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情况汇报
2010年,咸丰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文体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州、县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普查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按照“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全面普查、扩大影响、巩固成果、保证验收”的工作要求,切实加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及保护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领导、健全机制、全面布置,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落到实处。
按照国家、省、州、县的有关文件要求,狠抓落实。一是咸丰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文体局的领导下,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职能及相关责任人职责分工;二是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相关组织。在XX年我县以文体局为龙头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及专家委员会、XX年和2010年在县文化馆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所需经费和器材设备得到有效保障的前提下,先后完成了咸丰南剧(国家级)、民间歌舞地盘子(省级)的名录申报工作;三是精心谋划、科学制订普查工作方案。2010年以来,咸丰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文体局的领导下,先后多次组织专家、学者座谈、论证,多方召开协调会、论证会,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确定首选普查、申报的重点对象及范围是:吊脚楼的制造技艺、花背篓编织技艺、石雕开凿技艺、木根雕琢技艺等。四是加强培训,专题布置。举办文体中心主任及普查骨干培训班,提高对非遗保护工作的认识,同时针对部分乡镇的实际情况,组织专题讲解、培训、指导。
二、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全力推进,深入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一是抓好重点非遗项目的普查、申报工作。在XX年、2010年完成咸丰南剧、民间歌舞地盘子等普查、申报工作的基础上,今年6月之前,我们重点抓好了“吊脚楼的制造技艺、花背篓编织技艺、石雕开凿技艺、木根雕琢技艺、绣花鞋手绣技艺”等项目的整理上报,申报咸丰县第二批非遗名录。通过深入民间走访、到基层挖掘、收集素材,辅导、指导基层文体中心工作人员帮助完善资料、装订档案等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基础台帐资料。二是邀请专家、学者会审,指出存在不足,明确努力整改方向,完善补充方案。2010年我们将借助“咸丰南剧(国家级)、民间歌舞地盘子(省级)”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扩展名录的契机,专题就“咸丰南剧(国家级)、民间歌舞地盘子(省级)”邀请有关方面专家就如何放大“咸丰南剧(国家级)、民间歌舞地盘子(省级)”效应组织研讨,并结合文化遗产日在咸丰县电台大幅度,大力度进行宣传报道,以期达到教化民众、引起重视的目的。三是查用结合,发挥普查效用。近几年来,咸丰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文体局领导下,通过开展各项非遗普查与保护成果展示活动,让人们认知咸丰历史,认知非遗保护利用价值,先后组织全县民间艺人绝活现场制作、展示、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民间美术作品展以及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图片展、土家农民歌会等活动;同时,出刊了《唐崖》、《野菊花》二本重要刊物,将我县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同时精心采风,创作了“《耙田小调》、《绣花鞋》、《家乡梨》、地盘子《感恩路上》”等歌曲和舞蹈。2010年,为了让非遗成果得到了进一步创新应用,我们准备组织土苗农民歌会、土苗民歌大赛和咸丰县原生态文化土苗农民演唱会活动,并在《唐崖》、《野菊花》杂志开设非物质文化保护论坛。
三、整体推进、有机交融,全方位普查,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咸丰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文体局的领导下,继续把2010年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年”。通过“一查”:以各乡镇为单位,对各个镇境内的土苗乡土历史文化进行系统性大普查; “二清”:弄清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历史文化遗产分布、存在保护、传承情况;“三展示”:展示调研活动的重要过程,体现抢救土苗历史文化资源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展示咸丰县土苗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物原貌以及抢救、保护和传承情形;展示乡土历史文化大调研活动的思想文化成果,包括文章、摄影(含电视)、美术作品等,确定非物质性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项目等7项。目前,正在首手准备调研、整理包装的有:土家干龙船、土家神兵舞、土家联盖舞、土家板凳龙舞、土家草把龙舞、油茶汤技艺等。今年10月份,将结合建国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对大调研活动收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进行全方位陈列展示、宣传、教育。
以上是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情况的简单汇报。我们所做的工作离上级要求还有不少差距,在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发扬“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拼搏精神,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抓好非遗普查、保护等各项工作,不折不扣地完成上级各项工作目标任务。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