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范文参考 -> 其它范文 -> 正文

八措并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12 17:05:45阅读:
字号:|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的快慢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作为县级党委政府,肩负着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必须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县的第一要务,从本地实际出发,围绕主导产业和区位优势,选准突破口,走出特色,加快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和优势

xx县是xx25个县(市)区之一,总面积 714公里,人口 56万,辖16个乡镇, 274个行政村。通过调研对比,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

从观念看,传统保守,创、破、立不够。传统的农业县较多,观念陈旧保守,开放意识不够强,思路不够宽,存在“三小”:小富即安、小进即满、小打小闹的小农意识;缺少“三大”:大气魄、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拼、闯精神。

从产业结构看,不尽合理,表现为一大二弱三少。一次产业大而不强。缺乏带动产业链条延伸的“龙头企业”,上市农产品多为初级产品,缺乏产品的深加工,种类齐全的优势农产品没有形成真正的优势产业。二次产业弱,占GDP比重小。产业档次低,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为主,资金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少。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低,高起点企业增量不足,造成占GDP比重小。三次产业占GDP少,拉动乏力。专业性大型购销企业和专业特色市场还未形成,缺少叫得响的优质、名牌产品,造成三产拉动乏力。

从经济总量看,规模较小。一般县GDP40亿元左右,财政收入 1.5 亿元左右,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与江浙比相差数倍。

从经济成分看,民营和产业不大不强。支柱产业群还没有形成;民营企业发展慢、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竞争力弱。

从区位和资源优势上看,利用优势、挖掘优势、再造优势不够。需要进一步密切与京津的联系,加大合作力度,从单纯服务型转为战略协作型,依托京津,服务京津,广泛合作,加快发展。

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xx县地处京南保北中心位置,交通便利,县域经济发展应坚持京津保大三角区发展战略(大北京经济圈)、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可持续协调发展战略,八措并举(农业抓龙头,工业抓支柱,三产抓培育,开放抓项目,环境抓优化,科教抓升级,城乡抓统筹,社会抓稳定),实现一产优、二产强、三产大的目标。  农业抓龙头。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户,担负着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农户经营的重任。坚持市场导向、典型带动、政策扶植、科技服务、组织保障和“三选好”,重点扶植一批龙头企业,是带动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市场导向,即围绕市场抓调整,一切围着市场转,以销定产,按需生产,瞄准市场需求,提高农副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典型带动,即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着力抓好主导产业。政策扶植,即从结构调整的需要出发,制订和落实扶植政策。如:发放小额支农贷款,解决好农业产业化项目、市场、基地建设用地问题等。科技服务,即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不断增加结构调整的科技含量,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组织保障,即按照市场经济的思路和方法,在强化服务上下功夫,做好资金、信息、科技、流通、法律等全方位配套服务。“三选好”即选好项目(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选好人才(懂营销、懂管理、懂农业科技的复合型人才),选好组织形式(成立专业协会组织或公司+基地+农户,集产供销、贸工农于一身的利益共同体)。从而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的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区域特色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逐步建立现代农业新体系。

工业抓支柱。工业发展要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结构优化、科技创新、市场开拓为重点,以资金和政策扶持为动力,狠抓一批标志型大企业、大集团,扶植规模企业,培育特色企业,主攻民营经济,主打配套经济,构筑起支撑县域经济的“四梁八柱”。

  三产抓培育。第三产业要以面向京津、市场升级、增强拉动能力为目标,重点在培育农副产品现代营销、休闲旅游、劳务经济、中介组织、专业市场、特色市场等服务业上下功夫,建成京津市场的农副产品供应线、休闲娱乐延伸线和劳务输出线,从而拉动一、二产业快速发展。

  开放抓项目。强县富民,项目是关键。大项目、高科技项目、标志性项目、生产性项目,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双向开放要做到观念要新,环境要好,政策要优,方式要活。观念要新,就是以全面清除“小农经济、囿权谋利、因循守旧”思想观念为突破,大力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发展”大讨论,强化全社会“亲商、安商、重商、招商”理念,切实增强“人人是招商主体、处处是招商环境、时时是招商时段、事事是招商大局”的开放意识。环境要好,就是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尽力解决投资者在生产、生活上的实际问题。政策要优,就是用活用好中央、省、市关于扩大开放的各项政策,抓紧做好地方政策措施的立、改、废工作。制定优惠政策,坚持突出重点,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方式要活,就是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独资、合资、组团出海等多种招商引资方式,加快双向开放步伐,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项目建设要坚持“四个围绕”。围绕调整引项目。把对外开放与经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农业科技园区、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吸引外商投资项目。围绕基础上项目。把项目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围绕城市开发,提高承载功能上项目。围绕升级扩项目。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立足特色产业上档升级,积极引进先进适用技术、高新技术,加快扩建、改造、提升步伐。围绕园区建项目。抓好民营工业园区建设,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形成产业群,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环境抓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环境就是生产力。要重点抓好六方面环境:人文环境。事业成败,根本在人,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文明程度。一是宣传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各项创建活动为载体,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二是加强对各级干部的宗旨教育、“两个务必”教育、依法行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改进服务质量。以良好的机关作风促政风、带民风,进而形成淳净文明的社会风气。诚信环境。诚信是立世、兴业之本。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兴,社会无信不稳。一是抓全民诚信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做诚信之人、办诚信之企、兴诚信之举”的良好社会风尚。二是抓制度约束。重点是探索实行企业信用评级制度。三是抓综合整治。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不诚信行为,不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法制环境。一是全民普法;二是公正司法;三是从严治警。金融环境。建立和完善政府、银行、企业定期沟通、对接制度,加强对企业的政策咨询服务,定期发布政策动态和项目信息。基础设施环境。重点抓好县、乡的水网、路网、电网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生态环境。以“绿”为主,以“美”取胜,乔、灌、花、草结合,全方位绿化城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

科教抓升级。要把科技和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大力发展科技人才,为科教兴县提供广泛的人才基础。坚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与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举、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并举、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研究开发并举的原则,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科技发展活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引进京津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进档升级。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布局结构,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城乡抓统筹。坚持走城乡互动、同步推进的城乡协调发展道路。把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城乡一体化。确立四个理念:城乡同步规划的理念、城乡工业化同步推进的理念、城乡基础设施同步改造的理念、城乡诸生产要素双向流动的理念。

社会抓稳定。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做保障,所以要切实重视社会稳定。一是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及时发现矛盾,化解矛盾;二是密切注视和严防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三是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四是注意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冲突以及诱发的不稳定因素,趋利避害,妥当处置。

三、一些思考

县域经济的位置: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在县,潜力在县,希望也在县。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树立坚定不移的发展观,协调发展的互动观,面向市场的竞争观,永无止境的进取观。

县域经济的构成:县域经济应是民营经济、开放经济、特色经济和产业协调发展型经济。即:以民营成分为主导,开放为载体,特色为重点,把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做大。

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一要兼顾两大资源,两个市场。要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外资,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在进一步巩固国内传统市场的基础上,放眼国外,开拓国际市场,逐步形成出口产品多渠道、市场多元化的新格局。

二要兼顾发展特色,不断创新。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潜在能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

三要兼顾政策,抢抓机遇。抓住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扩大内需、投资拉动政策,破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建立起符合现代经济要求和国际惯例的政策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建立公平竞争的新机制。

四要兼顾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必须坚持把控制人口自然增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到突出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逐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高效统一。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