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范文参考 -> 汇报体会 -> 思想汇报 -> 正文

思想汇报:从文化软实力看大学生历史教育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12 16:52:00阅读:
字号:|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的力量,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的决定性要素,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突出地表现为一种超越时空的感召力,如:当今世界一谈到孔孟老庄、“四大发明”、京剧等,人们便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深深吸引;一谈到黄山黄河、长江长城,人们便对中国这个古老东方国度的壮美和神秘津津乐道。近些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国外产生轰动效应,“汉文化”热在全世界方兴未艾。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一个具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却难以被称为国际文化贸易领域的巨人,所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强大的文化作为精神动力。党的十七大向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而当代大学生正是创造中华民族文化新的辉煌的生力军,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群体。因而,高校在组织学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历史教育,因为历史教育是传承祖国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创新祖国文化的基础。
  任何一个国家,其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传承、变革与创新。中华民族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中华文化新的伟业,首先必须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而历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现在有些大学生对祖国文化并没有多少了解,除了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汉唐盛世等一些大而空的概念,他们可能答不上什么具体的东西;甚至有些人对于历史的理解是歪曲、错误的,以至于近年在某些大学生中出现了“韩国文化才是正统的儒家文化”这样荒唐的论调。对历史缺乏正确的认识,也就难以关注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难以找到文化的自信。没有文化之根的民族是可悲的;但是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却不知道利用和继承之,以使它成为民族奋进的思想基础的民族,则更为可悲。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生存的基础,是国

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有了共同的文化,人们才有归属感,有了共同的文化,国民才会认同共同的道德约束,民族才能有凝聚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所以,高校的历史教育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以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建设精神家园
  历史和文化是共生的,我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而对于文化的传承也只能在对历史的学习和继承中得以实现。历史教育就是要通过典籍、通过实物、通过历史遗迹、通过我们的讲述和引导等,帮助大学生们回忆一个国家形成、独立、发展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为了争取尊严、自由、荣誉而进行的不懈的奋斗。在历史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所应该把握的是历史的大系脉络,所应该重视的是历史的完整性与延续性,要帮助大学生理解的是每一个重大历史变故的肇因及其所造成的深远影响。所以,历史教育绝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枯燥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应付考试;也不是误导学生去迷恋那些似是而非的宫廷戏、古装剧,以古况今,把历史上的一切理想化;而是从历史中学习一种思虑周全、兼及整体的思维方式。由于这种对历史的体认是系统的、完整的,因而不是偶然触发,所以不会随时间迁移而淡忘;因为这种对历史的认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而逐渐被积淀和理解的,因而它是道德层面上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借助于历史学家史笔的褒贬和评论,帮助学生了解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对于正义和道德的判断,从中吸取基本的价值观和是非观,作为我们规范行为和加强道德教育的依据,从学习历史中懂得做一个符合社会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要使我们的青年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激励下,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精神状态和意志品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
  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为建设中华民

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我们要通过历史教育学生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从基础的典籍着手,从基本的文明礼仪和规范做起,扎扎实实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尤其要以创新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要保障大学生的文化权益,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生活质量,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建设中的古今关系,即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推进文化创新的关系。要进一步明确传承是基础、是前提,创新是方向、是生命。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的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要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创新的责任意识,人人参与文化创新,营造文化创新的氛围,使当代大学生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共建共享精神家园,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复兴中华文化尽一份力量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