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首页 -> 国学 -> 史部 -> 清史稿 -> 正文

《清史稿》发刊缀言

小说:清史稿   作者:未知   更新时间:2011-10-17 16:54:40   阅读次数:
  尔巽承修清史十四年矣。任事以来,栗栗危惧。盖既非史学之专长,复值时局之多故,任大责重,辞谢不获,蚊负贻讥,勉为担荷。开馆之初,经费尚充,自民国六年,政府以财政艰难,锐减额算。近年益复枯竭,支绌情状,不堪缕述。将伯呼助,垫借俱穷,日暮途远,几无成书之一日。窃以清史关系一代典章文献,失今不修,后来益难著手,则尔巽之罪戾滋重。瞻前顾后,寝馈不安。事本万难,不敢诿卸。乃竭力呼籥,幸诸帅维持,并敦促修书同人黾勉从事,获共谅苦衷,各尽义务,竭蹶之馀,大致就绪。本应详审修正,以冀减少疵颣。奈以时事之艰虞,学说之厖杂,尔巽年齿之迟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於是於万不获已之时,乃有发刊清史稿之举,委讬袁君金铠经办,数月后当克竣事。诚以史事繁钜,前史每有新编,互证得失。明史之修,值国家承平,时历数十年而始成,亦不无可议之处,诚戛戛乎其难矣。今兹史稿之刊,未臻完整,夫何待言。然此急就之章,较诸元史之成,已多时日。所有疏略纰缪处,敬乞海内诸君子切实纠正,以匡不逮,用为后来修正之根据。盖此稿乃大辂椎轮之先导,并非视为成书也。除查出疏漏另刊修正表外,其他均公诸海内,与天下人以共见,绳愆纠谬,世多通人。尔巽心力已竭,老病危笃,行与诸君子别矣,言尽於此。以上所述,即作为史稿披露后向海内诸君竭诚就正之语,幸共鉴之。

  中华民国十六年丁卯八月二日 赵尔巽时年八十四岁

  ◎清史馆职名

  馆长 赵尔巽

  兼代馆长总纂 柯劭忞

  总阅 于式枚

  总纂 王树枬 郭曾炘 李家驹 缪荃孙 吴士鉴

  吴廷燮 马其昶 夏孙桐 秦树声 金兆蕃

  纂修 邓邦述 章 钰 王大钧 袁励准 万本端 陶葆廉 王式通

  顾瑗 杨锺羲 简朝亮 张采田 何葆麟 陈曾则 姚永朴

  夏曾佑 唐恩溥 袁克文 金兆丰

  协修 俞陛云 罗惇曧 吴广霈 吴怀清 张书云 张启后 韩朴存

  李岳瑞 骆成昌 胡嗣芬 吴昌绶 朱孔彰 李景濂 姚永概

  黄翼曾 檀玑戴 锡章 陈曾矩 李哲明 吕钰 余嘉锡 邵瑞彭

  奭良 瑞洵 陈田 叶尔恺 徐鸿宝 王崇烈 方履中 商衍瀛

  陈能怡 王以慜 刘树屏 朱师辙史思培 赵文蔚 刘焜

  陈敬第 蓝钰 陈毅 李葆恂 张仲炘 陈延韡宋伯鲁 李焜瀛

  喻长霖 田应璜 赵世骏 杨晋 齐忠甲 朱希祖 吴璆秦望澜

  李汝谦 罗裕樟 傅增淯 朱方饴

  提调 李经畬 陈汉第 金还 周肇祥 邵章

  文牍科长 伍元芝

  图书科长 尹良

  会计科长 刘济

  庶务科长 锡荫

  收发处长 张玉藻

  校勘 孟昭墉 诸以仁 奎 善 刘景福 赵伯屏

  收掌 董清峻 胡庆松 秦化田 史锡华 惠 澂

  总理史稿发刊事宜总阅 袁金铠

  办理史稿校刻事宜总阅 金梁

  按:清史馆职名,关外一次本与此相同,独纂修唐恩溥之名误列在协修史思培下误出。关内本与此歧异颇多,附录於后,以供参考。

  清史馆职名

  馆长 赵尔巽

  兼代馆长总纂 柯劭忞

  总纂 王树棻

  总纂 吴廷燮

  总纂 夏孙桐

  纂修 金兆蕃

  纂修 章钰

  纂修 金兆丰

  协修 俞陛云

  协修 吴怀清

  协修 张书云

  协修 李哲明

  协修 戴锡章

  协修 奭良

  协修 朱师辙

  校勘兼协修 孟昭墉

  提调 李经畬

  提调 陈汉第

  提调 金还

  提调 周肇祥

  提调 邵章

  总纂 缪荃孙 马其昶 秦树声 吴士鉴

  纂修 王大钧 邓邦述 姚永朴 万本端 张尔田 陈曾则 唐恩溥

  袁励准 王式通 何葆麟 刘师培 夏曾佑

  协修 张启后 李岳瑞 韩朴存 朱孔彰 姚永概 黄翼曾 陈敬第

  吴昌绶 吴广霈 罗惇曧 骆成昌 胡嗣芬 李景濂 陈田

  檀玑 叶尔恺 瑞洵 王崇烈 田应璜 朱希祖 徐鸿宝 蓝钰

  刘树屏 杨晋 陈能怡 方履中 商衍瀛 赵世骏 袁嘉穀 秦望澜

  吴璆 史思培 唐邦治 张仲炘 傅增淯 邵瑞彭 陈曾矩

  校勘 董清峻 周仰公 秦化田 奎善 刘景福 赵伯屏 史锡华 曾恕传

  收掌 尚希程 王文著 胡庆松

  总理史稿发刊事宜 袁金铠

  办理史稿校刻 金梁

  《清史稿》校刻记

  甲寅年始设清史馆,以赵公尔巽为馆长。修史者有总阅、总纂、纂修、协修及徵访等职,先后延聘百数十人,别有名誉职约三百人。馆中执事,有提调、收掌、科长及校勘等职,亦逾二百人,可谓盛矣。

  开馆之初,首商义例。馆内外同人,如于君式枚、梁君启超、吴君士鉴、吴君廷燮、姚君永朴、缪君荃孙、陶君葆廉、金君兆蕃、朱君希祖、袁君励准、王君桐龄等,皆多建议。参酌众见,后乃议定用明史体裁,略加通变。先排史目,凡本纪十二:曰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德宗,而宣统纪初拟为今上本纪,后改定。志十六:曰天文、灾异、时宪、地理、礼、乐、舆服附卤簿、选举、职官、食货、河渠、兵、交通、刑法、艺文、邦交,初拟有国语、氏族、外教三志,皆删。表十:曰皇子、公主、外戚、诸臣封爵、藩部、大学士、军机大臣、部院大臣、疆臣、交聘,初以大学士与军机合称宰辅,后改。列传十五:曰后妃、诸王、诸臣、循吏、儒林、文苑、畴人、忠义、孝义、遗逸、艺术、列女、土司、藩部、属国,初拟

  有明遗臣、卓行、货殖、客卿、叛臣诸目,皆删并。其取材则以实录为主,兼采国史旧志及本传,而参以各种记载,与夫徵访所得,务求传信,不尚文饰焉。

  庚申,初稿略备,始排比复辑。丙寅秋,重加修正。自开馆至是,已岁纪一周,其难其慎,盖犹未敢为定稿也。丁卯夏,袁君金铠创刊稿待正之议,赵公韪之,即请袁君总理发刊事宜,而以梁任校刻,期一年竣事。梁拟总阅全稿,先画一而后付刊。乃稿实未齐,且待修正,祇可随修随刻,不复有整理之暇矣。是时留馆者仅十馀人,於是公推以柯君劭忞总纪稿,王君树棻总志稿,吴君廷燮总表稿。夏君孙桐、金君兆蕃分总传稿,而由袁君与梁校阅付刊。本纪自太祖至世宗五朝为邓君邦述、金君兆蕃原稿,高宗至穆宗五朝为吴君廷燮原稿,德宗及宣统二朝为瑞君洵原稿,而太祖、圣祖、世宗、仁宗、文宗、与宣统六纪为奭君良复辑,穆、德二纪为李君哲明复辑,柯君皆多删正。志则天文、时宪、灾异为柯君稿;地理为秦君树声原稿,王君树棻复辑;礼为张君书云、王君大钧、万君本端等分稿;职官为金君兆丰、骆君成昌、李君景濂、徐君鸿宝等分稿,皆金君复辑,乐为张君采田稿;舆服为何君葆麟稿,选举为张君启后、朱君希祖、袁君励准等分稿,张君书云复辑;食货为姚君永朴、李君岳瑞、李君哲明、吴君怀清分稿,河渠为何君葆麟等原稿,交通为罗君惇曧等分稿,皆吴君复辑,兵为俞君陛云、秦君望澜、田君应璜、袁君克文等分稿,俞君复辑;刑法为王君式通等分辑,后用许君受衡稿;艺文为章君钰、吴君士鉴原稿,朱君师辙复辑;邦交为李君家驹、吴君广霈、刘君树屏等分稿,戴君锡章复辑。表则诸王、公主、外戚为吴君士鉴原稿,诸臣封爵为刘君师培原稿,军机大臣为唐君邦治原稿,馀皆吴君廷燮稿。列传则后妃、诸王为邓君奭君及金君兆蕃原稿,皆金君复辑;诸臣原稿,凡在馆诸君多有分纂,自开国至乾隆为金君兆蕃复辑,嘉道咸同为夏君孙桐复辑,光宣为马君其昶、金君兆丰复辑,而梁又重补辑之;循吏及艺术皆夏君复辑,儒林为缪君荃孙稿,文苑为马君稿,梁皆补之;畴人为陈君年原稿,柯君复辑,忠义为章君复辑;孝义及列女为金君兆蕃复辑,遗逸为王君树棻及缪君原稿,梁复辑之;土司为缪君稿,藩部蒙古为吴君廷燮稿,西藏为吴君燕绍稿,属国为韩君朴存稿。凡诸稿梁皆校阅,并有参订。惜仓卒付刊,不及从容讨论耳。昔万季野参修明史,总阅全书,事必覈之实录,误者正之,漏者补之,此修史公例,不敢忽也。是秋赵公去世,柯君兼代馆长,一仍旧贯。岁暮校印过半,乃先发行,至今夏全书告成,幸未逾预定之期。袁君创议於先,经营筹画,力任其难,庶几无负赵公之讬。其间数经艰乱,皆幸无阻,良非初料所及。一代国史,所关甚大,其成否亦系乎天焉。初有议宣统纪从阙者,梁以春秋不讳定哀,力争存之;又议断代为史,凡殁於辛亥以后者皆不入传,梁以明末遗臣,史皆并著,且清史实为旧史结束,后将别创新史,体例各异,诸人与清室相终始,岂容泯没,故所补独多。

  校刻既竣,略记始末,以备参考。史稿本非定本,望海内通人不吝指教。当别撰校勘记,为将来修正之资,幸甚幸甚。戊辰端节金梁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关于本站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