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首页 -> 国学 -> 子部 -> 道家 -> 老子校释 -> 正文

第六十一章

小说:老子校释   作者:未知   更新时间:2011-10-17 17:08:05   阅读次数:
  大國者下流,

  高亨曰:此句當作“治大國若居下流”,轉寫挩“治”字“若”字,而“居”字又訛為“者”字也。河上注:“治大國當如居下流。”是河上本原作“治大國若居下流”,其證一也。王注:“江海居大而處下,則百川流之;大國居大而處下,則天下流之。故曰‘大國下流’也。”末句當作“故曰‘治大國若居下流’也”,轉寫挩字。蓋王以江海之處下喻大國之處下,即釋經文“若”字,“處下”即釋“ 居下”,是王本原有“若”字“居”字無“者”字,明矣。其證二也。釋文“邪”字“牝”字之間出“治”字,云:“直吏反。”是陸所據王本原有“治”字,明矣。其證三也。“治大國若居下流”與上章“治大國若烹小鮮”句法一律,文有訛挩,遂不可讀矣。論語陽貨篇:“惡居下流而訕上者。”子張篇:“君子惡居下流。”可證“居下流”為古代習用語。居下流者不敢自滿自傲,故老子取焉。

  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牡常以靜勝牝,以靜為下。

  嚴可均曰:“天下之牝”,御注作“之交”,高翿作“之交牝”。“牡常以靜勝牝”,各本作“牝常以靜勝牡”。魏稼孫曰:嚴分“ 天下之牝”及“牡常以靜勝牝”為二條。按各本作“牝常以靜勝牡”,當以六字為句,如此刻則似“天下之牝牡”一句,“常以靜勝”一句,“牝以靜為下”句。

  謙之案:“天下之交”,敦煌辛本及遂州本“交”作“郊”,成玄英曰:“郊,郊外也。”又“天下之郊”重疊,成曰:“‘天下之郊’牒前,又以生後句也,無上‘牝’字。”嚴遵本作“大國者,天下之所流,天下之所交”,無“常”字,下“以”上有“牝”字。范本作:“天下之下流,天下之所交也。天下之牲,牝常以靜勝牡,以其靜,故為下也。”傅本末句同范本,“靜”作“靖”。磻溪、樓正、顧歡、高翿作“天下之交牝”,敦、遂二本無“以靜為下”句。諸本紛異,碑本句讀從嚴可均,惟第三句當從諸河上本作“牝常以靜勝牡”。

  蓋“天下之牝”猶言天下之母也。二十五章“以為天下母”,說文:“母,牧也。”段注:“牧者,養人者也。以譬人之乳子,引申之,凡能生以啟後者,皆曰母。”牝,畜母也,雌也,主生養人,故與“母”同義。下云“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兼畜人者,即善生養人,乃言牝也。吳澄注:“牝不先動以求牡,牡常先動以求牝。動求者招損,靜俟者受益,故曰‘以靜勝牡’。動求者居上,靜俟者居下,故曰‘以靜為下’。”吳說得之。

  又案:“靜”字,敦煌辛本作“?”,傅本作“靖”。“靜”、“?”、“靖”三字可通用。夏竦古文四聲韻卷三出“靜”字,引古老子作□。又出“?”字,引古老子作□、□、□,卷四出“淨”字,引古老子字與“?”字下所引同,引籀韻作□,惟無“靖”字。蓋“靖”即“淨”字。四十五章“清靜以為天下正”,敦煌己本“靜”作“淨”,知“靜”、“淨”、“靖”三字互通。

  又案“交”字,即六十章“故得交歸”之“交”。吳澄曰:“交,會也。大國者,諸小國之交會,如水之下流,為天下眾水之交會也。”可見遂州本以“交”為“郊”,與磻溪、諸本以“交牝”連文,均誤。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嚴可均曰:“則取大國”,御注作“則聚”。

  羅振玉曰:御注本、敦煌辛本均作“聚”,下“而取”同。

  謙之案:遂州、顧歡、道藏河上本、趙至堅本亦作“聚”。成玄英疏:“小國自知卑下,守分雌柔,聚於大國之中,欽風慕義也。”又曰:“小國用柔,故聚於大國;大國用下,故取得萬國之歡心。用下則同,聚取斯別,故言或也。”知成疏下句下“取”亦作“聚”。又“取”下,傅本皆有“於”字。勞健曰:“聚”字諸本多誤同上句,亦作“取”。開元本、敦煌唐寫本,周氏殘片與道藏龍興碑本、趙至堅本皆作“聚”,是也。聚者猶言附保,即下章“不善,人所保”之義。諸作“取”者,當是“”之訛。說文:“,積也。”徐鍇曰:“古之人以聚物之聚為。”按此字自漢以來,相承用為“最”字,如蔡湛頌碑“三載勳”,即其例。是必傳寫者不識“”字本義,乃妄去“?”作“取”,注家多因而曲為之說,實不可通也。

  謙之案:“取”字即聚義,上一“取”借為“聚”。左昭二十傳“取人于萑苻之澤”,莊子天運篇“取弟子遊居寢臥其下”,皆聚義。易萃卦彖“聚以正也”,釋文:“荀作取。”知“取”“聚”字通,不必改字。下二“取”字為“聚於”義,即趣義。釋名釋言語:“ 取,趣也。”漢書王吉傳注:“取,進趣也。”按趣,向也。淮南原道“秉其要歸之趣”,即向也。小國而下大國,則趣向於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下如取。

  嚴可均曰:御注下句作“或下而聚”,河上、王弼、高翿作“而取”。

  羅振玉曰:敦煌本“以”作“而”。下句景龍、景福、敦煌庚本均作“如”,辛本作“而”。

  謙之案:傅本無“故”字。遂州、顧歡、道藏河上本、趙志堅本下“取”亦作“聚”。嚴遵本作“故或下而取,或下而取於人”。

  俞樾曰:按古“以”字與“而”字通。周易同人象傳曰:“文明以健,中正而應。”繫辭傳曰:“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昭十一年左傳曰:“桀克有緡以喪其國,紂克東夷而隕其身。”孟子告子篇曰“秦、楚之王悅於利,以罷三軍之師”;“秦、楚之王悅於仁義,而罷三軍之師”。並“以”“而”互用,是其義同也。“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猶曰大國而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而下大國,則取大國也。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兩句文義無別,疑有奪誤。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此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嚴可均曰:“此兩者”,河上、王弼“此”作“夫”,高翿無“ 此”字。

  羅振玉曰:景福本、敦煌庚本無“夫兩者”三字,御注本、敦煌辛本“大者”句首均有“故”字。

  謙之案:邢玄、磻溪、樓正、彭、范、趙、高均無“此”字,有“故”字。范作“故大國者宜為下”。又此章武內敦本與羅卷辛本同,與庚本異。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無韻,諸家並同。陳柱:四“國”字韻,兩“人”字韻。

  右景龍碑本不分章,八十二字,敦煌辛本八十字,河上、王本八十二字,傅本八十九字,范本九十一字。河上本題“謙德第六十一”,王本題“六十一章”,范本題“大國者天下之下流章第六十一”。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关于本站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