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新闻出版社中层会议汇报材料
今年至今,包括星期日在内共59个工作日,出版部排版和校对两块的工作量我根据报纸上的署名分别作了统计(其中校对一块有部分版面由戴玲娜和其他人同时校的,均只署了其他人的名字,因此统计数据与实际有出入)——排版共完成988个版面,其中,周建春167个、何芳201个、程国英170个、游晓芳140个、孙莺167个、常青143个;校对完成文字版同样988个,其中戴玲娜74个、杨静芳177个、沈志强194个、丁建华230个、唐静波218人、胡屹佳95个,另有整版广告(不计扩版)约262个,由戴玲娜和胡屹佳先后轮校完成。轮值夜班排校、晚上收取广告、传版等和上年一样。总体看,这些版面效果较好,差错率远低于国家标准;部室各员工责任心强,工作态度认真细致负责、质效较好,新同志进步较快,均能胜任本岗工作。
今后打算:
一、继续发扬和强化认真负责、尽心尽力、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追求更高的工作质效,为提升本报水平而不懈努力。具体来讲,要继续探索版式创新途径和方法,避免雷同,争取多出好版面;要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色彩配置规律,把彩报的色彩优势用足用好,这在专刊和副刊类版面上已作试验,这些版之所以漂亮抢眼,很大部分原因就是色彩和图形在起作用;要加强工作量的平衡配置;要进一步加强协作,提升团队的力量;要给新手更多的锻炼机会,使他们早日能独挡一面,对所有版面的排校都能拉得出、打得响。
二、我老是想,校对的度和面应该如何把握?多少算合适?高标准地讲,校对不仅要校错误、还要校优劣、甚至要校稿件的前后呼应中的矛盾,就是像做编辑一样做校对,这样,度就深一点面就广一点,改动就多一点,可能比编辑改得还多;一般的校对就校错误,度就浅一点面就窄一点,但似乎不很到位。事实上校对也确实有深有浅。凭心而论,对文章的校对不论多仔细、面有多广、度有多深都不过分。但大样上的修改符号红通通一片时,编辑也有意见,会有“怎么改这么多?”的疑问,好像是校对改了不该改的地方所致,我也很奇怪。这是不正常的。那么,问题出在校对还是前道?可改可不改的甚至改错的是有的,但大多数还是应该改的,至少是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而且校对无止境,如果再看看,可能还有要改的,正像每月公布的差错统计和《新闻业务》评报集锦所反映的,还有像别字、前后矛盾、搭配不当等大小不同、类型各异的差错见报。所以说问题主要在稿件本身,是稿件确实存在较多不足才致校红一片。所以说校对的度和面、大样上修改的多少较大程度上取决于稿件的编辑含量。编辑含量高的,校对在度和面上没有太大的发挥空间,相应的改动就少;编辑含量低的,校对发挥的空间就大,改动就多。如果片面说校对改得太多,那是很伤心的。要减少大样上的校红,首先要从提高编辑含量做起,诸如网稿标题下的网址、发稿日期和出处,有的文章里整段的重复,等等,是完全不该留到校对一关的,但即使是这种太明显的差错也有留给校对的。当然,不管怎样,在以后的工作中,作为校对,要坚守职责,哪怕以挑刺的眼光来对待文稿,宁可苛刻一点,也不能有放任之心,再认真再仔细地校好每篇稿件。同时要加强的是,校对要与编辑多沟通,尤其是有疑问的,哪怕只是脑海中一闪而过的疑问,修改时更要多征求编辑的意见,以免改了原文意境,甚至将对的改错。排版人员在修改大样时都要读一下大样上的修改内容,有疑问的也会和校对讨论印证。这些在以后的工作中仍会坚持,不能以“错误漏掉不是我的责任、纠正了也没有奖励”为托词而放松自己。
三、今年以来,整版广告的报眉上是没有相关人员姓名的。从工作量和成绩、责任归属考虑,建议今后也署上制作和校对人员的姓名(像今天的特刊一样)。
四、本人今后的自我要求:少说多做;报社要求员工做到的,我要先做到;多用行动来传达上级的要求;带个头,争取带好头。今年叫我主持部室工作,是领导对我的信任,一定能做好我不敢保证,我能保证的是尽心尽责。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