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11月最新预备党员思想汇报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12 16:50:25阅读:
字号:小|大
尊敬的党组织:
当前,创建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和谐文化,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审慎稳妥地进行,着眼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全社会倡导和谐精神,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用和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规范行为,以形成团结、和睦、心齐、实干的良好氛围。
创建和谐文化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体系,首要的是把这些正确的导向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谐的精神纽带,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建和谐文化。
创建和谐文化还要有长远的文化战略。和谐文化建设属于全社会公认的文化价值的建设问题。一个社会要和谐,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去维护和遵守,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建立共同的价值尺度,以使品德高尚的人得到社会和民众的赞誉,而品德败坏的人则遭到社会和公众的谴责。和谐文化是由人民群众创造也由人民群众共享的文化。所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全体公民在“文化共享”上各得其利,在“文化创造”上各尽其能,使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成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创建和谐文化要注重结合当前实际。我国是人多地广、民族多样的国家,各地区的发展差异很大,在创建和谐文化和建构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在消融隔阂、缩小差别、增进和谐的方式和步骤上以及在应达到的标准上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要实事求是地根据各地客观实际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进行探索和努力。另外,中外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记建构理想社会的经验教训可以为我们提供历史的借鉴。如果把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道德标准立得过高,过于理想化、抽象化,脱离社会现实,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则无法实现和推广下去。所以,建设和谐文化,必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实际效果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实际效果的统一,满足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形成各利益群体共同认定的文化所需要的现实的社会基础,做到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这样,我们所构建的和谐文化,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内心的自觉追求,才能深入人心,内化于德性之中,和谐文化才能最终在全社会建立起来。
总之,创建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现实课题,科学把握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意识发展变化的新特点,以培育和谐精神、树立和谐理念为根本,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持续不断地加以创新和开拓,努力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构筑坚实的底蕴。请党组织相信我们一定会对我国一直提倡的和谐社会建设而努力,我们绝不辜负党对我们的殷切希望。
汇报人:袁琳
2008年10月
当前,创建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和谐文化,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审慎稳妥地进行,着眼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全社会倡导和谐精神,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用和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规范行为,以形成团结、和睦、心齐、实干的良好氛围。
创建和谐文化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体系,首要的是把这些正确的导向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谐的精神纽带,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建和谐文化。
创建和谐文化还要有长远的文化战略。和谐文化建设属于全社会公认的文化价值的建设问题。一个社会要和谐,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去维护和遵守,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建立共同的价值尺度,以使品德高尚的人得到社会和民众的赞誉,而品德败坏的人则遭到社会和公众的谴责。和谐文化是由人民群众创造也由人民群众共享的文化。所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全体公民在“文化共享”上各得其利,在“文化创造”上各尽其能,使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成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创建和谐文化要注重结合当前实际。我国是人多地广、民族多样的国家,各地区的发展差异很大,在创建和谐文化和建构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在消融隔阂、缩小差别、增进和谐的方式和步骤上以及在应达到的标准上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要实事求是地根据各地客观实际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进行探索和努力。另外,中外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记建构理想社会的经验教训可以为我们提供历史的借鉴。如果把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道德标准立得过高,过于理想化、抽象化,脱离社会现实,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则无法实现和推广下去。所以,建设和谐文化,必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实际效果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实际效果的统一,满足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形成各利益群体共同认定的文化所需要的现实的社会基础,做到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这样,我们所构建的和谐文化,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内心的自觉追求,才能深入人心,内化于德性之中,和谐文化才能最终在全社会建立起来。
总之,创建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现实课题,科学把握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意识发展变化的新特点,以培育和谐精神、树立和谐理念为根本,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持续不断地加以创新和开拓,努力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构筑坚实的底蕴。请党组织相信我们一定会对我国一直提倡的和谐社会建设而努力,我们绝不辜负党对我们的殷切希望。
汇报人:袁琳
2008年10月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