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范文参考 -> 汇报体会 -> 工作汇报 -> 正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计委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12 16:50:18阅读:
字号:|
   (一)提高产业化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和高效农业。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要在稳定播种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复种指数的同时,重点优化品种结构,把发展生活用粮与工业用粮、饲料用粮相结合,做到既增产又增效,重点抓好国家商品粮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畜牧业,突出抓好秦川牛、奶畜和肉羊三大主导产品开发,发展特种养殖,努力提高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在渭北稳定苹果、酥梨规模,实施“优果工程”;在渭北和秦岭北麓,结合山川秀美工程建设,重点发展经济林,实施“绿色农业工程”;在中心城市、县城郊突出发展以大棚瓜菜、温室水果、花卉为主的“设施农业工程”,在黄洛渭沿河抓好养殖基地建设。   以科技为先导,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要抓住具有地方特色的果业、瓜菜、粮油、肉禽、乳品、水产、花椒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包装和运销业。扩大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实现农产品多次转化增值。要加快培育农产品市场,形成产业化开发、集团经营的新格局,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现代化管理。大力推进以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力争在农畜品种、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保鲜储运、节水与旱作农业等技术和推广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性发展。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要大力发展能源业、原材料、采掘加工业、机械设备制造业,以及旅游、文化等服务业,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农产品加工领域转移。要以调整结构、规模经营、技术升级、加强管理和提高效益为主攻方向,推动乡镇企业再上新台阶。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建设小城镇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形成规模经济,促进农村城镇经济发展和规模扩张。   多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积极鼓励全社会向农业和农村投资,多渠道引进外资,进一步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搞好农业综合开发,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的抗灾能力。加强农村水、电、路和通信等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筑面向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框架。  抓好交通设施建设。按照“井”字型公路主骨架和“一纵三横五条路段”的次骨架设想,重点建成西安至禹门口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渭(南)—蒲(城)—白(水)高等级公路,罗(敷)—韦(庄)高速公路,建设华(山)—龙(门)和连接各重要景区的旅游公路,形成陕西东部旅游环线。铁路建设要配合国家和省上完成西延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建设西安至南京铁路,积极筹建陇海通道客运专线。内河航运建设,要在抓好禹门口至壶口旅游航运的同时,禹门口到潼关维护通航。市区要重点完成渭南火车站扩建改造工程,拆除省印刷机器厂和老货场铁路专线,新建互通式立交桥和重要通道。延长公交通达里程,完善站台建设,建立中等城市公交管理系统。   加快水利防洪设施建设。水利建设要坚持开源节流并重,城乡统筹,工农兼顾的原则,以兴水治旱为中心,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把节水放在主要位置。完成东雷二期抽黄及其田间配套、涧峪水库工程、南山支流防洪保安综合治理工程、三门峡库区移民防洪保安工程、城市防洪工程等建设。搞好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和经营管理,加快现有灌区改造,全面完成二期抽黄工程建设。加快城市供水设施建设,完善城市供水系统,完善现有水厂及自备水源,新建两座水厂;城市总供水能力达到21万立方米/日,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不断提高电力供应能力和质量。发挥资源优势,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利用效率,实施城乡电网改造工程,配合中省建设韩城二电厂、蒲城电厂二期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完善供电网络,提高送电等级。易地重建渭南110千伏变电站、新建开发区110千伏变电站,建设毕家变电站引自渭南330千伏的第二条110千伏线路,使供电可靠率稳步提高。  加强信息网络基础建设。要集中建设和完善主干传输网,大力发展各种方式的接入网,在统一技术标准的前提下,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快发展电信网、广播电视传输网和计算机网,初步建成技术先进、运行高效、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2005年全市电信网交换设备总容量达到118万门,实现安装交换机容量100万门,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7%以上。电视网实现多达60套电视节目,多路回传和节目交换的传输能力。计算机互联网通过扩充升级公共网络平台,满足用户对大量数据、信息、图象的高速交换处理能力。  (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再造秦东秀美山川。  实施山川秀美工程。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要求,以保土、蓄水、减灾为目标,以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为突破口,集中力量抓好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中部平原区和秦岭北麓台塬区三大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的综合治理。在水土保持上,抓好黄洛渭各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水土保持示范工程,搞好坡改梯和雨水集流工程;在生态农业上,重点建设坡耕地改造、生态农业示范工程、旱作农业示范工程和农村能源示范工程;在造林绿化上,继续抓好“三北”防护林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平原绿化、治沙工程,建设渭南石鼓山、华县少华山、白水方山、蒲城张富山、富平金粟山森林公园和渭南市区环城绿化工程;在防治荒漠化上,建设百万亩风积沙垄、沙丘、沙滩地综合开发治理工程,发展绿洲农业。2005年,水土流失累计治理程度达到37%。  把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同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坚持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与兴利并举的原则,边建设,边保护,建一处,成一处,确保各项生态建设工程持续发挥效益。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和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农民治穷致富奔小康相结合的方针,增加农民收入,逐步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问题。  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要以绿化和三废治理为重点,启动和实施以城市天然气为主的“蓝天工程”,以渭河综合整治为主的“碧水工程”,以生态保护建设和城镇绿化为主的“绿色工程”和以高技术环保产业为主的“朝阳工程”。到2005年,渭南市市区、韩城市、华阴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观并达到国家二级以上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要加大城市文化、绿化、美化设施建设,增加文化休闲广场,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绿化、美化水平,全面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四)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质量。  提升渭南中心城市功能。渭南市区以路网建设为主线,加快渭南市区交通、通信、信息、天然气、综合利用、给排水等各种服务设施建设步伐,提升渭南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以高新技术、旅游、商贸、教育和新兴第三产业为重点,提升渭南作为陕西东部信息、商贸、金融中心的功能。加大投资和政策的双重倾斜,改善渭南经济开发区、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加大城市布局结构调整力度,将城市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来经营管理,让其增值和发挥最大的效能。基本构筑起支柱产业、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凭借地理、科技、产业优势,密切与关中其它城市的联系,带动所辖县(市、区)经济发展,真正成为渭南经济发展的“龙头”。  大力发展小城市。要进一步提高韩城市、华阴市的城市化水平。积极创造条件,促使蒲城、澄城、富平达到设市标准,不断增强城市要素和经济幅射功能。韩城市要按照建设工贸型的文化城市的总体要求,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扩大城市规模,提高知名度。重点发展基础工业、商贸业、旅游业和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的整体功能和综合实力,使其成为渭北具有一定地方特色和传统风貌的现代化地域中心城市。华阴市要按照建设风景型的旅游小城市的总体要求,以西岳华山为依托,发挥名山效应,扩展城市大骨架,塑造城市新形象,调整基础重工业,发展轻工业(尤其是旅游纪念品加工),实施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社会发展综合试点项目,提高城市的服务功能和辐射力,使其成为渭南东部山川秀美的、风景型的现代化旅游名市。  加快发展小城镇。优化小城镇发展布局,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使其成为乡镇企业的载体、工业的小区、第三产业配套发展的集中点、农副产品的集散市场。要以县城(市、区)为中心,构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一点三级”小城镇规划布局新体系,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共同繁荣。要适当扩大县城,大力发展中心镇和边境“口子镇”,特别是目前已有一定基础的小城镇更要加快发展,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产业发达,经营繁荣,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明星镇。  提高城市质量,强化城市管理。加大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美化城市景观,大幅度增加城市绿色空间,创造文明、舒适、便利、高效的生活,生产和投资环境。逐步建立起适合现代化中等城市发展需要的、体制健全合理、机制灵活高效、信息迅速准确、手段先进科学的中等城市管理体系。  根据《渭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抓紧完成各个功能区、老城区的控制详细规划,8个远郊县县城和卫星城规划,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加强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禁止违法建设。依照各项法规,形成基础设施建设、使用、维护良性循环,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综合支撑能力和总体服务水平。搞好城市总体设计,加强城市雕塑、广告设计与管理。搞好重点大街和城乡结合部的综合整治,治理“马路市场”。提高环卫工作的机械化水平,保持城市清洁,美化市容。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原则和城区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创建卫生城市、文明城市。   (五)主攻特色产业,突出优势行业,实施重点工程,建设商品基地。  主攻三大特色产业。  1.果业。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提高果品质量,优化品种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做好“绿色”文章,培育和壮大名优品牌,围绕果品龙头企业和优势产品发展果业深加工。在白水、澄城、合阳、韩城、蒲城和富平等县市发展优质苹果;在蒲城、大荔主要发展酥梨和大枣;在富平和蒲城北部以发展柿子为主,秦岭北麓各县市重点发展弥猴桃等水果。适时引进和培育出国内外市场适销、符合消费者营养需求的无公害新品种,搞好第三代水果开发,形成陕西乃至全国的优质水果基地,使其收入成为农民增收和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   2.旅游业。以“依托西安建成陕西东部旅游热线”为目标,以开发华山景区为龙头,重点抓好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建设,加快开发人文资源、黄河沿河旅游资源,力争建成一批国内外知名旅游精品和精品旅游区。积极开辟和连接地市间及跨省区旅游线路,形成陕西东部旅游环线,成为全省旅游大环线的重要热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旅游景区内和区间道路。理顺管理体制,强化服务管理,提高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境质量,提高旅游产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素质。开发观光旅游、人文旅游、民俗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不断赋予特色旅游新的内涵。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大力开拓国外国内两个市场,提高渭南旅游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经济效益。   3.涉农工业。要以粮食、油料、果蔬、畜禽、烟草和矿泉水等原料为主,开发各具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系列食品。重点开发“绿色、营养、保健”的妇幼食品、学生食品、老人食品、旅游食品等专用食品。发展系列化方便食品、快餐食品和各种果汁、奶汁、蛋粉、优质矿泉水等营养饮料。培育龙头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增强幅射力。积极推进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带动区域性、专业化生产。南部北部以果、椒、枣为主,中部以粮、油、蔬为主,三河滩涂以鱼业、芦笋等为主。充分发挥“市场、企业、基地”和“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机制,把基地、加工企业、公司和种植大户的利益维系在一起,瞄准市场,建成几个上亿元涉农工业大型企业集团和上10亿元的涉农工业大县。  农业机械加工业今后发展方向主要是围绕农业生产,研制开发农业机械的系列产品,重点发展为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保鲜、包装服务的农业机械,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促使重点产品上批量、攻质量,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  提高四大基础产业。  在能源、化学、建材、有色金属四大基础产业上,有重点地改造一批骨干企业,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产品档次。  1、能源工业。煤炭工业要调整生产结构,发展洁净煤技术,提高优质煤和洁净煤比重,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电子建设要重点发展坑口大机组火电,搞好韩城二电厂、蒲城电厂二期工程建设,不断提高电力供应能力和质量。   2、化学工业。要以支农化工为主体,积极扩大基础化工原料和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同时开发煤化工和石油化工。抓住国家开发西部,化学工业战略性西移的趋势,扩大产品质量,提高科技含量,集中发展市场前景好,有优势的化工产品。  3、建材工业。要依托北部乔山山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以扩大水泥生产规模为重点,发展特种、高强、快凝和高标号水泥,积极开发新型建筑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等,大力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降低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经济社会效益。   4、有色金属工业。要进一步提高黄金和钼产品加工的深度和精度,尽快形成采、选、炼、加一体化的生产基地。黄金生产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地质找矿和详查勘探工作,增强发展后劲。加快钼业基地的改造和深加工,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形成系列钼产品全国乃至亚洲优势。  建设五大商品基地。  1、国家优质小麦基地。按照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布局,要重点抓好蒲城、富平、大荔、临渭、合阳、澄城、华县、华阴等八县市区的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建设,提高小麦专用化程度,增加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2、以苹果为主的渭北优质果业基地。重点抓好以白水、合阳、澄城为主的渭北苹果基地,蒲城酥梨基地,渭北优质花椒基地。要通过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实现标准化生产经营,全面提高果品质量。通过政策扶持,培育一批果业龙头企业,发展中介服务组织,促进产业化经营。通过优质、促销,提高果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3、以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基地。要在灌区和城郊突出发展大棚瓜菜、温室水果、花卉等设施农业,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扩大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提高设施农业效益。  4、以秦川牛为主的养殖业基地。充分利用黄河、渭河荒滩湿地,发展生态型商品养殖基地。重点抓好富平、蒲城、临渭、澄城四县区秦川牛基地以及合阳、大荔、华阴、潼关、华县五县市渔业基地。同时,要抓好舍饲养殖,调整养殖结构,增加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效益。   5、渭北花椒和秦岭北麓杂果基地。在韩城、澄城、白水、富平等县市重点发展优质花椒基地;在临渭、华县、华阴和潼关,重点发展板栗、柿子、杏、弥猴桃等杂果基地。  抓好六大工程。  1、小城镇建设和改造工程。通过合理规划,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经济,兴办各种服务行业,建立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的批发市场,使我市的城镇化水平有一个明显提高。  2、高等级公路网化工程。要统一规划,筹措资金,分步实施,建设“井”字型高速公路网。配合省上建成闫良至禹门口高速公路,完成渭南至蒲城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蒲城至白水高速公路,罗敷至韦庄高速公路。  3、南山支流综合治理工程。以防洪保安和拦蓄供水为重点,加快南山支流综合治理。重点建设涧峪水库,发挥其供水灌溉、防洪发电等综合功能,抓好仙峪和太峪等小型水库建设。  4、渭北旱塬综合农业开发工程。重点抓好二期抽黄田间配套,蒲城10万亩节水灌溉,合阳瀵泉提灌及其它节水灌溉工程。  5、山川秀美工程。重点抓好治理水土流失,全面还耕陡坡地,种树种草,增大绿色植被。抓好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中部平原区和秦岭北麓台塬区三大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的综合治理。   6、农业科技示范园工程。以先进科技为先导,围绕林果、畜牧、水产和粮食生产,建立专业和综合性科技示范园区。  (六)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加速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建立面向市场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机制,支持和鼓励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集团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的主体。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提高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创新能力。强制性淘汰一批消耗大、污染严重的落后企业和产品,加速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适当增加财政资金用于国有企业技术改造的贷款贴息,集中力量对支柱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技术改造投入。要引导资金投向有市场、有效益的项目。要大力向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进军,努力占领技术制高点。  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要达到50%以上。要放宽政策,取消各种限制,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进一步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领域,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由第三产业向第一、二产业拓展,面向国内外市场,组建一批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鼓励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和私人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承包、租赁、兼并、收购国有小企业。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在项目申报、产品鉴定、出国审批、职称评定、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拓宽第三产业发展空间,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现代服务业要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要利用西安,拓展和延伸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传统服务业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进行改造,要重点培育和发展中心城市和边境县市生产要素市场,增强幅射和带动的作用。要着重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市政服务等行业,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网上销售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  加快市场建设。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进入、自由退出、机会均等的市场环境。继续发展商品市场,积极培育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知识、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要在不断完善现有农产品、工业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粮食批发市场、果品批发市场、蔬菜批发市场和周边县(市)的边贸市场建设。要逐步建立完善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金融市场、企业产权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七)优先发展科技教育,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加大科技兴渭力度。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科技创新机构,鼓励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推进产学联合研究与开发,逐步提高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资比重,鼓励企业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依托西安的科技优势,以渭南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基地,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加速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要以科技为先导,发展壮大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加快融入关中高新技术开发带的步伐,形成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  积极推广适用的农业优良品种、旱作和节水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新材料和新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先进技术,实现能源、化工、机械、建材、轻纺、食品产业的技术创新。要在全市集中开发30个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培育3~5个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  重点开发机电、微电子、医药、生物、电子信息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建立科技信息网络,培育区域性技术和科技信息市场,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改革和完善各种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造就一支适应高技术发展的人才队伍,完善、科技人才管理、引进、交流机制,建立科技人员按技术入股,按股分红的激励机制。  走以知识促发展的道路,实施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扩大中学教育规模,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灵活多样地培养社会实用人才和应用人才,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重点建设渭南师范学院,完成市属两所中等师范学校向专科院校过渡,组建我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加快县级重点高中现代化建设。  利用西安高校多、科研机构多和高素质人才多的优势,努力营造吸引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和社会氛围。改革人事、劳动管理制度,建立公平竞争、合理流动的用人制度,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外来人才,参与我市的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  不断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力度,确保科技教育优先发展。地方财政支出中在保证工资发放和党政机关正常运转的情况下,逐步提高科技、教育经费所占比重。  (八)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推进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依托国际互联网,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与国际市场接轨,使全市工业、农业及其他产业都面对一个广域的国际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在我市高中等学校和各县市重点高中,建立多功能多媒体教学网,实现部分课堂教学、校园教学管理、学校图书检索、查询的电子化。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大力推广普及各类远程教育系统。在劳动社会保障服务方面逐步建立社会保障信息网,在1~2个居民集中居住点,建立社区服务信息网示范区,开展以信息为媒介的家庭、劳务、医疗、购物、交通、就业、培训、娱乐等方面的信息咨询服务。  进一步深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的网络化,提高企业获取外部信息的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围绕政府、企业、科技、教育等领域的社会需求,实施信息库工程,在经济、资源、环境、科技、教育、新闻出版、文化、医疗卫生、社会治安、社区服务等领域建设一批地方性公共信息库工程,通过公共和专用信息网络,为社会各方面提供多样化公共信息服务。  把信息产业作为战略产业、支柱产业发展。以发展软件集成、信息内容业和信息服务业为重点,争取在信息设备制造业上有新的突破,重点扶持两三个实力较强的企业,尽快形成规模,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抓好重点信息化工程,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要重点抓好六大信息工程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工程;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工程;党政专用网建设及政府信息化工程;信息资源、数据库工程;电子商务和企业上网工程;信息设备制造业和软件工业创业园工程。  (九)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控制人口增长,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保持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落实和维护优生优育的一系列措施,提高生育质量。重点做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到2005年,全市人口控制在552万人以内。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高度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重视人口的老龄化问题。  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运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节水节能技术,改进生产与经营方式,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加快资源初级开发产业向深加工产业转换,由低技术、低品质、低效益向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益转变。依法保护和开发水、土地、矿产和森林等国土资源,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耕地。建立健全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资源管理体系,实施自然资源战略性保护措拖。   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以增强绿色植被为中心,治理水土流失,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加大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全面退耕陡坡地,种树种草,遏制生态恶化。集中力量抓好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中部平原区和秦岭北麓台塬区的三大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的综合治理。  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重点加强中小城市大气、污水、垃圾和噪音污染的综合治理,实现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及部分污水深度处理回用,使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和监督,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   进一步健全环境、气象和地震监测体系,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减灾运行机制和体系,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抓好人防工程建设,加大防空建设投入,搞好“三防”教育。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能力。预报准确率和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提高我市尤其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应急救助和抗震能力。防洪设施主要抓好黄洛渭河、三门峡库区及秦岭北麓东段综合治理工程。   (十)扩大就业、壮大财源,全面推进社会各项事业。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扩大劳动就业。积极发展各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提供持续增长的就业岗位。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搞好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要发挥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潜力大的作用,结合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就业的主渠道。发展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中介服务,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要推行灵活多样化的就业方式,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扩大劳务输出。同时,采取宽松平等的就业政策,放宽对农民进城及人口跨地区落户的限制,实行按居住地划分城市人口,按职业确立身份的户籍登记制度,逐步用身份证代替户籍制度。   狠抓财源建设,扭转财政困境。努力培育新财源。要以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为重点,巩固基础财源,壮大支柱财源,培育新兴财源,建立结构合理、效益明显、后劲充足的财源体系,把财政的持续增长建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狠抓收入征管。按照“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工作方针,改进征管方式,加大征管力度,挖掘增收潜力,全面提高收入质量。坚决打击各种偷税、骗税、逃税和抗税行为,完善税收法治建设。全面实施“金税工程”,把该收的税坚决收回来。严格财政支出。优化和调整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需要。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经常性支出的过快增长和社会集团非生产性消费。集中财力保工资、保重点、保改革、保稳定,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切实解决县乡两级工资拖欠问题,进一步做好党政机关和教育部门工资财政统一发放工作,下决心摆脱财政困境。   加大扶贫力度,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以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温饱为重点,以贫困村为战场,以贫困户为对象,加大工作力度,增加扶贫投入,合理使用扶贫资金,搞好以工代赈,解决好通电、通路、通水等问题,切实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进一步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等事业,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进行产业化发展。要坚持“两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努力创作思想内容健康、艺术品位较高、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加强对文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和科学利用工作,严厉打击盗窃和文物走私等犯罪活动。  要积极开发、利用广播电视传输网的强大资源功能,综合运用现代科技进行影视、广播、广告节目的制作、播放、传输以及音像光盘制品的开发和生产。提高广播电视制作、传输质量和覆盖率。要加快农村有线电视传输网的建设。到2005年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95%。  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普及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引导体育进入市场,开发体育的经济功能,使体育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从而把体育与经济结合起来,把体育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要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的服务体系,重视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医疗体系建设,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   人民生活在基本达到小康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提高住房成套率;家庭电话全面普及,电脑及网络消费明显提高,居民信息占有量大幅上升。大力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搞好农村电力、电信、广播电视传输、交通、自来水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同时引入个人缴费和储蓄机制。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行企业职工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健全医疗费用约束监督机制,逐步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帐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对失业保险基金筹集和使用的管理,拓宽失业保险基金的筹措渠道,搞好失业人员的生产自救和转岗培训。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   实施社会文明进步工程。加大文化设施的硬件投入,“十五”期间,争取全市县县建成具有一定规模、服务功能完善的文化馆、图书馆、计划生育宣传站;建成市和主要县(市、区)的文物库房;建成3~5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县级文物旅游点,建成一个旅游标志性工程。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