的现场气氛来,或者肃穆,或者活泼,或者热烈,或者激昂……要“营造气氛”,演讲者必须从演讲的主题出发,结合现场的具体情景,针对听众此时此刻的心态和情绪,灵活地调动种种语言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与听众形成某种情绪上的互动和共鸣,才有可能营造出合适的现场气氛。
从语言表达手段这个方面来说,列出以下几种,供同学们参考:
用呼告语引发激愤情,营造出热烈呼应的气氛。同学们都知道法国大革命,当时有一个女保皇分子,利用给大革命领导者马拉洗浴治疗皮肤病的机会,潜入到浴室里将马拉杀害了。此事一出,当时在国民公会中,一个名叫希罗的人为此发表了演讲,演讲中他大声疾呼:“大卫,你在哪里?你给我们留下了为祖国献身的列比里契埃的形象,现在,该再画一幅出来!拿起你的画笔吧,为马拉报仇!让敌人看到马拉被刺时的真实情景而发抖!这是人民的要求!”希罗这一呼吁,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当时正在现场的画家大卫,立即大声回应道:“好,我一定再画一幅!”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三个月后,大卫的名作《马拉之死》诞生了。演讲中,希罗使用的就是“呼告”语,他用第二人称发出这种呼吁,给听众一种身临其境、直接交流的感染力,从而牵动听众的神经,引发他们直接参与交流活动,自然就营造出热烈呼应的气氛来。这种呼告语,既可以以不在场者作为呼告的对象,也可以像希罗这样,针对现场的人发出呼告。
用宣誓词激发崇高感,营造出庄重肃穆的气氛。罗斯福在第四任就任总统的“就职演说”中,沉稳地说:“今天我站在这里,在我的同胞面前,在上帝面前,庄严地宣誓就职。我知道,美国的目标就是:永不言败!”这样的宣告,这样的誓言,同当时庄严的场合相吻合,反过来又影响到现场气氛,自然便营造出一种肃穆的氛围来,给听众强烈的心灵震撼,也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崇高的情怀。类似这样的宣誓性演讲,一是要注意当时的环境和场合,只有内容与场合吻合了,才有可能制造出庄严的气氛;二是要注意句式的选择,多用“我在……面前宣誓”、“面对……我宣誓”之类的宣誓性句式,以提示听众,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内心潜在的崇高情怀,达到烘托气氛的目的。
用反诘句引发震撼力,营造出严肃自省的气氛。在一次关于“孝道”的演讲中,一位青年以《我们也有老的时候》为题,在演讲中他对听众大声说:“今天,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请允许我冒昧地反问各位一句:‘你对自己的父母尽到做儿女的责任了吗?你把你的一片孝心奉献给为人父母者了吗?’”这里,由于演讲者抓住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又连续使用了一种反问句式,因此有一种很强的震撼力,极为容易地引起了听众的共鸣,唤起了听众心理上的反省,因而营造出一种促人反躬自省的严肃的反思气氛来。一般说来,反诘句多带有强化感情的因素,所以使用时,注意不要一味用居高临下的口吻去谴责什么,而要像上述演讲者那样,用一种“提醒”人们扪心自问的方式即可。
用现身说法显示真实感,营造出亲切可信的气氛。著名推销员罗伯尼,有一次去美国某大学演讲“成功术”。他以自己的减肥为话题展开,着重论证事在人为,从而为听众鼓劲。他说:“眼前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个人,156磅重,但他曾经不是这样,而是一个重达207磅的‘圆球’!假若有人需要减肥的话,其实是一定办得到的。我———罗伯尼做得到,相信你们也一定能行!”此话一出,人人都在翘首以待听他的“成功真经”。可见,有时候,如果演讲者能把自己的亲历亲闻运用到演讲中去,就会给听众以亲切、真实、可信之感,这样调动起听众的热情,也就自然增强了演讲的感染力。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