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范文参考 -> 汇报体会 -> 工作汇报 -> 正文

小学“四项教学规范达标”工作汇报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12 16:50:19阅读:
字号:|

为促进我校教学规范建设,提升教师素质,规范学校教学管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我校以《温州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规范达标活动”工作方案》为指导思想,于2010年开展了较全面的教学规范管理。学校以教学规范管理为抓手,优化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根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规范我校课程管理、教学管理、教研活动,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2010年底我校接受了县教学规范评估小组的评估检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被评为县“教学规范达标”优秀学校。回顾四项教学规范达标活动过程,我校迎教学规范达标检查活动具体工作汇报总结如下:

一、纷繁之中抓重点

学校的工作烦琐复杂,但教学永远都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学年我校主要以以下四方面抓好“四项教学规范达标”工作:

(一)切实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建章立制规范常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立足课堂教学实际,深入开展校本教研,

(四)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争创地域特色学校。

二、重点之中抓落实

(一)切实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能够适应21世纪素质教育需要的反思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综合能力。为适应教师个人成功需要、学校发展需要和教育改革需要,本学期我校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培训: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郑培民、牛玉儒、林崇德等先进人物的事迹教育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按照规范要求在教师中开展四比:比师德、比作风、比敬业、比奉献活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形成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乐于奉献的良好风尚。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尊重、热爱学生,学会蹲下来看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善于表扬学生,欣赏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激励每一位学生的微小的成绩和进步,肯定每一位学生对书本、教师的质疑和超越。不体罚、不歧视后进生。提高了家长和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

2、进一步强化教师学习理论和合作探究活动。任课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优化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报刊、杂志刊登的有关教育政策、教育法规、教育理论、教育改革方面的文章。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中外著名教育家的理论专著的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并积极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素养。同时以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教学反思、集体备课、案例分析、专题研讨、课题研究、课改沙龙以及课下交流切磋等形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与兄弟学校进行交流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了教师的业务水平,推动课程改革。将教研和培训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处理好研与训的关系,在研究中提高,通过提高促培训。

3、校本教研提倡教师写反思、叙事件、记案例等有效的手段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继续开展了“八个一”活动即:①每月每位教师向学校上交一篇典型案例、个案分析或教学小故事。②每周每位教师撰写一篇质量较高的课后反思。③每月每位教师至少制作一个教学课件,在多媒体教师上一节课。④每学期,每位教师围绕制定的课题至少进行两次“三课”活动。⑤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读一本理论专著并撰写读后感1篇。⑥每周每位教师至少听一节课,学校领导每学期至少听30节课。⑦教师之间建立“一帮一”、“一带一”的结对子帮教活动,做到有计划、互帮资料收集及时。⑧骨干教师和学校领导每学期上一节示范课,骨干教师做一次专题讲座活动。

(二)建章立制规范常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建章立制规范常规

XX年年底,我校教导主任赴瑞安参加了市“教学规范达标”会议后,开始着手布署校常规管理工作。2010年第一学期开学初,校中层及以上干部学习了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有关评估指导意见,成立了专门的校评估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组员由学校中层领导及各教研组长组成,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分工管理。我们充分认识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先召开了评估领导小组会议,由赵建龙校长传达了教学评估的意义和主旨,布置教学评估工作的重点和步骤,使每位领导明确评估的意义及重要性,任务明确,为评估工作作好准备。讨论并形成了校四项“教学规范达标”评估试行方案,方案中安排了教学规范达标评估工作进度,详细地布置了教学常规管理具体实施细则。同时,制定一些激励措施,我们的做法是:每学期期末,按照巩固率、及格率、优良率、平均分、教学常规检查等项,由学校对每个教师进行评估打分,排在前两名的教师,为当然的校内模范教师,有参评县级优秀教师的资格;排在前5名的教师,有参评学区级优秀教师的资格;20%被评为“教学五认真”教师。学校按分值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将评估结果,记入教师管理档案。

2、开齐开足课程:

根据县、市四项“教学规范达标”相关要求,2010年第一学期开学后,我校按照国家规定,克服种种困难,在专职教师紧缺的现实限制下,严格按课程设置要求开齐开足了课程,做到门门课程都能有效落实。保证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注重学科教学的趣味性及有效性。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充分开发教师资源,积极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及校本课程的开发,设置了校本活动、校本写字、校本劳技等课程。综合实践课的研究主题是随着学生的研究学习产生的,在实施的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获取知识的直接性、内容生成的动态性。

3、规范开展日常工作

开展教学规范达标活动后,我校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质量测评及教研活动等工作上更加努力,更加规范,严格按教学规范标准进行。

计划制订。我校的教师对计划的制订已养成了一种习惯,开学第一周就拟订好学科教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语文教师另加作文教学计划或语文活动计划),并及时上交校长室存档,兼任教师也会认真拟订好兼任课的计划。计划内容全面,包括班级情况分析、教材内容体系及教学目标、教学措施、教学进度表;措施具体,能针对学生实际提出有效性、操作性强的措施,并能在日常教学中实施。

备课。我校的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备课认真,教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备课项目齐全,内容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数、教学过程、作业或活动设计、板书设计。课时数足,能做到有3节以上的提前备课。根据我校教师工作实际,教案形式不作硬性规定,手写电子稿都可以,电子稿都会打印出来,并有环节改动、课堂生成、设计意图等材料充实。大多数教师会写详案,年龄较大的老教师备简案,但也有辅助附件资料,如教具、书上的标注、相应的课件、拓展材料等。全校老师都很重视进行教学反思,每堂课后能针对课堂生成、目标落实、教具应用、理念应用等方面撰写反思。

上课。我校教师每堂课都会经精心备课后进入课堂,从不以课件代替教案。在新理念指导下,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学习,模仿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发扬严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有效整合三维目标,突出教育主题思想。课堂上能充分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方式,重视教学细节,诱发课堂生成,面向全体学生,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率高,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向40分钟要质量,推动着课改前进的步伐。

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师能根据年段要求、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合理布置课堂作业,努力体现典型性、实践性、情趣性、开放性、活动性和创造性原则。作业能及时批改,采取等级加鼓励性评语,并做好批改后的反馈和订正。作文至少三分之一有详细的、针对性强的眉批、总批,以鼓励为主。作业批改有日期,有等级,有评语。作业中的典型性、普遍性问题有记录和分析。

课业辅导。在学校严格要求不许留学、不许拖堂的基础上,学校教师把主阵地落实在课堂,重视培优扶弱工作,做到计划、对象、时间、措施落实,在业余时间切实加强个别性指导。辅导后进生工作到位,效果也较好,培优扶弱工作得到了有效的加强。

质量测评。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业的形成性评价,认真做好质量监控,对试卷评改认真,有批也有改,重视语言激励。每次考试后做好试卷分析,深入分析班级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寻求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对策,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期末还要对学生进行学科口试,出好口试题,并进行测试记录及统计分析。学校还要求每位教师一学期自行命题本学科试卷一份,在对本班学生进行测评后批改,统计分析,针对命题情况和学生测评情况形成质量分析报告,成文备案。每一学期学校统一安排学科期末检测、批改,在做好语数检测工作的同时,我校自行命题英语试卷,统一组织考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了英语教学质量。

4、定期进行规范检查

为更好地督促教师落实教学规范达标工作,查漏补缺,学校每学期安排四次教学常规检查,由负责教学工作的副校长牵头组织,教导处、各教研组长走进办公室,走进课堂,对教师的计划、教案、课堂教学、作业批改、教研活动等工作进行细致的检查,量化评分,及时向教师提出整改意见。校长室成员还不定时地进行“推门听”(听随堂课)“随手翻”(翻教案、翻学生作业本)等。期末整合材料,20%被评为“教学五认真”教师。

学校在布置教师按教学规范达标要求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时进行自查自评。2010年6月,在第四次对教学常规进行检查后,及时召开校评估领导小组会议,总结反思校教学规范达标情况。2010年第二学期开学初,校评估领导小组在回顾上学期教学规范达标情况的基础上缺漏补缺,讨论修正了达标评估方案,并向县教研室提出了验收申请。

(三)立足课堂教学实际,深入开展校本教研

学校是教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