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资源合理利用经验交流材料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12 17:06:09阅读:
字号:小|大
为了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下面我就如何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活用数学教材资源
教材中编排的很多情境图因生活环境或教学条件所限无法更好地展示,一些数学活动也无法开展。因此,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我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教学条件对教材进行增添、删减、调整、置换,不被教材束缚了手脚。
例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第一课时的主题图是:一栋小高层,每层14户,共12层。要求学生计算这栋楼能住多少户?可这样的情境离我们农村的学生太远了,要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就很难,操作起来也不方便。于是,我就以学生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小楷本为主题,先让学生估计一面小楷本有多少个方格,再让学生计算验证。由于学生的好胜心理,对“猜测-验证”这样的数学活动,他们是乐此不疲的。并且,学习素材就在学生的眼前,他们可以在小楷本上划一划、分一分,既体验了算法多样化,又轻轻松松地理解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
二、拓展现实生活资源
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我们教师要善用、巧用这些课程资源,营造亲切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把现实生活融入数学课堂
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中处处存有数学。数学教学应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把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学会用具体的生活经验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实现数学学习生活化。
例如,“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例1:734+198=734+200-2=932;例2:3475-1999=3475-XX+1=1476。学生在学习时常常有这样的困惑:例1明明是加法,为什么要“减2”?例2明明是减法,为什么又要“加1”?这段教材的教学,有一部分教师就是让学生死记算法“多加要减或多减要加”,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不好。笔者认为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事理喻算理。如在教学减法简便运算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多减要加”,用生活中购物的“付整找零”活动作比喻:王开一家带了3475元钱到商店去买电视机,他们看中了一台标价1999元的电视机。他们付给营业员()元,营业员找回他们()元,这时他们还剩()元。
2、让生活成为学生创造的摇篮
解决生活问题,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让生活成为学生创造的摇篮。例如,在教学“元、角、分与小数”时,我与家长商量,让孩子当一个星期的小管家。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下,孩子们俨然成了一个个小主人,参与得热情特别高,主动去菜场买菜、去超市买东西等,并把一周的支出记录得清清楚楚。这样,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就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得得心应手了。又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分类”知识后,我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收集各种分类现象:书店里的,超市里的,衣服店里的,啤酒厂里的等等,并在教室后面进行了展示。在展示活动中,学生了解了二次分类,三次分类,以及用各种图示来表示等许多书本之外的知识。从学生的身上我们看到:只有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潜能才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
3、挖掘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中的数学课程资源
媒体中可供我们利用的数学资源大致有以下几类:各种数据表格;各种商品打折、赠送的促销广告;各种文章中与数学相关的内容;各种商标;一些蕴藏着数学资源的画面;等等。此外,购物发票、手机话费清单、车票、衣服标签,这些在生活中随处看到、随时用到的,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数学资源。
一、活用数学教材资源
教材中编排的很多情境图因生活环境或教学条件所限无法更好地展示,一些数学活动也无法开展。因此,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我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教学条件对教材进行增添、删减、调整、置换,不被教材束缚了手脚。
例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第一课时的主题图是:一栋小高层,每层14户,共12层。要求学生计算这栋楼能住多少户?可这样的情境离我们农村的学生太远了,要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就很难,操作起来也不方便。于是,我就以学生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小楷本为主题,先让学生估计一面小楷本有多少个方格,再让学生计算验证。由于学生的好胜心理,对“猜测-验证”这样的数学活动,他们是乐此不疲的。并且,学习素材就在学生的眼前,他们可以在小楷本上划一划、分一分,既体验了算法多样化,又轻轻松松地理解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
二、拓展现实生活资源
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我们教师要善用、巧用这些课程资源,营造亲切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把现实生活融入数学课堂
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中处处存有数学。数学教学应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把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学会用具体的生活经验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实现数学学习生活化。
例如,“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例1:734+198=734+200-2=932;例2:3475-1999=3475-XX+1=1476。学生在学习时常常有这样的困惑:例1明明是加法,为什么要“减2”?例2明明是减法,为什么又要“加1”?这段教材的教学,有一部分教师就是让学生死记算法“多加要减或多减要加”,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不好。笔者认为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事理喻算理。如在教学减法简便运算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多减要加”,用生活中购物的“付整找零”活动作比喻:王开一家带了3475元钱到商店去买电视机,他们看中了一台标价1999元的电视机。他们付给营业员()元,营业员找回他们()元,这时他们还剩()元。
2、让生活成为学生创造的摇篮
解决生活问题,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让生活成为学生创造的摇篮。例如,在教学“元、角、分与小数”时,我与家长商量,让孩子当一个星期的小管家。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下,孩子们俨然成了一个个小主人,参与得热情特别高,主动去菜场买菜、去超市买东西等,并把一周的支出记录得清清楚楚。这样,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就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得得心应手了。又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分类”知识后,我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收集各种分类现象:书店里的,超市里的,衣服店里的,啤酒厂里的等等,并在教室后面进行了展示。在展示活动中,学生了解了二次分类,三次分类,以及用各种图示来表示等许多书本之外的知识。从学生的身上我们看到:只有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潜能才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
3、挖掘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中的数学课程资源
媒体中可供我们利用的数学资源大致有以下几类:各种数据表格;各种商品打折、赠送的促销广告;各种文章中与数学相关的内容;各种商标;一些蕴藏着数学资源的画面;等等。此外,购物发票、手机话费清单、车票、衣服标签,这些在生活中随处看到、随时用到的,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数学资源。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