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范文参考 -> 其它范文 -> 正文

初中优秀班主任交流材料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12 17:05:48阅读:
字号:|
上学年,我担任初三(3)班班主任,工作中,我勤奋努力地去探索有利于工作实践的管理方法,但效果常常是不够理想。后来,我发现导致效果欠佳的症结是班里的几个后进生带给了班级极大的负面影响,我认识到要转化好初三(3)班,必须先转化班里的几个后进生。于是我着力去做这几个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一,探究个性心理,耐心引发诱导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处于急剧变化的迅猛发展时期。有人称这一阶段为“狂风怒潮期”或“心理断乳期”。这说明了中学生在心理上波涛起伏且汹涌澎湃,加上他们生活经验和知识素养的有限性,断层性的特点,常会出现心理上的困惑和迷乱。为了使学生能保持心理健康从而正确的认识社会,逐步形成良好的人生观。我先从分析后进生的个性心理入手,耐心细致地去引发诱导他们,使之走上正常发展的人生道路。如袁某某同学,纪律观念淡薄,违纪现象严重,学习成绩差,不求上进。教师教育批评他,他爱理不睬,也不和教师正面顶撞,但只要游离班主任的视线圈,便是我行我素笑傲“江湖”。后来,我开始探究、分析他的个性生理特征,试图从心理因素的分析上打开缺口,寻觅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经细致的观察,冷静的分析,多次交谈,我发现袁某某同学之所以违纪现象接二连三,且不思悔改,是因为他从小学高年级起到上初中,学习成绩差,在班上受歧视,被冷落甚至被人奚落。正常的童心被扭曲,便借助这种方式来发泄心中的苦楚,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我针对袁某某同学这种典型的“心理断乳”和“狂风怒潮”现象,对症下药,耐心细致地进行正面引发诱导,使之童心萌发。一学期后,思想意识根本好转,学习成绩逐渐提高,今年七月顺利毕业,并被高一级学校录取。
二, 挖掘亮点, 多方激励
一个教学班五十多名学生,他们的道德意识、学习成绩、身心发展状况,分别处于不同的层次,再加上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免不了会有一定比例的后进生。这些后进生,通常忽视校纪校规的约束,但又颇具正义感;时常和同学发生矛盾或顶撞老师,而又能义气为重;硬对硬时宁愿出血也决不认输,但能接受善言的劝导。对这一类型的学生,如方法欠妥,针尖对麦芒,或采取歧视的态度,或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势必班无所宁,校无所安,甚至危害社会。为转化他们,我充分调动班集体的力量,将他们置身于集体,采用平衡教育的方法,用集体的温暖去慰抚他们心灵上的伤痕。发动全班同学挖掘他们的亮点,给予肯定、表扬、鼓励。李某某同学每天都和同学闹矛盾,每星期都会有顶撞老师
的事发生,教育、-批评、处分招招用尽,却收效甚微,后来,我发现他篮球技术高人一等,且常在篮球场上横冲直撞,充分展示自己的高超技艺。另外,只要是轮到他值日,每次都将黑板擦得铮亮铮亮。根据这两个细节,我知道他爱表现自己,且时时、处处、事事都想引人注目。我想,这不也是难得的亮点吗?于是,我想方设法、多方位地去激他:安排小组篮球赛、“单挑”对抗赛等不同形式的活动。他果真一展风采,赢得同学们报以阵阵掌声。我还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投票选出几个星期中最尽心的值日生,结果李某某同学票居榜首。“亮点效应”使该同学改变了态度,他觉得自己的优点得到了老师同学们的认同,觉得周围人对他是友善的,觉得身边人对他是真挚的。紧接着,我不断地激励他,将班上体育、
卫生工作的大部分交给他负责。“亮点效应”和“激励措施”双管齐下,该同学终于童心萌生,纯真再现,成为班里一位很受欢迎的热心人。毕业前夕,该同学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
三。 消除自卑咸,培养自信力,
我们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多数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好,生活早已进入富裕型,住房是单门独户别墅性的小洋楼,家具豪华性,电器现代性,出门车代步。相反,有的学生家庭由于种种原因,学杂费都交不上,这部分学生,不是思想道德意识的后进生,也不是学习成绩的后进生,他们是心理上的后进生,这些同学自卑感强,自信力弱。如学生李某,幼年丧父,母亲在工厂给工人煮饭,每月500元左右,兄弟俩都念初中,经济生活颇为拮据,学校每年给予他们兄弟接济,但他却认为这是不光彩的事,导致情绪低落,整天抬不起头,缺乏积极上进的自信心。如若长期这样,可能造成李某同学的人格缺陷。我针对这一情况,从思想意识着眼,从生活实际着手。引导兄弟俩认识到学校的接济是党和政府对我
们的关怀,贫困是暂时的,富裕不是先天的,正像居里夫人所说“生活中重要的还是自己要有自信心”。故此我们应该培养自信力、消除自卑感。勤奋努力,与时俱进。
上学年,我所带的初三(3)班参加升中考试,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都列同类班级之榜首,更值一提的是,叶敏灵同学以585分的优异成绩录取东莞高级中学。我认为这些成绩的取得,关键是及时做好了班里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以上是我摘下的几颗“含羞草”,但愿是引玉之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