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环境汇报材料
一、满洲里引入泛系理论,加强对外集成战略管理
近年来流行的泛系哲学思想,涉及了“泛系思维、异同论、聚类分析、粗集和泛系边界论”。而泛系边界理论—即泛边界理论完全可运用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基于地缘概念的国家贸易观已经明显过时,很多国家已经自觉地把市场边界扩展到了经济、资源、民族、宗教、文化、地缘、环境多重领域。这种“泛边界观”,是经济全球化中争取影响力的前提。相形之下,那种边界分明的区域合作显得有些陈旧,至少是很不完整。与“泛边界理论”相呼应的,应该是一种全方位包容区域合作的新的发展观念。它所关注的绝不止于贸易市场与地缘问题,而是毫不犹豫地打破边界限制,将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等方方面面的合作需要统统纳入自己的目标区。这是一种把传统的地域概念提升为区域一体化和利益共同体概念的“大合作观”。一些国家毗邻地区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边境贸易、旅游开发、经济技术合作、进出口加工、劳务合作、医疗体育文化交流,使双方百姓增加了政治互信,发展了传统友谊,推动了经济、文化的良性互动,得到了实惠,实现了合作共赢,生动地证实了泛边界理论的意义。运用泛边界理论,辅之以信息交合法扩展思维,可推动城市发展战略管理创新,令人更加注重集成管理战略和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
集成管理的战略与策略有别于传统的战略思想与理论。实施集成管理战略,倡导现代集成行为,需要大思路、宽胸怀、长眼光。重点是整合增效战略、泛系统战略、虚拟战略和协同旋进战略,以及与此相关的具体集成和集成管理策略。口岸城市借助集成管理战略,能有效推进边境地区和谐“共生”。
二、坚持国际化共生原理,不断加大市场建设力度
(一)满洲里认识到国际化共生的重要性。“共生”概念最早见于1879年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的著作中,后被发现是一个普遍的生物现象和社会现象。哲学把“共生”作为一个宽泛的概念来解释世界:“它泛指事物之间形成的一种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命运关系。经济学界,如韩国经济学家李承律所著《共生时代——东北亚区域发展路线图》,把共生概念作为时代的标识。我国的吴飞驰的《企业共生论》文中,把共生具体定义为“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需求、相互依存的生存状态或生存结构”,提出人类共生的经济学规律——共生律。文化研究方面,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一书问世。于是,共生概念不仅在酝酿着各学科理论,而且由于它的基础性、普遍性、常识性和多层次的实用性,进而概括为“共生原理”,赋予深刻的学术与实践双重内涵。
在林林总总的共生理论中,近年来出现了边境共生观,并把其引入了区域合作实践和口岸建设实践,使一些国家的的边境地区形成了跨国“共生”现象。
例如,美—加—墨边境地区已形成一个潜在的、爆发性的国际性城市化地区。上个世纪末,墨西哥边境地区制造业迅速发展,新的工业中心集中在地理位置上靠近美国的北部城市,如蒙特雷,提华纳等。美国与墨西哥边境这种成对的城市中心或“孪生城市”的增长,被称为“国际化共生现象”。同时,美国与加拿大边境地区也有类似的“国际化共生现象”。加拿大位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南部的温哥华,距美加边境仅30多公里,离美国西雅图不到200公里。XX年1月1日由蒙特利尔岛28个城市合并而成的蒙特利尔市,是魁北克省最大的城市,距美国边界仅50公里。加拿大第五大城市温尼伯市,是加拿大空运和路运的交通枢纽,距美国明尼苏达州边境仅 96 公里。国际化共生,在美加墨已成为一种潮流和事实,使边境地区和整个自由贸易区受益。这些共生城市不仅在经济上互惠互利,而且在文化上互补共生、协同进化、相互交融,城市管理与城市风格上也明显趋同。
(二)满洲里以口岸城市的边境合作实践着国际化共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区域经济合作新浪潮的推动下,亚洲特别是我国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东盟将在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南亚7国将在2014年建立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将在202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图们江区域经济合作也在酝酿向自由贸易区发展,中韩自由贸易区正在谈判中。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在2010年建立,中国是南亚区域联盟的观察员国家(正在申请加入),中国是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成员,中国还是图们江区域经济合作的发起国和成员国。
比如,中俄蒙三国边境占中国全部边界线近30%,满洲里创新口岸城市管理,一个重要任务应是积极创建中俄蒙自由贸易区。
据XX年数据,中俄双边边境贸易额达到50多亿美元,占中俄全部贸易额的1/6强,而中蒙边境贸易额达到4亿美元,占中蒙整个贸易额的50%左右。中俄蒙边境贸易实际是转口贸易,大多数产品都是从中国南方沿海地区调入,进口产品也大多是直接发往内地,加工生产后再返回出口。中俄蒙三国毗邻地区的边境贸易与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关联度较低,深度不够,主要提供服务性活动,对建立和发展当地外向型产业体系影响较弱。应该通过发展边境自由经济贸易区,将产业、贸易、技术组合起来,使边贸发展建立在强大的产业支撑基础上。目前,俄罗斯已成为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中国是俄罗斯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已成为蒙古的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同时是蒙古的第一大投资国。
中俄蒙三国应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政治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通过实施三国共同赋予的特殊经济政策、管理方式和操作机制,形成商品自由交易、资本自由流通、人员自由流动和货币自由兑换的格局,使中俄蒙贸易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三)满洲里探索了国际化共生建设管理模式满洲里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处,素有欧亚之门,魅力之都的美誉。近年来,实施了环境营造战略,学习俄罗斯城市建设管理模式,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加大了城市平台建设力度,推进了“大通关”建设,改变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品位,搭建了发展平台,城市建设进入了“大投入高起点、大管理高品位”的新阶段。
1、加大国际市场建设。在口岸城市满洲里,中俄满洲里——后贝加尔斯克互市贸易区中方一侧已于1996年实现单方运营,并在中方互贸区内辟建了出口加工区,吸引中国沿海发达地区企业来此投资办厂,加速互贸区的发展。XX年,满洲里又建设了物流园区,总占地面积17.09平方公里,按区域功能分为商贸旅游区、力口工物流区、仓储物流区及发展物流区并兴建与之相配套的公共设施区、综合服务区、别墅区、宾馆度假区等。总体看,满洲里中俄互市贸易区是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产物,将按照符合国际惯例的模式运作,不断完善商贸、旅游、进出口加工、物流、服务等功能,最终向“自由贸易区”方向发展。
2、扩大口岸吞吐能力。按照“以服务促效能、以吨位树地位”的思路,扩大吞吐能力,完善疏运体系,提升满洲里口岸通关效能,使口岸聚合资源、市场和产业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建设国际航空口岸,成为区域性对俄航空中转基地,年发运能力达到50万人次、5万吨货物。建成集仓储、转运、换装功能于一体的新国际货场,配套建设宽准轨铁路设施,形成以集装箱、中铁特货、中铁快运、矿产品散料、化学工业品、汽车机械六大专业货场为主的第二口岸站场;提升现有站场功能,优化整合站场资源,完善换装、编组等布局。铁路口岸年综合换装能力达到6000万吨。高标准改造公路口岸,完善服务功能,从XX年年,实施公路口岸旅检楼改扩建工程。延伸公路口岸货检通道,双向420延长米,与俄方口岸货检通道对接。年通过能力达到500万人次、500万吨货物。
3、完善疏运体系。开通满洲里至俄罗斯腹地城市和东北亚中心城市的国际航线。积极争取建设满洲里至伊尔施地方铁路,力促将铁路引至能源重化工业基地;积极推进满洲里至新右旗高等级公路和满洲里至绥芬河高速公路建设,形成贯通东北运输大通道。努力争取开行满洲里至俄罗斯腹地和满洲里至秦皇岛、青岛的旅客列车;建设国际(国内)汽车客运站,开行满洲里至东三省、俄东西伯利亚、蒙古国班车,构筑中俄蒙国际客运枢纽站。全面实施现代物流体系发展规划,建成国际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
4、提升通关效能。完善大通关工作机制,强化协调联动服务,促进联检联运深度合作。实施规范化分类管理,全面开通诚信企业及立市大企业“绿色通道”。前置通关流程,简化作业手续,实现通关便利化。加速口岸信息化进程,全力打造资源共享、高效共赢的电子口岸平台。深化区域通关协作,实现区域通关、贸易管理和综合服务的信息共享。积极推动双边电子口岸建设,力促口岸双向提效,创建中俄大通关示范口岸。坚持“优势互补、区域互动、产业互促、合作共赢”的原则,推动建立统一、高效的区域合作机制,搭建区域性资源、项目和产业集聚平台。坚持和完善各个层面的协调例会制度,加大协调、管理力度。按照“无阻断物流,顺势监管”的理念,继续简化通关手续,完善监管模式,提高通关效率。重点完善木材、原油进口和汽车、菜果、建材出口的便利通关措施。
5、推进区域合作。找准融入东北振兴战略切入点、经济互动点和项目对接点,深入挖掘产业互补合作潜力,更加充分地发挥口岸龙头牵动作用,推进呼伦贝尔新型边境区域和陆桥运输合作向纵深发展。鼓励、引导企业加大对俄蒙资源开发力度,加快进入森林、矿产资源领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