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 -> 正文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教版七年级)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8:55阅读:
字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回顾鲁迅生平;
            2、识记并运用“攒、拗、确凿……”等词;
            3、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4、口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5、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情感与德育:6、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目标3
教学难点:
目标5
教学方法:
“四步教学法”:第一步:预习质疑;第二步:讨论释疑;第三步:审美鉴赏;第四步:练习巩固。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生预习
2、完成“夯实基础”部分教学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童年,是一个多么令人回想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在我们即将离别童年的今天来学习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一向严肃庄重的鲁迅先生的童年又是怎样呢?


首先,我们进行预习
二、学生预习
指导:
1、从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可以想象作者会怎样写这篇文章?
2、鲁迅是我们很熟悉的大文豪,你能具体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3、快速浏览全文,印证指导1中你的想法,完成本文的生字词过关。
三、夯实基础
(一)字词过关
1、学生展示小组整理的生字词:
参考:书下有的注音解释(摘选):
确凿、菜畦、皂荚树、桑葚、长吟、轻捷、斑蝥、后窍、臃肿、珊瑚珠、攒、长妈妈、机关、敛、鉴赏、人迹罕至、秕谷、系、书塾、无从、Ade、方正、怪哉、消释、宿儒、对课、蝉蜕、同窗、戒尺、人声鼎沸、窦、厥、倜傥、叵、拗、盔甲、绣像、影写、锡箔、绅士。
“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上面有的不重复)
脑髓(suǐ)         相宜:恰当。      博(bó)学:学问丰富
2、教师增补:
多音字
拗:ǎo 拗断  ào 拗口  niù 执拗       宿:sù 宿儒   xiù 星宿  xiǔ 一宿
折:zhé 折断  shé 折本  zhē 折腾     系:xì 关系   jì 系住
教学时让学生先自行展示,后齐读,笔记。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小名樟寿,至三十八岁,为《新青年》写稿时始用“鲁迅”笔名。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专集。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要求学生笔记)
2、写作背景
(1)《朝花夕拾》小引(见《教师教学用书》P7)
(2)本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鲁迅先生由于受北洋军阀迫害,愤然离京,到达厦门。他本想与创造社合作干一番事业的,但到达厦门后的现状却使他大失所望,创造社的同人大都参加北伐去了,他因此失去了战友;而“现代评论派”的势力也从北京移到厦门,并在那里不断膨胀。这些人,谋私剥,工于心计,对教书却全不济事。每天除了干些讨好上司,散布流言蜚语,大摆名士架子之类的玩艺外,就是暗中攻击鲁迅,排斥异己。而当局则“正与此辈气味相投”。这种周围是“死海一样”(《1926年11月21日致韦素园信》)的环境,自然使鲁迅感到极大的苦闷和愤慨,鲁迅先生是在“只剩了回忆”的可能时,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意在通过对儿时天真、活泼、充满情趣的生活的回忆,反衬出对黑暗、庸俗的现实生活的不满。所以作者才会写出美女蛇的故事,作者是多么希望有一个法术高明的“老和尚”放出“飞蜈蚣”把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美女蛇”都收拾得一干二净啊!又是多么希望儿时天真无邪的伙伴,不要因升到绅士的位置而堕入浊流!
(3)相关资料:
①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鲁迅12岁在这里求学,塾师是寿镜湖老先生。三味书屋,是三长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老先生在此坐馆教书长达六十年。 “三味书屋”之味: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所提到的“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先生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那么,为何叫“三味书屋”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酱)”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三味书屋”的横匾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书法家梁山舟书写的。当时,匾的两旁还悬挂着这样一副木刻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是指:读经典像吃主食;读历史像吃菜肴;读其它像加调料。关于“三味”:鲁迅的私塾老师(三味书屋)寿镜吾老先生的后人说,“三味”是指在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菜淡饭,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
②“早”字故事
鲁迅的书桌右角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亲手刻的。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以上资料可由学生讨论完成,老师作适当的补充,不要求学生笔记。)
四、文本学习
(一)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a) “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b) 全文叙写了作者儿时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c)  表明了作者由幼时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本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作者鲁迅的童年生活,本文又主要是通过他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来流露他的思想的。那到底是什么思想呢?下一节课我们将详细分析,深入欣赏。请同学们先思考思考。
板书设计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夯实基础             文本学习                         预习指导
字词过关
……来不及等    出门向东……
它走到中间去
知人论世
                                 过渡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2、完成“教学重点”目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不用说,同学们一定被作者精美的景色描写和细节描写陶醉了吧,今天,我们就来细细分析作者的写作高技,学习学习。
(明确学习内容和重点)
二、文本学习
(接上一课时)
(二)研读课文
1、研读学习第一部分
(1)齐读1—8自然段。
指导与思考:
①用一句话归纳这一部分的内容。
②勾划出景色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段落。
③提出自己还不懂的地方。
(2)根据上面的“指导与思考”分析第一部分。
①用一句话归纳这一部分的内容:写“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此题抽学生完成。
②分析第一段:如何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的“似乎”和“确凿”?
  “似乎”与“确凿”好像是矛盾的,实际上准确表达了作者特殊的心情——对百草园依恋的深情。因为最末一次相见也已隔七八年,故对百草园印象模糊,用“似乎”表示不确定;然而童年生活景象历历在目,故用“确凿”表肯定。
此题先讨论,再集体订正,笔记。
③分析第二段:(重点)
本段写景,非常精彩。
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
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教学时,先让一位善于阅读的学生朗读本段,然后让学生讲读了本段的感受,再一步一步的引导归纳上以上三点精妙之处,引导时,不一定按上次序归纳,可先后调动。最后要求学生笔记。并进入下一环节。
④及时练:“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分析作者的语言特点,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抽一两位优生的作品念一念。再次阅读第二段。
⑤分析“捕鸟”两段:
a、 请位同学们复述捕鸟的过程。
b、 分析学生的复述引出本段写作的特点: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让学生勾画出本段的动词。
c、 让学生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d、 这一段的写作特点除了使用一系列动词外,还有什么特点?(先抑后扬,先写“无味”再写不宜“拍雪人”“塑雪罗汉”,最后写“捕鸟”。)
⑥从上面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百草园一年四季都有玩头,但课文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三、本堂小结
   通过本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百草园是乐园,那又是从哪些地主可以看出来的呢?
学生归纳,适时板书。
乐景:第二段。
乐事:雪地捕鸟。
乐闻:美女蛇故事。
板书设计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副板书:
                                                  分析第二段时的适时板书。
乐景:第二段。
    百草园      乐园     乐事:雪地捕鸟。
乐闻:美女蛇故事。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课文余下部分
2、完成余下目标及进行巩固练习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上一节课我们领略到了鲁迅小时候也还是曾经调皮过,好奇过,快乐过,但那都还是在未入学之前,那么,他入学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部分,看鲁迅在三味书屋是怎样度过的。
二、文本学习
(接上一课时)
(二)研读课文
2、研读学习过渡段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分析:作者将三个“也许”连用,是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表现了童年鲁迅告别百草园时依恋的心情。
  结合课后练习进行教学,读练结合。教学时,先让学生回答,再因势诱导。
3、研读学习第二部分
  (1)学生自由阅读第二部分。
指导与思考:
①用一句话归纳这一部分的内容。
②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其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③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④私塾教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如何评价私塾教育,你满意现代学校教育吗?
⑤提出自己还不懂的地方。
(2)根据上面的“指导与思考”分析第二部分。
①用一句话归纳这一部分的内容:对三味书屋的美好生活的回忆。
  直接抽生回答,估计有生回答:回忆窒息儿童天性的“三味书屋”。不作正误评价。可留作学生思考。
②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其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a、 写三味书屋的陈设和对老师的评价都历历在目,表现出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
b、 老师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表现出私塾教学内容的陈腐落后。却也表现了孩童的好奇和热爱新知识。
c、 学生有空就溜到后院玩耍,老师却也只是瞪眼不体罚,表现了教学生活的单调的同时也表现了老师的和蔼,学生的自由。
d、 课堂上描红刺绣,表现出教学效果的低下,却也表现了孩童的天真幼稚。
先让学生讨论,再逐步引导,并为后面本文中心思想的确定作好铺垫。
③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在第②题的基础上,学生回答。
④私塾教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如何评价私塾教育,你满意现代学校教育吗?
   开放性题,学生畅所欲言。适当评价。
⑤提出自己还不懂的地方。
   列举:
a、 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是宣扬孔子哲学思想“仁”的)
b、 上九潜龙勿用:“上九”即初九,“潜龙勿用”即龙德而隐。意思是说,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是宣扬消极避世人生态度的)
适当引导,学生理解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
4、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三、课文小结
从内容上我们讨论了本文的主旨,那么从写作艺术上看,本文又有什么特点呢?
1、 极富情致的写景艺术
2、 两相比照的结构特色
3、 准确生动的语言运用
4、 本文善于联想。作者写何首乌根而联想到成仙,写传说的赤练蛇联想到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写捕鸟便提到闰土的父亲,写学生读书而提到先生读书等。
四、作业练习
  1、课堂作业:练习题二
  2、课外练习:教辅资料。
板书设计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副板书:
                           陈设、老师         本文的写作特点:
                           怪哉一问            1、极富情致的写景
三味书屋   美好回忆     后院玩耍            2、两相比照的结构
                           课上描红            3、准确生动的语言
                                               4、善于联想


教学后记(反思)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