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家县林业建设结硕果(范文)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12 16:50:20阅读:
字号:小|大
尊敬的各位领导: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巧家县的林业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作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巧家,地处昭通市最南端,属典型的亚高山深切割地貌,最高海拔4041米,最低海拔517米,相对高差3524米,包括了南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寒温带等多种气候类型,构成了显著的立体气候特征,有“十里不同天,万物在一山”之说。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巧家五针白皮松、珙桐、攀枝花苏铁,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金钱豹、黑颈鹤、红腹角雉等。全县国土面积3245平方公里,林业用地220.02万亩,其中有林地111.6万亩,灌木林92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35万亩,蔬林地1.43万亩,其它林业用地8.01万亩,森林覆盖率38.4%,高出全市的平均水平。林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巧家正在逐步成为金沙江畔的一颗绿色明珠。
一、曾经——森林锐减,地表荒凉,家园在风雨中颤抖,清澈的金沙江变成了滚滚“黄河”
由于历史的原因,巧家的森林资源曾一度遭到严重破坏。据史料记载,1958年大跃进中,因“大炼钢铁”、大办公共食堂,导致乱砍滥伐,森林锐减。六区红旗人民公社油房管理区有山林1.32万亩,仅1958年就砍伐1781亩;治乐中心商店在尹武设点收购木材5万多件,因其地边远,无法运出,日晒雨淋,损失无数;炼钢、炼铁和办食堂耗费木材近12万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从1954年的10.45%下降到1961年的9.27%,到1974年则下降到4.9%,森林覆盖跌入了历史的低谷。由此换来的是大自然无情的惩罚,生态的严重恶化引发了频繁的自然灾害,一方面是旱魔肆意,许多地方的水源枯竭,龙潭干涸,群众的日常生活用水陷入困境;另一方面是泥石流、山体滑坡、暴雨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水土流失严重。据1987年卫星遥感航片判读测算资料,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2280.63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1.4%,年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3800吨,折算平均侵蚀厚度3.63毫米,年侵蚀总量1213.72万吨。土壤侵蚀调查量算面积在水土流失面积中所占比重分别为:轻度侵蚀676.88平方公里,占29.68%;中度侵蚀844.33平方公里,占37.02%;强度侵蚀323.05平方公里,占22.93%;极强度侵蚀91.31平方公里,占8.39%;剧烈侵蚀45.06平方公里,占1.98%。地表受到严重冲刷和破坏,每到雨季,泥沙伴着雨水汇入金沙江,江水褐黄色,老百姓形象地说:“金沙江变成了黄河”。
二、跋涉——痛定思痛,愚公移山,综合实施“五项工程”,实现“五个结合”,再造秀美山川
在灾难中挺起胸膛的巧家人民痛定思痛,立愚公移山之志,凭水滴石穿之功,掳起双袖誓做“地球的外科医生”,开始踏上恢复生态建家园的征程。
自1989年以来,在国家、省、市各级各部门的关心下,巧家启动实施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绿色扶贫攻坚、防沙治沙、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等多项林业工程建设,全县掀起了一轮又一轮造林高潮。
(一)森林覆盖率升至38.4%,天然林保护成效斐然
2000年,巧家县出台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方案》,随即天保工程启动实施。实施中,我们以“营造”和“管护”这两大工程建设为核心,以早规划、早落实、早营造“三个早”为突破,使天保工程建设稳步、快速推进。3年时间共完成森林管护164万亩,公益林建设10.6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0.85万亩,封山育林4万亩,人工模拟飞播5.83万亩,覆盖全县十九个乡镇和国营跃进林场、药山自然保护区,使全县森林面积发展到20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8.4%,很多地方产生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如六合乡羊岩洞至唐家老厂的2.3万亩林,蒙姑乡橄榄坝沟至茶棚子后山的2487亩林,在纳入管护前遭到严重破坏,时常发生洪灾,危害严重,纳入管护3年后,原来疏松稀少的植被变得郁郁葱葱,构筑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绿色屏障。
(二)8.2万亩土地得到绿化,退耕还林稳扎稳打
为切实把退耕还林这一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实施好,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巧家在开展退耕还林工作中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工作原则;坚持实行行政一把手负总责,实行层层负责,层层签定目标责任制;坚持以宣传为导向,以生动、形象的事实宣传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以及相关的规定,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确保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坚持依靠科技,推广适用造林技术,按适地适树的要求,综合采取就地育苗、就地移栽、营养袋育苗造林措施,保证造一片、活一片。2年来,巧家县完成退耕还林8.2万亩,经济林比重达40%,其中:退耕3.7万亩,配套荒山造林4.5万亩;分布在全县17个乡镇,1个国营林场,经省、市检查,各项指标完全合格,得到省、市有关领导和专家的肯定和好评。
(三)沼气池突破2万口,农村能源建设有新突破。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创新、多能互补、整体推进”的原则,巧家组建专业施工队伍,培训技术人员,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替代能源,降低能源的低价值消耗。近两年的时间,全县完成沼气池建设4062口,节能灶2280眼,太阳能1980平方米,分别是上级下达任务的1.56倍、7.6倍和1.24倍,使巧家成为全省首家沼气池建设突破2万口的沼气池大县,节煤改造突破11万户,太阳能安装突破4000平方米,特别是我县把农村能源建设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沼气综合利用保护生态,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卫生条件、生活陋习的路子,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结合沼气建设,在许多乡镇都建起了文明新村示范点,使沼气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四)黑颈鹤在萦绕,金钱豹又出没,野生动植物保护取得实质性成果
独特的立体气候和复杂的地形地貌,孕育了巧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加强保护和管理,县政府成立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委员会,使全县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一些珍稀频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一是强管护。对全县2806株名木古树进行挂牌保护;对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巧家五针白皮松落实专人管理,开展就地繁育与引种试验,共育苗移栽成活20余株,迁地移栽成活30余株。二是加大对非法捕杀野生动物的打击力度。近几年来,共查处野生动植物案件10起,处罚15人,其中刑事案件4起,逮捕判刑7人。为野生动植物营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一些珍稀野生动物又活跃于县境。据统计,今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已从1990年的20只升至125只,绝迹已久的金钱豹又重新出现。
(五)省级自然保护区有望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山自然保护区建设迈大步
药山,气势恢宏、神奇瑰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及各种各样的生物群落,是滇东北著名的植物标本模式产地。保护区的高等植物达1400多种,仅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植物就有50多种,药用植物多达850多种。加强药山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对待建的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和正在建设的三峡等大型水电工程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保护这片神奇的土地,造福当地民众,1978年,巧家成立县级药山自然保护区;198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药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经过20多年的严格管护,保护区面积从原来的的15.3万亩扩展到30.3万亩,特别是近两年,完成人工造林2万亩,封山管护13万亩,使药山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县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工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修建了2个管理站800多平方米的办公用房,购置了车载台和管理用车,建立了防火通信网络,并以政校结合的方式,配合云大、云师大完成了《云南省药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使各项管理工作得到提高和规范。2002年1月,巧家又向国家、省申报将省级药山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升格申报逐级通过市、省、国家林业局组织的专家组评审后,申报材料已移交国家大评委,可望获得通过。
巧家林业建设在综合实施以上五项工程的过程中,按照“广造林、攻难关、能巩固、有效益”的思路,卓有成效地推进“五个结合”。
一是大面发动群众造林与专业队承包造林相结合。巧家县“两江”干热河谷和高寒冷凉地带,是通过“长防”建设后留下的两块“硬骨头”。这些地方靠发动群众造林的难度大,成活率低,要获取造林绿化的成功只有改变旧有模式。我县通过长期探索、大胆尝试,总结出了“专业队承包营造”的全新造林模式。从2002年起,在天保工程中大范围推行专业队造林,从资金支付、技术指标、检查验收、补植补造等几方面对承包商所建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约束,将承包者利益与造林质量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造林规格与质量上都有了较大提高。仅今年就完成专业队人工造林0.7万亩,人工模拟飞播造林2万亩。为造林难度极大的干热河谷、高寒冷凉地区生态环境改善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成功的探索。
二是森林管护与能源建设相结合。综观历史,森林资源管护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与群众生活用柴存在着尖锐矛盾。巧家县大部分山区农民的生活燃料与过冬取暖都依赖柴禾,如何解决用柴问题,是有效管护林林资源的关键所在。为此,巧家大力发展沼气池,推广节能灶,把能源建设与生态建设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了生态建设和森林管护。如金塘乡梨树村由于实施了能源建设管理,由昔日的“花生红薯茅草房,风吹黄灰到处扬,挑水找柴四季忙,人到梨树愁断肠”变为了今日的“甘蔗蚕桑大瓦房,青山绿水六畜旺,发家致富争先上,外乡姑娘来嫁郎”,成了全市有名的“文明村”。
三是林业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巧家在林业建设特别是退耕还林工作中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提出了林业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思路,培育壮大了蚕桑、花椒、苦丁茶、核桃、板栗等林果产业,2003年农民现金收入近亿元,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四是林业建设与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相结合。全县强化火源管理,严防死守,通力合作,全面落实森林防火目标管理责任制,取得连续16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较好成绩。同时,加强病虫害防治,仅2003年就投入防治资金15万元,开展了华山松松叶蜂防治1万亩,松疱锈病防治2万亩,松球蚜防治2.5万亩,有力地控制了病虫疫情,实现了林业健康发展。
五是林业建设与资源保护相结合。森林公安、林政双管齐下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一切违法行为,仅2003年就查处各类林政案件159起;治安案件19起,行政拘留3人;刑事案件2起,逮捕3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8.26万元;查处查封各类违法占用林地案件58起。开展“绿剑行动”专项整治,在全市率先为485名天保专职管护员统一着装、规范执法,使天保工程走入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法治轨道,有力地震慑了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规范了林区秩序,保障了林业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收获——山渐绿,水渐清,农民的口袋也在鼓了
(一)生态效益突出
通过1989年以来特别是近两年的努力,全县累计人工造林71.8万亩,其中:用材林9万亩,生态林46.2万亩,经济林13万亩,薪炭林3万亩,其它0.6万亩;封山育林77.2万亩,实施森林管护164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11.2%上升到38.4%,提高了27个百分点,水土流失面积下降了39.2%;植被得到了较大恢复,原来荒凉的山坡变绿了、干涸的龙潭又重新冒出了清泉,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
(二)经济效益凸现
在全县林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按照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突出效益、巩固成果的思路,广泛种植经济林木,仅2003年就新植蚕桑1.2万亩,苦丁茶0.15万亩,使全县的蚕桑发展至4万亩,苦丁茶0.21万亩,花椒、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20万亩。经测算,在2003年农民人均增收的65元中,经济林果占了5元;2004年预计将再增6元。巧家林业建设已从单一的绿化造林逐渐过度到林业产业的培育壮大,从追求单纯的生态效益逐渐转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并重的局面,缓解了生态压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
(三)社会效益明显
林业建设在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从微观看,林业建设每年要投入100多万元劳务费用,为闲散劳动力提供了劳务机会;同时生态的好转,降低了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减缓了因灾害产生的社会矛盾;而管理与使用并举的方针,为群众提供了大量薪柴和积肥用草,使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把玉屏山绿化纳入县政府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之一,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从宏观看,由于林业建设的卓有成效,为全县建设“亚热带风光城市,金沙江畔绿色明珠”,打造药山生态旅游品牌,推进绿色经济强县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巧家小康社会蓝图描上了重重的一笔。
四、展望——我们将在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中找出更好的结合点,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
回顾巧家的林业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展望未来,我们面临的工作还很多,任务还很重。
下步的基本工作思路是:争取投入,加大造林;抓住退耕,壮大产业;强化管护,巩固提高;兴建能源,保护生态。
目标是:紧紧围绕巧家“绿色经济强县”思路,在今后八年内完成各类工作造林40万亩,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2%。初步把巧家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绿色明珠。实施两大战略。一是林业产业化战略:在5—8年内建成蚕桑8万亩、花椒4万亩、核桃2万亩,板栗2万亩的四大经济林基地,把林业办成巧家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二是科技兴林战略:以良种为突破口,大力培育良种壮苗,重点繁育名优经济林苗木和抗旱先锋树种,以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
巧家林业建设点滴成绩,凝结着省、市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指导,在下步工作中,将在省、市的指导下,借鉴各地的宝贵经验,继续抓好林业建设,推动巧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巧家县的林业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作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巧家,地处昭通市最南端,属典型的亚高山深切割地貌,最高海拔4041米,最低海拔517米,相对高差3524米,包括了南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寒温带等多种气候类型,构成了显著的立体气候特征,有“十里不同天,万物在一山”之说。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巧家五针白皮松、珙桐、攀枝花苏铁,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金钱豹、黑颈鹤、红腹角雉等。全县国土面积3245平方公里,林业用地220.02万亩,其中有林地111.6万亩,灌木林92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35万亩,蔬林地1.43万亩,其它林业用地8.01万亩,森林覆盖率38.4%,高出全市的平均水平。林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巧家正在逐步成为金沙江畔的一颗绿色明珠。
一、曾经——森林锐减,地表荒凉,家园在风雨中颤抖,清澈的金沙江变成了滚滚“黄河”
由于历史的原因,巧家的森林资源曾一度遭到严重破坏。据史料记载,1958年大跃进中,因“大炼钢铁”、大办公共食堂,导致乱砍滥伐,森林锐减。六区红旗人民公社油房管理区有山林1.32万亩,仅1958年就砍伐1781亩;治乐中心商店在尹武设点收购木材5万多件,因其地边远,无法运出,日晒雨淋,损失无数;炼钢、炼铁和办食堂耗费木材近12万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从1954年的10.45%下降到1961年的9.27%,到1974年则下降到4.9%,森林覆盖跌入了历史的低谷。由此换来的是大自然无情的惩罚,生态的严重恶化引发了频繁的自然灾害,一方面是旱魔肆意,许多地方的水源枯竭,龙潭干涸,群众的日常生活用水陷入困境;另一方面是泥石流、山体滑坡、暴雨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水土流失严重。据1987年卫星遥感航片判读测算资料,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2280.63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1.4%,年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3800吨,折算平均侵蚀厚度3.63毫米,年侵蚀总量1213.72万吨。土壤侵蚀调查量算面积在水土流失面积中所占比重分别为:轻度侵蚀676.88平方公里,占29.68%;中度侵蚀844.33平方公里,占37.02%;强度侵蚀323.05平方公里,占22.93%;极强度侵蚀91.31平方公里,占8.39%;剧烈侵蚀45.06平方公里,占1.98%。地表受到严重冲刷和破坏,每到雨季,泥沙伴着雨水汇入金沙江,江水褐黄色,老百姓形象地说:“金沙江变成了黄河”。
二、跋涉——痛定思痛,愚公移山,综合实施“五项工程”,实现“五个结合”,再造秀美山川
在灾难中挺起胸膛的巧家人民痛定思痛,立愚公移山之志,凭水滴石穿之功,掳起双袖誓做“地球的外科医生”,开始踏上恢复生态建家园的征程。
自1989年以来,在国家、省、市各级各部门的关心下,巧家启动实施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绿色扶贫攻坚、防沙治沙、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等多项林业工程建设,全县掀起了一轮又一轮造林高潮。
(一)森林覆盖率升至38.4%,天然林保护成效斐然
2000年,巧家县出台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方案》,随即天保工程启动实施。实施中,我们以“营造”和“管护”这两大工程建设为核心,以早规划、早落实、早营造“三个早”为突破,使天保工程建设稳步、快速推进。3年时间共完成森林管护164万亩,公益林建设10.6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0.85万亩,封山育林4万亩,人工模拟飞播5.83万亩,覆盖全县十九个乡镇和国营跃进林场、药山自然保护区,使全县森林面积发展到20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8.4%,很多地方产生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如六合乡羊岩洞至唐家老厂的2.3万亩林,蒙姑乡橄榄坝沟至茶棚子后山的2487亩林,在纳入管护前遭到严重破坏,时常发生洪灾,危害严重,纳入管护3年后,原来疏松稀少的植被变得郁郁葱葱,构筑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绿色屏障。
(二)8.2万亩土地得到绿化,退耕还林稳扎稳打
为切实把退耕还林这一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实施好,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巧家在开展退耕还林工作中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工作原则;坚持实行行政一把手负总责,实行层层负责,层层签定目标责任制;坚持以宣传为导向,以生动、形象的事实宣传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以及相关的规定,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确保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坚持依靠科技,推广适用造林技术,按适地适树的要求,综合采取就地育苗、就地移栽、营养袋育苗造林措施,保证造一片、活一片。2年来,巧家县完成退耕还林8.2万亩,经济林比重达40%,其中:退耕3.7万亩,配套荒山造林4.5万亩;分布在全县17个乡镇,1个国营林场,经省、市检查,各项指标完全合格,得到省、市有关领导和专家的肯定和好评。
(三)沼气池突破2万口,农村能源建设有新突破。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创新、多能互补、整体推进”的原则,巧家组建专业施工队伍,培训技术人员,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替代能源,降低能源的低价值消耗。近两年的时间,全县完成沼气池建设4062口,节能灶2280眼,太阳能1980平方米,分别是上级下达任务的1.56倍、7.6倍和1.24倍,使巧家成为全省首家沼气池建设突破2万口的沼气池大县,节煤改造突破11万户,太阳能安装突破4000平方米,特别是我县把农村能源建设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沼气综合利用保护生态,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卫生条件、生活陋习的路子,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结合沼气建设,在许多乡镇都建起了文明新村示范点,使沼气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四)黑颈鹤在萦绕,金钱豹又出没,野生动植物保护取得实质性成果
独特的立体气候和复杂的地形地貌,孕育了巧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加强保护和管理,县政府成立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委员会,使全县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一些珍稀频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一是强管护。对全县2806株名木古树进行挂牌保护;对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巧家五针白皮松落实专人管理,开展就地繁育与引种试验,共育苗移栽成活20余株,迁地移栽成活30余株。二是加大对非法捕杀野生动物的打击力度。近几年来,共查处野生动植物案件10起,处罚15人,其中刑事案件4起,逮捕判刑7人。为野生动植物营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一些珍稀野生动物又活跃于县境。据统计,今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已从1990年的20只升至125只,绝迹已久的金钱豹又重新出现。
(五)省级自然保护区有望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山自然保护区建设迈大步
药山,气势恢宏、神奇瑰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及各种各样的生物群落,是滇东北著名的植物标本模式产地。保护区的高等植物达1400多种,仅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植物就有50多种,药用植物多达850多种。加强药山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对待建的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和正在建设的三峡等大型水电工程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保护这片神奇的土地,造福当地民众,1978年,巧家成立县级药山自然保护区;198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药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经过20多年的严格管护,保护区面积从原来的的15.3万亩扩展到30.3万亩,特别是近两年,完成人工造林2万亩,封山管护13万亩,使药山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县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工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修建了2个管理站800多平方米的办公用房,购置了车载台和管理用车,建立了防火通信网络,并以政校结合的方式,配合云大、云师大完成了《云南省药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使各项管理工作得到提高和规范。2002年1月,巧家又向国家、省申报将省级药山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升格申报逐级通过市、省、国家林业局组织的专家组评审后,申报材料已移交国家大评委,可望获得通过。
巧家林业建设在综合实施以上五项工程的过程中,按照“广造林、攻难关、能巩固、有效益”的思路,卓有成效地推进“五个结合”。
一是大面发动群众造林与专业队承包造林相结合。巧家县“两江”干热河谷和高寒冷凉地带,是通过“长防”建设后留下的两块“硬骨头”。这些地方靠发动群众造林的难度大,成活率低,要获取造林绿化的成功只有改变旧有模式。我县通过长期探索、大胆尝试,总结出了“专业队承包营造”的全新造林模式。从2002年起,在天保工程中大范围推行专业队造林,从资金支付、技术指标、检查验收、补植补造等几方面对承包商所建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约束,将承包者利益与造林质量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造林规格与质量上都有了较大提高。仅今年就完成专业队人工造林0.7万亩,人工模拟飞播造林2万亩。为造林难度极大的干热河谷、高寒冷凉地区生态环境改善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成功的探索。
二是森林管护与能源建设相结合。综观历史,森林资源管护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与群众生活用柴存在着尖锐矛盾。巧家县大部分山区农民的生活燃料与过冬取暖都依赖柴禾,如何解决用柴问题,是有效管护林林资源的关键所在。为此,巧家大力发展沼气池,推广节能灶,把能源建设与生态建设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了生态建设和森林管护。如金塘乡梨树村由于实施了能源建设管理,由昔日的“花生红薯茅草房,风吹黄灰到处扬,挑水找柴四季忙,人到梨树愁断肠”变为了今日的“甘蔗蚕桑大瓦房,青山绿水六畜旺,发家致富争先上,外乡姑娘来嫁郎”,成了全市有名的“文明村”。
三是林业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巧家在林业建设特别是退耕还林工作中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提出了林业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思路,培育壮大了蚕桑、花椒、苦丁茶、核桃、板栗等林果产业,2003年农民现金收入近亿元,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四是林业建设与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相结合。全县强化火源管理,严防死守,通力合作,全面落实森林防火目标管理责任制,取得连续16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较好成绩。同时,加强病虫害防治,仅2003年就投入防治资金15万元,开展了华山松松叶蜂防治1万亩,松疱锈病防治2万亩,松球蚜防治2.5万亩,有力地控制了病虫疫情,实现了林业健康发展。
五是林业建设与资源保护相结合。森林公安、林政双管齐下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一切违法行为,仅2003年就查处各类林政案件159起;治安案件19起,行政拘留3人;刑事案件2起,逮捕3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8.26万元;查处查封各类违法占用林地案件58起。开展“绿剑行动”专项整治,在全市率先为485名天保专职管护员统一着装、规范执法,使天保工程走入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法治轨道,有力地震慑了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规范了林区秩序,保障了林业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收获——山渐绿,水渐清,农民的口袋也在鼓了
(一)生态效益突出
通过1989年以来特别是近两年的努力,全县累计人工造林71.8万亩,其中:用材林9万亩,生态林46.2万亩,经济林13万亩,薪炭林3万亩,其它0.6万亩;封山育林77.2万亩,实施森林管护164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11.2%上升到38.4%,提高了27个百分点,水土流失面积下降了39.2%;植被得到了较大恢复,原来荒凉的山坡变绿了、干涸的龙潭又重新冒出了清泉,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
(二)经济效益凸现
在全县林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按照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突出效益、巩固成果的思路,广泛种植经济林木,仅2003年就新植蚕桑1.2万亩,苦丁茶0.15万亩,使全县的蚕桑发展至4万亩,苦丁茶0.21万亩,花椒、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20万亩。经测算,在2003年农民人均增收的65元中,经济林果占了5元;2004年预计将再增6元。巧家林业建设已从单一的绿化造林逐渐过度到林业产业的培育壮大,从追求单纯的生态效益逐渐转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并重的局面,缓解了生态压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
(三)社会效益明显
林业建设在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从微观看,林业建设每年要投入100多万元劳务费用,为闲散劳动力提供了劳务机会;同时生态的好转,降低了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减缓了因灾害产生的社会矛盾;而管理与使用并举的方针,为群众提供了大量薪柴和积肥用草,使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把玉屏山绿化纳入县政府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之一,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从宏观看,由于林业建设的卓有成效,为全县建设“亚热带风光城市,金沙江畔绿色明珠”,打造药山生态旅游品牌,推进绿色经济强县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巧家小康社会蓝图描上了重重的一笔。
四、展望——我们将在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中找出更好的结合点,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
回顾巧家的林业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展望未来,我们面临的工作还很多,任务还很重。
下步的基本工作思路是:争取投入,加大造林;抓住退耕,壮大产业;强化管护,巩固提高;兴建能源,保护生态。
目标是:紧紧围绕巧家“绿色经济强县”思路,在今后八年内完成各类工作造林40万亩,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2%。初步把巧家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绿色明珠。实施两大战略。一是林业产业化战略:在5—8年内建成蚕桑8万亩、花椒4万亩、核桃2万亩,板栗2万亩的四大经济林基地,把林业办成巧家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二是科技兴林战略:以良种为突破口,大力培育良种壮苗,重点繁育名优经济林苗木和抗旱先锋树种,以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
巧家林业建设点滴成绩,凝结着省、市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指导,在下步工作中,将在省、市的指导下,借鉴各地的宝贵经验,继续抓好林业建设,推动巧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