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首页 -> 国学 -> 子部 -> 历史小说 -> 李自成(第四卷) -> 正文

第二十二章

小说:李自成(第四卷)   作者:未知   更新时间:2011-10-17 17:29:14   阅读次数:
    文武大臣们在御前行了叩头礼后,李自成吩咐一声坐下。等到大家刚刚坐稳,
李自成先向刘宗敏问道:
  “捷轩,吴三桂的家书你看了么?”
  刘宗敏回答说:“看了。书子中使用了一些典故,我们众武将莫名其妙,经德
齐将军讲解之后,我们全明白了。吴襄也是老粗,箩筐大字儿认识不到几马车。吴
三桂这混蛋小子,他的这封家书,分明是送来给咱大顺朝廷看的,哪是给他老子写
的家书!”
  李自成点头说:“你说得很对。吴三桂表面上是给他老子修的家书,实在的意
思是写这封书子给孤看的,表明他决不投降。可是他害怕孤立刻发兵征讨,所以他
不直接给孤写书子,留下一点回旋余地。”他忽然转向丞相,问道:“启东,你如
何看的?”
  牛金星赶快站起,说道:“陛下睿智天纵,烛照一切,洞见三桂肺腑。臣看了
吴三桂的家书之后,也甚愤怒。然反复思忖,窃以为既然吴三桂的事尚有回旋余地,
不妨暂缓讨伐,一面准备用兵,一面按期举行登极大典,以正天下视听,慰万民乱
久思治之心。到北京后如陛下不早日登极,将失四海喁喁之望!”
  李自成的心中一动,觉得牛金星的话也有道理,又向宋献策问道:
  “军师府中商议如何?”
  宋献策站起来说:“奉旨在军师府议事诸臣,除臣与林泉之外,牛丞相、喻尚
书、顾学士都到了。正会议间,接到吴三桂差人送来的这封家书。大家传阅之后,
莫不义愤填膺。然而因为是军国大事,所关非浅,尚未迅速就有定议。”
  李自成神色严厉地问:“主要的是,你们对出兵讨伐有何再法?”
  宋献策心中一惊,回答说:“顾君恩学士力主讨伐,喻上猷尚书,也是主张讨
伐。然兹事体大,臣不免心存疑虑,希望断自宸衷。牛丞相认为皇上举行登极大典
极为重要,倘再改期,将失天下臣民之望,亦暴露我大顺兵力不足,自身软弱,反
助长吴三桂嚣张之气与远近各地不臣之心。”
  李自成愤怒地问道:“难道不敢对吴三桂兴兵讨伐,就能压下去吴三桂嚣张之
气,消灭远近各地不臣之心么?”
  宋献策明白皇上对讨伐吴三桂的事已有成见,且“圣心”十分恼火,不宜在此
时犯颜直谏。他不再说话,跟着牛金星坐下。李自成知道顾君恩主张讨伐吴三桂,
将目光转向顾君恩说道:
  “在襄京时,关于下一步用兵方略,文武们议论不一,是卿建议孤先破西安,
再接着进兵幽燕,直破北京。到西安后,要不要紧接着北伐幽燕,众文武们议论不
同,又是卿主张趁热打铁,赶快渡河北伐。孤两次都采纳了卿的建议,才有今日的
成功。关于对吴三桂的事如何处置,是眼下十分火急的军国大计,不能够当断不断,
犹豫误事。孤意已决,卿有何高明之见?”
  顾君恩明白皇.上对吴三桂用兵讨伐的事已经决定,此刻又受了皇上的褒奖,
认为这又是立功的绝好机会,立即站起来说:
  “陛下,近日因风闻吴三桂拥有数万之众,负隅山海,颇有不降之心,臣对和
战大计,已私心代陛下筹之熟矣。以臣愚见,吴三桂已决意与我为敌,不日必公然
倡言举义,号召远近,誓为明朝复国,并为崇祯帝缟素发丧。如待那时派兵征剿,
彼之战守准备已立于不败之地,而各地又纷纷响应,胜负之数非可逆料。故臣反复
思维,大胆陈奏,请陛下毅然决定,于登极大典之后,即日东征。以陛下百战百胜
之声威,携我军雷霆万钧之势,一举扫荡山海腹心之患,则各地意欲倡乱之人不敢
蠢动,欲乘机南下之虏骑,亦必观望而止步。兵贵神速,不可犹豫误事,敢请陛下
圣断!”
  顾君恩的意见很投合李自成的心思。他未进北京时候,在路上每天接到许多军
情文书;进了北京之后,每天批阅的军情文书更多。这些重要文书,多数是留守长
安的权将军泽侯田见秀转来的,也有由六百里塘马直接从湖广来的,还有从河南来
的,从驻守太原的文水伯陈永福处送来的,以及从驻守保定的权将军刘芳亮处送来
的。这些纷纷从远近各地送来的文书,有许多使李自成感到心烦和担忧。湖广方面,
据襄阳府尹牛佺的十万火急禀报:虽然左良玉驻军武昌,每日练兵,尚无西进举动,
但两年前投降了明朝郧阳巡抚的王光恩和光兴兄弟,近来十分嚣张,从均州东犯,
已经围攻谷城,声言要攻襄阳。襄阳已改为襄京,是控制湖广各地的军事重镇,是
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倘若失守,不但湖广之德安、荆州、夷陵各地不保,而且南阳
也失去屏障。南阳危险,由商洛入关中之路必将草木频惊,武关与商州不得安枕……

  李自成点头说:“目前河南各地也很不稳。”
  顾君恩接着说:“河南位居中原,自古为争战之地。目前各府、州、县驻军空
虚,无力弹压,可以说危机四伏,十分可虑。况且割据西平和遂平一带的土豪刘洪
起,被左良玉委为副总兵,招兵买马,扩充地盘,完全与我大顺为敌。割据登封的
李际遇,乘我大顺军在河南驻军空虚,派土寨兵丁四处剿掠,威胁洛阳与郑州,成
为中原的一大隐患。臣所言者,只是我朝的明显大患。臣以为北京一带形势关乎四
海视听,该用兵讨伐的必须火速讨伐,使局面早日澄清,以震慑各地反侧之心,使
之不敢公然叛乱,亦使东虏不敢南犯。”
  李自成的神色更加严峻,但没有即刻说话。他的眼光在刘宗敏等武将和牛、宋
等文臣们的脸上扫了一遍,而脑海里却闪电般地同时想起了许多足以使他心烦的情
况。近来从各地来的军情塘报和密奏,他知道河南汝南这个重要地方,已经被劣绅
地痞占据,最早被他派兵攻破的并委派了地方官的郊县城,新近又落入明朝的地方
官绅之手。另外,从去年十月起,依靠他的声威,不靠兵力,差人传牌到豫东和山
东各地,处处百姓驱走了原有官吏,打开城门迎降。可是近来情况已经在变,各地
因无兵弹压,绅民不服,谣言蜂起,派去的州、县官无力理事,朝不保夕。他不能
不想到,倘若吴三桂准备就绪,与江南明臣联络,为崇祯缟素发丧,倡言复国,号
召天下,从湖广到河南,到山东,到徐砀一带,北连畿辅各府、州县,必将处处骚
动,与我为敌,如何是好?……想到这里,他忽然下了决心,在心中说:
  “必须赶快东征,一战打败吴三桂,夺取山海卫,不要养痈成患!”
  李自成在片刻间所想到的各地局势,御前的文武大臣们因为都是参预帷幄的人,
能见到各处军情塘报,所以同样清楚。但是因为各怀隐忧,一时间竟无人说话。李
自成也不等待,望着刘宗敏问道:
  “捷轩,武将们有何主张?”
  刘宗敏知道李侔主张持重,但是不予重视,坐着回答说:
  “武将们都主张讨伐。兵贵神速,越快越好。”
  李自成又望着李过问道:“补之,你的意下如何?”
  李过恭敬地站起来说:“吴三桂在家书中称我为贼,决意与我为敌,必将一战。
臣以为迟战不如速战;拖延时日,于我不利。我军进驻北京以后,军纪已不如前,
虽然汝侯令严,已经斩了几个违犯军纪的人,但败坏军纪的事,仍在不断发生。倘
若赶快出师东征,全军同仇敌汽,军心可立刻振作。任臣暗中担忧,如果拖延下去,
一月之后,我军暮气已深,军纪将大大不如今日,想打一场恶战,恐怕晚了,所以
汝侯坚决主战,侄臣十分赞同。此事迫在眼前,无可回避。至于登极大典之事,请
恕侄臣死罪,不妨推迟一步。”
  李自成听到李过建议他推迟登极大典,登时脸色一寒,心中一震。但忽然镇静
下来,李过是他的亲侄儿,对他怀着无限忠心,这建议不可不认真思忖。然而他一
时拿不定主意,想着顾君恩必有妙计解此难题,随即向顾君恩问道:
  “再推迟登极大典将动摇朝野视听,也会大失三军将士之望。顾学士,你有何
更好主张?”
  顾君恩站起来说道:“臣以为,一面大军东征,不可迟误,一面如期举行登极
大典,以正天下视听。此二事并不相传,可以同时进行。陛下以为然否?”
  虽然在李自成看来,顾君恩的建议不无道理,但是他看见李过和刘宗敏都在摇
头,分明是极不赞成。他们是大顺朝中极其重要的两位大将。李自成不能不重视他
们的态度,随后向刘宗敏说道:
  “捷轩,你说出你的主张!”
  刘宗敏很不满文臣们的态度,傲慢地瞟了顾君恩和喻上猷一眼,仍然坐在椅子
上,冷然说道:
  “陛下,可以请文臣们各抒高见!”
  李自成说:“不,你说吧。你在我大顺朝位居文武百官之首,一言九鼎。虽然
要大家各抒己见,可是孤等着你一槌定音。”
  刘宗敏从椅子上站起来,魁梧的身子,骨棱棱的眉头流露出坚定刚毅的神情,
突出的颧骨上似乎微微地动了几下。他将两只大手抱拳胸前,用斩钉截铁的口气说
道:
  “皇上,我们初到北京,脚跟没有站稳,遇到吴三桂与我为敌,这一仗关乎胜
败大局,非打不可。臣为打仗着想,有意见只好说出口来,不说出来便是对皇上不
忠。”
  “你说,你说。孤正要听你忠言。”
  刘宗敏继续说:“我军来到北京的人马号称有二十万众,实在说精兵只有六万,
连沿路投降的明兵,合起来七万多人。这六万精兵,是我们来到北京的看家本钱,
其中有部分将士的士气已经大不如前。吴三挂有关宁精兵三万多,加上新近从进关
辽民中征调的丁壮,合起来有四万多人。假若我们将全部六万精兵派去讨伐,留下
一万多人马戍卫北京,比吴三桂的关宁兵只多了一万多人。所以这是一次兵力相差
不多的大战,也是一次苦战。可是我们必须赶快取胜,不能够屯兵于坚城之下,拖
延时日。倘若战事拖延不决,一旦东虏南下,畿辅各地响应吴三桂,对我军十分不
利。何况,据刘二虎所得探报,吴三桂在海边屯积的粮草足可以支持半年以上,我
们最多只能携带十日之粮,又不能指望附近各州县百姓支援,与我们在河南、湖广
各地时情况不同。所以这次讨伐吴三桂,一则是势在必行,二则是全力以赴,三则
是必须一战将吴三桂打败。打败了吴三桂,夺占了山海关,然后迅速回师,经营北
京近畿,方好立于不败之地,使满鞑子不敢南下,也使河北、河南、山东各地官绅
士民不敢反叛大顺。献策,你是军师,你说是么?”
  宋献策十分震惊,但在皇上和刘宗敏、李过等都主张对吴三桂用兵讨伐的情况
下,他不敢公然反对。不反对吧,又明知用兵不是上策。他站起来说道:
  “对吴三桂这样窃据雄关,拥兵抗拒,成为我朝肘腋之患,用兵讨伐,义之正
也。但臣仍主持重多思而行。兵戎大事,有经有权,请不要立即决定……”
  刘宗敏冷笑说:“献策,兵贵神速。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倘若拖延不决,一
旦吴三桂外与满洲勾连,内有河北、山东官绅响应,公然打出为明朝复国旗号,局
势大变,我们再想讨伐就晚了。”
  李自成又向牛金星问道:“启东,你平日满腹经纶,对此事必有远见卓识,何
不说出你的主张?”
  牛金星虽然在心中也主张慎重行事,但见皇上和刘宗敏已经下了决心,他就不
敢说出不同的主张了。他恭敬地站起来,向李自成回答说:
  “用兵打仗的事,臣不如军师,更不如汝侯。陛下睿智天纵,思虑渊深,诸臣
万不及一。如此大事,请陛下不必问臣,断自圣衷可矣。”
  李自成转向宋献策问道:“军师,你看,这一仗应该如何打法?”
  宋献策回答:“陛下不是询问臣此仗是否应该打,而是询问臣此仗如何打,足
见陛下东征之计已定,其他的话都不是微臣所宜言了。但臣忝备军师之职,理应尽
心建言,请陛下另行召对,使愚臣千虑之后,再作一次陈奏。”
  “也好,今晚孤将在文华殿单独召见你与林泉,诸臣皆不参加。”李自成又转
向刘宗敏:“捷轩,你还有什么话说?”
  “陛下,对待吴三桂抗拒不降,臣与众武将出于义愤,也为国家安危着想,坚
主讨伐,兵贵神速,不要拖延时日。但也知困难很大,非往日同左良玉打仗的情况
可比。我军出兵六万,只比关宁兵多一万多人。吴三桂有坚城可凭,粮草不缺,以
逸代劳,先占地利人和两条。我军进入北京后已经有一部分土气不如以前,出征人
马不多,粮草也少,必须拼死血战,方能取胜。臣请陛下御驾亲征,鼓舞士气,壮
我军威。只要将士们看见陛下立马阵后督战,定能以一当十,锐不可挡!”
  李自成的心情激动,点头说:“孤要亲自督战,亲自督战!”
  刘宗敏又说道:“臣请马上出宫,驰回将军府,连夜分批传呼各营果毅以上将
领,秘密下令出兵准备。我大军何时离北京出征,请皇上此刻示知,至迟明日决定。”

  李自成想了想,神色更加严重,慢慢说道:“军师原说四月十二日己已是一个
大吉大利的日子,倘若万不得已,再改登极日期,出征就定在四月十二日。如今既
然对山海用兵紧急,登极大典的事暂不提了,就决定在大军东征凯旋之后登极吧。
军师,你以为如何?”
  宋献策心中明白,此次皇上御驾亲征,倘若出师不利,东虏又乘机进兵,后果
十分可忧。他身为军师,实难附和众议。但是看来谏阻已不可能。在片刻间,他的
心思十分为难,不觉向坐在右边的李岩看了一眼。恰好李岩也在看他,分明期望他
大胆苦谏。他随即恭敬地站起来,心情激动,含着眼泪,不禁声音微微打颤,向皇
上慷慨陈辞:
  “臣原是草野布衣,寄食江湖,本无飞黄腾达之志。崇祯十三年冬,陛下携仁
义之师,进入豫西,百姓奔走相迎,视若救星。献策平生略明阴阳数术,此时识天
命攸归,河清有日,故携秘藏《谶记》,匍匐相投。蒙陛下置之帷幄,待如腹心,
命为军师,凡军旅大事,无不言听计从。微臣幸蒙知遇之恩,誓以死报,凡大事知
无不言。今日遇此东征大计,事关国家安危,臣实不敢不为陛下慎重考虑,以求计
出万全。讨伐吴三桂之事,可否请陛下暂缓一日决定。估计今日有新的军情探报到
京。俟臣与副军师根据各方探报,通盘筹议,今晚进宫,面陈臣等愚见,然后由陛
下圣衷睿断。况且此次东征讨伐,我之兵力尚嫌不足,而敌之地利,颇优于我。皇
上纵然必须用兵,也应该庙谋周详,在出兵前,想出一两着奇计,以智取胜,不能
拼死攻坚。还有,倘若猛攻无益,下一步棋该怎么走?……凡此种种,容臣与副军
师回军师府认真研讨,今夜入宫面奏。”
  李自成觉得宋献策的话也有道理,心情十分沉重,点点头说:“孤已说过,今
晚在文华殿召对。这次出兵打仗,实是万不得已。倘若吴三挂公然声称为恢复明朝
举兵反我,号召远近,畿辅与山东纷纷响应,我们再讨伐就迟了一步。或者满洲人
准备就绪,八旗铁骑南下,与吴三桂联兵对我,那时我们出兵讨伐已经晚了。孤东
征之计已定,无须再议,再谏便是阻挠大计。”他瞟见刘宗敏在对他点头,随即对
宗敏说道:“捷轩,你立即回首总将军府,分别召集各营将领,传达孤不得已推迟
登极,迅速东征之意,命各营赶快准备,于十二日一早随孤东征。至于行军次序,
如何部署,你与补之商议,代孤定夺。孤今晚召见正副军师之后,在运筹帷幄方面,
他们会助你一臂之力。好啦,大家退下去准备去吧。”
  从刘宗敏起,大家依次叩头,肃然退出。
  “献策。林泉,”李自成向两位军师叫道,“孤还有话嘱咐!”
  宋献策和李岩赶快回身恭立,等候上谕。“你们回到军师府中,献策要为孤此
次东征卜上一卦。”
  宋献策说道:“古人云:‘卜以决疑,不疑何卜’。既然陛下已决定东征,就
不必卜了。”
  李自成说:“当然,十余年来,孤身经百战,往往遇着官军就打,看见有机可
乘就打,打不赢就走,并不由卜卦决定。可是这次出师,与往日不同,不妨在出征
前一卜休咎。你今晚卜一卦吧。”
  “是,臣今晚谨遵圣旨卜卦。平日臣为方便起见,总是用三个铜钱卜卦,今晚
将沐手焚香,遵照文王旧制,用蓍草卜卦。”
  李自成面露微笑:“好,卿平日卜卦灵验,孤今晚等待你卜一吉卦。”
  李岩在西安时曾谏阻李自成急于北伐幽燕,力主用两年时间倾全力经营河南、
湖广、陕西和山东各地。李自成不仅拒绝了他的建议,而且心中颇不高兴,本来有
意任他为新朝的兵部尚书,也就不再提了。从那次事件以后,他听了宋献策的私下
劝告,以后在李自成面前该提的意见少提,以免日久招祸。所以在今天御前会议时
候,李岩与宋献策的意见完全相同,但是他在心中巴不得宋献策谏阻东征,他自己
却不说话。离开御前出宫,他一直心情沉重,思考着如何挽回皇上和刘宗敏的危险
决策。但是他明白自己无力谏阻,宋献策的请求皇上在今晚单独召对也未必能转移
皇上和刘宗敏的已定之策。从东华门到军师府的路上,他虽然同宋献策在马上交换
过眼色,却因为前后左右有许多护卫的将领和士兵簇拥,他没有说一句话,只是在
心中暗暗地叹气。
  他们策马回到军师府,休息片刻,便同一群常在身边的文武官员共进晚膳。大
家看见正副军师大人脸色严肃,猜想到在宫中讨论了重大国事,必定与吴三挂在家
书中公然拒降有关,但没人敢询问一句。在宋献策和李岩主管的军师府,不仅办事
效率很高,和六政府的情况大不相同,而且绝对不许询问军国大事的重要机密。每
次两位军师从御前议事回来,倘若他们不将所议之事告诉左右僚属,大家是不许询
问一句的。用李岩的话说,他同宋献策这种对国事的严肃态度就是古人所称道的
“大臣出宫不言温室树”。今晚由于正副军师的神色异常严峻,闭口不谈朝廷将如
何对待吴三桂拒降的问题,在正副军师周围的气氛也变得大大不同于平日。
  晚膳以后,宋献策携着李岩的手走入他单独办公的一个大房间,俗称签押房。
他吩咐中军,不许呈送公文的人走进小院,也不许服侍的人站在窗外。然后他同李
岩隔着八仙桌,在两把太师椅上相对而坐,端起一杯香茶漱漱口,咽下肚去,小声
说道:
  “你我深蒙皇上知遇,委以正副军师重任,值此国家根基未固之秋,风云巨变
之日,不作犯颜直谏则不忠,尽力苦谏则惧祸,为臣之难,莫过此时。室中别无他
人,林泉兄何以教我?”
  李岩低头沉默片刻,说道:“据你逆料,东征成败如何?”
  “此事我们已经谈过,十分令人担忧。”
  “兄平生精于数术,占卜如神,何不遵旨一卜”
  “仁兄学问,弟所敬佩,对卜卦一道,岂有不知?易理变化玄妙,往往也有偶
然。弟平日遇事,重在以常理判断,不靠占卜。有时占卜,幸而一中,人们便竞相
传说。有时也不中,不过人们不谈罢了。我从军事上分析利害,心中了然,所以不
必乞灵于卜筮。”
  “虽然如此,老兄仍然必须一卜,不然今晚用何话回奏皇上?”
  宋献策想了一下,只好说:“是的,君命不可违,我就占一卦吧。”
  他随即呼喊檐下肃立的中军,命仆人端来温水,净了手,焚了香,然后从锦囊
中取出四十九根蓍草秆儿,放在擦得干干净净的八仙桌上。这时,他同李岩的心情
都很紧张,生怕得到一个不吉之卦。李岩见宋献策有点迟疑,向他看了一眼,猜到
了他的担心,小声说道:
  “请见不必迟疑,也许会得一吉卦,改变你我思路,不用再谏阻东征,岂不甚
佳?”
  宋献策说:“兄言甚是。易理奥妙无穷,也许会卜得吉卦。既然钦谕难违,只
好不管吉凶,且看占卜结果如何!”
  为着表示虔敬,他改变平日占卦习惯,向桌上的蓍草拜了一拜,随即将四十九
根蓍草秆儿分为两部分,再按照从西周以来三千年间的传统办法,将蓍草摆布一阵,
忽然大惊,小声叫道:
  “林泉,你看,得到一个凶卦!”
  李岩惊问:“什么凶卦?”
  “这是乾卦中的‘上九,亢龙有悔’,岂不是应了今日不该东征之事?”
  李岩在少年时也是读过《周易》的,不觉说道:“果然是个凶卦!”
  宋献策颓然坐下,叹口气说:“林泉,《周易》虽然变化无穷,但毕竟只讲阴
阳二字。一、三、五、七、九都是阳数,到上九,阳已至极,不可能再向前进,再
向前进便要挫折,故卦辞为‘亢龙有悔’。你记得这一卦的《系辞》么?”
  李岩说:“弟少年时读《易经》,对孔子所作易传,反复背诵,至今不忘。
《系辞》云:‘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请
兄想一想,我大顺朝近来行事,何尝不是亢龙!……”
  宋献策赶快作个手势,要李岩将声音尽量放小,免得室外有人听见。李岩摇摇
头,接着说道:
  “孔子在这几句《系辞》中,紧接着用十分感慨的口气说道:‘其唯圣人乎!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今日你我身居子房与陈平之位,不能谏
阻皇上悬军东征之议,一旦受挫于坚城之下,东虏乘机由中协或西协进犯,截断我
皇上回京之路,岂但‘亢龙有悔’!倘若我大顺不能在北京立脚,影响所及,将见
河北、河南、山东各地,变乱蜂起,举国骚乱,大局崩解之祸,不知‘伊于胡底!’”

  宋献策轻轻点头,小声问道:“事急势迫,皇上东征之意已决,今晚召对,我
们用何言进谏?”
  李岩回答说:“皇上亲率六万将士,孤军东征……”
  “不是孤军,是悬军。”
  “是的,是悬军东征,也等于是孤注一掷。此事乃国家安危存亡所系,你我既
为顺朝大臣,受皇上知遇之恩,必当尽职尽忠,对军国大事的利弊知无不言,方不
负事君之道。”
  “如何能克尽厥职,知无不言?”宋献策问道,剪去烛花,注目望着李岩。
  李岩低头沉吟片刻,重新抬起头来,口气坚定地说道:“依弟愚见,事至如今,
只好将今晚之卦,不作隐瞒,面奏皇上。平时陛下十分重视仁兄占卜,倘若今晚听
到卦爻辞之后,果然动心,你我即可乘机反复剖析,冒死苦谏,想来陛下可能采纳
苦谏,回心转意,悬崖勒马。”
  宋献策说:“难!难!据我看,此时谏阻东征,十分困难,反而可能惹皇上震
怒,埋下你我日后之祸。”
  “我兄往日对皇上知无不言,今晚何以如此忧惧?”
  “往日,”宋献策感慨地说,“当皇上在艰难困苦之中,依赖众文武辅佐,虚
怀若谷,从谏如流,集思广益,知人善任,方能克敌制胜,避免挫折,夺取江山。
自从破了西安之后,皇上与陕西将领成以为大业将成,志得意满,骄气已露,而新
降众多文臣又歌功颂德。才到西安不久,山西、山东未定,河南未稳,更莫说天下
已定,皇上急于还乡祭祖,大宴乡党父老,封侯封伯,比汉高祖功成还乡,还要心
急。自西安至米脂,沿途八百里,修路建桥,于米脂县北门外改建行宫。李补之率
领戎马万匹护驾,沿途官绅百姓接驾。如此耗费财力民力,当时不仅你我都不敢有
一言谏阻,连启东也是心有非议而口中称颂盛德。君臣之间为何有此隔阂?就是皇
上与左右的文臣武将都认为大业已成,而陕西将领们纷纷封侯封伯,他们的意见皇
上不能不听。所以势移时迁,皇上对我与启东的进言,有时就不像往日那样言听计
从了。皇上如今进了北京,身居紫禁城中,与在西安时更为不同。弟今晚纵然不避
皇上怪罪,披肝沥胆,谏阻东征,恐已无济于事。倘若皇上定要御驾亲征,弟无力
谏阻,也要尽力献出补救之策,或能以奇计制胜强敌。纵然不能取胜,也不使局势
变得不可收拾。”
  李岩不觉惊喜,赶快问道:“仁兄有何奇计破敌?”
  宋献策正要说出他的奇计,忽然中军进来,请正副军师大人速去前院接旨。宋、
李二人迅速站起,略整衣冠,匆匆走到前院,向北跪下。从宫中来的传宣官昂然走
上台阶,面南站立,带着浓厚的关中口音和严重的口气,琅琅说道:
  “圣上有旨!正军师宋献策,副军师李岩,火速进宫。圣上在文华殿等候召对!”

  中军将传宣官送走以后,宋献策和李岩因为皇上在文华殿等候,不敢怠慢,不
能再谈别的话,随即带着文武随从、亲兵、奴仆等二十多人,走出辕门上马,向东
华门疾驰而去。
  他们在护城河桥内下马,将一群随从留在东华门外,进人紫禁城中。当走到文
华殿的宫院门前时,他们的心情都很紧张。宋献策拉一下李岩的袍袖,小声嘱咐:

  “今日召对,不同平日,犯颜直谏的话由我来说,兄只须帮衬一二句即可。”

  李岩心中感激献策的关照,小声说:“请兄尽力苦谏,再献上破敌奇计!”
  李岩随在宋献策的背后,由一宫女带领,脚步很轻,恭敬地走进文华殿的东暖
阁。宫女退出。他们向李自成叩头,望见皇上的严峻神色,不觉心情紧张。仅仅在
三年半以前,在伏牛山得胜寨屯兵时候,他们同李自成每日见面,无话不谈,亲如
朋友,那样毫无隔阂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
  下午在武英殿御前会议之后,李自成没有休息,首先叫来吴汝义,命他赶快准
备初十日为罗虎与费珍娥成亲的事,务要事事风光。他又叫礼政府尚书和侍郎进宫,
告诉他们,他要立刻敕封罗虎为潼关伯,罗母为浩命夫人,命礼政府大臣遵照《大
顺礼制》,火速备办敕书和潼关伯铜印。他又召威武将军、罗虎的叔父罗戴恩进宫,
命他听从宫内大臣吴汝义指挥,督率工匠,连夜将金银熔化,都铸成五百两的整块,
分装木箱,钉牢,加上封条;所得珠宝首饰,也要装箱钉牢,内衬棉花,外加封条。
罗戴恩率领五百骑兵,五百匹骡子,二百匹骆驼,初十日动身,将数千万两白银,
还有黄金、珠宝等物,走娘子关一路,押运长安。他又命李双喜驰往首总将军府,
询问刘宗敏是否已经召集了各营果毅以上将领,面授讨伐吴三桂的决策,会商如何
出兵的事。双喜回宫禀报,刘宗敏先召见了制将军以上将领会议,传达皇上圣旨,
如今正在分批召见果毅以上将军训话,鼓舞士气,誓为陛下效忠作战。至于详细出
兵的事,等待正副军师前去,商量之后,方好一一下令。李自成听了没有做声,等
候两位军师进宫。
  两位军师在文华殿东暖阁叩头,赐座之后,李自成向他们问道:
  “你们回到军师府,为东征卜卦之事如何?”
  宋献策和李岩恭敬起立,依照献策嘱咐,李岩低头不语。直到此刻,宋献策还
在心中嘀咕:“要直言不讳么?”李自成又问道:
  “献策,你到底卜了个什么卦?”
  宋献策躬身答道:“陛下,请恕臣死罪!臣于晚饭后沐手焚香,请出蓍草,敬
谨卜卦,竟得一个不甚吉利(他不肯直说凶卦)的卦,不敢冒渎圣听。”
  李自成暗暗吃惊,又问道:“到底得的是什么卦?”
  宋献策:“在乾卦中……”
  “在乾卦中……什么卦?”
  “上九,亢龙有悔。”
  “《易经》……孤不曾读过。什么叫‘上九’?‘亢龙有悔’是什么意思?”

  宋献策心中害怕,仍不敢直言这是凶卦,绕着弯子说道:
  “相传伏羲画八卦,文王演为六十四卦,成为《周易》。一部《周易》,卦理
深奥,变化无穷。总而言之,不外阴阳搭配,相生相克,天地间万事万物,莫能逃
易理之外。因为易理如此重要,所以孔圣人活到四十多岁时对弟于们感慨说道:
‘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易经》中讲的是天地间阴阳变
化之理,阴阳二气化为图像便是乾坤二卦,化为数字,便是单数为阳,偶数为阴。
一、三、五、七、九是阳数,二、四、六、八是阴数。因为以数字代表阴阳变化,
故卜筮亦称数术之学。微臣……”
  李自成心急地说:“此刻不是讲书,孤要你说明白这一卦主何吉凶。既是凶卦,
也须将凶卦的道理说个明白。快说!”
  宋献策跪下说道:“请恕臣死罪!卦名‘上九’在乾卦中阳盛已到极限,正所
谓到了‘物极则反’,是极运,不能再前进了。倘若再往前进,就要受挫,必将有
悔。所以这一卦的交辞是‘亢龙有悔’。《系辞》是孔子作的,解释此卦说:‘亢
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今日陛下已得北京,
仍要悬军东征,不顾困难,与此卦正合。臣心所忧,不敢不冒死直谏!”
  李自成心中震惊,一时拿不定主意,随即向李岩问道:
  “林泉,你是举人,读过《易经》,深明《易》理。你对此卦有何解释?”
  李岩已经跪在地上,回答说:“献策晚膳后,沐手焚香,用蓍草占卜,得出此
卦。当时臣在一旁观看,心中也为之一惊。《易经》中别的卦中也有‘亢龙有悔’
的卦,但不若乾卦中的‘上九,亢龙有悔’最为不吉。刚才献策所言,敬请陛下采
纳,对东征事三思而行,以免有悔。”
  李自成忽然疑心正副军师商量好假托占卜来谏阻东征,登时产生了一股反感。
他沉默片刻,又神色严峻地向李岩问道:
  “这卦就没有别的解释了?”
  李岩说道:“伏羲画八卦,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变化无穷。但卦辞十分简单,
常人不易全懂。幸有孔圣人出,好学深思,勤奋读《易》,曾经读《易》韦编三绝。
也就说,穿竹简的皮条儿断了三次,足见其阅读之勤。他曾经说自己‘四十而不惑’,
但过四十岁以后,他又对弟子们感慨地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
大过矣’。到了晚年,他周游列国回来,专心为《周易》写出《十翼》,又称《易
传》,以教后人。《系辞》包含在‘十翼’之内,十分重要,为孔子所作,也包含
弟子们记孔子的话……”
  “孤要你解释‘亢龙有悔’!”
  “是的,微臣正要解释。”李岩又叩了一个头,接着说道:“刚才献策所言,
正是孔圣人的话。但《系辞》中另外还有几句话。‘上九,亢龙有悔’,何谓也?
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这几句
《系辞》颇有深意。”
  “这几句话与孤东征之事何干?”
  “请陛下效唐太宗从谏如流,俯听臣愚昧之见。陛下虽然建国大顺,改元永昌,
但尚未登九五之位……”
  李自成截住说:“倘若不是吴三桂据山海卫不肯投降,孤在数日内即可举行登
极大典!”
  “微臣愿意冒死直言,苟利于国,不避斧铖之诛。孔子圣人,在‘贵而无位’
之后,接着又说,‘高而无民’,更值深思,亦与今日我大顺情势吻合……”
  “我大顺已占有南至长江,北至燕山的半个中国,江南亦不难传檄而定,怎么
说孤目前的处境是‘高而无民’?孤愿有忠贞骨鲠之臣,决不罪你,但你要把话说
清楚!”
  “臣窃思,我朝虽然新占有数省之地,然而各地不暇治理,疮痍满目,人民未
享复苏之乐,故虽有土地而未得民心,所以皇上是‘高而无民’。荀子议兵,首重
得民,陛下今日真正之忧不在吴三桂抗拒我朝,不肯投降,而在处处民心未服。万
一东征受挫,东虏乘之,兵连祸结,将以何策善后?请陛下三思!”
  李自成也觉得李岩的担心并非全无道理,但是他又担心一旦吴三桂在山海卫城
中为崇祯发丧,以兴兵为号召,传檄各地,远近响应,加上满洲兵乘机南下,局面
会不可收拾。在眨眼之间,他考虑了各种后果,还是认为先发制人,迅速打败吴三
桂为上策。但是他没有说出来他的决心,又以温和态度向李岩问道:
  “你说孔子解释‘亢龙有悔’一卦的一段话,下边一句是什么?”
  李岩说:“下边一句话是‘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李自成摇摇头,说道:“这句话与我大顺朝的情况不合。孤于崇祯十三年入河
南,得牛金星与你们二位,到襄京后得喻上猷、顾君恩与杨永裕等,都是人才。到
了长安以后,又有许多明朝的文臣都是人才,他们知道天命已改,降顺我朝,受到
重用。路过平阳,破了太原,又来了一批文臣。如今满朝济济,都是孤的辅弼之臣。
只要是人才,孤就录用,予以高官厚禄,俾其各尽其才,赞襄大业,不能说‘贤人
在下位而无辅’啊!你们都是贤人,并没有身居下僚!”
  “陛下圣明,延揽人才,才有我大顺朝于短期中六部咸备,济济多士。然而应
该有众多的地方大变,府州县官,为陛下安定封疆,治理国土,恢复农桑,严惩奸
宄,使百姓得享复苏之乐,四民咸有葵倾之心。必须如此,三年之后,方能足食足
兵,国家根基稍固,立于不败之地。目前情况,尚非如此。陛下大概也知,我朝处
处尚在戎马倥偬之中,贤人避居山林,豪强伺机为乱,而派往河南、山东各地的州
县官多系市井无赖之徒,仰赖陛下声威,徒手赴任,只知要粮要钱,要骡马,甚至
要女人。百姓常闻‘随闯王不纳粮’之言,始而延颈以待,继而大失所望。所以
《系辞》上说‘贤人在下位而无辅’,与目前贤人避世,不肯为陛下效力的情况,
大致相合。也因此‘动而有悔也’。臣愚,直陈所见,恳乞恕罪!”
  李自成虽然明白李岩说的多是实情,无奈自从他到了西安以来,天天听惯了歌
功颂德的话,听不见谈论大顺朝政事缺点的话,倘若偶闻直言,总不顺耳。他沉默
片刻,看看李岩,又看看宋献策,同时又想着今日午后的御前会议,刘宗敏、李过、
李友等等心腹大将都主张对吴三桂用兵,他自己已经同意,并且向朝臣们宣布暂缓
举行登极大典,而刘宗敏也已经召集重要将领,下达东征命令……他想到这些,对
李岩说道:
  “东征之计已定,拖延时日,决非上策。如坐等吴三桂准备就绪,为崇祯复仇,
以恢复明朝为号召,传檄各地起兵,满洲人也兴师南犯,对我更加不利。况且我军
到了北京后,士气已不如前,这是你们都清楚的。所以就各种形势看,迟战不如速
战,坐等不如东征。你们不要再谏阻东征大计,徒乱孤心!”
  宋献策一反平日的谨慎态度,慷慨说道:“臣碌碌江湖布衣,蒙恩侧身于帷幄
之中,言听计从,待如腹心,故臣愿以赤忠报陛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臣纵观
全局,衡之形势,证之卦理,窃意认为,陛下东征则于陛下颇为不利,吴三桂如敢
南犯,则于吴三桂不利。东虏必然趁机南犯,只是不知其何时南犯,从何处南犯耳。
为今之计,与其征吴,不如备虏。吴三桂虽有数万之众,但关外土地全失,明之朝
廷已亡,势如无根之木,从长远看,不足为患,且可以奇计破之。东虏则不然,自
努尔哈赤背叛明朝,经营辽东,逐步统一满洲,北至白山黑水,以及所谓使鹿使狗
之地,势力渐强,至今已历三世。皇太极继位以后,继承努尔哈赤遗志,更加悉力
经营,改伪国号为大清,不仅占领辽东全境,且统一蒙古,征服朝鲜,利用所掠汉
人种植五谷,振兴百工,制作大炮。此一强敌,万不可等闲视之。在今日之前,十
余年来陛下是与明朝作战,而明朝早已如大厦之将倾,崇祯只是苦苦支撑危局耳。
陛下既来北京,从今日起,必将以满洲为劲敌,战争之势与昔迥异。故臣以为陛下
目前急务在备虏,不在讨吴,东征山海,如同舍本而逐末。一旦虏骑南下,或扰我
之后,或奔袭北京,则我腹背受敌,进退失据,何以应付?处此国家安危决于庙算
之日,臣吞居军师之位,焦心如焚,不能不冒死进言,恳乞俯听一二,免致‘亢龙
有悔’。”
  李自成不能不思想动摇,低头沉吟片刻,随即问道:“孤不能一战而击破吴三
桂么?”
  “兵法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方是取胜之道。今吴三桂据守雄关,颇
有准备,无懈可击。又加以逸待劳。倘若东征不利,岂不折我兵马,挫我军威?倘
若东虏乘机南犯,我军远离北京,又无援兵,必败无疑。所以臣说陛下东征则陛下
不利,三桂西来则于三挂不利。”
  “孤只打算以速取胜,然后迅速回师,在北京郊外与东虏作战如何?”
  “虏兵何时南犯,自何处进兵,是否与三桂已有勾结,凡此种种,我皆不知。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
必殆’。这三句话都是对庙算说的。今日臣等御前议论东征,议论虏情,就是古之
所谓‘庙算’。目前形势,虏情为重,三桂次之。我对虏情知之甚少,虏对我则知
之较多……”
  “为什么东虏对我的情况知之较多?”
  “往年曾闻东虏不仅派遣细作来北京探刺朝廷情况。还听说东虏出重赏收买消
息。我军从长安以二十万人马东征,虚称五十万,又称尚有百万大军在后。这二十
万人马,过黄河分作两路,一路由刘芳亮率领,越过太行,占领豫北三府,然后由
彰德北上,直到保定。陛下亲率十万人马,由平阳北上,破太原,占领大同与宣府,
入居庸关,到北京只有七万多人,每到一地,都没有设官理民,虽有疆土而不守,
虽有人民而不附。凡此种种,东虏岂能不知?倘若虏骑入塞,彼为攻,我为守。兵
法云:‘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长城以内,千里畿辅,平
原旷野,地形非利于藏兵设伏,故守军非‘藏于九地之下’。而东虏士饱马腾,可
随时来攻,无山川险阻,乘隙蹈瑕,驰骋于旷野之地,正所谓‘动于九天之上’。
故目前战争之势,对我极为不利。我之大患,不在山海一隅之地与三桂之数万孤军,
而在全辽满洲八旗之师。臣今衡量形势,纵览天时,地利,人和,心怀殷忧,不能
不冒死进言。请陛下罢东征之议,准备集全力应付满洲强敌。倘能一战挫其锐气,
则吴三桂将可不战而胜。”
  李自成的心中更加彷惶,又问道:“既然满洲人尚在调集人马,趁其来犯之前,
为使吴三桂不能与东虏勾结,先将他打败如何?”
  宋献策说:“倘若……”
  忽然,李双喜匆匆进来,跪下禀道:“启禀父皇,汝侯率领毫候等几位大将,
还有从通州赶来的制将军刘体纯,有重要军国大事,来到文华门,请求立即召见。”

  宋献策和李岩听说刘体纯从通州赶来,随刘宗敏一起进宫,料定必有重大消息,
都不觉心中吃惊。李自成马上对双喜说道:
  “叫他们马上进来!”他又对宋献策和李岩说道:“你们平身,坐下!”
  片刻工夫,李自成便听见刘宗敏率领重要大将们登上文华殿的丹墀了。一般武
将,进入宫中都是轻轻走路,深怕惊驾;惟有刘宗敏与别人不同,平时脚步就重,
到宫中也不放轻,加之此时他为国事心思沉重,一腔怒气,脚步很自然地比平时更
加沉重。
  因为凡是在御前谈论机密时候,太监和宫女都回避,连传宣官也不许站在丹墀
上边,所以由双喜引着大家进殿,并揭起暖阁的黄缎软帘。
  宋献策和李岩看见刘宗敏进来,都赶快站立起来。刘宗敏为要做武将表率,先
在李自成面前叩头,然后平身就座。李过等大将们一齐叩头,肃然就座,等待提营
首总将军向皇上启奏作战大计。宋献策和李岩看见刘宗敏的骨棱棱的方脸上的严峻
神色,已知事情有变,同时在心中想道:
  “完了!刚才的一番苦谏将付诸东流!”
  李自成向众位亲信大将的脸上扫了一眼,先向刘宗敏问道:
  “捷轩,你们如何商议?”
  刘宗敏说:“大家都主张迅速出兵,消灭吴三桂,不可迟误。刚才听了刘二虎
的禀报,大家出兵之意更加坚决,所以臣等立刻进宫,面奏皇上。”
  李自成转向刘体纯,问道:“德洁,你在通州,又有何紧急探报?”
  刘体纯重新跪下,奏道:“臣黄昏时在通州得到了才从山海卫回来的细作禀报,
认为这消息十分重大,赶快用了晚膳,亲自飞马进京。臣先到军师府,知两位军师
已经奉诏进宫,适逢首总将军府的中军来请两位军师议事,臣就到了首总将军府,
将这一重大探报先禀知汝侯了……”
  “到底是什么重大探报?”
  “连日来吴三桂与部下文武商议,又招集山海卫地方绅士商议,决定兴兵复明,
为崇祯复仇。又担心兵力不足,决定差人去沈阳向满洲借兵。”
  “他要投降满洲么?”
  “听说不是投降,是借兵。等到吴三桂进了北京,收复了明朝江山之后,割给
满洲一些土地,每年给满洲人大批金银绸缎,像南宋对金朝那样。”
  “他妈的,该死!”李自成不觉骂出一句粗话,又问道:“你的探报可靠么?”

  “回陛下,十分可靠。臣差往山海卫城中的几个细作,有的认识了平西伯行辕
中的人员,有的认识了当地著名绅士、举人佘一元的家人,所以得到的消息很真确。
据细作禀报,吴三桂差往沈阳借兵的是两位亲信将领,已经动身了。”
  李自成恼怒地对宋献策和李岩说:“吴三桂向满洲借兵,战争来到眼前,你们
刚才还苦苦谏阻孤讨伐吴三桂,几乎误了大事!”
  宋献策和李岩本来有许多话可以争辩,但是李自成已是皇帝,此时顶撞将有不
测之祸。他们在心中十分委屈,震惊失色,只好低下头去。刘宗敏向李自成说道:

  “圣上不必生气!宋、李两军师都是忠臣,谏阻陛下东征也是出于一片忠心,
只是他们的兵书读得太多了,越读越顾虑多端,胆子越读越小了。咱们从在陕北起
义以后,随时说打仗就打仗,碰上官军,你不打也不行,那就打呗。一不卜卦,二
不查看兵书,三不看皇历选择吉日,四不慢慢商议。陛下常常一听禀报,立刻跳上
乌龙驹,挥动花马剑,身先士卒,冲向敌人,不是常常打了胜仗?陛下常说:两军
相遇,勇者取胜。又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咱们起义后那么多年,是在刀
刃上走过来的。那许多年呀,咱们不靠阴阳八卦,不讲金木水火土,尝尽艰难困苦,
一步一步走向胜利,全靠陛下对敌人敢打敢拚。陛下先称‘闯将’,后称‘闯王’,
全靠一股闯劲!难道不是这样么?”
  李自成频频点头,在心中说道:“东征之事,孤不再犹豫了!”
  刘宗敏又说:“如今满洲人还没从沈阳起兵,我军火速东征,一战打败吴三桂,
使他来不及与满洲人勾起手来对我。此是上策,不可失误。从今夜起,即作出师准
备,一部分人马先移城外。各种辎重军需,也要连夜准备,两日内赶往通州,不得
稍误。皇上御驾亲征,北京哪位大臣留守,哪位大将警卫,留下多少兵马,都得请
皇上赶快决定。自从来到北京之后,士气已经不如从前。皇上既然主意已定,自今
夜起,文武群臣凡有向皇上谏阻东征的,便是干扰东征大计,陛下一概不听,以示
皇上已下决心。如此才能使三军同心,鼓舞士气!”
  李自成点点头,说道:“你说得很是。”他又向着大家说:“如何调动人马,
如何东征,由提营首总将军全权处置。牛丞相和各衙门大臣,自然要留守北京。今
夜,你们出宫以后,孤就宣召牛丞相、六政府尚书侍郎等大臣进宫,面商留守诸事。”

  刘宗敏问:“皇上,北京为陛下行在,又为北方军事重镇,必须有一大将率领
一万人在此镇守,何人为宜?”
  李自成遍观诸将,沉吟片刻,忽然说:“林泉文武双全,他留下来,率领一万
人马镇守北京,李友、李侔与吴汝义为副。林泉,你以为如何?”
  李岩赶快跪下说道:“臣碌碌庸材,荷蒙重任,不敢违命,纵然肝脑涂地,也
要尽心努力,以报陛下,待陛下凯旋!”
  “好,好。”李自成说:“你平身,坐下。献策,谏阻孤东征的话不用说了,
要一战打败吴逆,你有何计?”
  宋献策虽然谏阻东征之议受挫,明知东征必败,今后大局难料,正应“亢龙有
悔”之卦,心中震惊,手心暗暗出汗,但是他毕竟有非凡之处,仍然思虑周密,神
态镇静,起身奏道:
  “山海卫地势险要,城池坚固,无法包围,也不能硬攻,必须出奇兵攻其要害,
焚其粮草,使其军心瓦解,不战自溃。”
  “能如此就好,请你快说!如何能攻其要害,使其不战自溃?”
  “据我军小刘营细作探得确实,吴三桂从宁远觉华岛经海上运来的大批粮秣辎
重,只有一小部分运入山海城中,大部分仍在一百余艘海船上,停泊于姜女庙海边。
姜女庙在山海关之东,相距十三里。如今海面风多,海船都泊于紧靠海岸可以避风
之处,容易被我军出奇兵焚毁,倘若此计能行,吴三桂的数万关宁兵虽然号称强悍,
必将军心自乱,人无固志,不需苦战,自然崩解。”
  李自成眼睛一亮,想起上次召见刘体纯时,自己也曾想到过焚吴三桂粮船的事,
连连点头说:“孤也想到过,可是……姜女庙在山海关之东,我军如何能够出奇兵
奔袭姜女庙,焚毁粮船?”
  宋献策在五六年前曾经漫游冀东,到过山海卫城,略知这一带地理形势。这次
来到北京,因吴三桂屯兵山海,成为大顺朝的肘腋之患,他不得不查阅兵部职方司
所藏地图,又询问了一些熟悉山海卫附近地理的人,使他对此计胸有成竹。他向李
自成奏道:
  “我军当然不能越过山海卫城,但并非无路可达。在山海关之北约三十多里处,
有一地名曰九门口,又名一片石,是燕山山脉最东端的一座雄关。长城自西婉蜒向
东,在九门之北约十里处随山势折而向南,故九门口亦面向正东。平日守九门口明
军只有四五百人。倘若派五千骑兵,从抚宁县境内山间小路于半夜出其不意,袭占
九门口,将守军全部俘获,不使走漏消息,然后以五百人守九门口,四千五百骑兵
出九门口,沿小路前去焚烧粮船。从九门口到姜女庙是一条弦线,大约有四十里,
没有山岭,尽是浅岗、丘陵,也有平地,在渤海与燕山余脉之间,利于骑兵奔驰。
路过山海关外数里处的欢喜岭时,留下三千人马,面向山海关布阵,火器弓弩在前,
以防吴三桂的人马出关救粮。只派一千五百骑兵,携带在北京备好的硫磺等引火之
物,飞驰姜女庙海边,使海船拔锚不及,放火烧船。烧船之后,迅速退回,与欢喜
岭前的人马汇合,赶快退回九门口,退入长城以内,不可在山海关外恋战,徒伤兵
力。”
  刘宗敏忘记是在皇上面前,用力将大腿一拍,大声说道:
  “妙计!妙计!果然是大顺皇帝驾下摇羽毛扇子的好军师,人间奇才!”
  李自成满面含笑点头,向宗敏问道:“谁可以率领这一支人马建立奇功?”
  宗敏说:“这支人马要出长城,绕过山海关外边,奔袭海边,一旦被吴三桂截
断后路,便要孤军苦战,不动如山,方能杀遇强敌,退回长城以内。依我看,这一
支奇兵最好交补之亲自率领。”
  李自成微微摇头,转望军师,用眼神询问意见。宋献策已经落座,略一思忖,
欠身回答:
  “补之是大将之才,在山海卫城边与关宁兵两阵相对,大军决战,非他不行。
罗虎又勇敢,又机警,与士卒同甘共苦,亲如兄弟。命他率领这一支奇兵出九门口
奔袭海边,火焚粮船,必能胜任,用不着补之前去!”
  宋献策提出派罗虎率一支奇兵去姜女庙焚毁粮船,大家一致同意。罗虎一营只
有三千人马,当即商定,由李过营中抽调二千精锐骑兵,临时归罗虎指挥,事后归
还建制。
  李自成在心中对宋献策大为称赞,他出的焚粮妙计,还有他选中的将领,都与
自己不谋而合。
  他是个有半生戎马生涯的起义领袖,非张献忠一类草莽英雄可比,所以虽然他
听从了以刘宗敏为首的陕西将领的意见,决定抢在满洲兵南下之前东征吴三桂,不
再犹豫,但是吴三桂所率领的关宁精兵,人数估计有四万多人,凭着坚城,又有山
海关长城之险,颇得地利,并不容易吃掉。万一焚烧粮船之计受挫,只能靠正面战
场。他的心中很不轻松,又向军师问道:
  “山海卫城池不大,可以围攻么?”
  宋献策直截了当地回答:“对山海卫不能围攻,只能靠野战以决胜负。所谓山
海关,指山海卫东门而言。此城往北数里处即是燕山东端。长城自燕山而下,连接
山海关,向南行,三四里处便是老龙头,紧傍渤海,山海关与燕山脚之间有一小城,
名曰北翼城,山海关与老龙头之间也有一小城,名日南翼城,几乎与老龙头的小城
相连。臣细察舆图,知我军从山海卫城池左右,均无法越过长城,将吴军包围。此
系就地理形势而言,我无法围攻山海卫城。何况以众寡来看,兵法上说,‘用兵之
法,十则围之’。此话虽然不能死解,但必须我军多出敌人数倍,方可将敌人包围。
今我军只比吴军多出一万余人,谈何包围,惟有决胜于野战耳!”
  李自成心情沉重,又问道:“野战需要几天取胜?”
  “野战只能打一天两天,不胜则退,不可恋战。在强敌之前,全师而归,即是
胜利。”
  李自成的脸色一寒,心头猛然沉重。
  李岩在心中赞道:“献策毕竟是忠直之臣,在此紧要关头,敢说实话!”
  刘宗敏说道:“这次出征,皇上亲临阵地,我军将士望见黄伞,必将勇气百倍。
为何不见胜利就赶快退兵?”
  宋献策直率回答:“其一,屯兵于坚城之下,自来为兵家之大忌。其二,两军
相交,都将全力以赴,伤亡必重。我军是悬军远征,别无人马应援,既不能胜,又
不速退,危险殊甚;其三,自北京七百里远征,携带粮食甚少。当地人情不熟,百
姓逃避,不能‘因粮于敌’,岂能令三军空腹作战?其四,辽东情况不明,东虏从
沈阳何时发兵,何时南犯,从何处越过长城,我方全然不知。倘若东虏自中协、西
协入塞,断我归路,与关宁兵对我前后夹击,我将无力应付。因想着以上四端,故
愚意认为,倘若一战不能全胜,千万不可在山海卫城下逗留,必须以火速退兵为上
策。”
  刘宗敏怫然变色,说道:“献策!你怎么光爱说泄气话?哼,咱们还没有出兵,
你就想着从山海卫赶快退兵!”
  “是的,侯爷!用兵之道,变化无常,为将者一见形势不利,不宜再战,便应
全师退兵,以保三军之命,以后再战。倘若‘知进而不知退’,便是……取败之道。”
宋献策本来想说出《易经》原话‘亢龙有悔’,但看见皇上脸色严峻,便改换说法,
避开“龙”字。
  李过笑着问道:“军师,你这话关乎大局,可不是说着玩的!”
  宋献策平日与李过交情不错,也很受李过尊敬,勉强微笑着说:“补之,兵法
中《谋攻篇》,不是只讲进攻,也讲‘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圣人著《易
经》特立遁卦。遁是逃避之意,此卦就是讲究如何趋吉避凶,由逃避变为亨通,所
以《易经》中说:‘遁之时义大矣哉!’”宋献策说到这里,看见皇上的脸色缓和
下来,也就不再说了。
  在片刻之中,李自成不说话,御前诸大将都不说话,似乎都在想着宋献策所说
的这一番意见。李岩很明白献策的良苦用心,深为佩服,他站起来向皇上躬身奏道:

  “陛下率大军东征之后,北京兵力空虚。倘若东虏自西协入犯,威逼北京,如
之奈何?请陛下速下密诏,命刘芳亮仍然坐镇保定,控制冀中与冀南三府,但需抽
调两万精兵,由一大将率领,速来北京增援。有此增援之师,方能使北京安如磐石。”

  李自成点头说:“此议很好。两位军师还有什么建议?”
  李岩说道:“河南地处中原,绾毂东西南北,十分重要,目前因驻军稀少,所
派州县官员无力弹压,也不能理民,情况殊为可忧。请陛下火速密饬袁宗第自湖广
抽调五万大军,由他亲自率领,驰赴河南,巩固中原。”
  “湖广由谁镇守?”
  宋献策回答:“目前左良玉虽然有三十万人马,号称五十万,屯兵武昌,但是
他从前年朱仙镇大败之后,暮气日深,他本人也身体多病,看来不会再有多大作为。
白旺驻在德安,足可使左良玉不能向西一步。”
  “那好,孤明日即飞敕袁宗第率五万人马离开湖广,驻军洛阳。镇守河南。”
李自成向大家望了望,又说:“你们出宫吧,分头准备出兵东征。要立刻召牛丞相
与喻上猷进官,连夜商议大臣们如何留守北京的事。”
  以刘宗敏为首的御前会议诸臣在李自成面前叩头以后,鱼贯退出。在东华门外
纷纷上马,出了东安门不远,刘宗敏率领众武将奔向首总将军府,继续连夜会商军
事,临分手时,刘宗敏在街心勒马暂停,向两位军师说道:
  “老宋,林泉,我同各位大将细商出征的事,少不了你们二位。你们回军师府
稍停就来,到我那里一起消夜!”
  宋献策回答:“不敢怠慢,马上就到。”
  回到军师府,宋献策和李岩知道在他们进宫时间没有什么军情大事,便屏退左
右,坐下略事休息。宋献策先轻轻叹一口气,神色愁闷,向李岩说道:
  “林泉,弟自从崇祯十三年向陛下献谶记,幸蒙陛下置之帐下,待如心腹,于
今数年,从未如今日忧心无计,深愧空居军师之位!”
  “仁兄心情,弟何尝没有同感?无奈皇上从马上得天下,笃信武功,一意东征。
他真正依靠的是捷轩等陕西武将!”
  宋献策赶快使眼色,又摇摇下巴。侧耳听小院中空无一人,然后说道:
  “无论如何,我们只能尽力臣之道。国运兴衰,付之天命!”停了片刻,他又
叹日气,接着说道:“我们都认为崇祯亡国,天下之势已非从前,此时应该暂舍吴
三桂,速调保定之兵,固守近畿,以待满洲强虏进犯,迎头一击。。仁兄借‘亢龙
有悔’之卦,反复苦谏,未能挽回圣心。倘若东证失利而满洲人乘机而至,我朝根
基未因,前途难料!”
  李岩点头说:“弟也有同样担心。幸而兄随后以遁卦进言,似蒙圣上与首总将
军重视,也算是亡羊补牢之计。”
  “不然。大军鏖战,兵马混乱,往往想退出战场,全师而归,十分困难。我军
最好不去山海,但我们已无力阻止了!”
  忽然中军进来禀报:首总将军府来人,请两位军师速去议事。宋献策和李岩立
即起身,怀着沉重的心情走出辕门,策马而去。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关于本站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